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剛拿到先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原廠的狀況

A面就這樣簡簡單單,沒有線條沒有造型,回歸最簡單

C面鍵盤長這樣,15色可調單色背光鍵盤,沒有很花俏,亮度有4段含關5段最好用
放心是台灣有過BSMI的機器,當然是繁體中文鍵盤

窄邊框鏡頭在上面,想要的都有不用擔心

底部的設計,進氣孔是有造型的,墊哥的腳墊大塊止滑力好
電池是可以拆的設計,4CELL,48.96WH,容量不大但是可以快拆至少不怕膨脹

搭配GTX1660TI和RTX2060的版本內含1隻8G的DRAM+1個M.2的SSD和一個1T 7200轉的傳統硬碟
重量是2163公克,比很多同級機種都還要輕

1660Ti和2060的電供都是180w,重量不含電源線是513克

背板拆開之後是這樣子的,可以看到散熱設計,顯示卡區域學上了微星的全包設計了
cpu的部份有3隻導管經過,且供電元件都有散熱處理
2個m.2插槽,都有支援nvme的m.2 ssd,其中上面那一隻還可以支援sata的m.2 ssd
2組so dimm的插槽,最高32G*2=64G,還有一個2.5吋的硬碟空間
風扇葉片的密度也比過去的15H高了不少

搭配GTX1050和GTX1650的版本內含2隻8G的DRAM+1個M.2的SSD和一個1T 7200轉的傳統硬碟
重量是2153公克,比很多同級機種都還要輕,也比高配的版本輕了10克

搭配GTX1050和GTX1650的版本,電供是120W的,重量412克

散熱器的設計有一點不一樣,通過顯示卡的部份變成2隻
其他的部份是一樣的可以看上面的說明

第9代的15H在螢幕轉軸的部份有設計比較好
可以單手開蓋螢幕是沒有問題的
轉軸的支架也是有拉到最長基本上是沒有爆殻的風險的
載入系統之後,效能的設定是有4種

高效能的模式下,PL1=60W,PL2=90W

娛樂的模式下,PL1=45W,PL2=78W

省電的模式下,PL1=15W,PL2=30W

安靜的模式下,PL1=15W,PL2=30W,風扇的轉速控制策略會不同

管理軟體的4大控制功能

發光鍵盤的控制介面

鍵盤也有支援巨集功能

風扇運作控制介面和風扇轉速溫度的顯示

全原廠的狀況R15就能跑到1245CB的高分,不過溫度也很高來到了93度最高
最高功耗真的跑到了快要90W的高功耗

全原廠的狀況R20就能跑到2601CB的高分,不過溫度更高來到了94度最高
最高功耗跑到82.475W的功耗,應該有碰到溫度牆

3D11的P模式,圖型分數12907分對比過去GTX1050TI的版本9800分左右
效能提升了超過30%之多,算是非常的有感的喔
跟13500-13800分的GTX1060已經快要差不多了
物理分數因為功耗優勢拉高到了13060分,RAM還只是裝2666的2隻8G

TIME SPY的實測,CPU溫度來到了95度C最高

直接來雙燒測試吧,在1分54秒的時候,CPU都還能穩壓在接近60W的功耗
GPU的溫度才只有66度C,雙燒的表現就算是價格加2萬可能都沒有對手

雙燒到5分15秒的時候,CPU的功耗都還有58.652W,不過最高溫已經到98度C了
看來還是要處理一下散熱加強才能穩跑60W雙燒的

CPU的效能主要就是看CPU的運作功耗的,全時60W的R20原廠電壓應該只有2450CB左右
可見這一台9代的15H睿頻時間是有效的,在經過電壓優化調整之後的表現應該會更好
明天在來測試散熱加強和優化調整之後的狀況吧

對了還是先來搞一下高頻DRAM吧,2933的雙通道也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