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我們該聲援一下台灣大哥大 盼所有需要跟中華電信網際網路互連的業者加入談判

macacafly wrote:
當初中華電信民營化根本就是個錯誤
基礎建設的骨幹
怎麼可以全部釋放給同一家民營公司???!!
這造成所有其他電信公司的網路全部都要架在中華電信之上
中華電信愛收多少 就收多少
又可以民營公司為藉口 增加政府管理的難度
中華電信變成台灣的托拉斯怪物


沒辨法~~
當初沒有ADSL技術,民間公司都不要維護基礎建設的骨幹,認為穩虧的!! 只有中華電信這個公家單位接...
造成現在的獨大...

另外,以現在台灣網路業者網路速度,想請問一下有那一個殺手級的服務做不到? 這點我很好奇...

台灣競爭力請參考 http://twbusiness.nat.gov.tw/asp/superior3.asp
好像跟網路有多快,有多少服務沒什麼關係?
呼~~好不容易爬完文了

看完這串我都快掛了...

不過要提出幾點,如有錯誤歡迎指證

1.網路互連費其實最主要的癥結點在於流量,而不是頻寬
基本上如果流出量比較大的ISP是有權向較小的ISP收取費用的
因為介接到對方骨幹時,其後端建設及維護成本是由對方支付的,
另外如果有用到對方骨幹時,相對的會排擠到對方使用者的頻寬...
故可能需要再提升骨幹....這又要對方花COCO..(羊毛出在別人身上....)

2.有人提出其他國家ISP互聯是不用錢的,這個是要看兩方面的頻寬是否對等(差不多就不用付了)
不過就目前來看台灣應該是很難達成(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台灣主要的網站都放在HINET上)....
可以參考台固自己的條款 http://www.tfn.net.tw/about/peering_policy.asp

3.講到這邊應該又會有人要提giga跟miroko的例子了?
下載很多東西,應該流量會不少吧,可是怎麼一直很慢?是不是種花電信亂搞?
第一當初GIGA的問題,是卡在說他與種花電信沒有直接互連,
都是透過台灣網路交換中心TWIX互連但中間的頻寬300多M 當初用戶數7萬多(當初我也是其中一個).......
那時候兩邊沒有人願意直接建立一條互連的線路
GIGA:你是來抓我的東西,為什麼要我付錢拉線路
種花:對不起,我心機重,我幫你拉線(成本算我的?),到時候流量一算,我又少收錢(互連費),這樣很虧
所以後來不了了之...

第二Miroko的問題,有可能是種花電信為了省互連費用,把路由先連到國外再繞回seednet,
避免直接互連,反而要付大筆錢給seednet(現在路由好了)

4.其實不要把用戶迴路想成是公共財了,當初中華電信在民營化時,用戶迴路已經賣給中華電信了
日本的狀況,是政府仍擁有用戶迴路所以可以比較便宜(就要看政府要不要立法把它買回來了)

對不起.......我認真了....Orz......
kkbatter wrote:
其實不要把用戶迴路想成是公共財了,當初中華電信在民營化時,用戶迴路已經賣給中華電信了...(恕刪)


如果當初政府收回來當公共財,中華電信早就倒了。
因為剛民營化時,裡面的員工說有多官僚就有多官僚~
根本沒競爭力可言。

中華漸漸有競爭力,是在賀陳旦走馬上任後,用很多強勢手段達成的。
Billy.Huang wrote:
困難嗎??台固及速博...(恕刪)


當然很困難...

我說過了:必須要有更詳細計費資料,如Hinet IP 與 台固 IP間的 每個session之傳輸細節 (日期時間 及 傳輸量)。你光是要記載儲蓄這些資料就是大工程。即使合約定裡沒規定,如果沒計記錄這些資料,萬一有糾紛上法院會很吃虧。

現在要雙方約定一個共同可接受的方案,不難保以後就不會有糾紛。你只要是以量計價就要,就要保留以上的資料,不然萬一有糾紛上法院就好玩了。

比如:要是有一方故意架設1000台專門製造流量的server farm時,受害方難道會乖乖的呆在那邊計續用以前約定來計算嗎?

