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很好的禮拜天,來到了塵封許久的玩具間,想起許多網友曾問過我的問題,隨身訊源跟家用dac結合,藉此使用家用耳擴來推比較難伺候的耳機,通常我都是反對這樣的搭配,隨身歸隨身、家用歸家用會比較科學一點。

不過,若是真的硬要將兩者結為連理的話,的確是可以實現的,準備個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 ADC就行了,請看圖吧。

塵封很久的ipod classic 160g
(閒聊)隨身訊源與家用DAC的結合

ADC一台、3.5mm to RCA一條、數位線一條
(閒聊)隨身訊源與家用DAC的結合

組合完APQY
(閒聊)隨身訊源與家用DAC的結合

有年紀的ADC
(閒聊)隨身訊源與家用DAC的結合

連上dac
(閒聊)隨身訊源與家用DAC的結合

完成
(閒聊)隨身訊源與家用DAC的結合

音質會比ipc直入擴大器來得好聲很多,感覺數位的傳輸較類比的損耗來得小,如果是經由更好聲的隨身訊源,聲音也會變得更好,有點類似錄音之後再回放,給有需要的網友們做參考,感謝收看。

文章關鍵字
最近小弟也這樣玩



















ipod classic 160g
接Pure dock (忘了照遙控器)
光纖輸出到v90-dac
升頻32bit/192khz至Bravo audio v3耳擴
最後調eq給家用耳罩
音質很滿意, 特別是k712pro可以推得很好

ps. 這樣接就不用每次想享受耳罩時 , 還要開電腦等半天...

seanw2 wrote:
最近小弟也這樣玩 i...(恕刪)


哇,真是令人懷念,曾經用過類似的器材,那時用的是wadia 170i。


這種方式主要還是將ipod裏頭的數位檔案擷取出來,跟ADC的方式還是有點不一樣。
Dolby Digital AC3 V.S. PCM
用adc的方式是不是把類比再轉回數位, 然後再用dac轉回類比, 感覺這樣怪怪的
Pure i-20 dock for ipod是找了好幾天才在亞馬遜找到的二手新品
約$80鎂購入不到一週, 有遙控器很不錯用...
主要是有數位輸出( koslink, coaxil) 給v90-dac升頻

若是以後要用安卓系統可能只好用adc了吧??
安卓有辦法數位接光纖或coaxil嗎??

ps. 還是要抱怨一下, 搞不懂apple 為什麼要停產ipc
很stupid為何不改成插記憶卡(最好是雙卡)的播放器??
然後再加個發燒晶片不是很好嗎? 不是每個人都得買ip6的
ipt也遲遲不出128gb....無言....
seanw2 wrote:Pure dock for ipod是找...(恕刪)


android 可以otg ddc 接同軸哦~
bioer wrote:
用adc的方式是不是...(恕刪)


是的,這是一種克難且多此一舉的連接方式,但它是結合隨身訊源與家用dac很不錯的方式之一。


seanw2 wrote:
Pure dock ...(恕刪)


質感滿點,升頻之後讓人感覺音樂的線條更加地滑順細膩,曾聽過一次k712,印象中它的中頻厚度相當不錯。

能夠解安卓系統的隨身da擴似乎不多,不過需要用到高階隨身da擴的耳機通常都是比較難推的了。

在下提供的這個方式,主要是針對專攻隨身系統的玩家,有朝一日想要轉戰家用系統時的連接方式,比方說Sony ZX1,擁有大容量、優質的dac及音質處理等等強大功能,能夠提供極佳的音質享受,只是要推動高阻抗或低靈敏的耳罩式耳機時,可能就必須得出動重機具才行了,

家用系統: 數位訊源 > dac > 耳擴,從這來看訊源及dac已經重覆,而隨身訊源接上家用耳擴多少會有匹配及訊號耗損的問題,等於隨身歸隨身、家用歸家用才是最好的方式,所以在下會形容隨身訊源經過ADC是類似轉錄的動作,等於是經過後製再回放,也減少類比訊號傳損的損耗,解決器材連接匹配上的問題,而且音質還不錯,甚至有機會更好。

在下再重申一下,這並不是科學的玩法,與ipod dock等DDC的方式截然不同,我自己接兩聲道系統及耳機系統都有不錯的聲音表現。
Dolby Digital AC3 V.S. PCM
dda1829 wrote: android 可以otg ddc ...(恕刪)

ok, 找到了fiio e18附的otg線及3.5mm- coaxil線就能辦到
那麼我就可以安心地敗入htc m8加 e18(加128gb sdxc卡), 這樣我的ipt4就可以退休了....
曾聽過一次k712,印象中它的中頻厚度相當不錯

hd598 v.s k712pro

hd598偏清亮走向, 線條清析(感恩節特價購入, 目前只有50hr可能還沒完全run開), 聽流行女聲還不錯...

k712pro(約250hr應該有run開了吧?!) 聲音沒hd598那麼亮, 稍柔一些, 但有通透感, 音場明顯比hd598開闊, 耐聽度更高, 不愧是次旗艦...

v90-dac, 某發燒網站(head-fi??)評比, A+產品中唯一$500鎂以下發燒品, 表現比它的身價($300)還高出許多, 是會讓人發出"哇~"的程度!
安卓系統能用的DAC好像不少啊?我的安卓系統裝置有2個,1個是LG的G2;另1個是三星的Note 10.1 2014版;DAC有1台是電光的Spitfire MKII;另一台是Luxman的DA-100。二者都是用安卓裝置的OTG,直接連USB線到2台DAC,就可以用數位輸出給DAC來解碼及播放。反而是蘋果iOS系統的iPhone、iPad或iPod,如果要數位輸出的話,還要特別挑支援的DAC才行,一般的DAC不能用。

不過放的時候有個問題,我用的ALAC跟AAC檔案都是44.1KHz的,但在DAC上顯示出來卻都會變成48KHz;用電腦(Windows 7 64位元)輸出就沒這個問題,一樣是44.1KHz的。聽起來是沒問題啦,絕對都是樂勝原本的G2還有Note 10.1內建解碼,不過有人知道要如何讓安卓裝置直接輸出44.1KHz給DAC就好,避過安卓的內建SRC嗎?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