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大師來教你筆電要怎麼樣可以更好用且用的久--大幅度提升筆電的使用體驗

有在看我寫的文章應該就知道,現在的筆電已經不能只看規格買了
筆電的使用體驗是包含效能/聲音/反應速度/接觸面溫度/產生的噪音/攜帶的便利性等等許多方面

先來幫大家建立一些正確的觀念:

RAM的部份:
RAM一定要夠用,不夠用其他的效能在好也沒有用
但是RAM夠用了之後在大部份的使用體驗你加在多也不太有幫助
在夠用的情況下雙通道和高頻DRAM才是真正有幫助的
如果你8G就已經完全夠用了,加到32G也是沒有感受的
除非你有改變使用方式利用RAM來增加系統執行的效率

SSD的部份:
基本上現在的電真的建議一定要搭配SSD使用
因為SSD沒有機械讀取頭,可以省取讀取頭移動和定位尋找資料的時間
對於系統延遲等待嚴重影響電腦的反應速度是有非常大的影響
系統硬碟使用SSD可以大幅改善筆電的使用體驗
目前新的NVME SSD將有更快的速度和更低的延遲時間
可以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缺點當然是同容量價格還是比傳統硬碟高
還有就是資料救援非常的困難昂貴

CPU的部份:
這要看你的使用用途,目前來說表面的規格都是用看的
能不能跑出該有的效能要看供電和散熱的表現和能力
CPU都有溫度牆的限制和保護,撞到溫度牆是讓CPU耗用I/O資源處理過熱程序
會讓你感受到整體效能變慢,遊戲中卡頓,工作運算時間會拉長
目前8代以後的筆電新機其實有超過8成以上都會有撞溫度牆的問題
很多筆電會透過叡頻時間之後限縮運作的功耗限制(功耗牆)來避免持續撞溫度牆的狀況
甚至有些筆電的散熱是串燒設計,會在GPU高負載的時候把CPU的功耗牆限縮的更低
功耗被限縮了當然發熱量也就比較低了,相對的能夠跑出來的效能也就低了
很多U版處理器的筆電機種,能跑出來的長時間運作效能會是處理器一半的效能都不到
如I7-8565U這個CPU全速可以跑到880CB左右
商用行動為主的LG GRAM的長時間功耗被限縮在8W以內
基本上長時間的效能表現頂多在300CB左右的效能而已,也就是說大約只能跑出35%的效能
但是這樣的效能已經足夠大部份的文商影片的商務用途使用了,搭配高速SSD反應速度也夠快
所以是有很高評價的筆電,其實I3的處理器就能有這樣的長時間使用效能了
搭配I7的版本主要就是要讓你有更快速的即時反應速度,因為你開個應用軟體都是很短的時間
高階的U版處理器,就是有短時間高效能的能力,在溫度還沒有升上去之前
就已經幫你把你要開的軟體或是操作給處理完了,8代的U版機種通常都不錯用
基本上避免撞溫度牆是所有筆電都一樣的,如果是比較需要效能的使用方式
如數位創作者需要篇修大量的影片或是美編設計,應該要考慮一下功耗牆限制下你能使用到的效能

顯示卡的部份:
目前幾乎所有的筆電,有搭配顯示卡的筆電機種
在新機的時候顯示卡都能跑到該有的效能也不會去撞到溫度牆
要留意的是你會使用這一台筆電的使用期間,對於顯示卡的效能要求到那邊
購買之後就沒有辦法升級了,就算是有TB3的機種外接顯示卡也有效能損耗的問題
不過現在的筆電其實跟CPU一樣不能只看顯示卡的型號就認定有多少的效能了
拿RTX2080來說好了,標準版是150W,但是也有爆血版的200W
在效能的表現上就會有不同的差異了
另外還有MAX-Q的版本那就更多了80W/90W/100W的版本
MAX-Q的版本還會看供電和散熱控制能力提供不同的GPU BOOST的睿頻加速可能
除了玩遊戲的遊戲體驗之外,顯示卡還有影片撥放硬體加速和專業工作運算加速的功能
在U版處理器的筆電機種,獨立顯示卡的功能還要加上可以讓CPU的內顯不搶功耗
降低CPU晶片的熱密度和拉高需要使用內顯情況下CPU功耗被搶而效能降低的問題
這些都是很多人會忽略掉的問題

