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在相機發展的初期,相機與腳架是那麼的密不可分,而且應該是說腳架就是相機的一部份,但是隨著相機的發展,到現在數位相機的時代,並沒有因為相機的性能越來越強,腳架就隨著時代而消逝,現在腳架是相機的配件,並且腳架的發展越來越多元,從一般的三腳架,到單腳架,還有桌上型腳架,章魚型腳架,甚至還有利用保特瓶蓋上方的蓋子,做成可以鎖上相機的腳架螺絲孔,林林總總的這些腳架,唯一的功能就是穩定住你的相機,讓相機拍出沒有晃動的照片。
在所有的攝影器材中,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 "攝影器材論斤賣" ,越重的就越貴,價格是呈等比級數往上加的,不過這一句話,似乎不適用於腳架這項配件,同品牌腳架在相同的載重條件之下,越輕的越貴,而且也是呈等比級數的貴。
擁有單眼相機的大家都知道,單眼相機比起一般的小型相機,要重上很多,如果外出多帶個幾顆鏡頭,背包的重量就直線上升,甚至在外出拍攝時的器材選擇,腳架要不要攜帶出門,也變成一種困難的抉擇,同等級的鏡頭,幾乎不可能輕量化,能夠輕量化的攝影配件就只有腳架了,所以說買一支腳架,是每個擁有單眼相機的朋友都會考量到的,但是如何買一支適合自己的腳架,這中間的學問,可就是初入門者所不知道的了。
我的兩支三腳架
在開始分享腳架選購經驗之前,先來看看我自己擁有的兩支三腳架吧。
第一支是我的旅遊用腳架,放在電子秤上面量一下總重量,GITZO G1028 (腳架) + G1178M (雲台) + 腳架外的包覆及背帶。

總重量是 1184G 。

第二支是我的怪腳,一樣用電子秤還量一下總重量 (別擔心這個秤可以耐 5KG ) ,GITZO G2220 (腳架) + G1276M (雲台) 。

總重量是 2936G。

兩支腳架重量差 2.5倍,當然立起來的高度有差。

承載重量也有差,G1178M 可載重 4KG ,以我最重的器材來看,已經足夠,G1276M 載重 5KG ,我自己使用起來綽綽有餘。

選購自己的第一支腳架
為什麼我自己會買兩支腳架,現在開始話說從前,自開始買了 Nikon F100 之後,對於腳架,礙於預算問題,就只想買一支就好,在購買腳架之前,做了許多的功課,當時所看到的資訊,不外乎就是要求腳架的載重與穩定性,所以我做功課的方向,也是從這兩個方向去找適合的腳架。
看中意的品牌就是 GITZO ,但是GITZO 的腳架有很多款,有 1號腳、2號腳 .... 、全開高度與全縮長度、低角度、可倒插中柱、鋁合金、碳纖維 ........ ,雲台有三向雲台、球型雲台、雙球型、快拆型、鎂合金 ....... 看的是眼花瞭亂,一時之間還真不曉得該怎麼選,之後看到一個 GITZO 腳架的規則,GITZO 的腳架分為 0 ~ 5 號腳,雲台也是 0 ~ 5 號雲台,基本上是 0號腳架配上 0號雲台,2號腳架配上 2號雲台,而雲台的號數可以比腳架大上一號,可以用 1號腳架配上 2號雲台,我想 1 ~ 2 號腳架是適合我用的載重,穩定性也足夠,因此就縮小了範圍,朝 GITZO 的這兩號腳架來選購。
GITZO 1 號腳架可以撐 4.5KG ,2號腳架可以撐 6KG ,以我個人所擁有的器材來看,載重方面 1號腳架即可聲任,就全開高度來看,小弟身高 172cm ,1號腳架的全開高度,配上雲台,鎖上相機後,在不升中柱的狀況下,必須要彎著腰才有辦法直視觀景窗,就這一個因素,棄一從二,鎖定二號腳架。
雲台方面,主要分為三向雲台和球型雲台,親自到店面操作了一下,球型雲台才是我想要的操作手感,但是要買單球的,或是雙球雲台,在這邊陷入了思考當中,在這邊,先拉回腳架的選擇,因為如何選擇了現在這支腳架,跟購買這一顆雙球雲台有很大的關係。
從鎖定二號腳架後,GITZO G1220 G1227 G1228 這三支腳架就是我鎖定的目標,其中 G1220 是鋁合金腳架,G1227 和 G1228 是碳纖維腳架,G1228 為四節腳管,G1220 和 G1227 是三節腳管,全開高度是四節腳管要高,碳纖維腳架較鋁合金腳架要輕,但是價格是同等級鋁合金腳架的兩倍以上,偏偏四節腳管的腳架沒有鋁合金款,考量到現實問題,G1220 就是我的目標了。
就在這個時候,在 GITZO 原廠網站,看到了 EXPLORER 系列的腳架,三支腳管可以固定在任何角度,適應各種不同的地型,中柱移到旁邊,可任意翻轉,任何怪異的拍攝腳度都可以做的出來,這支腳架真的是太炫了, EXPLORER 系列的腳架,總共有三款,分別是 G2220 、 G2227 和 G2228 ,相對應到了 G1220 、 G1227 及 G1228 ,這時我的腳架選購目標馬上轉換, EXPLORER 系列才是我要的,這時便宜又大碗的 G2220 ,就這麼入手了,記得當年歐元還不像現在這麼高,入手價是 5500 。
在 GITZO 的網站上,EXPLORER 建議搭配 G1276M 雙球雲台,原因無他,雙球雲台配上 EXPLORER 這支怪腳,任何拍攝角度都做的出來,正確的來說,這樣的搭配,能夠適應室內外各種地型,不管在多麼崎嶇不平的地方,EXPOLRER 就是有辦法架穩你的相機。
這幾張使用範例,只是 EXPLORER 的極少數應用方式,低角度的攝影,不用把腳架攤到那麼開,利用中柱旁移的特性,轉一轉動一動就可以調整到低角度的攝影。

