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一個鄉巴老帶著現金北上佯裝賃害的逛器材街.婉拒了電源的介紹與推銷買了一台.回到中部才發現花了相當於最高級測光表5倍的高價買回的竟然是色溫表.只好重新又買了個測光表
以上不是重點.重點是買回的前3個月幾乎每拍張照片都要秀一下測光表+色溫表.但是3個月後迄今數十年除了拿出來保養從未上戰場.除了新進攝影師會界出來測一下閃燈GN+色溫(因公司棚燈雖僅20餘支但卻囊括4個廠牌)
年紀大打字是種負擔.以下我簡單說
1.測光只有第一張會測.除非換超過1公里外的場地
2.因廣角特性縮光圈後的景深.對焦根本不用看螢幕.除非團照的站位超過5排
3.120中型機(M.B.R.H)除換片夾否則無須插入擋片(簾幕始終是關的.換境頭不會有差別)
4.離我10萬八千里的陽光.主體光源方向不變.180度內的點測光.儀器測出來答案還是一樣
5.當我喊3.2.1.0時按快門的卅那未必是0的時候.有時甚至是在喊OK我轉頭轉身.被攝者放下心防的瞬間
6.喊到數是告訴你我準備要拍.而不是我一定要再0的時候拍.因為按下快門的時機是由被攝者決定的.試問當0的時候2個匝眼睛仍要按下快門嗎?再則~專注一個焦點你只能包含餘光官錯5-8人的眼睛動態.但無焦點的餘光可是全場.
7.現場我不在所以狀況很多種很難概全.若他真是高手.我想DC只是轉移被攝者注意力的道具.如果是老照像館.憑藉多年的黑白暗房經驗10-20秒的心理倒數並不輸計時器.就我所知竹苗南部仍有不少像館老前輩習慣用10秒自拍案快門拍20人以上團照
8.老手的快時時機總是在談笑間(當你注意力離開像機時).而不是看我這邊笑一個...C...................
PS:註一.木頭人症候群:常出現於15以上團照.倒數10-0拍.她總會很準確的在1-0之間砸眼
註二.面對室外光.會縮小瞳孔.並導致臉皮皺縮(修片很累).尤其當被攝者專注一個目標以減輕刺眼光線稱助眼皮時
註三.剛開始學拍照."第一階段.鏡頭一個換一個.直到耗盡積蓄"~"第2階段.滿腦光圈.快門.構圖.光線.色溫"~"第3階段.則加入了場地.氣候.主體資訊的掌握.出門3砲齊發"~第四階段.光圈.快門.XXXX.....算哪跟蔥.老子全忘了"~"第5階段.小剛泡.大綱砲....3砲齊收.50MM一鏡走天下"~第6階段什麼都忘了就會按快門.不再有長篇大論變成了啞巴"~第7.8.9...我才疏學淺則有賴大家的發覺.因為本幕目前退休中正努力在無名無數的圖海中.向外行的自拍辣妹學習攝影中
~~~~~~~~~~~~龍十六
2.倒數5秒並非一定再0的時機按下快門(絕快門的不是0而是被攝者的表情+眼皮+注意力)
3.中形像機低樣要有簾幕啊.所以已除了換片夾外.就算換鏡頭亦無需插入擋片
4.20人以上的團照高手.是再你注意力離開像機時按快門而非你具焦再像機時(尤其是被攝者面對陽光且前方無大型深色景物時)
5.據悉.目前竹苗及南部老相館仍有不少老前輩再拍20+以上團照時是用機體的10秒自拍案快門(非關震動乃再於注意力)
6.高手拍照也是會用倒數.但不一定在0按下快門~~請體驗1.看我這邊跟著我俺C.... 2.以5秒倒數來說.通常最佳快門時機不在0而在3跟-2(請體驗一下談笑間用快門~語譯是用快門不是按快門~用快門的方式.快門線.無線.自拍...)
PS我從事婚紗暨寫真...收費近28年.測光表+色溫表(陰錯陽差26年前買錯.誤當高級測光表).但測光+色溫表謹購入前3個月張張必用.塵封迄今剛滿28年
N家大炮小砲定焦變焦計約20支.除85MM1.4雨50MM兩鏡均早已贈借友人多數皆於防潮箱內發霉冰封.然28年從未近入防潮箱的8之85MM+4之50MM迄今雖灰塵滿佈.外觀甚或蛛絲可見.但絕無半點霉氣
PS2.以前學攝影拿的是狙擊槍(135底片).現在學攝影用的是AK47.學習之路的心態過程與領悟絕對有別.當你靠這行吃飯時.你會希望客戶開支票還是現金.如果你是客戶你不希望馬上取件送印刷出稿嗎?拍100張扣除失誤挑85張修片與拍1000張挑100張的蕭片時間.效率可曾細想..所以當你靠他吃飯.你會想用最快的時間最少的快門最少的誤差來結束這場戰鬥.因為下一場戰鬥已經在等著你了.戰鬥時間及勝利的代價影響的是你家人的下一餐飯...如果戰鬥場次未達基本場次可是要連數日後的飯錢都賠進去呢?對一個傭兵即使場場勝利.但若打的不漂亮場場拖泥帶水還有誰會找你.又如何提高身價?諸如以上.攝影師的服裝.拍照姿勢.器材設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品質.時間.客戶的滿意度.只要照片100分.攝影師穿短褲OR拿發霉鏡頭用古董像機.器材.....都不在重要.一個穿西裝打領帶手拿百萬明機.連按快門都有美麗姿勢的攝影師就能拍出好作品嗎?
話說沒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但在補一句(殺雞焉用牛刀).當中的差別=CP值
請問如果你是敬業的攝影師,
你會拿出滿佈霉菌的120相機來執業嗎?
又,攝影師一定是拿自己最上手的器材來拍照對吧,
怎麼會120只照幾張,剩下98%都是用dc來拍,
難不成他最上手的器材是dc,
如果是這樣的話,請攝影師來要幹嘛????
還有,到底誰能証明攝影師那一張是120相機拍的啊????
最後的最後,
動態範圍都拿出來比了,
好,來討論動態範圍吧,
「動態範圍指的是影像中可擷取的光線範圍,從最暗的陰影到最亮的高亮度區域」
這個定義應該是大家所認同的吧,如果是這樣的話,
為何我在螢幕上看到的照片是樓主的暗部細節是相對清楚的??(請看後方佛像與上方斗拱)
然後,在lcd上比動態範圍的意義何在,每個人的lcd螢幕能呈現的對比與動態範圍也不一定相同。
最後,96樓p大用"色階中兩端的最高峰點的距離"來定義「動態範圍」的大小實在是與小弟
及dpreview所認定之動態範圍所認定的動態範圍差很大,能否也請點選一下連結並告訴我是不是小弟與dpreview
對於動態範圍的認知錯誤了呢,尚請指教。
又,若只以動態範圍來討論器材的高下也有點可笑,因為照dpreview的標準,在iso100~800時,canon 1000d的可用動態範圍還比自家的1ds3更高,那我可以說1000d比1ds3在細節的紀錄上更加優異嗎??
--
重點是執業攝影師的心態,攝影師與樓主用的器材都不是重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