CPU和顯示卡是一台筆電內的2大發熱來源
大部份的筆電會幫這2個晶片設計主動散熱,也就是有風扇的散熱設計
這樣可以讓晶片發揮該有的效能,也能即時的解決廢熱的問題
但是主動散熱的風扇會跟空氣摩擦,帶動的氣流也會帶進灰塵棉絮
帶上靜電的灰塵或是棉絮就會卡在散熱片上面慢慢的累積影響散熱的能力
影響累積到會讓晶片在使用的時候撞到溫度牆就會讓使用體驗大幅降低了
散熱的能力被影響的越大,因為過熱能夠使用的效能就會越低了
甚至因為熱無法有效的排出讓機器內部升溫,相對加速元件的老化速度
不只是使用體驗變差而已,機器的壽命也因為這樣大幅度的縮短
這也是為什麼高規格平價散熱比較差的機種比較容易壞的關鍵原因

當然其他如螢幕面板會影響使用者的觀看/鍵盤除了手感現在還有背光和透效巨集的支援等
喇叭音效的差異等等對於使用者體驗也都是有關係的
甚至是越來越多人重視的外觀設計和攜帶重量等等
這些都是會去影響到使用者的使用體驗的
不過這些是比較沒有辦法能夠在你購買之後還能夠有方法來加強或是改善的
所以這些差異的部份就是在購買之前就要去了解和選擇好的

目前筆電的散熱和優化調整的關鍵基本上是CPU
基本上筆電的CPU大多是沒有辦法超頻的,所以有些人說優化是超頻的
就可以看出他們是有多無知的了,利用XTU優化調整筆電
通常是在可行的範圍內調降電壓,優化能源效率的表現
一樣的效能原本要50W的功耗才跑的到,調整後35W就能跑出一樣的效能
那麼你就是可以用35W的發熱量使用到一樣的效能
當然在一樣的筆電內是一樣的散熱條件就可以有更低的溫度體驗了
風扇轉速降低,鍵盤面溫度降低,使用體驗當然就變好了
上面有講過CPU撞溫度牆是會讓使用者體驗大幅變差的
使用XTU還可以針對你的筆電提供新的更合乎個人使用的功耗牆設定
讓CPU不會去撞溫度牆或是改善風扇噪音或是接觸溫度的問題
限縮功耗牆來改善使用體驗是更聰明的優化調整應用
目前大部份的筆電都是沒有辦法完整發揮CPU晶片全部效能的
調降電壓就能在一樣的功耗下有更好的效能了,如果散熱能力夠功耗牆又能解鎖
所以跟本就沒有功耗牆是被供電能力給限制了效能
那就能讓筆電有更好的效能體驗了,如果功耗還能降低的話就能有更低的溫度表現了
XTU的優化調整大約就是這樣子的

筆電的空間因為都很有限,散熱器通常也都是專用的設計
所以沒有辦法跟桌機一樣去外面買一個更大更強的散熱器更換來取得更好的散熱表現
那麼我們就只能針對原本的散熱來做加強了
散熱膏的用途不是增加散熱的,是要填補接觸面的空隙,因為空氣的熱傳非常的差
在來就是2個不同的物質接觸在一起熱傳也會不好,要利用散熱膏產生的浸潤現象
在好的散熱膏都跟銅鋁有非常大的導熱效率差距,薄且沒有空隙才是好的
筆電的散熱器下壓力是靠彈性鋼片來產生下壓力的並不是螺絲的旋力(這會壓裂晶片的)
下壓力比桌機的散熱器小很多,筆電廠在組裝筆電的時候不可能施作的很薄
所以不管用多好的散熱膏都會有過厚效果不好的問題
更換散熱膏超薄塗抹就是改散晶片熱傳瓶頸很重要的散熱加強處理方式了
當然目前效果最好的還是液態金屬,但是那些導熱系數很高的不一定好
因為主原料鎵金屬的導熱系數也只有40左右要到100以上一定是加入了高導熱的材料
這樣反而會失去液金非常容易壓薄的特性,散熱的表現通常不會比較好
除了散熱膏更換施作之外,還能想辦法增加進氣量(散熱墊/抽風器)
增加散熱片可以增加熱容積暫存讓升溫變慢也能增加散熱面積
增加導管或是均熱板加速晶片廢熱的導離等等方式
都是筆電散熱加強的處理方式,因為筆電的設計都不一樣
還有就是最基本的要處理這些散熱加強的部份,都要有機構拆解的能力
這應該也是本職學能中相對基本和應該要有的部份,當然這是指重業人員
如果是一般的使用者可能就要是玩家級的才有辦法做了

