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handsome wrote:
最後的最後,
動態範圍都拿出來比了,
好,來討論動態範圍吧,
「動態範圍指的是影像中可擷取的光線範圍,從最暗的陰影到最亮的高亮度區域」
這個定義應該是大家所認同的吧,如果是這樣的話,
為何我在螢幕上看到的照片是樓主的暗部細節是相對清楚的??(請看後方佛像與上方斗拱))
清楚跟動態範圍有何關係?
清楚只跟鄰界邊緣反差有關
或者我讓他過曝也可以
HDR的操作原理不就是這樣嘛?
timhandsome wrote:
然後,在lcd上比動態範圍的意義何在,每個人的lcd螢幕能呈現的對比與動態範圍也不一定相同。))
再者,這裡擷取的資料是從jpeg檔的原始色階圖來看
跟輸出裝置(LCD)有何關係?
還請釋明?
最後,96樓p大用"色階中兩端的最高峰點的距離"來定義「動態範圍」的大小實在是與小弟
及dpreview所認定之動態範圍所認定的動態範圍差很大,能否也請點選一下連結並告訴我是不是小弟與dpreview
對於動態範圍的認知錯誤了呢,尚請指教。))
一點都沒有差很大喔~~~
動態範圍原意指的就是濃度比 亦即一張底片的最濃與最淡的比
這裡雖然沒有嚴謹依此定義來操作
但是對於同一個場景而言
他的場景DR(最亮/最暗)是一樣的(廢話不一樣還叫同一個場景嘛?)
亦即二個波峰間的相對距離是一樣的(場景DR)
所以關鍵處僅在於何者可以記錄最多的階調(紀錄DR)
很明顯地樓主的5DII所記錄的階調就比人家少很多(大蓋只有163階吧)
(超過163階的濃度都被5DII視為一樣的啦)
就好比用16和256色來表現同一個場景的區別
至於說我為什麼會認為他是底片
原因就是他的反差和棵粒感
那是DC/DSLR不會有的
timhandsome wrote:又,若只以動態範圍來討論器材的高下也有點可笑,因為照dpreview的標準,在iso100~800時,canon 1000d的可用動態範圍還比自家的1ds3更高,那我可以說1000d比1ds3在細節的紀錄上更加優異嗎??
)
這叫轉移話題嘛?
有人在跟你比可用動態範圍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