一般三腳架在室內往外拍,或前方有個高高的欄杆,用廣角鏡要構圖拍攝時,這左右的窗戶或高高的欄杆很難閃的過去。

就像這樣的狀況,用廣角鏡構圖拍攝,左右一定會拍到窗戶。

普通的三腳架有個解決方式,縮起兩支腳管,只有放長一支,兩支縮起來的腳管直接架在欄杆上。

這樣在使用廣角鏡構圖時,視角的阻礙就少了很多,但是普通的三腳架,腳管張開的角度沒辦法任選,在這方面上的應用,就有些礙手礙腳的,最快的方式就是清掃視界.... 拆 ..... ,不過真的能拆嗎?

EXPLORER 系列,腳管張開的角度可以自行決定,因此要架上去這種環境,可以說是非常的容易,加上旁移的中柱,直接拉到水平,將相機申到窗外,就不用清掃視界了 .... 。

不過因為整個腳架的重心在相機上,在架相機時要特別小心,旁移的中柱後面最好加掛相機背包,平衡一下整支腳架的重心,以免相機整個掉了出去,因為會用到這種方式架腳架的地方,相機掉了出去,不是摔壞就是撿不回來。

G2220 與 G2228 這兩支,鋁合金及碳纖維的差別,G2228 大概較輕 0.25KG 左右,G2220 全開高度 162cm 、G2228 全開高度 164cm ,為了輕 250g 這麼一點重量以及高那 2cm ,要多花一倍多的價格,因此才選擇了 G2220 ,而 G2220 確實也非常的好用。
購入第二支腳架的歷程
GITZO G2220 + G1276M 在陪了我三年多之後,這段時間內,只要是出門拍照,幾乎都會背著腳架同行,背著上火車環島,背著到山中拍照,背著到海邊拍日出,足跡踏過台灣很多地方,可是,背到後來,怎麼覺得這腳架越背越重,因為相機和鏡頭越買越重,再加上一支近 3KG 的腳架在折磨著耐性,有時重到心理會想把腳架直接往山裡面丟。
每當行程結束後回到家,想著每回的行程,在台灣旅行背著這樣一支腳架,就已經累成這樣,如果要出國旅行,那不就真的當場掛點在國外?於是我又開始做功課,這回要找的是一支能夠讓我帶出門旅行的腳架,選構的重點已經不一樣,輕量化才是選構這支腳架的重點,但在輕量化以外,穩定性仍然是很重要,因為在腳架上的相機及鏡頭,多半比腳架要貴上好幾倍。
買一支輕但不穩的腳架,帶出門後會不敢用,買一支重且穩的腳架,會懶的帶出門,跟沒買一樣,重量輕、穩定性夠的腳架,唯有朝碳纖維腳架著手;按照慣例,GITZO 仍然是我的首選,這次看上的是 0號腳架,型號是 G1028 ,四節,全開高度 138cm ,負重 2.5kg ,重點就在這,整支 G1028 只有 0.79KG ,比起 G2220 ,重量只有 1/3 左右,算一下自己身邊的器材,最重的就是 D2H + 70-200 VR 了,加上去大約是在安全負重的 2.5KG 左右,所以 G1028 就是第二支腳架的不二之選。