寫到這邊大家應該知道一台筆電經過優調整和散熱加強是能夠有效提升使用體驗的
使用的體驗還是會因為灰塵的累積和散熱膏乾掉而慢慢降低的
所以必要的定期清潔保養維護就會是非常的重要的關鍵了
一般來說筆電如果沒有經過優化調整散熱加強的處理剛開始的使用體驗就會比較一般的
通常也就是利用購買更高階更昂貴的機種來提高使用體驗
其實你是可以用相對便宜甚至可以自己處理的優化調整散熱加強來獲得更好的使用體驗的
後面的清潔保養維護處理,更是你是否能有持續良好使用體驗的關鍵

讓大師來教你筆電要怎麼樣可以更好用且用的久--大幅度提升筆電的使用體驗
就我處理過數千台筆電的經驗來說
如果你購買筆電都沒有經過優化調整和散熱加強處理也沒有做清潔保養維護
那麼你購買的使用體驗可能會是這張圖表的分數表現
第3年之後因為過保損壞會讓使用體驗的分數直接降到0
所以都會大幅快速拉低平均的分數

讓大師來教你筆電要怎麼樣可以更好用且用的久--大幅度提升筆電的使用體驗
如果是有經過優化調整和散熱加強的處理在加上有定期清潔保養維護
筆電在一開始使用就是可以有更好的使用體驗的
如果你會定期維護系統還原等降低積存性問題對效能的影響
使用的體驗還可以比表格內有更好的體驗分數
相對來說因為新的更新/軟體和遊戲對效能的要求會變高
所以就算是能維持一樣的效能表現使用體驗還是會逐年降低的
在加上2年過保之後的損壞還是有可能讓使用體驗分數歸0
不過有處理過的因為溫度表現比較好會大幅拉長使用壽命和降低6年內損壞的機率

以上是我這4年做專業的筆電服務累積下來的經驗分享給大家
如果你對筆電真的很有興趣這也是可以考慮投入的從業選擇
因為這些優化調整和散熱加強的成本其實都很低
但是對使用者是有非常大的幫助的
自然就相當的有價值,花時間去學習和了解其實也沒有很困難的
一般的使用者其實透過免費的XTU優化調整
就能讓新機有更好的使用體驗,還可以降低溫度讓灰塵累積變慢
重點是這些都可以免費
good summary for advanced users, for most users

RAM:
Dual-channel is a typical Intel hype, good to have but not must have, 8GB is a minimal

SSD:
Sata SSD is good enough

CPU:
4-core is a minimal

Windows:
Erase everything and do a clean windows installation then install driver only if needed

cdma2k wrote:
good summary for advanced users, for most users

嗯,大師最近的文章真的都有幫助,雖然像大師說的有些東西除了專業的工程師外,
可能要資深玩家級的才有可能自己處理,但是XTU調整真的就有很大的差異了,
我這邊也幫很多朋友調整了呢.....


cdma2k wrote:
RAM:
Dual-channel is a typical Intel hype, good to have but not must have, 8GB is a minimal

8G目前在W10下使用的確是最低的建議容量了,4G真的是比較偏少(除非單純文書跟上網看影片而已)
不過雙通道的差異真的很大!
先不說Intel,AMD的平台是不是用採用雙通道就很有感了,尤其是用內顯的差異更大。
而且雙通道在記憶體存取的效率上也有很大差異,這也反應運算效能跟遊戲上面了
看大師之前發過單通道跟雙通道的記憶體測試,還有遊戲的差異
可以做雙通道絕對還是有優勢的!


cdma2k wrote:
SSD:
Sata SSD is good enough

對於一般人的確SATA3的SSD已經足夠了,因為一般都只是文書啊、上網啊、看看影片而已
不過NVMe用過之後也是回不太去了,反應速度跟存取速度還是有差
而且現在PCIe x2的SSD價格也夠低了,甚至有些價格還比同級的SATA3便宜
既然這樣,選擇反應快/速度快的NVMe(PCIe)當然是更優的選項
現在朋友問到SSD的話,我也都會建議用NVMe的


cdma2k wrote:
CPU:
4-core is a minimal

如果是文書、上網、看影片的話,2C2T的其實夠用了
而且大師有說Intel從六代之後的內顯都完整支援4K硬解了
所以其實效能都綽綽有餘,像我組在家裡用的G4900就真的很夠了。
不過如果有要玩遊戲,4核就真的是最小配置了,很多遊戲跟大作現在都可以支援到4核以上了


cdma2k wrote:
Windows:
Erase everything and do a clean windows installation then install driver only if needed

