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handsome wrote:
最後的最後,
動態範圍都拿出來比了,
好,來討論動態範圍吧,
「動態範圍指的是影像中可擷取的光線範圍,從最暗的陰影到最亮的高亮度區域」
這個定義應該是大家所認同的吧,如果是這樣的話,
為何我在螢幕上看到的照片是樓主的暗部細節是相對清楚的??(請看後方佛像與上方斗拱))


清楚跟動態範圍有何關係?

清楚只跟鄰界邊緣反差有關

或者我讓他過曝也可以

HDR的操作原理不就是這樣嘛?



timhandsome wrote:
然後,在lcd上比動態範圍的意義何在,每個人的lcd螢幕能呈現的對比與動態範圍也不一定相同。))


再者,這裡擷取的資料是從jpeg檔的原始色階圖來看

跟輸出裝置(LCD)有何關係?


還請釋明?

最後,96樓p大用"色階中兩端的最高峰點的距離"來定義「動態範圍」的大小實在是與小弟
及dpreview所認定之動態範圍所認定的動態範圍差很大,能否也請點選一下連結並告訴我是不是小弟與dpreview
對於動態範圍的認知錯誤了呢,尚請指教。))


一點都沒有差很大喔~~~

動態範圍原意指的就是濃度比 亦即一張底片的最濃與最淡的比

這裡雖然沒有嚴謹依此定義來操作

但是對於同一個場景而言

他的場景DR(最亮/最暗)是一樣的(廢話不一樣還叫同一個場景嘛?)

亦即二個波峰間的相對距離是一樣的(場景DR)

所以關鍵處僅在於何者可以記錄最多的階調(紀錄DR)


很明顯地樓主的5DII所記錄的階調就比人家少很多(大蓋只有163階吧)

(超過163階的濃度都被5DII視為一樣的啦)

就好比用16和256色來表現同一個場景的區別

至於說我為什麼會認為他是底片

原因就是他的反差和棵粒感

那是DC/DSLR不會有的

timhandsome wrote:又,若只以動態範圍來討論器材的高下也有點可笑,因為照dpreview的標準,在iso100~800時,canon 1000d的可用動態範圍還比自家的1ds3更高,那我可以說1000d比1ds3在細節的紀錄上更加優異嗎??
)


這叫轉移話題嘛?

有人在跟你比可用動態範圍嘛?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只要輕輕調一下動態範圍不就變大了

我主要的目是說怎會有人這樣執業的,很不敬業。請大家要注意,如果要請外拍請談好細節,免得不愉快,結果大家的回應都只在我用什麼相機,結果拍的漂不漂亮才重要,他拍的比5d2好,拍照重點是相機後的大腦........像這次不管拍得好不好,現場的大伙們對他的評價很差,就算事後拍出來的東西不錯,相信下次再請攝影師,我們裏面應該沒有人贊成再請他。有許多場景全部用dc拍的,但那些圖全部不採用,都被打槍,這次的這張是有用120跟dc一起拍的,我覺得120的機率較大。我覺得dc應該沒辦法拍出這樣,我沒說他拍的多差,只是大家一直期待成果我一拿到就貼出來比較而以,跟5d2沒關係,就算我用手機拍我也會貼出來比較。
重點是我問他為何不用120拍,他卻說用dc就可以了,如果他今天他說用手機拍就可以了,相信回應會更加激烈。

我可以確定是他用dc拍的那些場景的圖,全被打槍所以大家無緣看見,120可以拍的比5d2好我贊成,大家介意的是他的態度,好嗎
hao0915 wrote:
只要輕輕調一下動態範...(恕刪)


對啊,這樣一來,頭髮的細節也沒有了

好像是塗上去的一樣

還有甚麼叫記錄DR,甚麼叫反差(斜率))(在PS裡面應該叫對比)您可能還要再去查一下

可別雞同鴨講喔

另外我對你批評攝影師的部份,完全沒有意見

只是對你在作比較時的一些錯誤觀念感到不解而已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攝影師的部分就先放一邊,來平心靜氣討論吧,
既然p大指教了,我想就把話講清楚一點,以免彼此之間有誤會。
powerslide wrote:
清楚跟動態範圍有何關係?

清楚只跟鄰界邊緣反差有關

或者我讓他過曝也可以

HDR的操作原理不就是這樣嘛?


我的意思是,所謂的「高動態範圍」不就是意指高亮度中的影像細節與低亮度中的影像細節分別能被
"清楚"呈現嗎??
我講的如果不對尚請指教。

又「為何我在螢幕上看到的照片是樓主的暗部細節是相對"清楚"的?」
我文中對"清楚"的意思是,我在樓主與攝影師的照片中,比較能看清楚"暗部"中有什麼樣的細節存在。
兩者的裁圖中不就是樓主的照片裡可以清楚看見大佛腳下的神明,而攝影師的圖則不行嗎?


powerslide wrote:


再者,這裡擷取的資料是從jpeg檔的原始色階圖來看

跟輸出裝置(LCD)有何關係?

