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教】請前輩們指點以下照片的取景。8/28捕圖

小弟我每次出去玩拍照都是以量取勝,亂槍打鳥
反正拍數位不用錢,每到新景點就是用力按,回家後再挑選喜歡的

但是常常發生以下狀況
就是似乎按的太用力了,很多張都幾乎長得一樣,但是又有點小不同
即便 iPhoto可以同時比較相似圖片,但是我還是不知道該留哪一張

有些景取的不好,但是似乎又有點特別的感覺
有些自認照的還ok,可是旁邊那張照的好像也還不賴
坐在電腦前的我實在很頭痛

今天出去拍照回來又發生同樣的事了,所以想請這邊的前輩們指點以下照片
小弟照相技術不佳,請鞭小力一點...

使用相機為 Sony P10,自動白平衡,iso全為100,僅使用 iPhoto 色彩增強

場景為 西班牙 El escorial修道院

修道院1



修道院2




修道院3




修道院4




修道院5




修道院6




修道院7




修道院8




鄉間小屋1



鄉間小屋2




PS:
第一
這不是大家來找碴,請前輩們指點一下上面六張照片兩兩對照哪張較好,或是該怎麼樣取景會更好

第二
想看小弟更多拙作或是想看小弟在西班牙留學生活543的,請移駕至此
Turtle en Espana



在此先謝過各位前輩的回覆
基本上你前兩張,我會用仰角去拍
不過構圖可以講的東西太多了,一時之間也講不完~


我建議你可以去買蔡明發所寫的構圖的訣竅
這本書寫的蠻實在的,淺顯易懂~
縱使不喜歡看文字的人都可以直接看照片理解!
攝影用的是心,而不是器材。 -- [http://p.pro.club.tw/]

小弟的選擇跟原因如下:

修道院1
因為"修道院2"前面那兩球不太優.

修道院3
感覺比較有重點..

修道院5
修道院6感覺右邊較重, 對角線的構圖感覺比較不穩...

以上是個人觀感, 參考就好

其實數位時代很多人都是拿起了相機狂拍,
反正底片不用錢嘛..
但回頭想想, 是不是應該以數位時代的便利來搭配底片時代的思考,
回歸仔細看風景, 仔細構圖的精神才是呢?

小弟最近開始了"慢拍主義",
剛拿到E300的前半年, 一星期都可以拍上百張,
現在已經降到幾十張了,
原本一年快門破萬的目標, 現在已經達不到了..
個人小小建議,攝影是捨棄法,不是加法,還要看重點,所以這樣子來看

修道院1、2,差別是,2角度比較廣比較有氣派感,但是缺點是那兩個球,

修道院3、4,你拍的重點好像是那尖塔,但是3的牆又搶了塔的風采,4是每一個物體都很平均拍到,但找不出重點;如果裁切,3和4我會切掉左邊,切到那一面牆的屋簷最左邊處,這條線可以清楚劃分上半部和下半部,

修道院5和6都出現旁邊的樹,

修道院7和8,我想我會採直立拍攝,重點不是尖塔,是有幾尊石像那一棟,然後建築物和天空的比例,採1:1或是1:2或是其他比例試拍,

鄉間小屋1和2,選擇1,若是可以用軟體修掉電線更好,

一點拙見,敬請指教^^!

以下是我個人意見拉~見笑

修道院1與2
1會比2好,原因是2的前面那兩顆圓球前景沒必要出現,破壞畫面.另外我覺得拍大型建築物的時候,你可以試試露出一角建築物邊邊,要不然總覺得滴一張好像可以無限延伸

修道院3與4
我覺得兩張各有不同的特色,不過我覺得3比4的構圖好一點,因為4的主體以及背景剛好約整張畫面一人一半.

修道院5與6
跟修道院2兩顆圓球一樣,旁邊的樹木要就讓他明顯的出來,要就完全不要出現,不要那種要出來不出來的.且中景的樹也檔到主體,可能要換個位置.

