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漫談】精靈與妖精、巨魔與食人魔 糾結難解的奇幻譯名

因為許多小說、動漫畫、電影、遊戲作品的推波助瀾,我們對西洋奇幻題材的故事類型,以及當中出現的諸多種族職業、怪物生物等各種名詞都已經相當熟悉。但是西洋奇幻畢竟不是以中文起源的作品,會經過翻譯轉換的過程。這個過程中,由於一直也沒有足夠權威性的單位進行統一彙整的動作,明明在原文是同一種東西…卻出現了諸多譯名;或是明明是不一樣的存在,譯名卻相近混淆的情況。這次的遊戲漫談,Randal打算來和大家聊聊幾個譯名上經典的混淆案例。

※圖片引用自《魔獸世界》官方網站

西方奇幻的大宗語言還是英文,所以這篇聊的「翻譯」,主要會是在中英文之間的轉換狀況。進行翻譯時…究竟音譯好還是意譯好呢?這其實很難有一個定論。我個人曾經是傾向音譯的,尤其是在大眾對於奇幻的概念已經相當熟悉、接受度極高的現在。

用前幾篇和大家聊過的怪物舉例吧,哥布林(Goblin)和史萊姆(Slime)都是以音譯轉換過來的名詞。在大家對於奇幻生物已經有足夠的熟悉和理解之前,音譯出來的名詞其實只是一串在中文內沒有意義的字串而已,如今因為有數十年的形象累積,我們已經能看到「哥布林」就想到綠皮紅眼的小鬼、看到「史萊姆」就想到黏液怪或水滴狀的可愛吉祥物。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不過翻譯的三大原則「信、雅、達」,有趣也困難的地方就在於同樣的翻譯原則套在不同的場合,未必都能三者兼顧。即使音譯因為事過境遷能讓大家直覺理解,作到「信」與「達」…但是音譯未必能翻得好聽達成「雅」,譯者難為啊。

在更早期,西方奇幻還沒有成為這麼大眾的題材之前,為了能讓名稱本身就能引導出鮮明的形象,譯者往往會在中文嘗試找到最接近的詞語,去進行意譯,所以像是哥布林就曾經被翻譯為「鬼怪」、近年翻譯成獸人或半獸人的「Orc」也曾被翻譯成「妖魔」。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但是這時就會出現兩種問題,第一就是與中文字義上的混淆。「妖魔」與「鬼怪」,在中文都是原本就存在的名詞,也有其鮮明印象,但是這個印象與「Orc」和「Goblin」都有所差別,在形象聯想上就造成一些麻煩。

另一種則和今天這篇想探討的主題關聯最大,那就是明明是不同的東西,卻因為從中文內只能找到相近的詮釋方法,結果譯名極為接近、造成混淆。


◎Elf - 精靈、妖精、艾爾芙

要聊這個話題,首先最不能不提的一個絕對要屬「Elf」這個大家熟悉的奇幻種族。尖耳、長壽、與森林的關係緊密,常常附帶擅長弓箭的設定,這是從《魔戒》開始定調「Elf」這個種族的形象。在朱學恆所翻譯的《魔戒》中譯版中,Elf被翻譯為「精靈」。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但是讓台灣遊戲玩家認識Elf這個種族的管道中,極為著名的元祖級網路遊戲《天堂》裡面,Elf是被翻譯成「妖精」的。此外來自日本的奇幻作品《羅德斯島戰記》中,也是將Elf翻譯為「妖精」。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來自森林的妖精,是可以簡稱為森之妖精沒錯啦,但是和最近幾年竄紅的森之妖精比利.海靈頓先生沒有關係,請大家暫時刪掉這段記憶。不知道森之妖精是什麼的千萬別去Google搜尋,如果你還是去搜尋了千萬不要怪我。(逃)

同樣是始祖級的網路遊戲,《無盡的任務Ever Quest》中登場的數個Elf種族,就都被翻譯為「精靈」,高等精靈High Elf、木精靈Wood Elf、黑暗精靈Dark Elf、半精靈Half Elf等。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而時間拉到我們更熟悉的世代,《魔獸爭霸Warcraft》以及之後的《魔獸世界》這套世界觀中,Elf也是被翻譯為精靈的。包含夜精靈、高等精靈、血精靈。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有沒有覺得有點混亂了?明明一樣都是Elf,有的地方叫精靈、有的叫妖精,煩不煩啊!別急,還有更煩的在後面。記得小時候有看過《阿拉丁神燈》嗎?磨擦神燈會叫出什麼來?沒錯,就是「神燈精靈」!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這個出自《天方夜譚》,阿拉伯神話故事中的精靈,原文則是「Jinn」或者「Genie」。神燈「精靈」這個稱呼我想是自Genie的音譯,如果以意譯去翻,Genie會是魔神、神怪一類的意思。

