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用科學的方式來了解甚麼才是讓筆電在比較極限的狀況下使用

筆電是科技的產品
要真正的了解就要用科學的方式
目前INTEL的製程技術是有許多產品可以達到5G的時脈在運作的
在多年前筆電就已經有能上到4G時脈運作的能力了
現在的主流處理器I7-9750H在單核心運作甚至可以高達4.5G
全核心INTEL也是可以睿頻到全4G的時脈運作
能不能達到這樣的運作條件,能運作多久
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供電和散熱有沒有辦法達的到
看到這邊我們就應該可以很清楚的了解了一件事

筆電在供電極限能力的功耗下運作
或是在貼近溫度牆的溫度下運作
才是讓一台筆電在極限的狀況下運作


讓我們用科學的方式來了解甚麼才是讓筆電在比較極限的狀況下使用
這張圖是ASUS的FX505GE,可以很清楚的看到CPU的供電設計
相數是很足夠的但是連散熱片都沒有,更沒有導管經過處理
實測原廠狀況在CPU燒機測試不到1分鐘就會被壓回45W左右了
在處理過液態金屬之後,也會有一樣類似的狀況且會有效能瞬掉的問題
這就是CPU的供電過熱造成的問題,原廠幾乎很精準的抓在45W那邊
所以45W的長時間CPU供電就已經是讓這台筆電在極限狀態運作了
跟本就跟能跑出多少的效能沒有關係,而是長時間供電超過就會過熱

讓我們用科學的方式來了解甚麼才是讓筆電在比較極限的狀況下使用
如果我們用導熱貼加上銅片來幫CPU的供電增加散熱處理
在實測的時候我們發現可以有效的讓CPU運作的更穩定
這一台是可以用XTU解除45W功耗限制的,發現長時間CPU運作功耗可以來到53-55W了
這樣就表示CPU供電的散熱加強了,供電能力的極限就增加了
筆電能夠運作的功耗就拉高了,效能當然就拉高了
所以每一台筆電的極限運作都是不一樣的,且並不是看效能的測試的
而是要看筆電的供電能力和散熱能力,大部份的I7-9750H應該有的效能都差不多
不過CPU的體值還是有差異的,有些優化後65W就能跑滿該有的效能了
有些要超過80W才能跑完一樣的R20效能跑分測試
這樣在一樣的散熱和供電能力設計的機器,80W的就是比較接近極限狀態在運作
相對比現在有很多筆電的短時間功耗都給到90W那邊去了
運作在更高功耗瓦數的時候,發熱量也一定比較大
所以不論是在供電能力和散熱系統的負擔方面,就都是更接近極限在運作了
因為大家都知道這樣會對筆電產生不好的後果,所以最好避免在極限的運作

上面提到的FX505GE這一台筆電,原廠給的功耗限制是45W
在沒有加強供電散熱的情況,CPU長時間功電不過熱也差不多就是在45W
那麼基本上供電能力就已經是在極限運作了,玩一些遊戲大作因為散熱是串燒設計
所以也經常會容易撞到90度的溫度牆,那就是溫度也是接近散熱的極限了
如果我們將CPU改用液金,供電的部份做照片中的散熱加強
在加上電壓的優化調整,我們就可以解決這一台筆電在極限的狀況下運作
同時還能提升運作的效能的,原理其實真的很簡單

讓我們用科學的方式來了解甚麼才是讓筆電在比較極限的狀況下使用
這些電學的基本公式我們在國中的基礎教育都有學過的
P=IV,電壓降低了功耗就降低了,一樣的功耗限制就能跑出更好的效能了
調整電壓大部份的筆電都是可以透過INTEL原廠的工具軟體XTU來達成的
建議可以學習使用XTU優化調整一下

筆電經過優化調整之後,效能可以運作的比較高
功耗降低,溫度降低,風扇轉速降低,筆電因高溫老化的狀況也會變慢
好處可以說是非常的多的,並不是看到跑分效能比較高就是讓筆電在極限狀況運作
因為供電更低,供電的負擔和發熱也就更低了
因為發熱量更低風扇就不用轉那麼的快,不吵也沒有那麼的熱
相關元件因為高溫老化損壞的速度也可以變慢,筆電就更耐用更好用了



答達大師 wrote:
筆電是科技的產品要...(恕刪)


什麼測試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N年前買的ASUS F5V跟你這台新的散熱機構完全沒怎麼改變...lol




kun429 wrote:
什麼測試我不知道,...(恕刪)


可是我看到的改變還不少的說
導管變多風扇也變2個
散熱片面積也變大了
但是整體的發熱量也大的多了

答達大師 wrote:
這張圖是ASUS的FX505GE,可以很清楚的看到CPU的供電設計
相數是很足夠的但是連散熱片都沒有,更沒有導管經過處理


大大
可是我看照片是有熱導管經過CPU散熱片
還經過風扇散熱
韮菜包 wrote:
大大可是我看照片是...(恕刪)


