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該買那一組外閃呢?? 自己是使用Nikon的系統, 所以自然是從SB-800, SB600, SB400開始看起, 雖然這幾組閃燈的評價雖然都很好, 但是價格卻也比較高, 功能上也不是完全需要 (例如SB800及 SB600的無線功能, 我的D50也無法控制離機外閃), 所以就轉向其他副廠的外閃, 最後參考了其他網友的評價, 決定購入Yinyan的CY-32TWZ
這組閃燈的價格不高, 包裝也不精細, 直接用白紙盒包裝就出貨了, 所以盒子也沒留, 直接看閃燈的照片

控制面板, ISO, 焦長, 及距離資訊是方便使用者計算用的, 不具控制功能, 左下角的紅A, 黃A, M, 及1/16才是控制閃燈強度的選項

還附一個攜行袋, 質感還ok

------以下測試為不正確的觀念所衍生出來的, 僅供參考, 在後面回文有修正版-----------
因為不是符合i-TTL規格的外閃, 所以必須手動控制相機的光圈及快門, 因此, 以下的照片, 與其說是測試照, 不如說是自己要了解閃燈的出力情形, 來方便往後要實際應用時才知如何下手
照片以D50+Tamron 28-75, ISO200, 架腳架以遙控器拍攝, 距拍攝物約1.5米, 現場的燈光昏暗, 看得到東西, 但看不見D50機頂LCD的資訊 (忘了拍一組無閃燈的對照了, 抱歉…)
先來張內閃照片, Auto模式, 自動白平衡, 無閃光補償

另一張內閃, 但-1EV

紅A模式, 閃光燈白平衡模式, 快門1/60, F2.8
直打

45度跳燈

60度跳燈

75 度跳燈

黃A模式, 閃光燈白平衡模式, 快門1/250, F2.8
直打

45度跳燈

60度跳燈

75度跳燈

由上可知, 黃A模式的出力約比紅A大2級 (相同條件, 快門由1/60提高至1/250, 可得類似結果). 而以快門跟光圈來計算, 以紅A 打跳燈1.5米, 約可以10EV來計, 以黃A打, 約以12EV計, 如此, 在之後的應用上就有個譜了
另外, 還有M模式, 擴散板, 反光板及焦長變化未測, 以後有空再想要怎麼測, 目前使用, 這樣就很夠了
如果有人問, 如果再選一次, 還會選這組外閃嗎? 這個問題我很難回答, 因為我也沒用過其他i-TTL的外閃, 不清楚他的方便性跟測光準確性, 但可以肯定的是, 短時間內我不會再考慮其他外閃了, 因為雖然是手動控制, 但一旦摸熟了, 大致就知道怎麼調了 (是調光圈跟快門啦, 這組外閃沒什麼可調的), 出來的效果也還ok, 那…還有什麼好多要求的呢??
最後, 附上一張以外閃跳燈拍我家狗狗的照片, 祝大家新年快樂, 如果內容中有什麼錯誤或觀念不對的地方, 請前輩多指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