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這次小惡魔要測試的就是這款全新的 Series 9 系列筆電,螢幕尺寸為 13.3 吋,這個螢幕尺寸的機型則依照搭載的硬體規格不同又可分為 900X3C 及 900X3A 兩款機種,這次我拿到的則是入門款的 900X3C,搭載的是第三代 Intel i5 處理器、4GB 的記憶體、128GB 儲存容量的 SSD 及 Intel HD 4000 顯示晶片,在外箱上則印有全新 9 系列筆電的產品圖,看起來確實相當輕薄且有簡約的設計風格。

在外箱中則有另外一個放置筆電本體與隨機配件的內盒,採用與外箱截然不同的全黑色配色。

打開內盒後就有一種似曾相見的水果風格,是說現在有許多筆電包裝都朝著這樣的風格進行設計。

在筆電本體的下方則可以看到 9 系列筆電隨機附上的各項配件,不過要跟各位說明一下因為是測試機種緣故,因此在包裝上面並沒有來的那麼完整,還請各位多多包涵!


盒內的配件包含筆電驅動光碟、使用說明書、保證書、專用的有線網路轉接線及變壓器。

先來看到專用的 RJ-45 有線網路轉接線,由於 9 系列筆電機身設計比較輕薄,因此也犧牲許多端子的空間,但是幸好 Samsung 佛心來著有附上專用的轉接線材,不然在使用上光是要準備線材就增添些許的不便。

專用轉接線的接頭是採用 micro USB 的配置,接頭上則附有保護蓋。

變壓器則採用一般常見的分離式變壓器設計,主要是收納攜帶時較為便利。

而變壓器的外型設計則是有 Samsung 才有的特殊設計,較為扁平的變壓器外型,也能加強收納時的便利。

電源接頭則是採用三頭式接頭配置。

變壓器上方的指示燈則是和 Samsung Logo 同為藍色光源的配置,在通電之後就會亮起。

變壓器的電壓輸入為 100-240V~1.0A 50-60Hz 的配置,可以帶著到全世界使用。

變壓器的大小和 Galaxy Note 比較起來要小上一些。

至於變壓器厚度方面則約為兩支 Note 疊在一起的厚度。

實際測量變壓器的重量約為 293g,以筆電變壓器來說算是相當輕巧。

緊接著就來看看全新的 9 系列筆電的機身本體,機身部分採用全鋁合金材質打造而成,而機身配色則是為較深的靛藍色配色,螢幕上蓋則有突起的銀色 Samsung Logo 銘牌。

在較暗光源環境下看起來則有黑色配色的感覺,另外 9 系列筆電的機身則是使用了霧面塗層,雖說指紋油汙較不會那麼明顯,但還是要時常擦拭以保機身清潔。

9 系列筆電的機身是採用單片鋁合金金屬打造而成,因此從機身後方與轉軸處的地方看起來,很有一體成型的感覺,另外搭配圓弧的機身線條,也很有簡約的設計風格。

筆電側邊飾條則是搭配亮面金屬銀色,從機身前端看來也有輕薄的感覺。

機身運用銀色飾條修飾之後也可以看出簡約俐落的風格。

9 系列筆電的 I/O 端子集中於機身的左右兩側,右側搭載有 USB 2.0 連接埠、耳機/麥克風共用的音源插孔、特殊的微型影像端子及少見配置在此的內建麥克風。

機身左側則搭載有電源輸入插孔、USB 3.0 連接埠、micro HDMI 端子及剛剛有介紹過需外接的 RJ-45 有線網路端子連接埠。

電源插孔使用的是小型接頭的設計,對應於鍵盤上方的電源指示燈,在筆電進行充電時會發出橘色光源。

而電池充電完成時則是會發出綠色的光源,可惜筆電並未有關機查看電池容量狀態的設計,僅能從電源指示燈判斷。

不過我也發現由於電源輸入插孔與 USB 3.0 連接埠距離太近,加上電源接頭雖為小型化的設計,當如果使用一般的 USB 隨身碟時,還是會有卡卡的情況發生,即便 USB 隨身碟還是可以正常使用,但卻無法完全插入,一個不小心就會有鬆脫的情況發生,這算是在設計上滿值得改進的地方。

