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兄的這篇很棒,就以個人所歷經的案場所悉~這幾年的建築型態也慢慢的有所進步~所謂的進步意即在外機空間上慢慢的從附屬到稍微在意~儘管還是處在大樑.處在雨遮.處在消費者不是心情愉快購買的公設上~但可喜的是,比例慢慢地少了...在空調的規劃安裝上還是不離多一份在乎~就以影兄所示成品圖中多一道工法將外機墊高而使其排水順利引流,這份用心相信消費者會明白
這是新大樓? 我的房子四年前交屋就有固定放置冷氣的台座, 還有鍛鐵裝飾, 當然佔用了雨遮坪數這大樓看起來只像是建商為了便宜行事, 還有不願意花公設與雨遮坪數讓消費者願意來買的隨便蓋法房子新, 蓋的跟買的人可不一定新, 去看房一定抬頭前後左右都看一遍, 鐵窗/冷氣/晾衣服通通都要考慮
蓋房子的永遠是拿我們的錢當學費每批蓋的問題,除非你有施工圖可以在蓋之前就提出修正否則設計圖永遠是參考上一次建案住戶的反應來修正很少有自己的見解,搞不好自己都沒住過大樓哪知道大樓住戶有何需求?我現在住的大樓還在窗型時代一個客廳與廚房共用的一字型陽台窗型冷氣位置就給你設在陽台一字動線的中間跟他反應,起初還堅持自己是專業後來連署多位住戶反應,才修正到一字走道的側端每次大家去看房子,若有提出問題Sales不多是說"這個建設公司上個案子搶購一空或我們的設計師是很有名的...沒聽過客戶反應過問題...(有也不會講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