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配備
i7 4770K OC 4500MHz (0.705V~1.250V自變動)
利民AXP-100 散熱器
ASUS Z87i-pro Mini-ITX(12+2相數位供電)
Z87i-pro無線網卡已自行替換成Intel 7260 AC,
支援802.11 a/b/g/n/ac、Bluetooth 4.0、3.0+HS、2.1+EDR
金士頓 2400 8Gx2 (11.13.13.32.1T)黑散熱片
MSI GTX970 Gaming 4G Gold Edition
Intel 530 240G SSD + Hitachi 2TB HDD資料碟
Cosair RM650W 全模組
Cosair 250D ITX機殼+CM Megaflow 20cm前系統扇
+側12cm+後8cm
=============
11/18
換PSU RM650,RM450換給老家電腦用
=============
10/28換上msi 970 gaming 4G+Intel530 240G
11/4,msi 970 gaming 4G 脫手,
改下訂GTX 970 GAMING 4G Golden Edition
=============
五月多買的R9 270

=============
本文:
愛上自組電腦早已是10幾年前大學時代的事情,當時
有新品玩新品,有水冷玩水冷,從單核心AMD巴頓將軍到64位元cpu以及雙核問世,
在這坑裡半玩半瘋打滾了數年,之後因為要赴日求學
所以將最後的愛機轉讓給友人,然後帶著效能普普的筆電離開台灣,
然後就再也沒有觸碰組機這領域。
一方面人生有其它目標,再者,自己也不是科班出身,勢必無法有能力沉浸其中。
回台後工作極忙,又巧緣結識了現在的內人,這中間時期也是用半殘的
筆電(帶去日本那台)以及工作場合的文書電腦有一天沒一天的撐著用。
在2013年底,老婆的筆電(全殘等級)宣告不治,曾答應她在遷新房後
會組一台電腦給她用然後一直延宕到前幾天終於有機會實現了。
兩個人好不容易數月以來終於能有一天<兩人的假日剛好是同一天>所以便
當日驅車去了趟台北光華好好地買零件,老婆則是約住台北的姐妹去逛街,
而我則是抱著興奮又膽怯的心情去比價和選購,雖然這次預算沒特別限制,
但還是享受著走了又走,默默比價才買的感覺,因此零件幾乎來自不同
店家
當然,之前雖已作足功課,組機的原則大致不變,但是新品規格眾多,
因此苦了幾天在舊電腦前自我補習...多少臨時抱佛腳的心態,所以不安
的心情還是有的。
這次的電腦訴求主要以準系統為主,所以最後考量了ITX的主板和機殼。
又暗自希望多些將來的擴充性和效能使用持續性,所以選購機殼與主板花
最多時間,實際上所有配件中,我最滿意的便是機殼!!
因為很久沒組電腦,廢話多了....先直接上單,再慢慢介紹。
另外,照片不多只有手機幾張先分享,晚點會補足上傳照片。
清單:
1.記憶體:6000,送新活動搭配滑鼠墊,質感佳,大氣。
金士頓 8G*2(共16G) DDR3-2400 黑色散熱片 (KHX24C11T3K2/16X)剛好插滿ITX主板
2. 空冷散熱器:1600
利民AXP-100 (6導管)
原本是考慮水冷,但多少心中有怕漏水顧慮再加上是給老婆用的,
一切講求安心穩定為主所以最後在出發前夜正式選擇空冷。
至於為何不選購AXP-200(R)是因為怕有左右卡主板零件,甚至
卡記憶體疑慮(超頻記憶體散熱片都太高),也怕將來會卡顯示卡
p.s.此次組裝無購入顯示卡
3.DVD 燒錄機:500
ASUS 24X DVD燒錄機(黑)(DRW- 24D3ST)
4.Power:3300
海盜船 RM450W , 80+,金牌模組化/扁平線纜設計.五年保固。
原本再加幾百元能買RM550W,但是實際上用不到如此高瓦數
所以作罷。
5.主機板:5900
華碩 Z87I-PRO/mini-ITX/1D1H1DP/U3S6/WIFI+藍芽/全固態/前U3/4年保固
選擇不多,又要ITX又要Z87晶片,從華碩微星技嘉中選了這塊。
很可愛的板子,但不算便宜....供電能力輕易壓下其它兩牌ITX主板。
6. 作業系統:3700
Windows 8.1 標準完整彩盒版 含32,64位元CD包裝。
這真的是悲劇!!!
我愛用的win7市面幾乎彩盒版都絕跡,只剩下隨機版。
剛好win8.1彩盒版不貴,只好硬上。
7.CPU:10290
Intel 第四代Core I7-4770K 不鎖倍頻3.5GHz(Turbo 3.9GHz)
內建HD4600顯示。
選I7單純是沒玩過,除了四核又想要HT,所以選了這顆。
因為內建顯示,所以沒購入顯示卡。
8. 資料儲存HDD:2600
Toshiba 2TB 64M/7200轉(單碟1T)
9.系統SSD硬碟:2950
Intel 530 120G/讀:550MB/寫:520MB/20nm/五年保固
10.機殼:2890
Corsair Obsidian 250D(mini- ITX 專用)
這機殼我很喜歡,鋼體結構優良,所有收邊良好,空間適當不會
太過一拜,磁吸式濾網,power導風濾網,上方透明蓋....etc
11. 系統前風扇:390
CoolerMaster 20cm Megaflow 靜音油封黑框風扇
這顆便宜,很安靜,風量破百(CFM),讚。
跟 Corsair Obsidian 250D非常非常搭,250D本身有附送
12(側邊)與14(正面)風扇各一,正面支援安裝20cm系統扇,所以
貪心直上20cm,而12與14CM風扇則封印起來。
12. 鍵盤:750
羅技 藍牙無線
13. UPS:990
科風 TUR-600AP/600VA/300W/離線式
14. Office:3650
Office 2013 彩盒版
15. 螢幕: 7200
BENQ EW2440L(VA面板)/1A2H/2000萬:1/4ms/內建四段藍光調整/無閃爍背光,窄邊框設計,外型不賴,支援MHL
總價:52710元
16.五月多補買了一張MSI R9 270上機