在購入了這支腳架,朋友看了 G1028 的最後一節腳管說,怎麼這一節腳管那麼細啊,這樣真的夠穩嗎?每當聽到這樣的說法時,就實際張開試給朋友看,架上相機,穩定性絕對足夠一般拍攝需求,但是也因為這支是 0號腳架的關係,不適合用於那種半小時到一小時以上的長時間曝光,曝光時間如果是在短短的兩三分鐘內,那麼 G1028 算是堪用,如果只是用來拍攝日出或夕陽,快門通常在 30秒內,那麼 G1028 是綽綽有餘。
購買 G1028 當時,為 G1028 配的雲台是 G1177M ,載重 4KG ,相較於 G1028 的負重 2.5KG ,G1177M 的負重是 OK 的,但是 G1177M 是非快拆型的雲台,在使用上甚為不便 (這時才感受到快拆板的方便性) ,所以用了一年多以後,在看到 GITZO 推出了 G1178M ,就是 G1177M 的快拆版本,所以就把 G1177M 賣了,另外再買 G1178M 球型雲台。
G1028 + G1178M 在應用上雖然不若 G2220 + G1276M 那麼的有彈性,輕便才是選購這支腳架的主要目的,況且不是每次出門,都會遇到非得用 G2220 + G1276M 的狀況,現在 G1028 + G1178M 就變成我的旅遊用腳架,為了旅遊方便攜帶,且不想用腳架背袋裝著帶出門,個人想到了一個外出攜帶的解決方案,詳細的部分可以參考我另外寫的這一篇 "[分享] 為你的腳架許一條背帶" 。
===========================================================
腳架的攜帶方式
我的 EXPLORER 這支腳架,並沒有因為買了 G1028 + G1178M 後,G2220 + G1276M 就被我賣掉,兩支腳架分別有不同用途,G1028 + G1178M 真的又輕又好用,每回出門旅行必背,背著 TAMRAC 777 這個水果盤包包,可以將腳架插在旁邊。

如果說是背另一個 Targus 包包,相機改放在單肩的 TAMRAC 5606 ,那麼腳架也可以放在這一個 Targus 的包包上。

G1028 + G1178M 已經取代了 G2220 + G1276M 陪我趴趴照,不管是到台灣各地,或是金門馬祖,我都是背著這支腳架出門拍照,去年帶著這支腳架,踏上了柬埔寨和日本。
G2220 + G1276M 也是會帶出門拍照,但是這支腳架就一直放在我的車上,只有開車出門時才會帶這支腳架,大家可別去找我的車敲玻璃 .... ,我真的有個朋友車上放這支腳架,被敲玻璃 ..... 。
腳架的保養
個人對於腳架的使用,是不留任何情面,只要是需要腳架的地方,能架就架,架在溪水內是剛好而已,還有些是架在爛泥以及海水中,只為了要拍到我想要的畫面,當然周邊的朋友出門拍照時,也都是比照辦理,腳架只要回家後,拆開腳管將髒污其泥沙清乾淨,晾乾之後組回去就好。