接上專用的有線網路線之後就可以進行有線網路連結,不過運用這樣的專用轉接線來連結,不知為何有一種很多餘的感覺


翻過筆電來看看機身底部,輕薄筆電常用一體式背蓋也可以在 9 系列筆電中看到。

內建的喇叭則位於機身下方靠近前端的左右兩側,為雙聲道喇叭的配置。

另外 9 系列筆電也搭載了支援 SD/SDHC/SDXC/MMC 四種記憶卡格式的多合一讀卡機,位置則在機身右側下方。

使用讀卡機時只要將記憶卡插入槽中即可使用,活動式的記憶卡插槽保護蓋能提升使用的便利度。

輕薄筆電最令人擔心的就是散熱問題,而 9 系列筆電則在機身底部及尾端設置了共四個散熱孔,對於散熱有多大的幫助下方我也會進行實測。

機身底蓋算是滿容易拆卸的設計,不過還是得鬆開 10 個螺絲才可以打開底蓋,不過可以看到所有的硬體裝置均是 On Board 的狀態,想要自行升級硬體的朋友可能會有失望的感覺。

這邊可以看到在機板的上方搭載了兩個散熱用的風扇,風扇的後方則連接機身尾端的散熱孔。

儲存容量 128GB 的 SSD 固態硬碟,讓人比較好奇的是為何不是使用 Samsung 本家的 SSD 產品?


無線網路晶片則是使用 Intel Centrino Advanced-N 6235 晶片,能同時支援雙頻段的 Wi-Fi 無線網路及 Blutooth 4.0 等網路連結,並且支援 Intel Wireless Display 無線影像傳輸技術,可利用 WiDi 接收器透過網路連結,將筆電內的多媒體影音檔案運用無線傳輸影像至大螢幕上觀賞。

內建喇叭的單體也為小型且薄型的零組件。

9 系列的內建鋰電池也可以透過拆卸螺絲後將其取下,但說實在的如果想要使用備用電池方案使用這款筆點,總共要鬆開 10 幾顆螺絲,說起來還真是有點不太輕鬆。

和筆電內建的硬體裝置一樣,9 系列筆電連同電池也採用薄型零件的配置。

這顆內建的鋰電池甚至比 Note 還要更輕薄,實在令人感到驚訝


至於這顆內建電池為 4Cell 鋰電池的配置,電池容量則為 5440mAh(40Wh)。

單顆電池的重量經實測後約為 228g,也算是滿輕巧的設計。

據 Samsung 官方的規格表示,這款 13.3 吋的機身厚度為 12.9mm,實際來測量一下機身前後端的厚度,機身前端不含橡膠墊止滑墊的厚度約為 12.63mm。

機身後端不含橡膠止滑墊的厚度則約為 12.57mm。

至於官方針對機身重量的規格為 1.16Kg,經過我實際測量後的機身重量約為 1.171Kg,中間有 0.011Kg 的落差。

打開螢幕上蓋後就可以看到內建的 13.3 吋螢幕,9 系列筆電採用的是 Super Bright Plus LED 螢幕,搭配防眩光螢幕塗層,能降低螢幕反光程度,另外 Samsung 也在筆電螢幕上使用了和液晶電視相同的極窄螢幕邊框設計,在視覺上會比起一般的市售同螢幕尺寸的筆電來得大上一吋的感覺。

這款螢幕的最高解析度為 1600 X 900 HD+ 高畫質,螢幕亮度最高可達 400nit,在強光源環境下使用較不會有看不清楚的情形發生。

螢幕正上方則配置有 1.3M 畫素的 HD 視訊鏡頭。

機身的轉軸處位於筆電的左右兩側,水滴式的造型設計看起來也很不錯。

在內部的配置與設計上,採用與機身同色的墊藍色霧面塗層,讓筆電看起來很有一體感。

鍵盤的部分則使用常見的孤島式鍵盤,可惜鍵盤的鍵程較短敲擊起來比較沒有手感。

電源啟閉按鍵位於鍵盤的右上角,電源指示燈則為藍色光源配置。

鍵盤的左上角則有剛剛介紹過的充電指示燈,指示燈的右方就是環境光源感應器的位置。

這邊我用錄影的方式讓各位看一下環境光源感應器的運作方式,另外也可以看看感應器的靈敏度與螢幕亮度的變化。

在鍵盤上方的 Fn 複合按鍵,也可以看到背光鍵盤亮度的調整按鍵,不過這次的背光鍵盤一定要在低光源的環境下才能使用與進行亮度的調整,背光鍵盤亮度調整的右側則有風扇靜音模式啟閉按鍵。