修道院7與8
我會認為8比7好,比較能夠感覺畫面重建築物的份量,下面遊客也是,可以讓他大方入鏡,但不要把人切一半

鄉間小屋1與2
2比1好點,可以試著把主要的建築物放井字線的四個角,留點空間呼吸一下,要不然畫面都滿滿的


小小淺見...

您會覺得您每張照片都差不多的原因,在於您的腳步沒有移動。

在完形心理學上,人腦會自動補足照片中沒有的部份。所以您在同一個位置,只是稍換焦長或稍微移動鏡頭角度,雖然畫面1對1比較是可以找出不同,但是對人腦來說,那還是「同一空間」的照片。造成的結果,就是你的大腦告訴你:「喂,你給我看一樣的照片幹嘛」。

下次面對同一個景,請先大幅移動您的腳步(比如移動個三倍、十倍距離),建立不同取景空間,然後再變換您的焦長擷取您足夠的畫面,您就會發現您的照片有很大的變化。

--------------------------------------------------------------------------

如果您問的是單一照片上多根竹竿和少根竹根,差別有多大…
古典構圖學會有很嚴謹的構圖標準,但是這東西已經很久沒人在講了,只需「知道」原則即可。
若是新的構圖觀念,就會牽涉到你要表現的目的是什麼?一個故事?一個歷史?一個空間?一個光影?…由您的照片看來,似乎只是無意識的拍下一幢建築,連你都不知道拍攝的目的是什麼,那是沒辦法對您的構圖做出修正建議的。

如果你是要表現建物雄偉的樣子,我會建議逼近建物很多,利用建物本身不同的位置處在不同的透視角,強化出強烈的延伸感。要再精緻一點,可以逆光過曝,讓背景光完全包圍建物。這整個拍起來就很華麗氣派了。

如果你要表現的是廣場上人來人往的感覺,那我會後退很遠(如果可以退的話),平行收錄廣場上不同空間的遊客,背景才以建物的代表特徵表現。然後看你是要表現遊客在廣場上輕鬆漫步、或是人潮過客和歷史的軌跡,又會有不一樣的光線、或曝光時間需求。

先知道自己要拍什麼,才有辦法拍東西耶~

在設計學院,老師們通常劈頭第一句話就是「你想表達什麼?」
先交代了這個東西,你才可以繼續往下講你用了什麼方式、什麼想法…,去建構你要表達的目標。

給你參考。
如果不看標題內文只看圖片
會以為是原圖局部裁切了~

看圖之後只知道你需要"廣角鏡"要不然就是後退遠一點
要不就是挑重點部位拍,如果看到建築物就想把他完整吃下來
那角度可有的選了
P&S 囧rz。。。。
小弟個人有買攝影相關技巧的書籍,但依舊不是很懂構圖這東西,只知道拍照完回家看常會有莫名奇妙的東西出現在邊邊角角。明明就是擺在井字線上,但電腦上看就是怪怪的,好像不是當初的樣子,後來才知道是觀景窗的視野率在搞鬼,所以小弟心中不免有個疑問,一定要全部畫素都要出現嗎?出現的跟我當時看到的也不盡相同,何不動手切一切呢。

於是乎,有些構圖不佳的、水平線歪斜的,可能就切一下再當成品輸出。或許有人不認同,但延續小弟於後製有罪?一文中的比喻,如果您是廚師,當然必須決定使用食材的哪個部份,其他的就丟掉囉,並不一定要全部使用。

以上,是小弟拙見,敬請指教,謝謝。

附上原文中修道院四的裁切範例。


Javier_hsu wrote:
小弟我每次出去玩拍照都是以量取勝,亂槍打鳥
反正拍數位不用錢,每到新景點就是用力按,回家後再挑選喜歡的


第一要改變的就是這個習慣,
這樣如 5, 6 那些旁邊多出來的樹葉,
或者地上多出來的東西,
就不會這麼明顯給人感覺是多出來.

Blog: http://www.dplab.org/ DPLab Forum: http://www.dplab.org/deesBB/
我個人見解很簡單
就是過飽
就是說主題佔滿太多空間
要適當留白

才能展現其魄力與壯觀

才不會覺得有點擁擠
~依己之量力,拍己之所好,隨興遊走於攝影感官世界~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