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六月 家父在家裡附近的全虹購入一只 Motorola的藍芽耳機
縱使藍芽耳機已經普及了 但是價格仍然不便宜 印象中應該花了1500左右
去年年底 家父將耳機自大陸帶回 並且告訴我無法使用
我測試後 發現無法充電 因此告訴家父 應該盡快前往全虹進行維修
隔了一週 我回家時 家父告訴我 因為該耳機已經過保 所以可能要收維修費用
因為家父仍需前往大陸 所以將維修單交給我 要我抽空去領
剛剛出門去領回來 得到的卻是令人失望且憤怒的消息
據全虹的門市人員表示 送回原廠維修後 原廠因該耳機已經過保 因此不予維修 建議直接換新品
當場 我的怒氣真的被鼓起來了(我不是一個容易生氣的人)
差點對門市人員說出一些情緒性的字眼
不過後來我先按捺住自己的怒氣 仔細的問該位工作人員 以確定全虹是否有將耳機送回原廠
門市人員的答案是肯定的(不過我沒有看到任何來自於原廠的維修單 只有全虹開給我的維修單)
由於自忖對於整體狀況不是很了解(就連藍芽耳機只保固半年 也是之前送修時我才知道的)
為了避免針對錯誤的對象 所以我決定先將耳機收回 並且上網進行查詢 想要釐清相關責任歸屬
在真正的抱怨之前 先說明一下該耳機的使用狀況
在購入後 大概有一兩個月的時間(甚至更久) 耳機是躺在我家的置物櫃上
這段時間除了我曾經帶在耳朵上嘗試質感以外 沒有人去動過那只耳機
而父親在某次從大陸回來之後 才將耳機又帶去大陸使用
基本上 家父買那只耳機是有點基於流行的心態 所以實際上使用的次數並不多
且家父平常甚少開車 我可以說 該耳機的使用次數寥寥可數
接下來是抱怨的部份
1.產品品質方面
我不能完全排除人為操作上的問題
因為畢竟家父在大陸的使用狀況我並不太清楚
不過以家父對於物品的使用 以及對3C產品的嫻熟度上 我不認為會有太嚴重的人為瑕疵出現
在這短短的六個多月 耳機就已經損壞到完全無法使用的地步
這項產品的品質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2.保固策略部份
剛剛上網進行查詢 發現大多廠商
將耳機和電池等等當成耗材 並不提供和產品相對等的一年保固
除了部份通路商以外 原廠以及代理商大多只提供三個月到半年的保固
基本上 本人對於"消耗品的保固期不用太長"這一點並沒有太大的意見
重點在於廠商對於消耗品的定義是否太過寬鬆?
特別是像藍芽耳機這樣子高單價的物品
我不知道其他用家的心態為何 至少我個人不把藍芽耳機當成是種消耗品
我甚至希望 這只耳機 能夠在我更換手機的時候 還能夠繼續為我效勞
否則 我何必花上一兩千元 去買一個半年後就可能壞掉的東西?
話說難聽一些 我的手機都不見得比這只耳機貴多少
如果耳機是消耗品 我大可去買一些便宜的牌子 用壞就丟 也不會心痛
3.維修策略部份
老實說 這一點我有點不知道該針對哪個部份 通路商(全虹) 代理商(聯強or神腦) 生產商(Motorola)
因為我不清楚在整個送修檢查的流程當中 到底是哪個環節決定了"過保不修"這件事情 然後把耳機退回
基本上 本人對於"過保不修"雖然頗有微詞 但是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可以接受的
畢竟身為生產者 我不可能去為了數個live cycle前的產品去備料
不過 就如同上一點的抱怨 一個昂貴的產品 在僅僅使用了半年以後 就不予維修
甚至連基本的檢測都不願意做(沒有告知到底是哪個地方故障 反正他們不打算修)
說真的 這樣子的策略 買大廠產品(1500) 和買小廠產品(500) 到底有什麼不同?
蔗些辛辛苦苦賺來的鈔票 值不值得我們乖乖的雙手捧上給他們賺?
在網路上查了一些關於藍芽耳機的消息
發現如同我一樣 過了半年保固就故障的 不算少數
而且災情遍及各大廠商 甚至有些消費者還氣到打算串聯 抗議原廠設計有問題
說真的 3C產品的製造成本真的不高
但是身為消費者的我們 認同大廠在研發以及保固上的用心 因次願意以更高的代價來換取功能類似的產品
但是如同這次藍芽耳機的個案 我相信以後 至少我和家父 對於這些大廠的產品 會開始產生一些疑慮
這次 我也只能自認倒楣 把責任歸咎於自己在購入前沒有搞清楚保固的條款
沒有能在保固期間內發現產品有問題 所以花了這千把元的學費
下次我知道了 錢要花在該花的地方 這種地方 可以省省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