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跟小弟有過相同的經驗...
小弟跟大家一樣,都是熱愛音樂的人,因此一頭栽進燒友的世界.
我國中時有了第一台隨身聽,是SONY的NWZ-B143F,是一隻容量只有小小4GB,並只可支援最高320kbps的音樂棒,裡面塞了滿滿小時候的回憶,七百多首的經典老歌和從五零年代至今的美國告示牌經典流行樂,每一首歌都都是擷取最普通的256kbps,只用最單純的耳塞式耳機卻讓我每天聽得很感動,很開心.
而引領我進入燒友世界的是一本在高雄某間咖啡廳(內行人才知的)某一期[高傳真]雜誌,裡面介紹著種種高單價的耳機,頓時我對這些高價的時尚充滿著無限的遐想,心想總有一天也要拜一隻回來玩玩看,就在國三升高中的那年暑假,我爸買了一隻小鐵的折疊式小耳罩,對於第一次接觸非贈品級耳機的我來說,實在是不可多得的好物,他也陪著我開開心心的享受一段音樂時光.
但不久後,班上有位有錢的同學,帶了一支新的CKM55到班上來,我便義不容辭地向他接來試聽,這一聽我才曉得原來聲音還有更高的境界,這時便真正開始砸錢為自己買下更高單價的耳機.
不過接下來卻是我聽音樂最黑暗的一段日子...,更精確地說,我是在聽[聲音]
為了不讓自己花冤枉錢,努力地去爬文,去試聽,確定自己要的耳機調性,耳機也一路從DENON C360到SHURE SE215,最後tf10,um3x,se535,ie80,x10都擁有過一遍,收的收,賣的賣,雖然早已跟贈品級耳機是天壤之別,但卻不覺得開心到哪裡去,總覺得失去了一分最純真的感動,卻又不曉得那純真何去何從...
直到有一次被高雄首都的一位先生提點,我才漸漸低發現到底是哪裡走偏了,才有慢慢修正回來,回到最聽音樂的感動.
問題很簡單,因為我把[音樂]丟掉了. 當初為了追求更好的聲音,不斷的去試聽,去評測各個耳機,訊源,從解析,音場,定位,調音,因染,失真,分離度......無一不做認真的區別,在這種狀況之下,我聽進去的就再也不是音樂,而是不同耳機的[聲音]. 沒有了文化,沒有了感情,沒有了音樂那又怎麼會有感動呢?
但驚訝的是,不只我有這種嚴重本末倒置的狀況,身旁和網路上的燒友也同樣面臨著這種問題.
器材固然重要,解析,音場,定位,調音,音染,失真,分離度......也是極為重要的一環,而上述的這些條件其實只是讓我們更接近音樂或歌曲本身想要傳達給我們的訊息,可是有的時候我們卻會在那一點點的小差異或優劣,搞得好像少了甚麼就不行,甚至難以入耳,無法靜下心來好好地欣賞,享受一趟音樂之旅,這種狀況我相信誰都不想遇到.
怎麼證明器材其實也不那麼重要呢?很簡單,相信大家可能都有過一種經驗,可能有一次,您在一間人聲嘈雜的餐廳之中,店裡的破爛收音機正一如往常地發出DJ的播報聲,突然有人點撥了一首您可能很久沒回去聽,卻又熟悉不已的經典愛曲,您的注意力會被瞬間轉移,豎起耳朵再次回味當初的感動,這種噪訊極高厚度極薄的聲音都能讓您跟著唱跟著搖,回家之後就再一次的用Hi-Fi的撥放器好好地回味一次甚至一周兩周,那那種起雞皮疙瘩的感覺一定是高端的器材給的嗎?我可不這麼認為.
音染也好監聽也好,器材的調音都各有特色也通通都好,沒有必要因為等級的高低或一點點小失真跟器材跟音樂過不去. 個人覺得,器材是交通工具,而音樂是旅程,每一種交通工具都能幫你完成一趟音樂之旅,每個旅程的感覺也都不一樣,但重點是在旅途本身,在旅途之中才能感受到音樂文化本身的內涵,並快樂的享受,別再讓交通工具影響心情.
現在放開自己的心胸,撥放著最喜歡的歌曲,希望各位燒友都能舒舒服服地享受屬於自己的音樂之旅吧!
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