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 Apple 在台灣正式推出旗下首款耳罩式耳機 AirPods Max 後,引起不少消費者的關注與討論,當然包含小編在內,許多人更在意的就是究竟 AirPods Max 與市售的耳罩式無線降噪耳機相比,在配戴舒適度、操作便利性、降噪效果與音質等各方面,究竟有怎何種差異性(簡單的說:許多人最常問的就是 AirPods Max 那麼貴,真的值得買嗎?)因此,本次小編就集結 Apple AirPods Max、Bose 700、Sony WH-1000XM4 與 YAMAHA YH-E700A 四款耳罩式無線降噪耳機,來進行不同層面的評比。
▊外型設計
首先先來聊聊四款耳機的外型,其實外型是小編覺得比音質更難比較的部分,因為對於美的定義每個人都不太相同,就小編自己心目中的排名,Bose 700 簡約流線的設計是我的首選,AirPods Max 以網狀編織搭配簡約弧形設計居次,WH-1000XM4 雖也為簡約質感風格,但以這四款耳機來看,商務感稍微強烈一些,至於 YAMAHA YH-E700A 則讓小編有一種監聽式耳機的既視感,在與 WH-1000XM4 使用相同材質的情況下,細節與質感的處理上沒有像 Sony 來得那麼細膩。

Apple AirPods Max 採用獨特的網狀編織頭帶,以及陽極處理鋁金屬打造的耳罩外殼,搭配柔和風格的配色處理,確實很有 Apple 本家的設計風格,即便沒有為耳機加上 Apple 的 Logo,但只要看過一次之後就很難讓人忘記,整體的設計質感真的相當出眾。

身為降噪耳機設計先驅的 Bose,在 Bose 700 推出後,徹底擺脫 QC 35 系列濃濃的商務質感設計風格,包含頭戴與耳罩外殼整體的簡約流線線條,加上雖為外露式的頭戴設計,但卻巧妙的與耳罩結合,除了視覺上的美觀外,也增加這款耳機的獨特識別性。

Sony WH-1000XM4 則延續系列耳機的簡約設計風格,雖說為了讓耳機更具輕量化,使用了強化塑料材質,但在外部塗層處理上相當優異,且在耳機上的按鍵與孔位配置上,也盡量進行美化與位置上的優化,在以不影響實際使用與功能表現的前提上,做出相當不錯的設計對應。

身為耳罩式無線降噪耳機的生力軍,YAMAHA YH-E700A 在外型設計上則稍嫌保守一些,即便能夠看出與 Sony 相同的簡約設計質感,且在折疊結構的美化部分要比 WH-1000XM4 來得美觀許多,但在表面塗層處理與按鍵設計上,確實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收納與攜帶
耳罩式耳機由於本體結構設計的關係,在收納與攜帶上就有著先天上的限制,因此有不少推出耳罩式系列耳機的品牌,都會用翻轉與折疊式結構設計,搭配專用收納盒來解決收納與攜帶上的限制。以本次四款耳罩式無線降噪耳機來看,Apple AirPods Max 雖然具備翻轉式結構設計,但僅附上聰穎耳機套做為保護與收納用,Bose 700 雖也僅有翻轉結構設計,但隨附的硬式保護殼也能提供收納與保護性,而 Sony WH-1000XM4 與 YAMAHA YH-E700A 均增加折疊式結構,同樣也都附上硬式收納保護盒配件。

Apple AirPods Max 採用陽極鋁金屬與網狀編織物等材質打造,嚴格說起來需要更完整的保護,但原廠僅提供保護耳罩的聰穎耳機套,雖具備特別的超低耗電功能,但從收納攜帶性與保護性的角度來說,確實無法讓使用者安心。

Bose 700 則因不同於 QC 35 系列無線降噪耳機的全新頭帶設計,讓其犧牲了折疊式頭帶結構設計,不過隨機附上的硬式收納保護盒,除耳機之外也能收納充電線材等配件,加上原有的翻轉耳罩設計,讓收納攜帶與保護性相當完整。

Sony WH-1000XM4 延續前代耳機的翻轉與折疊耳機結構設計,搭配硬式收納保護殼配件,並對於不同配件的收納進行空間上的區隔,保護殼後方還備有網狀編織袋,收納性上也很像 WH-1000XM4 耳機的多功設計,當然在攜帶與保護性上也一樣完整。

YAMAHA YH-E700A 因其耳機本體體積偏大,雖也具備相同的翻轉與折疊式設計,但隨附的硬式收納攜帶盒也是四款耳機中最大的一款,內盒也做了單獨的收納袋與配件置放空間,在實用性上也是相當足夠,但如果能像 Bose 或 Sony 一樣在拉鍊上加上一個吊帶設計,更能增加其攜帶性。
▊配戴舒適

