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最近市集有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以下簡稱MIE)在賣,而我看到了之後,發現前一個賣家,居然2/9號購入而已,非常新的一隻耳機,價錢還算划算,就想說買來玩看看,畢竟這是聲海的一新系列耳機,也因為前賣家聽習慣IE80的聲音,反而對MIE很不習慣,所以出售,而板上也沒有很多MIE的開箱文,我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
-----
聲海新出的Momentum系列其實跟舊聲海有滿大的差別,可以發現的是聲海在不管是包裝外觀,還是耳機的設計上,甚至是配件都有很不一樣的改變,其實我覺得這點是好的,因為現在的消費者,大部分都以外觀與使用經驗為導向,一家大公司為了各種不同的消費者做改變,是一個好的開始。
但是比較特別的地方是,除了外觀設計改變以外,出乎意料的,聲海把這一系列的耳機聲線、調音...等,都做了改變,等會兒我會做音質評比,待會再來討論
-----
阻抗:18 Ω
頻率響應(話筒):100 – 10,000 Hz
頻率響應(耳機):15Hz - 22000Hz
聲壓級(SPL):118 dB (1kHz/1Vrms)
THD,總諧波失真:<0.5 % (1 kHz, 100 dB SPL)
插頭:3.5mm 直角插頭
線長:1.3 m
重量:16 g
拾音模式:全向性
話筒靈敏度:- 44 dB V/Pa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這次MIE的包裝,其實變化滿大的,真的有變漂亮,質感也較好,辨識度高。
而且包裝上的圖片拍得很漂亮,很吸引人。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盒裝的右側有著線控裝置的圖片,說明線控的操作方法。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公司貨原場兩年保固,宙軒的代理。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開盒後的配附件一覽,落差還滿大的....
外觀很漂亮,結果拿出來的東西就這些,真是成本花在刀口上....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本次MIE的新式耳塞,大家可以發現,耳塞上多了一痕,那橫桿其實我也不知道要幹嘛的(沒看說明書),應該是要做調音用的吧?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收納盒的後面還有一組耳塞。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這裡就是MIE所附送的全部尺寸耳塞,好歹也送個海綿塞吧...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收納盒還算有質感,硬殼,敲下去會喀喀喀。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拉鍊環有作電鍍,質感不錯,還有紅色縫線滾邊,增加年輕氣息,也跟耳機的紅色互相呼應~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收納盒打開後,映入眼簾的就是耳機的本體,被捲繞在收納盒上。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耳機跟線控都有自己可以固定的地方。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而裡面這個硬式固定盒是可以取下的(不然耳機怎麼捲線....)。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而3.5mm端子也可以固定在收納盒後方的扣上。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如果嫌捲線盒麻煩,也可以直接把耳機捲一捲放入收納盒中。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這次MIE足足有1.3M這麼長,多這10公分的目的是甚麼不得而知。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3.5mm端子,因為有線控功能,所以是四極端子。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背面則有聲海的圖標。
而作工上還算是精良,很耐用的作工,的確也符合聲海的傳統。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在分線處上打著M2 IEI的字樣,分線固定環篹很有質感,很漂亮,作工很好,往上拉後也不會亂跑。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翻到背面後則有MOMENTUM的系列字樣。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右耳上線控的麥克風背面則有聲海的字樣與圖標。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正面則是線控的操縱功能鍵。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來到耳機本體,線的出現方式頗特別,特別在耳機後端作一個固定孔,應該多少可以防止拉扯後造成線材的損壞。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耳機的背面則有銀色的聲海圖標,我想大概沒多久應該會掉漆,目測試塑膠電鍍。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耳機的正下方則是R、L的標示,L邊則是有3個凸點讓人用手去處碰辨識。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耳機上方則有一洩氣孔。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耳管很感動的是用金屬來製作,耐用度感覺爆棚阿!
而且耳管跟以前我擁有過的IE80來比較,大小居然變小了,變細了許多,配戴的舒適度上也改善很多。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耳管裡面有一個海綿塞作調音之用。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接下來我們就用谷津的U2s來作為試聽之用。
(雖然MIE是設計給便攜系統來使用,不過為了達到最高限度,還是以U2s來播送,之後如果有時間,我在用IPC或是iPhone來播放試看看。)
-----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第一首就用新交響樂系列的音樂來測試,原檔為末日之戰3的遊戲光碟直接抓下來的音檔。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試聽後發現MIE的聲音還是有著聲海的老傳統,還是有音場大的錯覺!
雖然不及IE60以後的耳機的遼闊感,但以此價為我覺得算是有誠意了。
低頻的下淺度不算特別多,雖然有,但多是回談快速的低頻,比較少餘音。
分離度算不錯,至少樂器定位可以分辨出來,就像我上面講的,是音場大的"錯覺",樂群分布比較偏向以臉為中心大概150度的寬度,還不到HD650他180度的甚至200度的廣度。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第二首用iTunes上購買的馬友友精選輯的巴哈獨語來作試聽。
選這首的原因是因為可以直接體會到大提琴的殘響程度,而且因為是獨奏,所以可以直接表現出MIE在低音樂器下的表現。
而表現是....普通。
沒有特別的吸引力,殘響度比較缺乏,算是比較可惜。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第三首就用蔡琴的渡口來作測試。
渡口幾乎都是各個耳機必測試的曲目了吧。
最前面的鼓聲,的確如同大提琴的殘響一樣,殘響缺乏,低音有,但是太乾淨,變得比較沒吸引力,但是在女聲的部分,MIE到是有把蔡琴的聲音表現出來,人聲表現乾淨,中頻表現也可圈可點,但是高頻有些點齒音。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接下來重頭戲就用1812序曲來作總結!
聲海的耳機怎麼可能不拿來聽交響樂呢!
樂器分離度算好,辨識度高,但一樣的,音場算闊,不知道是不是音檔的關係,AIFF的1812序曲音場表現居然讓我有170度的感覺,讓我非常非常驚訝!
音場瞬間拉寬!而且低音樂器的殘響居然也變漂亮了!收放均衡,不多不少!
例如3:35~3:45的低音琴部分,那裏真的很棒,MIE表現得不錯。
而最後10:00後的各個樂器的交響部分,表現還不算過於吵雜,分離度還是有,但還原度不高,由此可見如果在大編制下,MIE還是有著不可忽視的缺點,比較可惜。