還請釋明?(恕刪)


這邊你的意思我懂了,是我扯遠了,我想說的是,"假設"攝影師所提供的
真的是底片的數位檔,我們在此比較底片數位檔與5d2的動態範圍意義何在?
因為除非是高價的底掃機,否則哪台掃描器能完整的呈現底片的高動態範圍與完整的階調。
我扯遠的地方是大多數人的lcd都沒校色,然後我們又在各自的螢幕上比較底片與數位的動態範圍,
恐怕造成雞同鴨講,因為搞不好每個人看的結果根本就大相逕庭。


powerslide wrote:
一點都沒有差很大喔~~~

動態範圍原意指的就是濃度比 亦即一張底片的最濃與最淡的比

這裡雖然沒有嚴謹依此定義來操作

但是對於同一個場景而言

他的場景DR(最亮/最暗)是一樣的(廢話不一樣還叫同一個場景嘛?)

亦即二個波峰間的相對距離是一樣的(場景DR)

所以關鍵處僅在於何者可以記錄最多的階調(紀錄DR)

很明顯地樓主的5DII所記錄的階調就比人家少很多(大蓋只有163階吧)

就好比用16和256色來表現同一個場景的區別

至於說我為什麼會認為他是底片

原因就是他的反差和棵粒感

那是DC/DSLR不會有的


您用「色階」中的"兩個波峰間距比"來解釋動態範圍的大小真是令小弟大開眼界,
在此引用一下老羊大的色階介紹來舉例,連結中的照片裡,有些照片的色階圖根本沒有兩個波峰,
若照您的定義來說,是否沒有任何階調可以討論。「色階」主要是提供攝影者做為圖片中亮部比與暗部比的參考,
小弟尚未聽說過可以取兩個波峰間距做為動態範圍依據的,如果是我的孤陋寡聞的話我會非常感謝p大的賜教。




powerslide wrote:


timhandsome wrote:又,若只以動態範圍來討論器材的高下也有點可笑,因為照dpreview的標準,在iso100~800時,canon 1000d的可用動態範圍還比自家的1ds3更高,那我可以說1000d比1ds3在細節的紀錄上更加優異嗎??
)



這叫轉移話題嘛?

有人在跟你比可用動態範圍嘛?


ok,我話題扯遠是我的不對,不過樓主哪句話說到他是在炫耀他照片紀錄的細節比較好了??


powerslide wrote:


哈,這正是我之前一直想說的

可惜都沒人注意到

看來真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

並且,樓主好像沒注意到

您5DII拍出來的DR(動態範圍)比人家120拍出來的DR少很多

這樣還能炫耀你紀錄的細節比人家好嗎?
timhandsome wrote:
我的意思是,所謂的「高動態範圍」不就是意指高亮度中的影像細節與低亮度中的影像細節分別能被
"清楚"呈現嗎??
我講的如果不對尚請指教。


大錯特錯,DR只是底片最亮與最暗間的濃度比

並不等於清晰度

我拍了一張失焦的照片作HDR

動態範圍一樣被提高

但清晰度卻沒有相對提升

timhandsome wrote:
又「為何我在螢幕上看到的照片是樓主的暗部細節是相對"清楚"的?」
我文中對"清楚"的意思是,我在樓主與攝影師的照片中,比較能看清楚"暗部"中有什麼樣的細節存在。
兩者的裁圖中不就是樓主的照片裡可以清楚看見大佛腳下的神明,而攝影師的圖則不行嗎?


這我不知該怎麼跟您說了

麻煩你去看一下鏡頭分辨率的原理

我們再來談吧!





timhandsome wrote:
這邊你的意思我懂了,是我扯遠了,我想說的是,"假設"攝影師所提供的
真的是底片的數位檔,我們在此比較底片數位檔與5d2的動態範圍意義何在?
因為除非是高價的底掃機,否則哪台掃描器能完整的呈現底片的高動態範圍與完整的階調。


這不是一開始我就講過了嗎?

拿底掃跟DSLR檔比到底是要比什麼?

timhandsome wrote:
您用「色階」中的"兩個波峰間距比"來解釋動態範圍的大小真是令小弟大開眼界,
在此引用一下老羊大的色階介紹來舉例,連結中的照片裡,有些照片的色階圖根本沒有兩個波峰,
若照您的定義來說,是否沒有任何階調可以討論。「色階」主要是提供攝影者做為圖片中亮部比與暗部比的參考,
小弟尚未聽說過可以取兩個波峰間距做為動態範圍依據的,如果是我的孤陋寡聞的話我會非常感謝p大的賜教。


這裡我不是已經講的很清楚了

同樣的事不需要我講二遍吧

又你舉了例子是針對不同場景

(場景DR都不一樣了 你要比什麼?)

請不要雞同鴨講好嗎

但是對於同一個場景而言

他的場景DR(最亮/最暗)是一樣的(廢話不一樣還叫同一個場景嘛?)

