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ar all
我最近一直在參閱一些高手網路的照片,有人像也有風景的
各有各的各色。因為上面都會標示拍攝設定值讓我不知不覺
中也吸收一些知識與技能,深深讓我有種再度成長的感覺。
但再這點我出現了一個疑慮,就是廣角端的需求,因為我原
本的300D接上17~85mm IS後17mm就換算為27mm,這也
算是廣角端。但我不解的是,一般拍攝應該用不著到10mm(16mm)
超廣角,因為這樣筒狀變形就會出現了!但廣角有廣角的好處
,所以才會有一堆人迷戀它!而在廣角端之餘除了注意周邊變
型外,光圈一些事項還有需要注意的嗎?
這邊能否請一些曾使用與偏好超廣角的高手,能否分享一下使
用的心得吧?不知能否順便提供一些廣角照片與拍攝值,讓我
再次吸收一些廣角拍攝的知識、技巧與取景!
呵呵!當然是大家互相討論,才能一起成長阿!
Thanks~
                                        
                還是有不少變形控制的不錯的廣角鏡。
廣角鏡拍攝的挑戰不少。
首先要面對的就是視角太廣,平常肉眼根本就無法見到那麼廣的景象,
所以沒有多練習很難不透過相機,憑空用眼睛在心裡構圖。
接著,視角太廣會在取景範圍內納入太多的東西。
太多東西放在畫面內,很容易失去主題,導致畫面看來沒重心。
再說線條,線條的歪斜或變形和人眼所見不同,很難安排。
我說的線條歪斜並不是只鏡頭變形所造成的。
試著靠近一個很大的建築物,當抬頭往上或轉頭往側面看時,
你會發顯原本由遠方看來的直線,靠近看時都歪掉了,
而原本90度相交的線,在靠近時其夾角也變得不同。
這是由「透視」所造程的問題,也是一般我們用眼睛看世界時不容易注意到的問題。
所以在構圖線條安排上也要特別注意。
廣角鏡不見得需要,而且也是最難掌握的鏡頭.....................
長鏡頭可以輕易的用淺景深、小視角來去除主體之外的東西,
但廣角鏡卻必須去安排所有視角內所出現一大堆雜七雜八的東西........包括很多你不想要的..
而且除非被攝主體離鏡頭夠近,否則別想用淺景深去除背景的雜物.......
貼幾張17mm在135SLR上的照片,這樣的視角大概比12mm在APS-C DSLR上還多一點點。(對角線視角103度)
MZ-3 + Tokina SL17 + RVP 100F










1. 室內,尤其是挑高的室內,像是拿破崙墓那種

2. 需要誇張景深的情形,像是這張,去過羅福宮會知道這個距離沒那麼遠

3. 需要大頭狗效果,像是這張

4. 需要改變自然空間的配置,像是這張,勝利女神那個大廳很寬,但是用這個視角可以有效壓縮兩邊的距離同時把樓梯得距離感做延伸。

5. 大景,像是這張

(以上都是 Sigma 12-24 開在 12mm 端使用 350D 所攝,大概超過 19mm 一點)
大景固然難得,但是在平常的景象之中,超廣角鏡頭往往可以帶來新奇的視覺感受
像是 Zeiss 的 Hologon, Distagon 或是 Biogon 結構,變型都可以得到非常好的抑制,這裡說的不是因為視角被壓縮所造成的透視上的變形,而是筒狀變形。
透視變形的情形如下面這張,你可以看到建物的邊緣是直線,但是應該是平行線的兩壁是歪斜的,在透視上會有消失點。

也因為透視上的變型問題,有很多人會覺得明明『筒狀』變形抑制良好的鏡頭所做出來的成相有歪曲的現象,這種變形起因於你所要表達的面與焦平面之間的歪斜,只要透過改變相機角度就可以獲得改善,如果改變相機角度造成被攝體無法完整的攝入畫面,則必須購買移軸鏡頭,讓焦平面與被攝體平行。下圖就是讓讓焦平面平行於對攝體,可以消除透視的問題。

我個人對於廣角的要求是桶狀變形應該儘可能輕微,如果要做筒狀變形或是針墊變形的特效,應該使用魚眼鏡,超廣角而不是魚眼,就應該把直線做直。
營造攝影技巧上的透視感等等的像我這種初學者不一定會運用
(謎之因:多學學怪醫的構圖吧....)
但像在室內攝影....這種沒啥地方好站的地方....廣角鏡就有存在的必要性了
好比今天去吃晚餐的餐廳....雖然燈光昏暗...但我還是捨棄了50/1.8換成18-200
雖然快門跟畫質都差的可怕....但是50mm連讓人入鏡都有問題了....
俗話說....拍的到總比拍不到好....
這也就是為什麼遲遲不肯把這顆過渡鏡換掉的原因....
在存夠錢能換17-40L之前.....我也沒什麼選擇了....
廣角端變形....那就盡量不要讓人像靠近邊緣囉....
多少有點幫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