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大光圈鏡頭. 在成本上的邊際效應太高了
提高一格光圈. . 多一倍進光量.
所需成本/鏡頭重量體積. 幾乎等比級數增加
但是機身的可用iso值. 卻會因為半導體製程技術進步. 不斷向上發展
再加上防手震技術的普及
這幾年來. 各家廠商的產品策略也很明顯
有新出或改款大光圈定焦鏡的寥寥無幾. 只有Canon 85/1.2, Sony ZA85和ZA135.
還有原本產品訴求就比較特殊的Pentax LE定焦群而已
各家主力都放在
1.變焦大光圈. 大三元
2.高倍變焦旅遊鏡.
上面
尤其Nikon最近新出的14-24, 24-70
當F2.8的解析力就能衝到機身上限的時候. 起碼畫質已經追上定焦鏡的水準
如果50/1.4要縮到F2.8才能與24-70@F2.8同等相比
那定焦鏡的需求就薄弱了.
事實上. 大光圈定焦鏡退出主流. 變焦大三元興起. 本來就和高感光度底片的商業化很有關係
到數位時代也沒什麼改變
第一、製造淺景深的效果,畢竟如果不是望遠鏡頭的話,想要靠著中距鏡頭來表現淺景深,除非後製,不然很難有漂亮的淺景深效果。
第二、高ISO所帶來的高度雜訊,現今數位相機最高感度的D3,憑著ISO25600的能力,在ISO6400時還能保有相當良好的雜訊控制,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買得起D3。
第三、中階層相機群大量依賴的中距超大光圈鏡頭,例如:85 F1.8、50 F1.4等等的鏡頭,不但便宜而且入手超快,又能在拍攝人像時提供良好的銳利度及景深表現。
第四、低光量時所提供的大量光源,相信這一點是很多2.8或4的光圈鏡頭所做不到的,雖然相機有高ISO及高畫質來當後盾,但畢竟高ISO還是有高雜訊,即使用雜訊控制還是沒辦法完全消除,而且在高ISO的情況下,即使用了雜訊控制,細部都被破壞掉了,與其如此,倒不如用超大光圈加上較低感度來拍攝,即使ISO達到800,只要光圈1.4全開之下,依舊可以得到很清晰的圖片(前提是要不晃動及對焦準確才行)。
有一次的做法是限制自己在一個固定的範圍內,
試著從中去挖掘F/1.0能有怎麼樣的表現。
雖然曾被人評為了無心意的做法,
但是對於喜歡用"鏡頭"攝影的攝影者而言,
也算是一種創作吧。


.....我倒是建議機身夠用就好.把錢拿來投資鏡頭還比較正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