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轉自 聯合新聞網 經濟日報╱記者費家琪/台北報導
我不完全理解背後運作的方式
但身為一個消費者 當然是希望能降低收費越好 服務內容越來越多元
看到這段
(中華電指出,各國網路業者間互連的收費機制,依國情不同各異。中華電一年在網路建設投入數百億元,提供充足頻寬給網友使用,但其他業者使用這些頻寬卻不要支付費用。尤其是3.5G盛行,這些業者向用戶一個月收費六、七百元,卻不願支出成本,若都採取免費機制,網路世界就垮了,誰還願意花錢建設。)
其實我不太同意中華電信的講法
不敢奢望完全免費 至今少把部份費用降低嘛!
這樣大家才有降價的空間 有錢去發展其它內容 開發更好的服務提供給消費者
(電信業者也抱怨費率不合理,台灣業者間總頻寬在500M以下者,每M為1,500元;500M以上者,每M反而為2,400元至3,000元,最多貴出一倍,買愈多愈貴,打壓業者生存空間。)
才會帶動市場活絡 增加用戶申請數量 整塊餅才會做大嘛!
該報導記者整理的表格有這段話"免費機制帶動網路內容業者蓬勃發展"
不要說免費啦 業者當然付的越少 越有其它子彈運用在發展內容上面
合理的收費是有到該檢討的必要
而不是老是把價錢訂的高高的 綁死其它家競爭對手
一邊跟用戶收取同業家較高費率
一方面又把競爭對手 承租的線路費用拉的高高的
誰跟你鬥的過去? 市場怎麼會進步?
良性競爭都被利益給吞噬
難怪我們台灣的網路環境比不上日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