平時的保養這樣就足夠了,但是經年累月下來,腳架還是有些零件會損壞,因此我的腳架在使用兩三年左右,都要送回代理商那邊保養一次,保養回來,除了外觀以外,使用起來跟新的沒兩樣。
我曾經擁有的其他腳架
桌上型腳架
在購入我自己的第一台數位相機 Nikon Coolpix 990 時,當時為這一台相機添購了很多配件,Hakuba DTP-3 這支桌上型腳架是其中之一,這支腳架真的就只能在桌面上,撐小相機用,價格在市場上也很亂,從 300-600 都有店家開價,記得那時我是 350塊買到手,現在這支腳架,已經不曉得藏到那邊去了。
Hakuba DTP-3
http://www.hakubausa.com/csite/c_products3.asp?cc=10&cs=100
雖然我的主力相機都是 SLR ,但我自己也是有一台隨身相機,小小的隨身相機,是可以架上 G2220 + G1276M 的,高度夠、穩定性佳以及那不成比例的美感,是將隨身機架上大型腳架的樂趣,不過我平時只帶隨身機出門時,可是一點也不想享受這種樂趣,僅僅為了一台小型隨身機,就扛這麼重一支腳架出門,這支 Hakuba CT-8 就出現在我的器材清單了。
這一型的輕便腳架,在博漢區的店中試過很多支,原本只想花幾百塊就要搞定,但是在試用的時候,那些幾百塊的同型式腳架,從上往下稍為施加一點壓力,就會軟腳,在試了幾支後,有一支跟 Hakuba CT-8 外觀和尺寸完全一樣的腳架,不會軟腳,牌子是沒見過的不知名品牌,價格只要 600 ,就這樣我先帶了這支腳架回家,只是沒想到,這支 600 塊的腳架,在使用不到幾次,好像是在第四次使用時,用手拉開腳管,也沒特別用力,就一般的力道,那跟腳管就跟腳架本體分家 .... 。
後來再次去博漢區,就直接入手 Hakuba CT-8 ,雖然要 1300 ,足足貴上兩倍多;這個事件告訴我,外觀尺寸一樣的腳架,材質未必相同啊。
這支腳架的高度,如果不申出腳管的話,可以當桌上型腳架來使用,但沒有低角度的設計,某一些狀況下比較不方便。
Hakuba CT-8
http://www.hakubausa.com/csite/c_products3.asp?cc=10&cs=90
另外這是我跟朋友在一起拍溪流時,因為沒有腳架,所以拿出了桌上型腳架來替代使用 .... ,真拼。

現在上述的兩支桌上型腳架,真要在桌面上使用的話,都不是很好用,現在較常用的是 Manfrotto 709B + 482 這個組合,金屬的腳架,隨身機架起來不會太高,用來翻拍一些東西,在穩定性上比起上面兩支桌上型腳架,要好用太多,缺點大概就是腳管沒辦法再申長,且腳管張開的角度就這麼一個。
Manfrotto 709B + 482
http://www.manfrotto.com/Jahia/site/manfrotto/cache/off/pid/2211?livid=68|69&idx=72
http://www.manfrotto.com/Jahia/site/manfrotto/pid/2289


單腳架
單腳架與三腳架光是看名稱,就知道是那裡不同,單腳架顧名思義,就是只有一支腳管,我會買這支單腳架,只是為了要體驗看看,能不能充當旅行用的腳架,在購買之後,帶出門不到三次,就轉手給朋友了,還好我也是跟朋友接手這一支單腳架,在買入與賣出之間,並沒有虧太多。
Velbon RUP系列
http://www.velbon.com/jp/catalog/products.html#MONOPODS
當時買的單腳架,是 Velbon RUP系列,至於是那一個型號,已經忘了,因為這是 N 年前的事,年記大了,記性不好 .... 。
一般來說,單腳架所適用的環境,是在能夠取得一定的安全快門值,以及快速移動拍攝地點中,取得一個平衡點,或者是架大砲級的鏡頭,在拍攝間隔之間,有必要移動到不同的拍攝點,購入 Velbon RUP 之後,實際使用才發現這不是我想要用的腳架,因此才又去買了 G1028 + G1177M (後來雲台換成 G1178M)。
如何購買適合你的腳架
購買腳架,大部份都會在重量、負重、穩定度等因素中做選擇,但最後的選擇因素大多是以價格為導向,最後的這一章節,我提供我自己對於腳架的選構看法。
1. 腳架在攝影配件中,最適合一次就買到最好的樣式,就是所謂的一次攻頂,不管你換幾次的系統,只要你還要拿著相機拍照,腳架不必跟著換系統,一支好用的腳架,能讓你幾用個幾十年,傳子傳孫都不是問題。
2. 在考慮到腳架的重量、負重及穩定性,穩且重的腳架,就會有相對的穩定性,價格上負擔也不大,穩且輕的腳架,就只有碳纖維材質的腳架可以達到這個目標,但是價格上的負擔就高很多,因此在腳架的選擇上,重量、負重、穩定性、價格四項因素,必須自己去找出自己的平衡點。
3. 買腳架較忌諱的是買輕又不穩的腳架,買了帶出門卻不敢用,買穩且重的腳架,會懶的帶出門,不如不要買。
如何判斷這支腳架的重量適不適合自己,在外出拍攝,扛著腳架時,如果你的心裡有那麼一絲絲想要把腳架往旁邊扔的念頭,那麼這支腳架就不是適合自己用。
總結一句話,買一支你肯背出門的腳架,就是一支好腳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