定期重灌系統我也覺得是好的,因為系統用久了就會有越來越多的積存性問題,
通常我也是選擇重灌去解決,然後手動把每個裝置的驅動各別安裝上去就很穩定又好用了!
浪漫醫生 wrote:
嗯,大師最近的文章...(恕刪)


just a couple of examples



https://techguided.com/single-channel-vs-dual-channel-vs-quad-channel/

https://www.hardwaresecrets.com/does-dual-channel-memory-make-difference-in-gaming-performance/

cdma2k wrote:
just a couple...(恕刪)


看過你過去發的文基本上都是中文的
不知道為什麼這邊特意使用英文
且RAM在這邊的說明基本上並不是重點
因為沒有散熱加強的必要也不會有甚麼過熱降頻降速的問題
官於高頻DAM和雙通道的討論很多
基本盎不是一篇文章或是一種測試方式能夠說明清楚的

筆電不論高中低階的產品
都是高度成本要求的商品
都還有不小的空間可以去做優化調整和處理
我發這篇文章是希望能讓大家更了解
除了大幅提升使用體驗之外也能拉長產品的使用年限
且在使用體驗方面並不是只有新機的時候
而是全面的提升產品還在使用的所有時間的體驗

當然你可以選擇自己學習相關的拆裝和優化調整的方式
你也可以選擇願意學習提供這方面服務的店家處理
這樣才是更好的筆電使用正確的方式和觀念
答達大師 wrote:
看過你過去發的文基本上都是中文的
不知道為什麼這邊特意使用英文...(恕刪)


誤會了,沒有特意,誠如浪漫醫生所言,系統用久了,累積了一些積存性問題 ,時不時重灌 windows ,還來不及裝中文輸入,中打也慢就 …

至於雙通道,只是不認同 intel 的唬弄消費者的商業技倆,有些技術在理論上非常漂亮但在實際應用上未必看到相對的效果

cdma2k wrote:
誤會了,沒有特意,...(恕刪)


其實記憶體的數字也都是真的
但是要真的了解電腦的運作
才會知道其中的差異和幫助
所以也不能說INTEL騙人的
是應用的方式比較無感而已
0.001秒跟0.0005秒的差距確實是快了一倍
但是在使用上面超過了人類能夠有體驗的感受了

答達大師 wrote:
有在看我寫的文章應...(恕刪)


小弟很好奇,為什麼大師的表裡面,2萬以內的機種有含SSD的使用體驗這麼高啊,甚至到到第六年還能跟5萬以上厚機一樣??
另外可以的話,麻煩大師可以私訊一下服務的價格,手邊的電腦想要也處理一下,感謝

無情者商人命 wrote:
小弟很好奇,為什麼...(恕刪)


原因其實不難了解
因為2萬以下的機種通常都是U版的為主
搭配的顯示卡也都是相對比較低階的
甚至有不少機種的散熱設計是比較不會卡灰塵但是效率沒有那麼好的
因為耗電量低發熱量也比較低
灰塵雖然也會壘積但是不會像效能機那麼快
晶片的升溫也會比較慢一些就算都沒有清潔保養維護
發熱量相對低其實機器就比較沒有那麼容易壞
顯示卡低就比較不會被拿來長時間玩重度遊戲
有搭配SSD的基本上文書上網的體驗就不會太差的
所以使用到4-5年以上都沒有做過清潔保養因為不容易壞灰塵卡滿的狀況也會比較少
所以可以有相對更好的使用體驗

答達大師 wrote:
原因其實不難了解因...(恕刪)


除了定期拆機清潔,使用者的環境灰塵棉絮過多也是卡塵原因
就算有拆機清理,環境沒改善,下次也還是會容易卡灰


每天吸塵器替環境除塵,長時間放在桌面上偶爾拿起筆電看底下/桌面是否有聚集灰塵,定期擦拭桌面/筆電C面

平日的個人清潔保養習慣,對於使用體驗的年限也是很重要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