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8.21更新) 使用自行設計並DIY製作的44pin Z型轉接頭(一公一母)
最近發現,某些大陸的網站(例如Yesky天極網等)未經本人同意就將本篇文章及圖片完整移植到他們的網站,並在圖片放上他們的浮水印(我原本基於分享的心理,並未放上任何浮水印),在此只能表示遺憾...
目前不論是「桌上型電腦」或是「筆電」,硬碟的主流規格已經被SATA介面所取代了,大容量的新款硬碟都是採用SATA介面,IDE介面似乎已經被打入冷宮了。
一些舊型的桌上型電腦沒有SATA插槽,如果想要使用大容量的SATA硬碟,還可以使用SATA轉IDE的轉接卡來克服,但對於廣大的舊型「筆電」使用者來說,因為是IDE介面,而且機殼空間極小,所以無法使用一般的轉接卡來轉接SATA大容量硬碟。
舊型筆電使用的硬碟是2.5吋的IDE硬碟,目前市面上這個介面的硬碟最大容量是320GB,而2.5吋的SATA硬碟則已經推出500GB的大容量了,將來可能還會有更大的容量推出。
(2009.9.4更新) 全台第一顆750GB的2.5吋SATA硬碟終於推出了,我率先弄到一顆來測試~
就是這一顆~WD Scorpio Blue 750GB SATAII硬碟機

大容量750GB、SATA II介面、5400轉速、內建8MB緩衝區
最近剛好手癢,忍不住買了一些小零件來改造我的筆電,讓我原本使用IDE硬碟的的筆電可以使用SATA硬碟。由於筆電的機殼空間實在太小,逼不得已只好使用了一些暴力改造法,不過終於成功讓我的筆電吃進了一顆500GB的SATA硬碟囉! (2009.9.4更新) 後續又在9月4日將500GB的硬碟升級為750GB,距離發表這篇文章才將近半年的時間。
有人建議:為何不拆掉光碟機,然後利用多出來的空槽來多放一顆硬碟,我的想法是~DVD燒錄機我也常用,而且外出或到公司也常用來播放光碟或燒錄資料,我比較喜歡All in one,不喜歡拆掉某項東西,又要另外買一個外接盒來攜帶使用。
事先聲明:暴力改造法具有不可回復性,因此沒有信心的朋友請勿嘗試。本人只是單純分享自己的改造經驗而已唷!
改造內容:讓原本只能吃IDE硬碟的筆電改吃SATA硬碟
改造主體:
ASUS筆電(型號:A7G)
筆電規格:
CPU:原廠Dothon 2.0G,目前已自行升級為Dothon 2.26G
RAM:原為1GB (512 x 2),目前已自行升級為3G (2G + 1G)
(原廠說最多只能擴充到2G,但安裝了VISTA SP1之後竟顯示已安裝實體記憶體3G)
螢幕:17吋鏡面寬螢幕
硬碟:原為2.5吋IDE硬碟100GB
使用的作業系統:原預置Windows XP,已自行升級為Windows Vista Ultimate
其他內建配備:
AVerMedia(M103)MiniPCI_Hybrid_DVB-T數位及類比雙模電視卡
ATI Mobility Radeon X1600獨立顯卡(內建128MB記憶體)
PCMCIA擴充槽(目前常態性的放置IBM PCMCIA ATM 晶片讀卡機,筆電可讀金融卡、晶片卡)
四用記憶卡插槽
130萬畫素視訊鏡頭
吸入式DVD燒錄機8X
事前準備:
(1.) 750G硬碟:WD Scorpio Blue 750GB SATAII硬碟(750GB/5400轉/8M/2.5吋/SATAII)
2009年3月份發表這篇文章時,採用的是Segate ST9500325AS/P (500GB/5400轉/8M/2.5吋/SATAII)
2009年8月份(距離剛發表這篇文章大約5個月) 將原來5400轉的SATA硬碟升級為7200轉的~速度效能一級棒!!
Segate ST9500420AS (500GB/7200轉/16M/2.5吋/SATAII)
2009年9月4日,750GB的2.5吋大容量硬碟終於弄到手了,但是這一款硬碟的厚度為12.5mm,比一般的2.5吋硬碟厚了將近3mm,連我的大筆電都需要再次調整一下背蓋才能裝進硬碟槽,因此若有人想買這款大容量硬碟,必須先測量一下自己的硬碟槽是否裝得進去。
(2.) Uptech UTN621 SATA轉44-pin IDE介面轉換器
規格:使用晶片JMicron JM20330、適用2.5” SATA硬碟機、資料傳輸率最高可達150MB/秒、HOST端支援Serial ATA介面,並轉換為44-pin IDE介面、PCB尺寸:69mm x 14mm x 17.5mm
(3.) 2.5"硬碟延長線 44PIN母頭對44PIN公頭牛角
(經過改裝後的測試使用,此延長排線應該只能支援到ATA66,因此在BIOS的設定中必須手動設定硬碟為UDMA4才能較穩定,使用UDMA5或UDMA6的話,會有不穩定的情形。不過即使是使用UDMA4,目前使用速度上還可以接受,也很穩定沒有任何問題。此排線目前在網路上似乎是獨家販售,找不到第二家,可惜他們只有這一款支援ATA66的)
替代(3.) 這個是自製的轉接頭~支援ATA133模式 用來取代上述的硬碟延長排線
**********************************************************************
(2009.8.21更新) 自行設計並製作44pin Z型轉接頭(一公一母)
由上述第三點可知,目前由於技術問題,市面上44pin延長排線只能支援到ATA66,因此呢,我自行研究設計了一款2.5吋硬碟專用的44pin Z型轉接頭(一公一母)~
使用這個轉接頭,就不需要上面所說的2.5吋硬碟延長排線了,而且替換後直接支援ATA133唷~
原始設計圖如下:

問過很多電料行,這種轉接頭竟然沒有辦法訂做,所以只好自己施工了~
事先須準備的材料有:
1. 40孔母頭兩個
2. L型排針40pin 三個
3. 隨便一小片電路纖維板
材料圖片如下:

至於焊接過程我就不多說了,這是我第一次從事這種細膩的焊接工作,焊得有夠難看,2.5吋硬碟Pin針間距真的非常窄,常常和鄰接的PIN針焊在一起,需使用吸錫槍來吸回來,但逐漸有抓到技巧,事後再使用熱熔膠將整件轉接頭封裝包覆以增加美觀與強度,使用熱熔膠整件封裝後,感覺跟一般的接頭沒兩樣了。
44pin Z型轉接頭之成品圖如下:

以熱熔膠將轉接頭整個封裝包覆後的外觀:

哇!真是太興奮了~
使用這一款自行設計並製作的Z型轉接頭之後,直接使用ATA133,而且很穩定喔!
請注意~以上所說的ATA133(=133MB/s) 是最大的理想值~
其實,目前電腦硬碟都沒辦法真的跑到接近理想值的速度,而且存在很大的落差。
以我之前剛改裝500G的SATA大容量硬碟(5400轉),那時候只有ATA66的44 pin IDE延長排線,因此在BIOS中將Ultra DMA 設為4,測起來的平均速度大約是55.7MB/s。
若是不管排線的限制,故意在BIOS中將Ultra DMA設為6,則常常會出現硬碟不穩定或出錯的情形,舉例來說,下載一個幾百MB的壓縮檔,解壓縮到一半就出現檔案已毀損的警告,趕快把Ultra DMA再改為4,重新下載一次就可正常解壓縮了。
後來我改裝了一個750G的SATA大容量硬碟(5400轉),同時換上我自製的Z型IDE轉接頭(可支援ATA133模式),並且在BIOS中將 Ultra DMA設為6,測起來平均速度大約是71.5MB/s。跑起來很穩定,不會遇到任何錯誤。
************************************************************************
(4.) 鋁箔紙 (烤肉常拿來包食材的即可)
(5.) 絕緣膜 (我直接拿買硬碟時的包裝來使用)
(6.) 水電膠布
(7.) 圓形配線管RD-30W (水電行可以買得到)
(8.) 小線鋸、螺絲起子、可剪塑膠的剪刀、打火機
焊接工作需準備的物件:
(1.) 烙鐵槍(使用何種烙鐵看個人使用習慣,我自己是選用尖頭兩段式加熱)
(2.) 錫絲 (我選用含銀2%的錫條)
(3.) 吸水海綿及烙鐵架
(4.) 吸錫槍
(5.) 焊油
準備好以上的材料及工具,就可以開始動工了!
首先,準備好筆電~華碩ASUS A7G,隨我宰割了~

WD Scorpio Blue 750GB SATAII硬碟(750GB/5400轉/8M/2.5吋/SATAII)~

第一步:
翻轉筆電底部朝上~

打開硬碟的外蓋~

將原來的IDE硬碟取出,就可以看到硬碟槽,因為硬碟槽的高度不夠,因此忍痛把硬碟槽的底部又剪又割的裁下來,裁下硬碟槽的底部,可以看到主機板就在裡面,要小心不要割到主機板~

第二步:
取出SATA轉IDE 44-Pin的轉接器~

(2009.8.21更新) 使用自製的44pin Z型轉接頭(一公一母)~以這個轉接頭代替44pin的延長排線,速度可支援ATA133

在2009.8.21之前,使用的是44pin IDE延長排線,速度只支援到ATA66~
由於SATA轉44-pin IDE介面轉換器將IDE公頭做得比較高,在高度無法配合主機IDE母頭的情況下,必須使用自製的44pin Z型轉接頭(一公一母)來轉接,至於對焊接工作沒信心的人就只能使用44-pin IDE硬碟延長排線來接~

