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henoid wrote:
不過所謂的發色,不單單是整個顏色都偏固定方向的問題
各家不同原色的各自濃度還原其實不一樣
所以也不可能完全靠調螢幕可以模擬(你要搬儀器出來針對各原色微調就例外)
更何況調螢幕到你喜歡的色調的方式,也未免太不切實際了...
(恕刪)
沒錯,校正軟體(蜘蛛)就是針對各原色作微調,
並不是調到喜歡的方式!!
sphenoid wrote:簡化舉例來說,A相機傾向藍色濃郁,B相機傾向顏色清淡
相機色調
在未矯正過的 X 螢幕上看,A相機照的天空比B相機的天空藍
在未矯正過的 Y 螢幕上看,A相機照的天空還是會比B相機的天空藍
問題來了,如果X螢幕傾向顏色清淡,Y螢幕傾向藍色濃郁,
那結果會怎樣??
發色的觀念,是從傳統相機的時代(SLR、RF.....)就開始存在。
當我們使用不同廠牌的相機、鏡頭,但持續使用同一款底片的時候,
就能夠辨識各廠鏡頭除了解析以外,成像發色的不同。
畢竟鏡頭、薰膜......許多製造技術的不同,都會影響結果。
自然,使用各款底片也會有不同的特性與發色,所以也就有不少人養成了使用不同的底片&技巧以中和、強化、改變所呈現的效果。
在數位的時代,其實基本觀念也是可以說通的,
但是影響因素更複雜了許多。
除了鏡頭以外,機身韌體的處裡、解讀、白平衡控制,也都影響了原始呈現效果。
許多部分都可囊括於鏡頭、機身的發色部份,而變得更加難分難捨了。
而顯示器,則是機身以外,相片的詮釋工具了,講究一點的,當然就是藉由校正要求他儘量客觀囉,有的校正器(軟體包含硬體感應器)可連掃瞄器、印表機一併校正的,當然這種我是買不起的;但現在市面上也有兩三千以降,單純校正顯示器,甚至包含即時環境感應功能的,有興趣的前輩們也可以考慮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