我一開始也是這樣以為,當我看到金士頓HyperX記憶體的時候,才想到這應該是已經經過大師散熱處理過了。
在回去看第一張圖就可以發現
你仔細看一下CPU供電的那塊銅片,看起來不是原廠做在散熱器上,而是後來貼上去的
有錯誤的話,就只能麻煩大師出來說明了

韮菜包 wrote:
大大可是我看照片是...(恕刪)


你可以看第一張圖片
CPU的供電是全空沒有任何處理的
第2張圖片是我這邊加上去的銅片不是原廠的
我在文中應該說明的很清楚吧
忍不住想吐槽。

標題說科學結果寫個V=IR的公式出來,有學過電子學的一定知道電晶體的電壓電流不會是線性關係
以汽車為例
有的認為加裝xx性能會更好
xx改成另一個規格,跑起來更順
(酷炫的表面的就不提了)
但有的認為保持原廠的規格配備就好
玩改裝車的.....大部分似乎比較懂、知道汽車相關資訊
但自己沒聽到聽過他們去說不改車的就是..............

筆電⋯⋯除了規格是基本的外
規格的資訊內容只能說國外公布的比台灣多
效能跑分....甚至壓力測試燒機等
其資訊有一定的程度的信賴度
如pcmark10 我想透過調整後,原本兩台的差異性不會因此變成相反的
雖然我不是工科的
但看過筆電的資訊在功效消耗上是區分動態跟靜態兩種或調降電壓晶片在單位時間內能處理的工作量可能會減少
不過透過軟體的方式設定+依照個人的使用習慣(不是每個人都會讓筆電長期在高功率下使用)是可參考學習的
但若之前提的MSI GS65+i9(9 gen)未必每台都可透過事後處理就可達到該規格應提供之效能
個人是覺得應該讓其他人知道這個系列/品牌在某種規格下「只是」買爽用的


話說為什麼台灣筆電(台灣Dell線上很免強算有)為什麼沒有提供選配的方式購買呢?
反而官網的商品規格都是參考用

wei6233 wrote:
忍不住想吐槽。標題...(恕刪)


基本上不是線性的但是有沒有違反這個公式呢
沒有吧
基本上優化調整對筆電就是更好
看了我發過的很多實測更可以證明
然後一堆刻意抹黑的人
看到效能拉高了就說讓筆電在更極限的狀態下運作
你都知道是非線性的了 我會不知道嗎
寫出來就是要讓大家知道一堆人跟本原本就看的懂
原廠跑到90W都跑不滿全核該有的睿頻時脈
優化處理後有些不到70W就跑滿了
是不是讓供電的負擔降低了很多呢
然後這個世代的製程對這樣的運作時脈有負擔嗎還是很輕鬆呢
最高的溫度差處理後甚至會超過15度C以上
那麼散熱系統的負擔是否也降低了非常的多呢
就是要讓一些明明懂也知道的人還在那邊為了自己做不到而刻意抹黑寫的
感謝你讓我們知道人性的黑暗面
不懂請不要硬坳
筆電的性能跟汽車是完全不一樣的
筆電在20年前的效能是怎麼樣
汽車在20年前的速度跟現在也已經差不多了
不懂裝懂亂套亂矇真的不是很好

針對CPU調降電壓是不會損失任何的效能的
且可以在一定的功耗限制下增加效能
這是完全被時測和理論給證明的
還有就是號耗甚麼叫做動態跟靜態呢
原來你平時都是用這要在騙人和銷售的嗎
這樣是真的非常的不好的
GS65或是P65搭配I9-9880H的
基本上效能都是贏過市售每一台I7-9750H的
不太會像一些品牌搭配I9因為功電和散熱被壓的太低
被I7-9750H電的死死的
雖然原廠的表現只有跟I7-9750H滿速的效能差不多
但是經過優化調整之後就可以有很大的差距了
這樣更是能證明優化調整的價值的



mcintyre wrote:
以汽車為例
有的認為加裝xx性能會更好
xx改成另一個規格,跑起來更順
(酷炫的表面的就不提了)
但有的認為保持原廠的規格配備就好
玩改裝車的.....大部分似乎比較懂、知道汽車相關資訊
但自己沒聽到聽過他們去說不改車的就是..............

筆電⋯⋯除了規格是基本的外
規格的資訊內容只能說國外公布的比台灣多
效能跑分....甚至壓力測試燒機等
其資訊有一定的程度的信賴度
如pcmark10 我想透過調整後,原本兩台的差異性不會因此變成相反的
雖然我不是工科的
但看過筆電的資訊在功效消耗上是區分動態跟靜態兩種或調降電壓晶片在單位時間內能處理的工作量可能會減少
不過透過軟體的方式設定+依照個人的使用習慣(不是每個人都會讓筆電長期在高功率下使用)是可參考學習的
但若之前提的MSI GS65+i9(9 gen)未必每台都可透過事後處理就可達到該規格應提供之效能
個人是覺得應該讓其他人知道這個系列/品牌在某種規格下「只是」買爽用的


話說為什麼台灣筆電(台灣Dell線上很免強算有)為什麼沒有提供選配的方式購買呢?
反而官網的商品規格都是參考用.(恕刪)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