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提醒大家: GPS使用頻率: 1575.42MHz(L1), 1227.6MHz(L2). 最後面警方GPS無法發揮效用的報導應該是天線晶片感度差的原因, 若用第三代晶片晶片頂多誤差值稍大而已, 這位記者有些亂扯, 根本與這報導無關!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3+112008020400195,00.html
中國時報 2008.02.04
太空天氣效應 攸關軍事、民生
李宗祐/台北報導
「太空天氣效應」引起國際關注,剛開始是基於國防軍事用途,近年則因衛星通訊應用越來越廣泛,太空天氣效應已發展成太空天氣預報的一環。我國福爾摩沙衛星三號星系即因此備受國際肯定,國外計畫福爾摩沙號任務結束後,發射新星系,接替觀測任務。
「太空天氣效應」是指太空電離層電漿密度變化,成大電漿與太空科學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林建宏指出,距離地表九十到一千公里的地球高層大氣,受到太陽光照射,中性氣體分子會分解成電子,形成電漿狀態,這個帶電區域被稱為電離層。
林建宏表示,電離層具超導電性,一旦電漿密度發生變化,不但影響電磁波傳播,也會干擾地球無線電通訊電波、人造衛星通訊與訊號,讓GPS導航系統發出的超高頻(UHF)電波產生相位的偏差,使地面上的GPS接收機估算GPS衛星與接收機位置時產生誤差。
美國曾在太陽磁爆發生時,量測到電離層電漿密度暴增十倍,導致某研究機構裝在飛機上的GPS導航系統出現嚴重誤差。部分對準確度要求嚴苛的單位利用GPS定位,往往會利用不同頻率電波交互驗證,降低因電離層干擾可能造成的影響。
林建宏指出,雙頻GPS接收機成本較高,一般汽車使用的GPS導航系統幾乎都採用單頻,受到電離層干擾就會造成較大定位誤差,但還不致發生致命危機。全球目前最關切的是,「太空天氣效應」是否影響飛航安全,因此積極投入太空天氣預報研究。福衛三號星系是全球第一個佈建完成的「太空天氣效應」研究星系。
據透露,美國空軍與海軍當初參與福衛三號計畫的主要目的,並不在地面天氣預報,而是為研究「太空天氣效應」對洲際飛彈GPS導航系統可能的干擾。
中國時報 2008.02.04
雷雨干擾衛星 GPS導航迷路
李宗祐/台北報導
▲有學者研究,台灣因位處電離層赤道異常區,電漿濃度又是全球最大,容易讓衛星導航系統失靈。(黃世麒攝)
GPS衛星導航系統越來越普遍,但GPS導航系統竟也會「迷路」!成大電漿與太空科學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林建宏利用福爾摩沙衛星三號觀測證實,地面天氣系統會影響地球上空數百公里的太空天氣,也會干擾GPS導航系統,發生「誤導」現象,特別 是山區。
這項研究成果去年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訊》,被編輯群選為當期焦點,最近獲得國家實驗研究院二○○七年度傑出科技貢獻獎。
成大利用衛星觀測證實
目前的GPS系統能指引駕駛到目的地,有些也能提供塞車資訊。林建宏指出,陸續有許多朋友向他反應,假日到近郊或山區郊遊踏青時,突遇雷陣雨而提早打道回府,但沿路塞車,打開GPS導航系統想換條不塞車的捷徑下山,卻發現越開越遠,竟開到山的另一頭。
他說,這種現象主要是因為GPS衛星系統發送的電磁波受到「太空天氣效應」(太空電離層電漿密度變化)干擾,導致GPS導航系統迷失方向。「太空天氣效應」主要是指太空中電離層的電漿濃度變化。
赤道異常區電漿濃度大
林建宏表示,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為研究太空電離層電漿變化與擾動對地球無線電波通訊和衛星通訊的干擾,二○○二年以IMAGE衛星觀測「推論」,被列為電離層赤道異常區包括: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非洲剛果河流域、印尼熱帶雨林區和中太平洋(包括台灣)熱帶氣旋生成區等四大區域,地面天氣系統會影響太空電離層變化。
容易引發太空天氣效應
林建宏在福衛三號於二○○六年四月發射升空後,傳回的連續觀測資料證實,上述四個區域發生強烈大氣對流時,旺盛天氣系統會引發大氣潮汐波動,向太空傳遞到電離層底部(距地表高度九十到一百廿公里),使電離層底部導電性較高,再把電場傳到三百公里以上的電離層,吸引較多電子在此處堆積,引發「太空天氣效應」。
林建宏強調,由於台灣處於電離層赤道異常區內,且電漿濃度是全球最大,而GPS導航系統原本就容易受到太空天氣變化的干擾,台灣又是熱帶氣旋好發區,下大雷雨時,特別是山區的GPS,受到的干擾更嚴重。
中國時報 2008.02.04
員警、運將:地形死角收訊較差
何醒邦/台北報導
