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個時代還在用MD聽音樂的人, 大概是少數中的少數吧
mp3 player,ipod,手機 ,聽音樂都很方便
用MD相形之下實在是麻煩又花錢的選擇。
除了要買空白片,還要慢慢等機器寫入MD片裡,
一片最多又只有1G的容量,要多聽些音樂就免不了換片的麻煩。
所以,
一路從R50 -> MD515 -> E55 -> N707用了快要十年的我,
在N707無可避免的排線斷裂之後,便決定脫離MD
買了Creative V200,不久後又買了 ipod Video
V200和ipod的確都很方便,只要連上電腦,在幾秒間就能傳送完音樂檔案。
聽音樂變的很簡單,只要按按鈕就行了。
可是,我還是不喜歡這樣的使用經驗。
我想我還是懷念喜歡MD退片/進片時的那一聲" 喀嚓"
那是一種純粹機械的美感。
在換片的過程中,我實實在在地感覺到音樂的質量
我覺得這是一種溝通,人類,機器,音樂三方的一種互動
而且MD的音質的確是比我聽過的mp3 players和ipod都要好的多
所以我賣掉ipod Video, 買了 Sony Hi-MD Walkman MZ RH-10

(使用了十個月左右的RH10, 保護貼該重貼了)
另一個我認為MD做為音樂播放器材優於flash/硬碟 mp3 player的原因
在於MD的換片本質是建立音樂資料庫的良好基礎。
簡單的說,因為MD這個播放器材的音樂是存在於MD片上,
所以就像CD一樣,日積月累下來,累積的音樂是可以成為一個可見的資料庫的。
不像一般mp3 player,音樂是在播放器材裡來來去去,
資料庫只存在電腦的硬碟裡,而硬碟又具有隨時損壞的可能性。
相反的,MD片幾乎不會壞。
有過忘在豔陽之下車內後擋風玻璃下曝曬將近一年的MD片,
我發現後拿來播放: 完好如初
有過在颱風天窗戶沒關好漏水,泡在水中三四天的MD片
發現後拆開,把水漬擦掉,拿來一放:一樣完好如初
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
壞掉過的MD片裡都是外殼擠壓,導致退片機制的金屬片扭曲不能使用
內部的碟片都是完好的。
(這時候只要拆開,換到其他殼裡就能繼續使用)
過年大掃除時數了一下手邊的MD片,擺在桌面上的大概有94片
(如果加上遺失與損壞的數量,應該有一百多片)
這個就是屬於我自己的音樂資料庫

三不五時把好幾年前的MD片拿出來回味,
不但有趣也能勾起當初的回憶。
現在有了Hi-MD,
我的作法是每兩個月增加一片收錄自己這陣子在聽的音樂
很喜歡的藝人,則把專輯單獨轉錄到傳統80分鐘MD上
除此之外,還有一片是收錄自己長久以來最喜愛的歌曲們
如此一來,我的音樂資料庫除了有時間軸上的長度
也有藝人多樣性的廣度
當然,在轉錄音樂,聽音樂要換片時,也免不得會覺得有些麻煩
但這就像是開手排車吧
想要和音樂有更多一點互動,就得犧牲一點舒適。
但它回報給你的滿足卻是一點點麻煩不能抵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