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handsome wrote:
這討論到後面怎麼變成這樣子了,
請問如果你是敬業的攝影師,
你會拿出滿佈霉菌的120相機來執業嗎?...(恕刪)

人家的相機是拿來討生活的,
如果黴菌不影響成品,那有什麼關係?

這世界上最敬業的就是業餘的,你不知道嗎?
艾德華仔 wrote:
timhandsome wrote:
潘大師,那照你這樣講,亞當斯的色階圖中右邊怎麼那麼低,又,為何左邊的峰型較高也占較多,
不就是因為暗部的地方占照片多數,只看色階圖不看照片是沒有意義的,亞當斯的圖中暗部細節在,
樓主的圖中暗部細節也在,您提的那些公式什麼的,亞當斯大師可是完全沒提過,他拍照的時候也沒有
色階分佈圖,靠的是經驗與他那虛懷若谷的智慧。



認同
如果把亞當斯這張圖,加上白框,存檔關閉,在重新打開,色階圖顯示會變怎樣冒汗
以色階圖來看一張照片的好壞好像有點...0o0


認同+1
讓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按圖索驥...

-------------------------
○按圖索驥:1. 按照圖象尋求好馬。比喻墨守成規辦事;後比喻做事拘泥成法,呆板不知變通。索:找;驥:良馬。語本《漢書˙卷六十七˙梅福傳》:「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時之士,猶察伯樂之圖,求騏驥於市,而不可得,亦已明矣。」元˙袁桷˙示從子瑛詩:「隔竹引龜心有想,按圖索驥術難靈。」2.按照線索尋找、探求。比喻掌握線索,易於辦事。=引嬰投江、因襲故常、守株待兔、泥古執今、泥古不化、食古不化、抱殘守缺、刻舟求劍、循表夜涉、膠柱鼓瑟、削足適履、墨守成規。←→無跡可尋。

源於《藝林伐山》,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蚨日,蹄如累曲」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曲爾。」

 伯樂,原名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曾經著有《相馬經》(或稱《馬經》)。「伯樂相馬」的故事,至今也還在民間流傳。(參看「一顧之榮」)

  但是據說伯樂有個兒子卻並不聰明。《朝野僉載》(相傳為唐朝人張鷟撰)和《藝林伐山》卷七(明朝人楊慎撰)載:「伯樂《相馬經》有『隆顙(蟲失)目(有本誤作「日」),蹄如累麴』之語,其子執《馬經》以求馬,出見大蟾蜍,謂其父曰:『得一馬,略與相同,但蹄不如累麴爾。』伯樂知其子之愚,但轉怒為笑曰:『此馬好跳,不堪御也。」所謂「按圖索駿」也。

【譯文】:伯樂的《相馬經》中有「高高的額頭(顙),螻蛄一般(蛈:螻蛄)的眼,蹄像堆疊的曲塊(麴:酒麴)」的話。他的兒子手拿《相馬經》去找這樣的千里馬,出去見到一隻大蟾蜍,回來對他父親說:「找到了一匹馬,基本上和書上說的相同,只是蹄不像累曲罷了。」伯樂知道自己的兒子愚笨,只得轉怒為笑說:「這馬喜歡跳,但不能駕車。」這就是所謂的「按圖索貌」。
------------------------------

大意就是伯樂他兒子按著老爸說的尋千里馬秘訣去找好馬...
死死抓著外表上的特徵去找...
結果最後找回了一隻蟾蜍...因為外表上的特徵相似!!

看到這色階之爭,有感而發....
-- http://blog.pixnet.net/lbw

HVC-022 wrote:
這世界上最敬業的就是業餘的,你不知道嗎?


這句話真是說的好....
hfy100 wrote:
說了好多關於DR的細節,我也懶得再打字了,只是再引用一次大師的說話,
大家請笑納,「死白是因為曝光不足!!」 噗噗~~~


哈!!!



為什麼會死白?

就是你曝光不足嗎?

人家255階紀錄完完整的訊息

你只用了230階

資訊量比人家少

(人家亮部細節搞不好還有50階,你只有30階,硬拉上去不死白才怪)

還要耍什麼嘴皮子?