[開箱]Sennheiser Momentum In-Ear,不一樣的Sennheiser!
突然想到沒有用流行樂來聽,MIE我看表現的作好的應該就是流行樂了吧....
表現令人嘉賞,林志炫的聲音表現得很有質感,很清透,而低音也不會蓋過中高頻,應該是MIE的低頻有被減低,讓人聲的表現更為突出,MIE完全就是個聽流行樂的料!
-----
MIE在此價位我認為是適得其所,4000元價位的耳機我看表現也沒有比MIE還要好,雖然MIE聽交響樂的表現到交響的部份讓我覺得有點落漆,但是在整體的表現上面,還是有他的價值在,雖然低頻沒有像IE80、IE60那樣有著美妙的聲音,但我認為4000元的級距是不可能上打IE系列的,因為設定為便攜、時尚系列,在平常搭捷運坐公車的途中,MIE會給你很棒的享受,但如果是要拿來聽音響的話,別花那個錢,存下來買好一點的耳機吧!
整體表現下,我給MIE8分(總分10分)
而他的聲音就有點像UM1的低音加強版(UM1根本沒低頻阿!!!)
PS.MIE的配戴舒適度超好阿~!!!
真的超好戴的!
-----
音質:8.5
辨識度:9.0
高頻:8.5
中頻:8.0
低頻:8.0
流行樂:8.5
女聲:7.5
交響樂:7.5
總分:8.1875
文章關鍵字
請問樓主run了多久呀? 我的MIE音質真的差到不行我都不知道是哪裡不對勁. 沒低音沒高音刺耳齒音,手上有一個momentum over-ear想說momentum的傳承應該不壞,沒想到這樣...
xyznumber1 wrote:
請問樓主run了多久...(恕刪)


私以為訊源(播放設備,檔案格式,耳擴),有很大影響...我剛開始還沒有敗入下面一些器材時,聲音的變化還真無法體會.

新一代的聲海耳機跟以前真的差距頗多,高傳真好像只留在HD系列上,新一代的系列似乎完全不走高傳真系列的感覺,比較著重於澎湃激昂,短暫的刺激,少了點餘韻但瞬間的聲壓蠻刺激的.

我剛入手新出的大耳罩URBANITE OVER EAR時,也覺得這隻耳罩怎麼了?解析度很弱,中音普通,低音爆棚完全失去控制,低音鼓轟下去感覺耳膜隨之震蕩之外,還連帶把其它聲音都吃掉了.

不死心,換了訊源,從IPOD 5代再換FIIO X1,再換IBASSO DX90J,再加谷津U2,還是都不滿意...隨著耳機RUN IN,低音漸漸收斂,中高音也愈來愈有層次...但幾乎還是放棄了它,準備冰凍起來.

後來又購入HD598,也RUN了一段時間...聲音有很大不同,高音宛如直衝雲宵,中音飽滿,解析度非常好!但低音...幾乎等於沒有...而且這是一隻聽久了會累的耳機,常常不自覺的把U2的聲音轉小...

敗家之路還沒結束,HD598的線眾所皆知的不好用,三米的長度綁手綁腳,於是又購入了專用1.2米線材.

想不到這一條線卻整個改寫了我的敗家史...

把線換上HD598之後意料之外的...聲音一整個進了頗大一階,層次更加明顯之外,字句鏗鏘分明,樂器恰如其分互不搶戲,解析又更上一層,高音也不似之前的尖銳,連帶的低音也稍稍出現了...(真的只有稍稍而已).

聽著聽著又過了一段時間,突發其想把這條線換上封閉了一段時間的URBANITE吧?

