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CES 相關台灣新產品之我見

用了ipad 才真正的了解.....軟體多樣性,多範圍性才是apple 成功的關鍵.!
不是只有單單能跑某幾個"軟體"就以為消費者會買單..更不用說那幾個軟體 iPad 也能跑

雖然一堆他牌平版的硬體看起來比ipad 好很多 , 但 , "現階段"卻只是沒有靈魂的虛胖外表而已.!

ex. ipad ram = 256MB , Birdy(暱稱) pad = 1GB 然後還是大陸雞的貼牌
個人從palm vx, IIIc時代就開始使用手持式裝置,雖然不是科技業,但也看到了一般人使用手持式裝置的興衰,
對於palm, winCE, iOS 乃至於ipad的成功及失敗,很多人都了定論,
但總歸來說,成功的裝置都先看到使用者未來的需求及願景,並且結合了超越的製造技術及工藝,設計能力來提供成熟的商品。
姑且不論商業上的手段,最終時代及消費者終舊會給出答案。
WinCE 雖然比起Palm不夠順甚至輸入沒palm英文直覺,但它提供多工多語言的環境,在顯示上也超越palm
但漸漸吃掉手持獨大的同時,卻因沒對手,整整數年進步及整合的太慢,沒住意到一般消費者對他的wince界面進入的技術門檻,
及行動市場快速的掘起,所以有了synbian跟blackberry,也使得注重使用者界面的產品出現,終於
給了iphone第一二代掘起乃至於android競逐天下的機會,

平板電腦,幾年前也許pc廠他們看到了一些願景,但是以當時的技術力,及軟體能力,只能說當時時機還不夠成熟及實現願景的努力不夠吧
,沒有成功。也許是因為這樣,所以他們就覺的平板不會跳出nb,但是,ipad在更好的時機,就成功的整合製造技術及獨特的軟體環境成功整合這些願景,
作出ipad,我之前沒用過apple,除了apple iie(應該是仿品)跟現在ipad外,但以一年前推出的時間,有那一家pc廠能做出700g,使用10小時的平板呢?
更不用說app了,說起來ipad的app比起pc眾多程式,應該說是嬰兒吧...我相信以國內pc廠,努力一點也是作的出來,畢竟ipad大部分聽說也是台商代工,但在跳不出win的體制下,現在也只能投靠不用錢的android了,行動市場三分天下之勢已定,現在就看那一家技術力強,能先把願景實現了...
我覺得國內廠商有些概念性產品真的很有潛力,可惜最後沒能整合軟體能力量產,唉。

所以我都說台灣電子業搞起來是老美餵單的關係,印度軟體業起來也是老美餵單的關係。

不過至少當年台灣有賭到一些方向啦...
其實呢 大家要評論這些甚麼XX PAD啦 甚麼軟體趨勢之前

最好呢

不要看電視新聞 不要看甚麼產業評論

先了解兩件事情

1.徹底弄清楚你在說的新技術 新願景是甚麼 不要把舊瓶裝新酒當作新技術

2.不要把新聞當成事實,要先弄清楚,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看完了討論串 舉兩個最基本的盲點

1.IPAD真的成功了嗎?APPLE的APP STORE真的是成功因素嗎

除了Nvidia這種已經快被邊緣化的公司以及GOOGLE本來就做這塊

其他廠商依然是沾醬油的心態,這是為什麼? 從銷售量就可以看出一點端倪

再從APPLE 的 APP STORE百分之九十的軟體銷售都是甚麼又可以看出另一點端倪

我不想引起筆戰,所以隨便說說而已,真的這麼有興趣,不如撇開那些資訊濫觴,從本質想想

2.最後提醒大家,雲端運算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甚麼呢?

最大的問題就是,雲端運算的本質沒有改變,依然是死掉的ASP

現在的雲端跟當年死掉的ASP,唯一的差別就是現在的網路硬體比較當年好上很多

爽爽喊雲端,還把雲端跟甚麼XXPAD綁一起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當年ASP怎麼死的

最後說一句

我已經不想筆戰了,真的有興趣的,可以好好想想

版大說的加上投影功能
這就需要克服散熱及體積問題
攜帶型迷你投影機雖然小
但依然會發出高熱
所以都有內裝風散
如果把它裝到平板電腦內
體積勢必不小
那這樣方便攜帶的優勢就消失了

再來就是耗電量的問題
再加上這個功能
以現行的電池容量
根本撐不了多久就要充電
使用時間就大大縮短了

小弟覺得不如再平板電腦上加上MINI 的HDMI OUT
外接現行的攜帶型迷你投影比較實際

攜帶型迷你投影本身有內建電池
散熱就更不用說了
就比較不會有以上問題了

題外個人感想:
總體來說,科技業是有無限前景的事業..
是建立在以人類對目前量子科學基礎的,創造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展現...
只要能夠投入去實踐人類量子科學的發現與創造力,就可以創造更多可能.
相比之下,生物科學還在探險的階段啊...
感覺在人工智慧還沒取得長足進步之前...
在創造者前的感覺跟螞蟻還是一樣渺小...

所以未來10-20年還是看好科技業....
台灣業者還是要加油,有了錢,不要還是老是做追隨者吧.
政府也應多發揮一點功能吧zzz
政府不管那一黨執政
不都是文法學院出身的背景
要這些不懂產業的人
去規畫一二十年後的產業願景
應該很難吧
為了四年一次的選舉
大家只能講究速成的政策
疲於奔命在媒體與反對黨的攻擊之下
權謀政治與自身利益再加上
一堆刻意解讀的無端爭議
應已經耗掉90%的精力了吧

當然現在這些規模龐大的代工廠
自己也要負不小的責任
動輒百億千億的投資
有多少廠商會花十億在真正的研發上
而不是美其名的研發單位
真正的工作是解國外提供的solution的bug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