所以ISP不能只計錄整個加起來的流量而已。
harrier7 wrote:
如果當初政府收回來當...(恕刪)


其實當初種花電信賺最多的應該是行動(基地台建好,就等收錢)...
網路的營收可以分成固網跟數據(用戶迴路是算在固網裡)
基本上固網的營收是每年在下降(因為有NCC限期調降,且最近有行動上網分食市場)
而數據的營收由於最大的優勢在用戶數多,所以很多網路主機都代管在HINET(光這塊就賺死了,成本又低)

就種花電信而言,我有沒有用戶迴路,只是賺多賺少的問題,
況且用戶迴路雖然沒有建置的問題,
但是每年維護還有折舊的成本其實很高的(應該沒有請ISP派人到家裡查修的吧?)
而且每年NCC還要調降月租費,有夠虧.....
所以現在才大力在推FTTX(新建設的線路,沒有X值問題,其他業者就....)

還有一點個人的看法,種花電信爛歸爛,但該有品質還OK,對偏遠地區的建設也算照顧
相對其他業者,最為人詬病的就是,基礎建設太慢.....我最想知道的是他們的錢到底花到哪去了...
現在台灣的網路環境就是在很爛業者之間,找出一個比較不爛的而已


可參考中華電信營收(部分請照比例看,因沒有列出營收數字。但可看出固網其實是萎縮的)
中華電信公布94年營運成果
中華電信公布95年營運成果
中華電信公布96年營運成果
中華電信公布97年營運成果
shawn.lin wrote:
當然很困難...我說...(恕刪)


電信業相互支付費用沒你想像的複雜與奸巧!

很多時候是大原則放不放而已,如果原則確定了,細節都不是問題。更何況彼此間的流量如果自家都掌握不了,你如何有效控制與利用自己對外頻寬??(我多少用戶,需要多少聯外頻寬會不清楚?? 如果會被作流量,現行單方收費模式更有可能被作)

你舉的例子:要是有一方故意架設1000台專門製造流量的server farm...。
以現在的計費方式,CHT更有理由這樣做,來製造它ISP流量需求大的假象以便收更多頻寬費用,但是有嗎?? 可能嗎?? 它業者也不是笨蛋,被作流量卻看不出來!
結論:你的邏輯與例子不通!

PS.
1.回覆討論請不要連帶PM,否則區區還得花時間刪除,更何況您的觀點還不夠精闢到在下需要收藏!
2.未來頻寬互連費用修法方向極有可能朝語音互連的模式!
macacafly wrote:
當初中華電信民營化根本就是個錯誤
基礎建設的骨幹
怎麼可以全部釋放給同一家民營公司???!!
這造成所有其他電信公司的網路全部都要架在中華電信之上
中華電信愛收多少 就收多少
又可以民營公司為藉口 增加政府管理的難度
中華電信變成台灣的托拉斯怪物

應該拆解開來
把基礎建設骨幹還給公營
由政府制定統一的收費機制
...(恕刪)


贊成這段

反正政府已經花慣我們的納稅錢了
把納稅錢拿來做些正確的事也好

把基礎建設骨幹"買"還給公營
由政府制定統一的收費機制
這樣才能真的公平吧
***你看不見我***你看不見我***
每一家新聞好像還有一點差異

我中午看新聞轉播不是台固不繳錢,是台固把錢先放在第三方,代表說並非台固沒錢而是要協商

對於中華來說他還是沒拿到錢,吵來吵去.......................看NCC老大怎麼協調!!
「頻寬互連 跟 基礎網路建設 可是幾乎不一樣的兩碼子事情」,基本上是對的。