將硬碟延長線的牛角切除,並根據主機的IDE母頭形狀修剪硬碟延長線的公頭~

然後將轉接器、硬碟延長線、SATA硬碟依照下圖的方式裝上筆電的母頭~

第三步:
由於加裝了這些小零件,造成硬碟的長度超過硬碟槽約兩公分,必須將硬碟槽再裁掉大約2cm x 7cm,如下圖~
裁掉的塑膠片

裁掉後可以看到主機板,如下圖

第四步:
將事先準備好的絕緣膜鋪在裸露的主機板零件上,並貼上水電膠布固定~

將鋁箔紙摺起來,鋁箔紙很薄,大約兩三層即可,然後鋪在硬碟槽內,我的想法是要借助鋁箔紙增加散熱效率,避免影響主機板的零件,不知道是否有用??反正試了才知道。

將SATA硬碟及排線塞進硬碟槽內,可能要想辦法儘量塞囉~
(此為使用2.5吋硬碟軟排線的圖片)

最後,把硬碟槽的蓋子鎖上,就變成以下的模樣了~


**********************************************************************
(2009.8.21新增圖片) 使用44pin Z型轉接頭(一公一母)
採用此轉接頭,可以直接支援ATA133,硬碟裝入筆電後的外觀如下~

**********************************************************************
看了以上圖片,您可能會覺得硬碟裸露不太放心,因此我又多了一個可有可無的步驟~
第五步:
將配線管裁出硬碟槽缺口的形狀,並預留一部分長度,這一部分可以在蓋上硬碟蓋的時候藉以固定蓋子。用打火機將塑膠蓋烤一烤,待軟化後稍微壓平,讓這個塑膠蓋能儘量與缺口相吻合,硬碟槽的另一端剛好有一點向上翻,可以卡住塑膠蓋的一端,另一端則直接在鎖硬碟蓋的時候扣在裡面。

完成圖

完工後,將筆電開機,進入BIOS設定中,可以看到硬碟資訊,哈哈,確實有500GB~

灌好作業系統VISTA後,看一下系統資訊中磁碟機的部分,500GB的硬碟,實際可用的容量只有465.76GB。

這樣子改造後的筆電可能外觀比較醜,但能使用SATA的大容量硬碟了,自己也蠻High的,哈哈...
使用HD Tune V3.0測試硬碟,得到以下結果~

*************************************************************************
◎ 與網友的問與答:
這裡提供網友提問的問與答,若您有遇到相同的問題可直接參考這裡,節省您提問的寶貴時間。
(以下將網友的名稱以XXX代替)
問題一:
XXX wrote:
你好我有看到你自行設計並製作44pin Z型轉接頭(一公一母)
因為我板子上是ide 44pin 公頭,所以我必須用母頭對母頭的先接出來才行,用排線的話會遇到你和一樣的問題,速度只有ata33。
想問一下如果我直接拿母頭對母頭對接的話,也可以用嗎
因為我自已焊母頭對母頭的後,插上HDD它認不到,且hdd瞬間超燙的,感覺怪怪的
還是母頭和母頭中間一定要有個像你圖中L型的來做個連結嗎?
我有看過我焊的鍚,中間沒有碰到也沒有少接,但就是開不起來,麻煩幫忙一下謝謝
筆者回覆:
可能一:
2.5吋硬碟的PIN針中,第20PIN應該是短路的,您可以拿一個傳統IDE介面的2.5吋硬碟起來比對,應該可以發現硬碟標籤紙朝上、PIN針對著自己,從右邊上1下2上3下4數過來的下20PIN是拔除的。
可能我的筆電硬碟槽IDE母頭插座本身已經把第20PIN短路了,因此我在SATA轉IDE 44PIN轉接板與Z形轉接頭上都沒有將第20PIN拔除。
您的主板上是IDE公頭,那麼安裝前,請先百分之百確認IDE PIN針的腳位,留意PIN針不要裝顛倒,否則搞不好會把自己的硬碟燒掉了唷~如果手頭上有舊的IDE 44PIN硬碟的話,建議可以拿來做個比對...
可能二:
您目前應該是想把SATA介面的硬碟裝到只有44PIN IDE介面的主機板吧??
那麼您使用的是哪一個廠牌的轉接板呢?
我目前總共試過了兩款,其中只有一款可以順利轉換,另一款則失敗了~
成功的轉接板:
SATA轉44-pin IDE介面轉換器
Uptech UTN621 SATA轉44-pin IDE介面轉換器


失敗的轉接板:
高品質IDE44pin to SATA 轉接板 (在Y拍上買的,不知道是什麼廠牌)
這一塊轉接板使用之後,一開始偵測得到硬碟,但筆電原來內接的光碟機就變成偵測不到,後來反覆測試幾次,不知為何變成硬碟偵測不到,可能是這個轉接板沒有Jumper設計或是有相容性問題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