在低光源的情況下就可以使用的背光鍵盤是帶有藍綠色的光源配置,使用起來相當便利,明亮光源環境下無法使用也能降低耗電量,其實也算不錯的設計。

按下風扇靜音模式啟閉按鍵後,畫面上就會出現開啟或關閉的圖示,如果在夜深人靜時開啟風扇靜音模式比較不會影響到別人。

位於鍵盤右下方的四方按鍵與 Ctrl 按鍵,為偏小型的按鍵大小設計,加上鍵距並不寬的情況下,像我有時候還滿容易誤觸周圍的按鍵。

置腕處與觸控板並沒有進行太多特別的設計,和機身為相同的設計風格。

可以看到在觸控板的邊緣也有像是機身側邊的銀色飾條,和整體機身設計有著相互呼應的風格。

玻璃鍍膜多點觸控板同時也支援兩指、三指甚至是四指的手勢操作,觸控板的大小約和 9 張 SD 卡組合的大小,下方則有機械式的滑鼠左右按鍵。

接下來就是最令人重視的電腦效能測試,首先先用 CPU-Z 來看一下 9 系列筆電的詳細硬體規格,搭載 Intel Ivy Bridge core i5-3317U 1.70GHz 低電壓處理器。

主機板的部分則為 Intel HM75 Express Chipset 晶片組。

記憶體採用的是 4GB DDR3 1600MHz,但拆過機身底蓋後發現並無法進行記憶體的升級。

顯示卡部分則是 Intel 內建的 HD 4000 顯示晶片。

在 CPUmark 99 中所測得的處理器效能分數為 404 分。

Nuclearus Multi Core 測試軟體中可以看到這顆 i5 處理器的效能分數為 10576 分。

接著我用 CoresMark 2010 的測試軟體來跑一下處理器效能,跑完測試軟體所花的時間為 192.06082 秒。

在 CrystalMark 2004R3 中,所測得的電腦綜合效能分數為 158221 分,可以發現在處理器、硬碟效能表現相當不錯,而圖形效能則受限於沒有獨立顯卡,效能表現很明顯的有所差異。

PCMARK 7 的測試軟體中,則可以測得電腦綜合效能分數為 3764 分,同樣在硬碟部分的表現相當不錯。

PCMARK VANTAGE 64-bit 中所測試的綜合效能分數則為 8429 分,同樣在硬碟效能中獲得不錯的分數。

這款 9 系列筆電的正確型號為 NP900X3C,所搭載的內建硬碟為 SanDisk SSD U100 的硬碟,同樣為 On Board 無法升級的硬體配備,儲存容量為 128GB、傳輸介面則為 SATA III。

在 AS SSD Benchmark 中所測得的硬碟分數為 154 分,平均的讀取寫入速度為 437.71/298.91 MB/s(讀取/寫入)。

ATTO Benchmark 中所測得的讀取寫入速度為 489.176/302.974 MB/s(讀取/寫入)。

CrystalDiskMark 硬碟效能測試軟體中,讀取寫入速度為 455.5/242.3 MB/s(讀取/寫入)。

只有測試讀取速度的 HD Tune Pro 5.00 測試軟體中,最大的讀取速度為 335.8 Mb/s、最小讀取速度為 275.6 MB/s,平均則落在 312.3 MB/s,同樣可以看到這顆 SSD 的穩定度表現相當不錯。

最後我用 HD Tach 3.0.1.0 來測試硬碟的序列讀取速度,在 8GB 快速測試模式下所得到的序列讀取速度為 379.6 MB/s。

而在 32GB 完整測試模式下所得到的序列讀取速度為 338.2 MB/s,兩者的讀取速度表現都相當不錯。

由於 9 系列筆電主打的是輕薄機身,因此在有限的機身空間中並沒有容納獨立顯卡的硬體配置,所採用的是 Intel 內建的 HD 4000 顯示晶片,因此在遊戲效能表現上就打了點折扣,另外也因為如果搭載了獨立顯卡,在散熱方面也是一大問題與挑戰,只能希望未來能有搭載獨顯的輕薄筆電問世,否則圖形效能永遠都會是輕薄筆電唯一的弱點。

不過我還是用 CINEBENCH R11.5 來看一下圖形及 CPU 的效能表現,在 OpenGL 的測試中 Intel HD 4000 得到 15.09 FPS 的成績,另外在 CPU 測試中則得到 2.38 分的分數。