晚點再補上其它圖,感謝
====================
09:11已回家,上來補些圖,有版友可能眼尖看了多一張顯卡出來,其實這是一年多前
為了玩暗黑破壞神III而買的HD7770,之前裝在工作文書機裡面頂著用來玩(I3,3G,HDD 500G),
結果一年多來也早沒在玩遊戲了
此次心血來潮拔來裝機(250D)試試看的。
因為組裝完後才想到開箱這件事情,但又懶得全部拆掉,所就當作以介紹機殼為主
各位版友打發時間隨意看看即可。
房間都是黃光燈泡,相機懶得調白平衡,沒刻意選圖床上傳,傷眼還請見諒
所有零件疊疊樂(EW2440L箱子她拿去當作拼圖的基板,故未出現)

正面照右上放隻貓當作比例判斷(右下有AA電池可參考)

兩邊都要壓下才能開前方面板

再往上提,可拿下

前方是壓扣式濾網

20CM風扇,風量110CFM,19dBA,700rpm(ASUS主板軟體能再調速)

250D左側


右側

背部

底部,power的吸風處需朝下安裝,有濾網過濾。
順道一提,power是由背部推進去安裝的,但是250D內部底部有設置吸震橡膠,所以不會刮傷power外殼

power進氣處是獨立出來的不會吸到機殼內的熱氣,另有獨立濾網。
濾網直接抽是抽不出來的,需要往上提再拉才可以,很貼心。

ASUS Z87i-pro的藍芽4.0+WIFI

打開左側蓋,7770已經在裡面了


右側蓋打開,已經盡量整線,反正都在內部前區,由正上方
往下看是很簡潔的

側板的內側磁吸式濾網(左右邊都有)

正上方透明處,保護膜未撕

打開上蓋

正上方俯視照

顯卡身分

上方再一張

換點角度

由內部拍前置20CM系統扇,左右側邊後方皆不使用風扇,在完整組裝所有板蓋後,
因為這顆20CM的風量還不錯,單單一顆運作,左右側以及後方能容易感覺機殼內的風由孔洞往外排出

螢幕EW2440L(L沒標上,是支援MHL的意思)



開機,正面左上兩顆LED燈,左邊電源右邊硬碟燈,這兩燈間的長方體才是電源鈕,並不是
整個正方塊,方塊中央偏下的小小鈕是Reset鍵

感謝各位撥空看完,謝謝各位
有時間會再補充其它資訊
=======
2/17今天剛下班,內人輪班去,於是來跑跑一些測試,順便拔下顯示卡
再安裝上右側風扇以抽風方式試試看散熱性,從圖看來AXP-100散熱排鰭片吹出的風剛好可被抽出,
應該是可行的作法
電壓允許至1.275V,倍頻至45,記憶體為2400MHz,CPU使用率不大時還是會降電壓與倍頻。
其實這樣小超大約3天了,中間燒過幾次機子,穩定中,
室內溫度22度,測試時機殼全封閉(換圖床了)





Hyper PI0.98b


CpuMark99


===========================
小感想與部分連結(14/03/30更新):
(1)機殼對流
消極一點至少要一顆系統扇在背後做抽風的動作,將積熱排出。
積極一點就是兩顆系統扇或以上,通常是前(或側邊)將風打入機殼,後方的則是負責抽風。
系統用風扇一般幾乎都是3pin,強烈建議選擇風量(cfm)大的,愈大愈好,
系統扇完全不需要考量風壓這個數值,然後還要選擇安靜的。
所以要注意:選3pin,大風量+安靜(建議22dBA以下)
我都是列出,比如說有12種風扇外觀是喜歡的,然後它們在最大轉速時dBA仍在22以下(基本上我還是喜歡20以下),
再從剩下的選擇當最高轉速時風量最大的
(2)250D
250D這機殼,個人非常喜歡,散熱與濾塵能力非常優異!
前後左右與下方,共5面皆有開孔。
前方為主力入風區,扣式濾網密合度很好,
而左右側都是磁吸式濾網,密合度也很讚
下方開孔則為power獨立使用,同樣也附帶濾網,完全跟機殼內部劃分,
絕對不會吸到機殼內的熱風,讚。
任何邊邊角角都很細心,質感也很好,形狀偏向正方體但卻能輕易放入高階顯示卡,
27CM左右長度顯卡輕鬆勝任。
正上方則是部分透明,可看到機殼內部。
前方機殼換上CoolerMaster 20cm 風扇根本絕配,最高轉速600多rpm,
非常安靜但是風量破百,直接將機殼內的積熱推向左右後方(三側),手在機殼外會明顯感覺機殼
內的風都跑出來
如果左側裝上顯示卡,可以最直接吸到第一手冷風,而機殼的排風則會變成右側及後方為主,手在機殼外
感風更明顯
p.s.右側支援兩個12CM風扇,要裝不裝都可以,連風扇支架都能輕易拔除
顯卡位置的兩片擋板非一次性使用,可重複扣上圓潤不割手。
友站250D測試文1
友站250D測試文2
Corsair RM450 PSU


, 大大真的粉愛老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