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資費跟去年下半年比相對都是漲價以及減碼的..
是因為要開一堆法說會去說服投資者?
端出的資費對消費者都不優
過去資費早已降到不合理的價錢去
去查查國外的資費就知道
國外人口比台灣多,但資費仍貴多了
一般都是量大才能以量制價,台灣的市場規模才2300多萬人
人口比他國少,卻低資費還不限流量?
有人認為0月租才合理、有打才算錢?
待機時24小時提供訊號不應該收費?
那我們反推一下
是不是沒要打的時候,電信公司也可以不要提供收訊?
等要付費打電話的時候再提供訊號呢?
如果有人打電話來的時候,因為沒提供訊號所以接不到電話
怪電信公司?
當學生的繳了學費,但某一堂課其中有幾次沒去上
可以要求學校退那幾堂課費用?
理由是因為我沒去上課,沒上到課就不應該收那幾堂的學費?
自己辦了門號,不需要撥打還要繳費,怪電信公司?
自己不去上課,學費白繳,怪學校囉?
有些人的邏輯很奇怪
同一套思考套用到另一件事,可以產生不一樣的結論
A=B,不認同A,但可以認同B
撇除消費者總是希望越便宜越好的心態來講
目前的資費其實已經是多數人負擔得起的平價資費了
划不划算,要看資費內容適不適用、負不負擔得起
而不是一直要跟過去比,來作為划不划算的指標
30年前10塊錢能買得起哪些東西?現在能買得起哪些東西?
試想,我們能完全以過去的價錢來看待現在的價錢嗎?
適度比價無可厚非,但若過度,甚至無限上綱
表面上是得利了,背後呢?
大家都想賺錢,但是一旦大家都像一毛不拔的鐵公雞
最終沒人能賺得到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