而另一個也常常被翻譯成「精靈」的東西,則是「Spirit」。常見的狀況是代表著構成世界的元素精靈,像是大地精靈Spirit of Earth、火焰精靈Spirit of Fire等。不過這個「精靈」更多的情況會被稱為「大地之靈」、「火焰之靈」一類的。或是本身的其他名稱,如火精靈沙拉曼達Salamander、伊弗利特Ifrit等。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精靈」以外,「妖精」也有存在一樣的狀況。事實上比起Elf,「妖精」更常被使用的地方反而是作為「Fairy」的翻譯名稱。Fairy通常是指童話故事中登場那些幫助主角的小妖精、小仙女等,形象上是更為夢幻而童話的。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Elf的兩種意譯妖精與精靈都有著許多混淆狀況,那麼意音譯是否會比較好呢?老實說已經失去驗證的時機了,現在華文圈對於Elf這個形象,已經和精靈或妖精綁定。雖然也有少數的作品以「艾爾芙」一類的音譯去翻譯Elf,不過過於小眾,結果只是讓讀者沒有把這個名詞和平常熟悉的精靈連結起來。

我印象比較鮮明的例子,大概就是日本漫畫家藤原カムイ的作品《勇者鬥惡龍:羅德的紋章》中,有一段劇情以「艾爾芙」翻譯精靈,「杜瓦夫」翻譯矮人(Dwarf)。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我是真的多年以後才注意到這兩個種族就是Elf和Dwarf…

暈了?還沒暈?那再讓你暈一點記得1981年問世的經典作品《藍色小精靈》嗎?這裡的「精靈」很有趣,原文作品名稱是《The Smurfs》。這個被翻譯為「藍精靈」的種族「Smurf」,是由比利時漫畫家沛優(Peyo)夫婦創造的。中文之所以翻譯為「精靈」,推測是取Smurf古靈精怪的形象定調。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此外前幾年當紅的《哈利波特》系列中,有著重要戲份的「家庭小精靈」,原文用的字是「Domestic Elf」。雖然除了尖耳之外被作者蘿琳賦予了與奇幻中截然不同的形象,比較接近民間故事(如聖誕精靈)中的Elf。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Troll、Ogre - 食人妖、食人魔、巨魔、洞穴巨人

雖然精靈與妖精是經典話題,但是真的要列出奇幻裡面哪個名詞最難界定譯名…我會把這個獎頒給Troll和Ogre。如果前面Elf的段落讓你覺得很亂,那麼接下來這段要有更亂的心裡準備。

Troll和Ogre在《魔獸世界》的系列世界觀中都有登場,以這個大家都不會陌生的系列當成起點說明,應該可以比較容易弄清楚一點。

《魔獸世界》中,Troll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部落種族「食人妖」。在《魔獸世界》的劇情裡,食人妖被定位成掌握艾澤拉斯過往霸權的一隻古老文明種族,現今雖然沒落但是一天到晚有分支想崛起,加上種族口頭禪的「老兄」…所以玩家戲稱一天到晚在打「老兄副本」。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玩家扮演的是食人妖的其中一支部族「暗矛(Dark Spear)」成員,在《魔獸爭霸3》中因為受到大酋長索爾西進卡林多大陸路途上的幫助而歸順效忠。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不過《魔獸》中的食人妖和傳統西方奇幻中的調性差異是有些大的,承襲的共通點在於「高大」和「擁有強大的再生癒合能力」以及有「食人習慣」三點。再生能力這點體現在種族特有技能上,而高大這點,如果看過《魔獸》種族的身高表會發現男性食人妖其實是最高的,比男性夜精還高大。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至於食人習慣在《魔獸》中的呈現方式比較像是一種巫毒部落的習俗,在荊棘谷等食人妖出沒的地盤,可以看到食人風俗的景物痕跡。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離開《魔獸》,一般奇幻概念中的Troll,是一種有智能但是沒有形成文明,殘暴而且有食人習慣的類人型生物,以洞窟為巢穴。他們身形巨大,而且擁有強大的再生能力。因為食人,所以他們有時會被翻譯為「食人妖」或「食人魔」,而因為巨大以及生活在洞穴中,所以被翻譯為「巨魔」和「洞穴巨人」。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在《無盡的任務》中,Troll也是玩家可以扮演的種族之一,不過形象並不像《魔獸》的食人妖那樣靈巧,是相對巨大、笨重的種族。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韓國作家李榮道曾被改編為網路遊戲的奇幻作品《龍族》中也有Troll的登場,不過是被翻譯為「巨魔」。在第一集故事中襲擊主角修奇故鄉賀坦特村的怪物就是Troll,故事後半的重要同伴角色「巨魔女祭司艾德琳」則是被以法術賦予語言能力後生活在修道者中的Troll。《龍族》中登場的Troll數度在故事進行中描述了他們強大的再生能力。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而常被與Troll混為一談的生物Ogre,在《魔獸》世界觀中則是被翻譯為「巨魔」。沒錯,就是那堆肥肥胖胖肚子圓圓腦袋蠢蠢的巨魔。在《魔獸》故事裡還因為人為操弄出現了「雙頭巨魔」這樣的存在。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Ogre常見的翻譯有食人魔、巨魔…或者《天堂》裡面的稱呼-「歐吉」。在多數作品中描述的Ogre確實會吃人,所以有食人魔這樣的翻譯…但是與其說Ogre吃人,不如說-他們什麼都吃。所以特別強調「食人」這點去決定譯名,我個人會覺得不算精確。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Ogre的共通形象是巨大的身軀,以及極強的力量,所以「巨魔」這樣的翻譯是很常見的。在《龍族》小說中,主角修奇因緣際會得到的魔法物品「OPG(Ogre Power Gloves,食人魔力量手套)」賦予了他等同於Ogre的強大力量,支撐他經歷波瀾壯闊的冒險旅途。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啊,附帶一提…《史瑞克》裡面的主角史瑞克和菲歐娜公主設定上也是Ogre。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Troll和Ogre有著很多共通點如體型巨大、殘暴、可能會吃人等,而最大的分界主要在Troll以強大再生能力著名,而Ogre則以殘暴的力量作為商標。如果往後在作品中看到食人魔或巨魔,不確定究竟描寫的是Troll還是Ogre時,這會是一個不錯的參考。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在歷來的翻譯名稱中,Ogre曾經有過歐吉或歐格這樣的音譯叫法,Troll則一直以來都是以各種意譯詮釋,和Troll不容易在中文找到雷同的發音也有關連吧。特羅爾?聽起來好像有點帥啊!