(JPEG under是為了後製?別笑死人好不)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hao0915 wrote:
黑色都過暴,拜託大獅,我把臉全部塗黑,黑色當然過暴,你把它塗白試試看,看一張有後制過的圖還能比評喔。


別耍寶了

我說的是您曝光不足,細節喪失

中文有那麼難懂嗎?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timhandsome wrote:
潘大師,那照你這樣講,亞當斯的色階圖中右邊怎麼那麼低,又,為何左邊的峰型較高也占較多,
不就是因為暗部的地方占照片多數,只看色階圖不看照片是沒有意義的,亞當斯的圖中暗部細節在,
樓主的圖中暗部細節也在,您提的那些公式什麼的,亞當斯大師可是完全沒提過,他拍照的時候也沒有
色階分佈圖,靠的是經驗與他那虛懷若谷的智慧。


Oh my god!

看來您真的不懂zone system在講什麼

他就一套怎樣使你再有效的輸出(紀錄)DR範圍內去表現最大意欲顯現的細節

也就是說所有的輸出(紀錄)DR都被用來顯示場景DR 沒有一bits的浪費

那麼再來看看以下三張圖

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來誰的照片資訊浪費了太多位元去紀錄不必要的細節



亞當斯的照片



樓主的照片



攝影師的照片
http://powerslide.artistswanted.org/exposure2011
其實對於誰拍的比較好我完全沒意見
那太見仁見智了
只是樓主質疑攝影師從頭到尾只用小dc交差了事
我想看到照片應該可以還攝影師一個公道了吧
如果一台樓主沒見過的不知名小dc
可以沖到55cm
並且經歷放相和掃瞄雙重損失
細節只比5DII略遜
那5DII真可以填海了
至於DR我覺得底片和數位真有很大不同
很難比較
底片的DR或是我所認知的色濃度是很明確的
直接測量底片
可曝光的最透明和最不透的比值
就可精確知道它的DR或色濃度
但數位檔案中色階分佈圖卻不然
它是個浮動的比值
不能看出這個圖檔到底DR是多少
我覺得它比較近似底片的階調性
而不像色濃度


Sean-young wrote:
至於DR我覺得底片和數位真有很大不同
很難比較
底片的DR或是我所認知的色濃度是很明確的
直接測量底片
可曝光的最透明和最不透的比值
就可精確知道它的DR或色濃度
但數位檔案中色階分佈圖卻不然
它是個浮動的比值
不能看出這個圖檔到底DR是多少
我覺得它比較近似底片的階調性
而不像色濃度


這跟我想表達的差不多,還是您比較行
那張照片我把黑的部位拉亮一點,高光的部位調暗一點所以,所以輸出以後兩個峰值都往中間靠,然後就有人一直用這個峰值做文章,這樣恰當嗎。
不知道powerslide真正要講的重點是不是在後製或測光等人為因素上?
也就是最後呈現出來的兩張圖裡,
誰用了最多的資源去記錄對合照而言真正有意義的細節,


假設場景有100個色階,
相機A最亮到最暗可記錄到90個色階,
相機B最亮到最暗可記錄70個色階,
洗出來的照片最多能顯示60個色階,

而由於測光、設定或後製等等人為因素,
在最後洗出來的照片上上,
相機A各用了20個色階在照片的過亮、中間和過暗等區域,
相機B各用了10個色階在過亮、過暗兩個區域,剩下的40個色階則用於中間區域,

而剛好拍照真正要記錄的東西的色階大都分佈於中間的區域,
所以雖然相機A記錄了更多的亮、暗部細節,
但因為那些細節不重要,

所以在這張洗出來的、只能表現出60個色階的照片裡,
可記錄90個色階的相機A的照片比不上只可記錄70個色階的相機B。


------------------------------------------------------------------
我對這些東西不甚瞭解,
我對DR的認知也是誰能記錄最多亮、暗部細節,
powerslide對DR的解釋我也不是很瞭,數學公式和圖表更是霧薩薩看都沒看,
不過他的說法給了我一些別的思考方向,值得參考。

Sean-young wrote:
只是樓主質疑攝影師從頭到尾只用小dc交差了事
我想看到照片應該可以還攝影師一個公道了吧


這張是兩台相機都有用到,120的相機拍的應該沒錯,所以雀屏中選,其它的的根本不用質疑,應為他的120擺在旁邊根本沒用到怎拍,加上我還問他為何只用dc拍.......,該好的是dc拍的一些景有很多很重要的景但全都被打槍了。
還什麼公道,拍了約20組,只被挑到兩張像樣的。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6)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