EPSON早在五、六年前的4pl的六色機種(Photo790 , Photo890),就已經達到印相片看不到墨點的境界了!!
所以在要求印相片的時候,墨點大小已經不是用來判斷一台相片印表機好壞的標準了
那為什麼之後又要出一些3pl,2pl,1.5pl墨點的機種呢???
說到底...還不就是因為「消費者迷思」...
舉例來說
數位相機的畫素越高,拍出來的影像就越好嗎???

有點程度的應該都知道答案是「NO」
影像品質的好壞應該是跟感光元件(CMOS or CCD)的品質有關,而不是跟畫素有關
但是一般大眾的觀念還是普遍的存在了「畫素越高 = 畫質越好」
所以各大廠才會跌進了「畫素競賽」的無底洞中
雖然不全然是如此...高畫素的相機還是有它的需求在,舉這個例子的用意只是要印證「消費者迷思」而已。
在這裡再另外說一點好了!!
上面提到的Photo790 , Photo 890那個時代...
解析度只有2880 x 720 dpi...(現在EPSON的大圖輸出機的規格也是寫2880 x 720dpi)
但是印出來的相片一樣是看不到墨點的...
至於為什麼後來會提升到5760 x 1440dpi呢??
因為差不多在四,五前的時候
Lexmark先打出了4800x1200dpi的"相片印表機"(印出來的相片只能說"慘不忍睹")
過沒多久~~HP也跟著打出了4800x1200dpi的印表機(也是半斤八兩而已)
因為嚴重的「消費者迷思」的關係(解析度越高 = 印出來的品質越好)
嚴重的影響到了EPSON相片機種的銷售
因此在半年之後...EPSON才推出5760 x 1440dpi的機種來打破消費者迷思
但是5760 x 1440的機種在相片表現上跟2880 x 720的相片表現上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相片一樣是看不到墨點...頂多是之後出的機種,在墨水技術上做了更新而讓色彩表現更好
再舉證一點....Canon在同期(4,5年前)的機種中有一台型號叫950的銀鹽級相片印表機
解析度也是只有2400x1200dpi而已
但是印出來的相片跟Photo 790 & Photo 890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
同樣是2400 x 1200 dpi的規格
同樣是六色列印
那為什麼列印出來的相片品質有那麼大的差別(Canon > HP > Lexmark)

另外一點!!
四色墨水一樣可以印出看不到墨點的相片
如:PM250,PM270,還有前幾天剛測完的EC-01,....等
印出來的相片印到還能看到墨點的話,「墨水原色」數量不夠也不是原因之一
「墨水原色」數量(4色,6色,8色,9色,10色,....)頂多只是色階(色域)多寡的差異而已
因此...整合了上述兩點!!!
目前判斷一台相片印表機的優劣,應該是以「印出來的相片能否看到墨點」為前提
評分順序應該如下
印出來的相片能否看到墨點 > 色域多寡 > 細部表現 > 耗材成本 > 列印速度 > .....
如果連第一點都無法達到的話(印出來的相片居然看得到墨點)...還能算是相片嗎??

因此...印出來的相片如果還是看得到墨點的話...就只能說是「技不如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