◎遊俠與巡林者 - Ranger、Paladin

接下來要聊的Case,比起前兩段是常見混淆,反而比較偏向冷知識了。因為「Ranger=遊俠」、「Paladin=聖騎士」這樣的印象在眾多作品奠基下已經可以說是根深蒂固。不過比較資深的朋友們不知道是否還記得,早年在中文圈其實「Paladin」也是常常被翻譯為「遊俠」的。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Paladin」的起源在西元前800年,是12名跟隨法國「查理大帝」的勇士。因為當時君權神授的思想風氣,查理大帝與羅馬教宗始終保持聯盟關係,也因此他的麾下勇士也染上神聖色彩。在後世的幻想作品中,Paladin作為對神祇有著虔誠信仰,能使用光明之力的神聖戰士。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那麼Paladin為什麼會被翻譯為「遊俠」呢?這主要不是從職業的形象或能力方面,而是以行事特質聯想的翻譯。作為Paladin的人,本身都遵循正義,懲奸鋤惡救助弱者,符合中文概念中的「俠」者身份,或許再加上一些雲遊形象,就被翻譯為「遊俠」了。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早期的遊戲中,MUD時代的作品《萬王之王》裡,戰士轉職之一的遊俠在英文名正是Paladin,職業能力上也是能使用神聖力量自我強化的戰士。

還有一個比較有趣的冷知識,經典RPG《仙劍奇俠傳》的英文名稱正是「Chinese Paladin」,取Paladin的「俠者」意譯。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那麼在遊俠被Paladin佔用的年代裡,Ranger被翻譯成什麼呢?答案是「巡林者」、「護林員」或者「浪人」等,因為Ranger的職業能力與動物、狩獵、以及森林生存、追蹤技巧等息息相關。而浪跡天涯的職業形象,也讓「浪人」、「漫遊者」、「流浪者」這些譯名出現。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先前介紹過的橫捲動作線上遊戲《DNF》中,槍手(Gunner)的轉職之一「遊俠(Ranger)」,在大陸版中被翻譯為「漫遊槍手」,就能看到這層演進淵源的痕跡。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結語

Randal本身在玩遊戲時,大體上是原文派的,因為直接閱讀原文可以少掉很多翻譯帶來的混淆或誤解。不過讀小說就比較沒辦法啃下原文書,受限於語文能力水準。

音譯好還是意譯好呢?這個話題十幾年來,看過許多次的論戰,但是一直也沒有一個有力的結論。我曾經比較支持音譯,但是隨著看的作品、接觸的翻譯名詞越來越多,只瞭解到一件事…音譯也好,意譯也好,翻譯並不是一個統一方向就能理想完成的工作,每個每個不同的狀況,都有不同的細節需要反覆思量,來決定該怎麼進行翻譯。

用音譯敘述名詞,然後透過其他地方的解釋賦予形象,這確實是不錯的作法,但是音譯不免有翻得冗長,或翻起來不好聽的情況。比如《魔獸》的知名角色被遺忘者女王「希瓦娜斯.風行者」,「風行者Windrunner」用音譯顯然就不會比較理想。(溫德朗拿?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反過來意譯在一些場合反而會顯得突兀與多餘,這裡容我用腦中浮現的日文作品狀況來舉例。《火影忍者》中主角鳴人在忍術學校的老師「海野伊魯卡」,原作中寫的是「うみのイルカ」。如果完全取意譯,就會翻出「海野海豚」這種莫名好笑的人名…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經典作品《七龍珠》如果全取意譯更是會歡樂到爆炸像是布瑪(ブルマ,運動短褲)、佛力沙(フリーザー,冰箱)、比克(ピッコロ,短笛)等。所以翻譯真的是非常Case By Case的功夫。

※圖片引用自Google搜尋

藉此文也向所有辛苦的譯者致敬!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