雖然 9 系列筆電並非 Ultrabook 系列機種,但 Samsung 也在產品內搭載了 Samsung Fast Boot 快速開機的應用程式,所以我也用 BootRacer 來測試一下快速開機啟閉的開機速度,測試環境是由完全關機到開機至桌面的時間,但下面兩張圖可以發現在快速開機啟閉的時候,兩者的開機速度均為 10 秒,算是滿快的開機速度表現。


在 AIDA 64 中的系統穩定度測試,我們要來看到的是處理器的溫度變化,在待機時的 CPU 溫度約在 42-48 度上下。

同時在測試時我也使用溫度計來測量散熱孔的溫度變化,在待機時的溫度約在 31.5 度左右。

當測試軟體運作了 30 分鐘左右的時間後,可以看到 CPU 的溫度上升至 74 度上下,大約在 15 分鐘左右的時間 CPU 的溫度就會固定在 74 度上下跑動,ˊ之後就不會有太大的溫度變化。

而散熱孔的溫度則是提升至 40.4 度左右,並未超過 41 度,以電腦散熱表現來說還算中規中矩的表現。

Samsung 也針對旗下筆電產品設計出一系列的以 Easy 為名的管理應用程式,作用其實和各家品牌電腦內建的管理應用程式差不多,像是第一款 Easy Settings 就將使用者常用的電腦設定與 Samsung 獨家的設定管理整合在一起,利用直覺的設定方式讓使用者使用,算是相當好上手的設定管理軟體。在開機管理中,搭載了開機最佳化,也就是 Samsung Fast Boot 模式的啟閉調整,另外還可以設定電源按鈕的作用設定及上蓋開啟時的動作設定。

在一般設定中,則可以設定 USB 充電,在電腦休眠的狀態下可以透過 USB 替裝置充電,而 Battery Life Extender 則可以將電池最大充電量設定在 80%,以增加電池的使用壽命;另外還有靜音模式與鍵盤背光的調整與設定。

最下方則有使用者帳戶控制的調整,另外則是 Intel Rapid Start 技術的啟閉選項,這項技術是透過系統建立專屬的 SSD 磁碟分割,來減少從休眠恢復電腦運作所需的時間,建議就用原廠預設開啟的狀態即可。

而在電源管理的調整選單中,則可以看到類似控制台的電源管理選項,其中 Samsung 也建置了一組最佳化的電源管理選項供使用者選擇,中間的 Eco Mode 節能模式,除了可以設定節能模式的啟閉外,更能監控目前的耗電量變化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像我將 Eco Mode 關閉時,平均的耗電量在 14.894W、二氧化碳排放量則為 20.611g。

將 Eco Mode 開啟後,則可以看到平均的耗電量降至 9.930W、二氧化碳排放量則是差不多的 20.636g。

最下方則可以設定在不同電源管理模式下,使用電池與 AC 電源的睡眠與顯示時間設定。

無線網路管理選單中則可以啟閉 Wi-Fi 無線網路與藍牙網路,另外由於這款筆電採用新的 Intel 無線網路晶片,也同時支援行動 AP 的模式,可以將網路分享給其它的行動裝置使用。

有線網路管理選單則可以管理目前使用的有線網路,不過在這款攜帶性極高的筆電上,使用有線網路的機會應該不大,除非所處的環境之下僅有提供有線網路,那可就另當別論。

接著來看到的是顯示設定,在顯示設定中可以針對目前比電影像輸出的方式進行適當的設定,另外也可以調整螢幕的亮度,並開啟自動光源感應器的運作,最後比較特別的是 Samsung 也針對顯示螢幕的色彩,設置了 5 種螢幕色彩的設定值,如果不算第一個沒有影響的選項,畫面有明顯變化的就僅有接下來的四個選項。

標準色彩模式下的亮度與對比變化其實和沒有影響選項差不多,因此就用這個當作基準來看看其它畫面的變化。

在電影模式中,可以明顯的發現除了螢幕亮度有稍微提升外,對比度也明顯的增強不少。

另外 Samsung 也設置了一個電影(亮)的模式,可以發現在對比度沒有變動的情況下,畫面的亮度有明顯的增加。

而在清晰度的色彩模式下,除了亮度比起標準來的明亮一些外,對比度也比電影模式來的強化不少,另外在畫面邊緣細節的清晰度上也有進行增強。

在桌面背景與螢幕保護程式中也可以設定背景影像與螢幕保護程式,比起桌面按右鍵進行個別的設定來說,只能說是整合在一起設定比較方便而已,使用起來並沒有太大的差別。

最後 Samsung 也在音效上也建置了 SoundAlive 的調整選單,使用者可以針對目前使用筆電的環境或是聆聽的音樂類型設定適合的音效模式,另外也可以設定 3D 深度音效模式及進階音效設定,最後的選項則是自動音量調整的啟閉選項。