學者研究指出,在台灣使用GPS會受天候影響而「突槌」,但常使用的警方、計程車司機與民眾皆表示,沒感覺有常失靈的狀況,只是在偏遠地區偶爾受影響。但他們一致認為這是「地形關係」、「地理環境」因素,而非「天候因素」。
學者研究指出,在台灣使用GPS會受天候影響而「突槌」,但常使用的警方、計程車司機與民眾皆表示,沒感覺有常失靈的狀況,只是在偏遠地區偶爾受影響。但他們一致認為這是「地形關係」、「地理環境」因素,而非「天候因素」。
大台北的大都會車隊司機吳先生說,現在車隊裝的GPS大多用在派遣功能,顯示行車軌跡,而沒有導航功能,穩定度還不錯,除非颱風等超級惡劣天候,才有可能收不到訊號。
一名自己裝設導航機的司機說,GPS機器都裝在前擋風玻璃下,方便暴露在天空下,除非有雲層、屋簷、地下室等,才會收不到訊號,導航機平常不太可能指錯。裝有導航機的民眾李先生說,行駛橋下、隧道時,因有遮蔽物,導航機會停住,他三年前聽說過地圖資料不正確,偶有帶錯路情形。但現在不管什麼天候,都滿正常好用的。
北縣警方去年九月引進警車衛星定位系統,不但能掌握巡邏警車的正確位置,有效利用線上警力,快速進行攔捕,且巡邏員警的一舉一動也掌握在勤務中心的電腦螢幕中,無所遁形。但也有部分員警指出,GPS在偏遠山區的確有收訊死角,例如東北角偏遠山區的派出所,因為地勢的天然屏障,GPS難以發揮功效,僅能以發射簡訊方式接受訊號。
不過天空其他位置剛好有厚厚的雲層遮住某些衛星,造成無法達到接收4顆以上,就可能有影響了
如果開在旁邊是高樓的小巷道,或旁邊是山壁的山區,也就是抬頭看天空被遮了一大半,也會有影響
第幾代第幾代的收訊如何,這種專業的東西我就不太懂了,不過這顆陪了我8年的GPS MOUSE(GM200),就因為天天陪伴在一起8年,所以較熟悉它的特性了,也因此發現天氣其實影響很大
也因為這顆GM200上面有燈號,接收到4顆以上衛星才會閃
所以可以很輕易判斷一堆奇奇怪怪的問題到底是沒好好的收到訊號還是導航軟體的關係
因此每每看到有針對一些情況罵導航軟體的,真是.........
有幾個邏輯不通的疑點:
1.想換條「不塞車」的捷徑下山,結果越開越遠,這還滿常見的,因為山路就這麼一、二條,越遙遠的路越不塞車呀!而且,若不是路線問題,那麼,「導航軟體廠牌」不同,也常會被消費者指控有這種「繞路」或「亂帶路」的罪名。
2. GPS系統失常,究竟會出現什麼?只有「無法定位」,或「定位誤差大」這兩種結果。而在「山區」使用的GPS,最大的問題是被「山勢」或「森林」「遮蔽了」衛星訊號,造成有效衛星數銳減,以及接收器常需要「重新」鎖定衛星,定位時效與精確度同時下降。電離層的變化影響等問題,美國人在設計GPS時就考慮進去了,應該是不會影響定位。
3. 至於「GPS難以發揮功效,僅能以發射簡訊方式接受訊號」一述,哈哈,我認為是發言的人把「GPS」跟「GPRS」傻傻分不清楚,這跟衛星定位系統無關,反而是GSM通訊系統長久以來的問題現象,在山區GPRS常斷線,只能用SMS簡訊將定位傳回警局。
其實看完這報導,我也覺得到目前為止,GPS系統本身沒有新的問題,大家想用就儘量用。
平常使用時,大都30秒或3-5分鐘就閃LED,表示已接收到4顆以上衛星
偶而會有幾次,要一兩小時,或一整天都完全收不到訊號,用軟體去看,頂多只收到1或2顆
而出現這情況時,有陽光天,也有大雷雨天,也有乾冷的陰天
我的感覺是,電波從上往下傳,雖然不會是被阻擋而影響接收,不過也許會因經過或穿過的路徑而改變原本波的成份(頻率波長等等...)
所以外在因素除了阻擋以外,也許包括干擾與改變,或許美國在做衛星設計時考慮許多,不過能百分百的都考慮或排除應該也不可能
現在新一代的接收器應該有較好的接收電波能力,也許能排除更多的影響因素吧
KIKI大大,沒想到這顆老古董還能遇到知己,真是太欣慰了
不知你是否跟我一樣,每次人家一坐上車,就說你那個滑鼠擺在那幹嘛,那麼醜,哈,可是我還是捨不得換
在這篇文章有提到衛星定位精度仍受到衛星時錶誤差、對流層延遲,電離層延遲等因素影響,所以電離層及對流層的情形是會影響衛星訊號的傳送路徑的長短,以致於在解算時會產生誤差,不過國內導航用的GPS都會有一些相對應的道路修正,例如把衛星訊號解算出的位置對應至圖資上最接近的道路.等方式,而測量用的GPS是沒有做道路校正的。所以在看GPS定位的問題要注意:1.衛星訊號;2.GPS接收器;3.衛星訊號解算後呈現定位的軟體介面設計;4.所使用的圖資。
電離層的變化是會影響衛星訊號這點是確定的,不過新聞中提到「......目前的GPS系統能指引駕駛到目的地,有些也能提供塞車資訊。林建宏指出,陸續有許多朋友向他反應,假日到近郊或山區郊遊踏青時,突遇雷陣雨而提早打道回府,但沿路塞車,打開GPS導航系統想換條不塞車的捷徑下山,卻發現越開越遠,竟開到山的另一頭。......」,這應該是跟圖資及最佳路徑的演算有關,畢竟山區的道路本來就少~又要避免塞車~所以導航軟體自然會提出繞路的建議~所以GPS系統並沒有問題~問題是在於所接收到的衛星訊號強度及接收時間及演算時所用的演算方式及導航軟體的圖資及定位方式,這是我的一點小意見供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