今天從合約來講,理虧的是台固。但真正的問題根源還是中華電信和NCC的監理技術。

有人把矛頭指向民營固網業者不建設,可能有點搞錯了方向。簡單說,我們的電信法規定了兩種電信業者:一類和二類。一類業者(如中華、台固、速博、亞太)可以自建網路,但二類業者(如seednet、sonet等ISP)只能和一類業者承租電路,提供加值服務,而一類又可以兼營二類業務(如中華電信的Hinet)。

那麼沒有網路的二類業者,要怎麼和有網路的一類業者競爭?電信法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規定,就是「會計分離」。簡單說,就是中華電信和HINET的會計帳要分開,把它們「假裝」是兩個事業,中華電信不能對HINET交叉補貼,在提供電路給二類業者時也要一視同仁,不能獨厚HINET,好讓其他沒有網路的二類業者能和HINET做公平競爭。

二類業者(ISP)→加值服務→上網費
—————————————————————
一類業者(固網)→基本服務→電路租金

(畫得不是很精確,大致是這樣)

今天台固和中華爭執的不是電路出租(如以前吵的last mile),而是ISP與ISP間互連頻寬收費(IP Peering),其實也就是上網費的拆帳,是上面那一層的議題。

業者要怎麼拆帳?原本確實是商業議題,但是當協商對象是ISP市場的獨占業者(HINET)時,那就變成了反壟斷議題。這部份世界各國的態度都差不多,就是當原本的國營獨占的電信業,開放民營業者加入市場時,政府會對原本的獨占業者課予比較重的管制義務,否則開放民營的結果,就是所有新業者通通死光光!

很糟糕的是,很長一段時間,政府只管語音服務(電話網路)的互連那一塊,數據服務(網際網路)的部分不管。直到NCC成立後,前幾年才開始管ISP間互連頻寬的收費,但品質、技術等價格以外的問題,至今還是無法可管。

坦白說,台固主張ISP免費互連並不合理(除非兩家業者互連流量差不多),但是NCC所核定的HINET批發價格也是大有問題,除了NCC的訂價方式(retail minus)有問題以外,最大的問題就是,NCC拿得到的會計資料都是中華給的,除了中華電信自己以外,沒有人知道他們的真正成本是多少。

從這次台固與中華的爭議來看,NCC在前幾年做的那次互連頻寬價格管制,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目前中華的作法就是不太願意降電路費(最近NCC還要求中華降ADSL電路費),但上網費卻一直降,來壓縮其他ISP的利潤,而其他ISP業者收了上網費,還是要拆帳給HINET,等於只是幫HINET打工。結果就是大者恆大,其他新進業者被併的併(像seednet最近就被速博給併了),倒的倒。

另一個大問題是,法律上,中華和HINET的帳要分開,中華對HINET和其他ISP的收費和服務品質應該一視同仁,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大概沒有多少人會這麼認為。

總之就是,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一言難盡。

asukacc wrote:
當初沒有ADSL技術,民間公司都不要維護基礎建設的骨幹,認為穩虧的!! 只有中華電信這個公家單位接...
造成現在的獨大...

另外,以現在台灣網路業者網路速度,想請問一下有那一個殺手級的服務做不到? 這點我很好奇...

台灣競爭力請參考 http://twbusiness.nat.gov.tw/asp/superior3.asp
好像跟網路有多快,有多少服務沒什麼關係?


當初這些骨幹建設可沒有說要開放給其他公司接手, 而且這些設備如此龐大
沒有足夠多的金額, 人才, 也不是說接就接得了.
有哪家民營公司在沒有人才經驗的情況下,敢投入那麼錢去接這個東西.
我的重點在於, 這些骨幹基礎建設根本不應該隨中華電信民營化,
這個部分應該留給公營!

網路費用過高 導致很多殺手級服務能用的人不多
經濟規模不夠大 就算做得到 也不會出現

台灣競爭力不是單看一個官方網頁
網路速度算是基礎建設品質 基礎建設也是競爭力的評比之一 好嗎?

hello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3)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