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ian先跟大家道歉一下
因為圖片縮減
所以只有一張是DSLR拍的
答案是#5
掃描真的很重要
在沒買好的之前, 只好花大錢一直給店家賺了
!ACSA! *istD FA* 24/2 M6 .72 M 28/2.8 III
許多數位感光元件只有單層,也就是說單一感光元件只能感應R或G或B, 因此所產生的照片其實是算出來的
而且拿底片用底掃過所產生的數位檔案來比也不公平, 因為大部份店家是用平價底掃,有滾筒或hasselblad底掃的店家我想不多
士多啤梨踢皮球
我之前有小小玩過底片約一年的時間
我覺得底片的不穩定因子太多了, 這根本不能和數位並論
打從你把膠捲取出來後, 上盤, 調藥水(比例), 讀秒(時間差), 沖洗的水溫(溫差),
洗出來後 filter的選擇, 印在照片上的時間, 顯像時間, 晾乾等等的
還不包括之中可能有入塵再底片上&氧化的可能,
真的超費時費功的, 平均一捲要花約一個小時,
每個步驟都要test 還不包括晾乾的時間,
之後你的掃描器也要夠好才行, 並不像數位一樣
1000萬數放進電腦就真的是1000萬的照片
但是真的很好玩, 可以從失敗學到很多經驗, 不是用ps拉拉曲線就好的
當然數位並不能取代底片, 各有各的專長吧
傳統底片沖洗照片所呈現顏色飽和度.立體感.細膩度.畫質.色階等等,
不是目前數位相機輸出成照片所能達到的品質,
但是先決條件店家要底片沖的好,用光學鏡頭感光(不是掃描輸出),
最好再用傳統相紙感光(現在都用數位輸出相紙),
這樣品質基本上能達到一定水準,不是嗎?
問題是這樣要求太難了,大多數店家根本做不到,
傳統底片沖洗目前是半犧牲下產品,
那天沖印店不再為客人沖片服務,柯達富士等大廠不再賣底片,
這都是可能會發生的,拭目以待!
julien wrote:
底下這兩張..一張是用Leica minilux拍的..一張是用canon G2拍的...同一時間相差幾秒鐘而已..


從鏡頭的特性就一眼就可以分得出來. Minilux有很明顯的邊角失光,所以是下面那一張, G2則是上面那一張. 再仔細看一下風景的特性,上面那張數位的色彩對比和飽和度較佳,但下面那張底片對於沙灘細部的表現較為自然,更進一步證實上面那張是G2,下面那張是minilux.
Monte920 wrote:
從鏡頭的特性就一眼就...(恕刪)


沒有錯...不過這是對鏡頭特性有了解的人才容易分辨..同時也因為告知了是哪兩台相機..
還是懷念以前光學機台輸出的時候...現在似乎找不到用光學機台的店家了~~
那各位大大請問一下目前還有哪幾家傳統沖洗的店家可以去嗎?
上次好不容易打聽到光復南路的凱悅柯達結果跑去看居然已經關門消失了...
拜託大家介紹一下台北的店家囉!乾溫啊!
大家一起來旅遊
1.
以我個人的經驗.

正片好好拍. 好好掃. 再經過適當的數位暗房調整
效果絕對不輸DSLR

以下這幾張例子

66片幅. RVP100F. 掃1200dpi.
調整後
送相館輸出6x6in


66片幅. fortia SP.
輸出6x6in (6x8留邊)


135片幅. Kodak EB3 (一捲一百的普通貨色)
掃2400dpi. 出6x8in相片


最讚的是這張
135片幅. RVP50. 掃2400dpi. 調整後
輸出成8x12

照道理135放大極限差不多就到A4/8x12
但這張效果我非常滿意. 我敢說絲毫不輸DSLR.
看不出來什麼底片顆粒
而色彩表現尤有甚之


2.
好好掃. 好好調整. 底掃不必太高檔

我的底掃是三年前的EPSON GT-X700=4870 photo
現在市面上有不少底掃的效果都比他清晰
EPSON F-3200
EPSON GT-X900 = V750
Nikon coolscan全系列
Minolta scan elite 5400
表現應該都勝過4870

鼓式/滾筒什麼的就更不用說

但底掃的等級並不算關鍵.
有沒有好好掃. 掃完有沒有後製調整
才是影響最大的關鍵

DSLR並非不需要經過這些手續.
只是在影像取樣A/D轉換的時候. 大部分都由機身或軟體自動代勞
而且這些自動功能. 經過市場競爭和廠商歷代改進.
通常預設值就能得到很不錯的結果

換作底片+scanner. 就改成全部自己來而已



3.
怎麼掃
怎麼調整

我的作法都寫在心得裡公開
提供大家參考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6&t=357134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6&t=368089



希望大家都能掃出不輸給DSLR的數位檔
Teddy Gipsy wrote:
除了正片直接看,
不然經過任何一道數位化過程(包含沖印,除非手工放像沖洗)都是回到原點,
底片目前只有感光寬容度是任何數感光CCD&CMOS做不到的


其實不然. 提供一點個人經驗參考

底片的寬容度. 如果是正片. 其實跟數位差不多. 上下各約兩格. total約五格差不多極限
負片和黑白的寬容度才大

因為我沒有自己的傳統暗房. 所以我自己常拍的是正片
如果我有暗房
我會改拍負片. 後續可控制的範圍更大. 而且顆粒更細更適合放大


以我熟悉的正片RVP來說

1.眾所周知. 底片都是三層感光. 與mosaic CCD本質不同.
無論任何環境條件下. 影像和輪廓線條都非常紮實.
而且具有奇妙難以形容的立體清晰感

2.寬容度雖然不大. 但可表現的色彩範圍卻超過數位.

3.與數位相比. 尤其在色彩彩度飽和接近極限時的對比階調表現. 底片能夠勝過數位

4.因為是類比. 階調可視為連續.

5.如果是中大片幅. 在像素/放大上面的優勢. 135 DSLR應該還不是對手.


只要好好掃. 好好調整. 底片絕不會比數位差

在數位時代. 底片與數位並非對立. 而是相輔相成.

-
beerstar wrote:
底片和數位沒什麼好比...(恕刪)


我是用NIKON 5000ED自己掃的, 掃正片很不錯, 掃負片顆粒就比較明顯了,
我認為正片用幻燈機來看才能顯示其價值,
如果不是DSLR的即拍即看功能, 我反而愛用底片相機,
不用像數位一次拍那麼多, 不用搞個幾千GB硬碟, DVD保存,
保存正片覺得比較安心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