第二套軟體也是我覺得滿便利的應用程式之一,名為 Easy Software Manager 軟體管理程式,是用來進行電腦內的各種應用程式的更新、移除等管理工作,與 Windows 內建的程式集比較起來,則多了更新的功能,在更新選單中系統會自動搜尋需要更新的應用程式,並提供類別、優先程度、狀態、大小與韌體版本的相關資訊。

顯示方式除了有詳細資訊的文字敘述顯示外,也可以選擇較為華麗的圖像化顯示,圖示的右上角有綠色的箭頭則是表示需要軟體需要更新。

在首頁中則可以看到目前電腦內所有的軟體資訊,包含已安裝、可安裝與需要更新的軟體數量。

進入所有軟體的選單中,則可看到包含 Windows 內建軟體與 Samsung 內建軟體的各項軟體資訊,並且在選擇軟體圖示後可以直接安裝。

而在已安裝的軟體中則可以選擇軟體圖示進行更新與解除安裝的動作。

在更新選單中可以針對單一軟體進行更新的動作,使用者可以自行選擇想要更新的軟體。

如果使用者覺得單項軟體更新太過麻煩,也可以進入首頁中點選更新選項,就可以進行一次性的更新,與 Windows Updates 的更新方式相同。

另外在首頁的安裝選項中,也可以進行所有建議軟體同步安裝的工作,使用起來也是相當方便。

另外一個軟體則是 Easy File Share 資料分享的軟體,這套軟體是需要在網路連線的情況下才能使用。

使用者可以設定個人的使用者圖像,可以透過視訊鏡頭拍照或是資料夾中進行圖像選擇。

另外在設定選項中還可以看到共用安裝檔的選項,可惜手邊沒有可同步連線的筆電或電腦可以使用,另外也可以設定資料下載的位置以及連線的頻道編號,如果要順利使用資料分享軟體的話,並需在另外一台電腦中安裝此程式,並將兩台電腦處於同一個網路網域中,將頻道編號設為同一組即能使用。

按下軟體中的問號選項後就可以看到這套分享軟體的簡介,另外也有使用方式的說明。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另外一台電腦一定也要是 Samsung 筆電才能進行軟體的安裝


另外和上方軟體功能類似的則是 Easy Migration 資料傳輸軟體,和上方資料分享軟體比較不同的地方,就是這套資料傳輸軟體,除了可以傳輸個人資料外,另外也可以將系統和應用程式的設定,直接傳輸到另外一台電腦上。

要進行資料的傳輸首先要先選擇是有傳送電腦資料或接收其它電腦的資料,另外也要選擇用 USB 裝置或網路的傳輸方式。

如果沒有 USB 傳輸裝置的話,就可以利用網路傳輸的方式進行,接下來就是選擇使用者資料與資料夾,每個資料夾或使用者資訊設定,都可以透過手動來選取。

接著只要在同一個網域的 Samsung 筆電中,就可以開始進行電腦資料的傳輸或接收。

Easy Support Center 中則可以針對電腦性能管理、各項電腦疑難排解與公用程式進行優化與管理,可以看到系統狀態採用的是類似汽車儀錶的指針圖示,可以查閱目前電腦系統狀態,如果需要修復的話則可以按下立即開始修復,將系統進行優化。

另外也可以管理與改善啟動時間與磁碟管理的工作。

而在系統紀錄選單中則可以看到近 2 個月的系統事件以及系統變更項目,如系統還原、系統修改、效能及重要事件紀錄,可以幫助使用者管理或診斷電腦。

而在設定選單中則可以開啟或關閉自動化效能管理及安全性管理。

在疑難排解選單中,則可以查詢到常見的問題解答、微軟的解決方案中心與使用者指南。

而在系統疑難排解中,則可以選擇系統與磁碟快速診斷功能,另外還有記憶體診斷工具。

最後在疑難排解中,則有網際網路連線診斷與常見問題集選項。

在公用程式選單中則可以進行備份與還原的工作,如 Windows 系統還原、Samsung 備份與還原及 Windows 傳輸工作。

管理系統中則可開啟 Easy Settings 軟體、軟體管理應用程式及磁碟管理應用程式。

最後是最佳化系統的的選單,提供最佳化登入、記憶體最佳化、刪除網路暫存檔及刪除未使用的檔案,這些最佳化的動作都是可以提升系統效能與開機時間,如果發現系統有變慢的情況就可以到此來執行每一個最佳化動作。

