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0-從蘋果"中級"更新談起蘋果將來設計趨勢
今天是謠傳的更新日,儘管AKS工作忙到快要翻肚,但是還是很關心蘋果這次的更新,畢竟AKS之前還有一台Mac mini的深喉嚨消息等待證實。
果不其然,蘋果約台灣時間七八點的時候,就關閉了全世界的蘋果商店,而在深夜的時候,真的推出了產品的Line Up,舊配方創造新時代,Mac mini規格更新之外,還推出一台無嘴貓...不,沒有DVD光碟機的雙硬碟(養驢子)機種。
說到沒有DVD機種,在非官方改造Macbook(Pro)早就行之有年了,就只是把光碟機的模組拔掉。然而換成硬碟的把戲,這個遠遠早在PowerBook G3的時候就有了,那時候的光碟機還可以換成電池,在現代這個標榜"設計"至上的蘋果年代,舊的那一種自由的變化性,在現在的蘋果電腦已不復見,取而代之的是,"留下來(不要升級),不然我跟你走(被蘋果牽著鼻子走)",這一種跋扈的態度,讓AKS有一點點感受到蘋果的威力是越來越強大了~也越來越有個性。
其二,Macbook的小更新,如果有在關心AKS網誌的朋友應該都知道,AKS一直說"Macbook Pro 13吋"的顯卡問題,儘管現在Macbook Pro 這一次沒有更新,不過聰明的各位,一定發現,這一次的Macbook更新,不只外觀更像Macbook Pro圓滑角度之外,連"內部"規格也一併更上了Macbook Pro 13吋了(記住是一模一樣!),歷史雖然無法證明全部的事情是否會重演,但是總是有可以作為參考的地方,不曉得各位還記不記得早些時代的PowerBook G4 12吋的定位問題,PowerBook G4的那個時代因為IBM的G系列CPU發展發生瓶頸,延宕了蘋果電腦更新PowerBook的計畫,而蘋果電腦那時有發表新機的壓力,當然也順勢將那時的iBook G3更新至G4的世代,因為那時G4的價格以及效能是很很不錯的平衡點,所以全面更新,對消費者當然是好處,但是那時卻發生了一個尷尬的定位問題,就是"如果PowerBook系列的跟iBook系列的效能差不多的話,那PowerBook情何以堪?"
很明顯的,蘋果就只能將PowerBook G4 12吋的建立一個唯一但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點,就是"獨立顯卡",那時,擁有獨立顯卡是區分"學生機"以及"專業機"的重要分水嶺,也是當時"P"系列跟"i"系列,最大的不同~
儘管現在的NVIDIA的共享顯示卡已經很強大了~但是很遺憾的,效能跑起1080P的話,還是力有未逮。這也是AKS強力建議如果各位要買Macbook Pro的話,如果不急,先不要買13吋的,甚至連15吋那一台共享晶片的也不要買,既然都買到15吋的了,就表示有下決心讓他變成專業機種才是,除非你純粹預算考量或是想要大螢幕的使用者。
因為AKS覺得這台機器(Macbook Pro 13)的定位有問題,是蘋果為了因應金融海嘯所採取"降價""增值"所設立的"虛號",老實說,AKS根本不覺得他配得上"Pro"(純屬個人想法),如果只是要買外殼,多那將近一萬的價錢,我覺得根本不值得(當然,虛榮又是另外一回事..非金錢可以衡量的)
所以,下次的Macbook Pro更新,AKS想跟第三的更新"iMac"一起討論...
iMac這次算是大更新,不只外觀變了,連面板都變大了一點(20->21.5吋 / 24->27吋),iMac系列的最頂級還是Core i5的機種,等"Core i"系列的朋友終於等到了(握拳),不過可苦了AKS的24吋的iMac了,二手價格應該有一定程度的傷害。
記憶體也從Max 8G一口氣提升到16G,對於專業/半專業的使用者來說,就系統效能而言,基本上應該是可以用的很輕鬆了,硬碟雖然只能到2TB,不過除非是剪接影片或是超級資料庫的使用者之外,應該是沒有太大的問題。
剛剛前面說的,要一起談的事情就是,iMac系列的機種從獨立顯卡跟分享顯卡從一半一半到現在,除了最基本款的iMac是用NVIDIA的分享顯卡外,其餘的都換成了獨立顯卡了,第一是螢幕解析度越來越大,分享顯卡的效能肯定會遭到挑戰,第二是,獨立顯卡的確是區分家用/入門以及專業的很重要分水嶺。
以賣的最好的Macbook來說,他主要攻打的市場是學生教育市場,而Macbook Pro主攻的是專業設計市場,而Air攻打的是...不知所云市場......
以現在Macbook Pro 13的窘狀,我想下次更新應該會沿用這次iMac的更新方法,頂多留下一款為分享顯卡之外,其餘都會變成獨立顯卡。
最後的更新是,"Magic Mouse"(因為萬能老鼠名稱官司敗訴不能夠再使用了....想要跟iPhone一樣爽爽的輕鬆贏過官司?蘋果你不是萬能的!哈哈哈 )....魔術老鼠,改成兩點觸控除了改善以前激凸讓人每次握滑鼠時都會很嗨之外(笑),也真的改善了每次為了要清潔激凸裡頭的汙垢時的不方便!