雖然兩付耳機的插口有著小小異同,插上URBANITE不能完全鎖緊,但還不至於脫落,不去扯它的話還是蠻牢靠的.

一聽之下,換成HD598被塵封了...現在都用URBANITE OVER EAR囉...畢竟我還是喜歡低音充斥,個人覺得暖聲底比較聽不膩啦XD

雖然還不至於說換條線就把魯蛇變英雄或是廢柴變神器之類的,也或許是因為經過很長時間的RUN IN,已經習慣這樣的聲音,現在頭上的這副URBANITE OVER EAR深受我的喜愛,高音不那麼直衝腦中央,齒音完全聽不見XD,中音醇厚,低音一如往昔的澎湃,但比較收斂不再鬆散,該彈的時候還彈得回來,該下沉的時候...還是彈回來...哈哈哈哈...

不過我只能說,個人的味個人愛,暫時,我會停一段時間再去試聽別的耳機了.(更別說其實還有一付MOMENTUM ON EAR買來連聽都還沒開始聽...)

不好意思佔用了樓主的版面,樓主的開箱文真棒...五分奉上!

其實這付MOMENTUM IN EAR本來也有想買的,但一來是想改玩耳罩,二來是我耳道式耳機實在太多...IE80都不太有時間聽了,後來就作罷.
grip87780676 wrote: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恕刪)

曾經擁有過這隻...

太中性了,我是覺得只適合慢些的流行樂

音場略窄 三頻免強算均衡,線不太習慣收納...

如果喜歡外型可以考慮,想試聲音的話還是考慮一下吧

以上個人看法
閒暇時歡迎來坐坐...( ̄﹏ ̄) http://ppt.cc/e60i0
Instinct wrote:
新一代的聲海耳機跟以前真的差距頗多,高傳真好像只留在HD系列上,新一代的系列似乎完全不走高傳真系列的感覺,比較著重於澎湃激昂,短暫的刺激,少了點餘韻但瞬間的聲壓蠻刺激的.


感覺不只是聲海,而是整個業界趨勢
現在回頭去聽2009年及之前的sony耳機
會發現之後的新品全部往EDM傾倒,為EDM服務
聲海應該也發現了這幾年的市場活路在那一塊

畢竟還有zound industries這種公司,不管多少子品牌,都只懂得EDM一種音樂
還做那麼大,得到電信公司入股...xD

言歸正傳,想到Momentum和MDR-1兩個系列的性質類似
我滿意外MIE會設定在這個價位,少東不想多賺一點嗎 (誤)

看到價格.com上IE60的評價之好
會覺得如果要體驗聲海味,是不是IE60更好...
不過至少聲海在產品線混亂十年後
終於表態端出了一百美元的定番
"耳機其實對我可有可無,但我一買就買了一萬多塊的耳機"

有兩個聽過很多耳機的人認為Momentum In-Ear不是中性,也不算均衡

一位是實際比較聽感的|joker|,另一位則是有實測Frequency Response的Tyll

入手耳機種類數目累積: 耳罩109 + 耳道42; http://sopp06.blogspot.com/
真是專業的評測,遇到好的主人,我還是繼續用我的ie80吧!話說真鍾情你的fx850呢.........

蘇普 wrote:
有兩個聽過很多耳機的人不認為Momentum In-Ear不是中性,也不算均衡


同樣的耳機本來就因人會有南轅北轍的聽感
這樣說不是要貶抑專業
但是最後花錢的時候,要對自己耳朵的聽感負責
比如我聽shure只覺得聽到"混"一個字的具現化
不可能因為535/846其實水準很高就逼自己去買

前幾年我特意試聽了十幾款耳機
只為專門驗證一件事:joker這個人的話我可不可以聽
我和他兩個人的聽覺在不在同一顆星球上
發現同感居多,例如他對B&W P5 vs sony ZX700之間的看法
跟我的看法完全一致,後來便比較安心參考他的話

但這也只不過代表他的話"可資參考"而已
例如他對sony SBH80的聽感,我實際用了三個月之後只覺得...你騙人,你把錢還給我 (誤)
所以還是要自己為自己負責!
"耳機其實對我可有可無,但我一買就買了一萬多塊的耳機"
ijst wrote:
同樣的耳機本來就因人...(恕刪)

抱歉,上文多打了一個"不",導致整個意思相反,現在修正了

聽感文我也是拿來參考用,多看多比較,但一些推銷的用詞個人就直接忽視

入手耳機種類數目累積: 耳罩109 + 耳道42; http://sopp06.blogspot.com/

蘇普 wrote:
抱歉,上文多打了一個...(恕刪)


聽感文真的參考一下就好,每個人需要的都不一樣,音樂類型,設備也不盡相同...

這種東西沒有好壞或對錯,要是有標準的話,市面上就不會有如此多的品牌及價位了.

結論是最好少看開箱文,對不起荷包啊...因為說來說去,看到還是會想買xd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