這個 Easy POP 的軟體其實讓我有一點摸不著頭緒,因為它也不是桌面可以快速啟動的 Widget,只是單純的數位行銷製作物展示,且無法進行修改的動作,算是一套可有可無的軟體。

在 Easy Support Center 中看到的 Samsung Recovery Solution 還原與備份解決方案,其實也有獨立的軟體可供執行,使用者可以依照電腦的症頭(台語)來選擇要選擇的動作。

最後要來看到的是支援手勢操作的觸控板設定視窗,因為 Samsung 並沒有獨立將觸控板的手勢操作設定與教學獨立設計一套軟體,因此要在 Windows 控制台中的滑鼠設定選項中才能找到這個 Touchpad 設定視窗,在設定視窗中可以調整捲動、雙擊及移動速度的靈敏度調整,此外也可以設定單指、雙指、三指甚至是四指手勢操作的對應動作,並且也提供簡易的使用影片。

我也用錄影的方式實際測試一下手勢操作的靈敏度,其實只要熟記每個手勢的功能,並且長時間使用手勢操作,就不會像影片中的我使用起來那麼綁手綁腳,有時候還會忘記手勢操作的對應功能,整體來說觸控板的靈敏度與手勢操作的便利性是相當足夠,對於使用者來說只剩下記憶與習慣性的問題了!


【測試心得總結】
其實早在第一代 Samsung Series 9 系列筆電推出時,就已經以輕薄機身外型吸引我的注意,原本我認為這就是 Samsung 推出的 Ultrabook 筆電機種,但實際上僅有在機身設計上相當符合 Intel 對於 Ultrabook 的規範,9 系列筆電內並未搭載 Intel 針對 Ultrabook 所設計的專屬功能與技術,例如快速開機、休眠網路資料更新等,不過 Samsung 也用自家的技術設計了多套便利軟體以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在以 Easy 為名的管理軟體中,直覺性的設定與調整並不會太難上手,甚至比起市面上其它的品牌電腦管理軟體來說,使用起來更為便利,但其中也不乏沒什麼作用的 Easy POP 軟體,而在功能設定中,Samsung 也結合旗下影音產品、智慧型行動產品的使用經驗,並將其改進後加入筆電中,如音效模式設定、螢幕色彩模式設定與觸控板的手勢操作等,都是由這些產品中演化而來的功能。
在機身設計上,以 13.3 吋的筆電產品來說,不論是機身厚度或機身重量設計,都以輕薄好攜帶為主要設計概念,筆電的靛藍色配色與霧面塗層,雖然還是容易留下指紋油汙,但整體的設計風格相當簡約俐落,可以看見 Samsung 在外型設計上的一大突破,一體化的設計讓 9 系列筆電也不會有許多不規則的邊角出現,但在輕薄機身的背後,卻犧牲了 I/O 端子連接埠的使用便利性,如特殊的 micro HDMI 端子、需要專用轉接線才能使用的有線網路連接埠等,都是在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的情況下所產生的設計,另外僅搭配各一組的 USB 2.0 與 USB 3.0 連接埠,也稍嫌少了一點,對於需要大量使用外接儲存裝置的輕薄筆電來說,在擴充性上就顯得比較不夠。
硬體規格上,也由於輕薄機身的設計,9 系列筆電在硬體上幾乎沒有可以更換或升級的空間,拿唯一可以更換的內建鋰電池來說,也要經過繁雜的鬆螺絲與轉緊螺絲手續才能完成,不過 Samsung 在 9 系列筆電產品中規畫了不同硬體規格的機型,因此購買前仔細挑選所需的硬體規格是絕對要做的功課之一,以免買了之後發現效能不夠好的時候,想要升級硬體就會顯得比較麻煩

電池續航力的測試終於出爐啦!抱歉拖了那麼久的時間,我使用 Powermark 電池續航力的測試軟體,並將電源管理選項設定為平衡模式,螢幕亮度設定為中央值,並開啟 Wi-Fi 無線網路進行測試,在平衡測試模式下(多媒體播放、文書與上網),所測得的電池續航力為 2 小時 47 分。

在相同測試環境設定下,生產力測試模式下(文書+上網)測得電池續航力為 4 小時 37 分,回答下方大大的電池續航力問題,如果大大是單純進行文書處理與上網,這是大約可以使用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