從iMac這麼爽快大方的提供隨機就送無線藍牙鍵盤以及滑鼠,我個人覺得收到這麼大的禮物真的是不可思議(蘋果沒有這麼大方過!!),是因為這今年的財報太好太爽太過癮了嗎?(謝主隆恩)。
但是我對於沒有多重觸控....不,應該說"三指/四指觸控"大有意見!
蘋果電腦的雪豹是Touch Ready的作業系統了,沒有多指觸控的滑鼠,等於是宣告使用桌上型電腦的使用者是停留在10年甚至是15年前的時代!!而這次的提升總算是稍微進步了一些而已(沒有開玩笑!!連Wacom繪圖版都有兩指觸控了!!),各位想想看,筆記型電腦的作業習慣,可以一個觸控板完成很多的事情,但是桌上型電腦卻沒有很大的變化!?
不好意思,小鼻子小眼睛而且又小心眼的AKS大膽假設,"尊爵付費版"的魔術老鼠應該是四指觸控技術Ready的,只要等時機成熟後才會推出販售的(先看看各位的使用接受程度)!(現在的Magic Mouse是約兩三年前左右Macbook/Pro在使用的技術!)
總結,這次的更新雖然沒有催眠大會,但是卻是很重要的里程碑,儘管AKS認為,這次的更新沒有積極的跟雪豹心更能做結合,但是總是一個開端,期待明年Macbook Pro的更新,應該會讓人更加興奮(當然令我更興奮更嗨的是,平板電腦的誕生!!)
後記:Apple Remote也更新了~除了造型好看之外,最重要的可以遙控iPhone了!!各位有沒有覺得很好笑?我以前是用Apple Remote遙控Macbook Air,後來改用iPhone遙控Macbook Air,現在倒是出現了可以遙控iPhone的Apple Remote了@_@,其中有些密辛,AKS將會儘快專文討論的~
=========================================================
個人淺見,歡迎來信討論,但切勿無禮謾罵,謝謝!
本文章同步更新於蘋果禁衛軍歡迎灌灌水
kevine wrote:
我只能說樓主對獨立顯...(恕刪)
我的確是對獨立顯卡有一股滿腔的怨念~我用過Macbook unibody以及Macbook Air 1代/2代,沒有獨立顯卡的確在蘋果的系統上基本使用上沒有特別大的差異,但是若是較Heavy Loading的遊戲或是應用程式(當然還有看FullHD影片),共享顯卡就變成捉襟見肘,也或許是AKS是搞設計的,所以感覺很重要。
我儘量用客觀的角度看產品進程,當然此文只是在研究蘋果的"陰謀",綜合他現在的發表商品加上上一代的產品,來估計他下一步會怎樣走,也是希望網友,當然包括我自己不要買到過渡商品,蘋果常常有很多過渡商品......。
我擁有的蘋果電腦,最高的時候同時有四台!但是我還是常常會酸蘋果一酸,有時候蘋果真的很OOXX,先前我的Macbook Air事件的確讓我很挫折...。
但是從以前見證到現在,的確有些產品更新進程是有這樣的趨勢,例如昨天發佈的iMac系列減少獨立顯卡的配置就是一個,Macbook unbody改款成Macbook Pro個人感覺是為了增值而掛名而已。
藍光?他能吃嗎?其一用"分享顯卡"如果跑的動,其二,價格能夠壓到sony跪在地上哭著求饒,蘋果就會變成標準安裝了。
我個人覺得蘋果能裝而不裝,講簡單一點,因為現在還太貴,他不想裝。
蘋果並不是不做能做創新的東西,但是他更擅長的是將現有的技術(簡單來說就是便宜貨),包裝建構一個簡單好入手的介面會是使用者介面,來創造他最大的獲利。
這就是資本主義啊~(看著遠方的夕陽)
蘋果基本教義派===========
蘋果禁衛軍
http://apple-guard.blogspot.com/
後來末代的iBook ATI9550的效能還比PowerBook 12" 上的5200好
所以說PowerBook有"獨立顯卡"是不對的
(那時的CPU也是區分等級的差別吧)
那時候是IBM PowerPC的架構,並沒有"整合"式的顯示晶片
顯示晶片都是獨立的
不過個人認為末代的PowerBook 15" 17" 上的ATI 9700能上30吋大螢幕真是個創舉
後來切換到Intel X86平台後
剛開始低階的產品都使用內建顯示晶片(Intel)
確實讓滿多人大失所望的
畢竟在Mac平台就比較容易接觸到多媒體的東西
使用低效能的顯示晶片確實會限制到某些軟體的處理
現在又回到由顯示晶片廠商提供的晶片
算是又回到Mac該有的樣子了
註: 現在的nvidia 9400M 其實是整合在北橋裡的
所以也不是"獨立"顯示卡喔!!
-------------------------------------------------------------------------
現在蘋果應該做的
是有了較好的硬體繪圖效能
在"軟體"方面也要強化
目前operCL能支援的顯示晶片好像才某幾張而已
應該是要ATI與nVidia都要儘可能的全數支援吧(硬體限制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