亦即二個波峰間的相對距離是一樣的(場景DR)


所以關鍵處僅在於何者可以記錄最多的階調(紀錄DR)

很明顯地樓主的5DII所記錄的階調就比人家少很多(大蓋只有163階吧)

就好比用16和256色來表現同一個場景的區別



你沒看到我這裡比的是對於同一個場景相同亮部與暗部間紀錄階調的多寡嗎?



5DII的DR



120的DR

當然我並沒有說這就是5DII的極限了

但是毫無疑問的以樓主秀出了二張照片其紀錄階調有明顯的差異

那到底是設定的問題還是其他

那就不得而知了


timhandsome wrote:
ok,我話題扯遠是我的不對,不過樓主哪句話說到他是在炫耀他照片紀錄的細節比較好了??



那麼請問以下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hao0915 wrote:
讓大家久等了,因為理事長最後只挑了兩張,其他的我也沒見到,他只給我最好的這兩張,所以我就將其中一張的正中央裁圖給大家看,兩張效果差不多我隨便選一張,洗出後的大小55cm*35cm,遠看還好,近看很多臉都糊糊的了。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p大,有話就說清楚,把字放大及加紅並不會讓你講的話更加清楚。


您既然也覺得(根據你的說法是你一開始就說過),「拿底掃跟DSLR檔比到底是要比什麼?」
那你為何拿這兩者在比較?
又,再請問163階的根據所為何來?

您想為您的說法論証那很好,我也只是在向您請教,希望您說明
但我只看到單方面一再重覆的論述,是否有其他的書或是網頁可供佐證??
timhandsome wrote:
p大,有話就說清楚,把字放大及加紅並不會讓你講的話更加清楚。


您既然也覺得(根據你的說法是你一開始就說過),「拿底掃跟DSLR檔比到底是要比什麼?」
那你為何拿這兩者在比較?


是我在比的嗎?

你會不會搞錯對象了

timhandsome wrote:
又,再請問163階的根據所為何來?


請擅用你的PS

timhandsome wrote:
您想為您的說法論証那很好,我也只是在向您請教,希望您說明
但我只看到單方面一再重覆的論述,是否有其他的書或是網頁可供佐證??


這是基本數理邏輯好嗎?

難道你要跟我爭論同一個場景的DR(亮部/暗部)是不一樣的嗎?

5DII那張照片裡的亮部(暗部)波峰就是120那張照片裡的亮部(暗部)波峰啊

二者是對於同一個場景同一時間拍攝下來的

如果還會不同,那可真就是靈異事件了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這是請教
powerslide wrote:
第二張照片其紀錄階調有明顯的差異

那到底是設定的問題還是其他

那就不得而知了


其實是同一張,那dr怎說,只要用ddp調整一下,或套用不一樣的風格檔,dr就會不一樣,以第二張為例,調成跟攝影師大約相同的色調,其dr就相近,暗處跟亮處兩張調成差不多dr就相近。

powerslide wrote:
但是對於同一個場景而言

他的場景DR(最亮/最暗)是一樣的(廢話不一樣還叫同一個場景嘛?)

亦即二個波峰間的相對距離是一樣的(場景DR)

所以關鍵處僅在於何者可以記錄最多的階調(紀錄DR)


請賜教.....
powerslide wrote:
並且,樓主好像沒注意到

您5DII拍出來的DR(動態範圍)比人家120拍出來的DR少很多

這樣還能炫耀你紀錄的細節比人家好嗎?


你到底知不知道什麼叫dynamic range嗎? 就是從最暗到最光的範圍可辨別範圍,沒有BLOW OUT(死白)也沒有BLACK OUT(死黑)。

別的不談,就說DR,原PO的DR可是優好多倍‧‧‧‧不清楚什麼是DR的話,別亂放話,真的快笑死人了。

powerslide wrote:
大錯特錯,DR只是底片最亮與最暗間的濃度比


那個叫CONTRAST(對比),不是叫DYNAMIC RANGE,你真的別再亂說了‧‧‧‧

最後,我問一下你怎看LEVEL圖好了(感覺你完全不懂看),


上面的是原PO拍的,下面的大師拍的,請問一下,在原PO的右峰還有一個小山峰(光度在大約250的位置),請問這個小山峰在大師的那張中去哪了? 我看是完全被BLOW OUT變死白一片了吧? 請問這麼的話,大師的那一張你還能說是DR高喔? 小弟不材真的大開眼界了‧‧‧


hfy100 wrote:


你到底知不知道什麼叫dynamic range嗎? 就是從最暗到最光的範圍可辨別範圍,沒有BLOW OUT(死白)也沒有BLACK OUT(死黑)。

別的不談,就說DR,原PO的DR可是優好多倍‧‧‧‧不清楚什麼是DR的話,別亂放話,真的快笑死人了。


powerslide wrote:
大錯特錯,DR只是底片最亮與最暗間的濃度比


那個叫CONTRAST(對比),不是叫DYNAMIC RANGE,你真的別再亂說了‧‧‧‧


?????

這叫CONTRAST(對比),這才真的笑死人了




給你個公式吧

DR= log (Dmax/Dmin)

別再那邊自瀑其短了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