要討論實際配戴的舒適性之前,要先來了解本次四款耳機的重量表現,AirPods Max 為 385g、Bose 700 為 265g、WH-1000XM4 為 255g,最後 YH-E700A 則是 355g。以實際配戴時頭部承受的壓力來看,YAMAHA YH-E700A 算是最為明顯的一款,其次是耳機本體重量最重的 AirPods Max,最後 Bose 700 與 WH-1000XM4 兩款耳機的感受則最不明顯。

針對左右耳罩在配戴時的舒適度來看,採用橢圓型耳罩結構設計的 AirPods Max、Bose 700 與 WH-1000XM4 的包覆性都相當足夠,不過採用圓形耳罩結構的 YH-E700A,對於小編這樣頭形較大的使用者來說,即使將頭帶拉到最長,耳罩的耳墊還是會壓到耳朵,無法完整的包覆耳朵,導致左右夾頭的感受較為明顯。

整體來說,配戴舒適度表現上,小編認為輕量化處理較佳的 Bose 700 與 WH-1000XM4 兩款耳機難分軒輊,AirPods Max 雖然重量最重,但大尺寸的耳罩搭配獨特的頭帶設計,巧妙的分散耳機本體重量,雖然左右耳還是會有些微的壓迫感,不過感受並沒有那麼明顯,至於 YH-E700A 則可以針對耳罩與頭帶結構設計進行優化,強化耳機可調整的彈性,或許能提升實際配戴的舒適度。

最後則是耳罩式耳機在實際配戴時都會遇到的悶熱感問題,這四款耳機除了 AirPods Max 採用網狀編織材質包覆的耳墊外,其餘的耳機皆使用皮革材質包覆,以實際配戴時的悶熱感來看,AirPods Max 確實佔有一定的優勢,其它三款耳機在長時間配戴後,都會出現較為明顯的悶熱感,以體感程度上的差異來看,小編在實際配戴後,覺得 Bose 700 優於 WH-1000XM4,最後則是 YH-E700A,這部分也提供給各位參考。
▊操作便利性

以操作便利性來說,這次借測到的四款耳機均具備實體操作按鍵,且均具備直接控制 ANC 模式的獨立功能按鍵,但 Bose 700 與 WH-1000XM4 兩款耳機,還結合了觸控面板的操作方式。Apple AirPods Max 將 ANC 與通透模式功能按鍵,以及與 Apple Watch 相同的數位旋鈕,設計在右耳罩的上方,數位旋鈕也結合多功能的按鍵功能,在實際使用上算是相當簡單直覺,沒有太過於複雜的操作設定,不過因為按鍵與旋鈕設置在耳罩上方,這也造成要調整耳機配戴時,滿容易出現誤觸的情況。

Bose 700 則是採用實體按鍵與觸控面板的方式進行操作,實體按鍵則分別位於耳機左右兩側,左側為ANC 模式調整,右側則是藍牙配對與電源啓閉操作按鍵,而在右側耳機印有 Bose 品牌字樣的區域則為觸控面板,透過輕點、長按與上下左右滑動手勢來進行通話、音樂播放與音量大小的調整。在實際使用方面,實體按鍵部份是沒有太大的問題,手勢操作對應的功能也相當直覺靈敏,但在輕點的操作上,小編很常找不到正確的觸控處,簡單的說在 Bose 字樣的上方面板的操作成功率比較高,建議可以將這部分的操作改為實體按鍵操作會有更好的體驗。

Sony WH-1000XM4 同樣也是採用實體按鍵搭配觸控面板的操作設計,但 Sony 則是將實體按鍵設置在耳機左側,觸控面板則設置在右耳罩上方。左側的實體按鍵則分別為電源/藍牙配對,以及 CUSTOM 自定義按鍵(原廠預設為環境聲音控制,也就是 ANC 模式調整),觸控面板則同樣具備點按、長按與手勢操作等功能,以實際操作來看,Sony 的觸控面板在定位性與靈敏度比起 Bose 700 要來的出色不少,不太需要花太多時間去摸索,手勢操作部分則是建議各位從中央開始往四向操作會比較容易成功。

YAMAHA YH-E700A 則採用全實體按鍵的操作配置,在右側耳機配置電源/藍牙配對、接聽/播放與獨立的音量大小調整按鍵,左側耳機則僅有 ANC 模式切換按鍵,在操作上相對於具備觸控面板的耳機來說,更為直覺簡單許多,且按鍵均位於耳機下方也不會有誤觸的情況發生,比較值得改進的應該就是按鍵顆粒的形狀可以進行不同觸感的設計。
整體來說,小編最喜歡 YAMAHA YH-E700A 的操作體驗,直覺簡單不需要花太多時間適應是主要原因,AirPods Max 雖也同樣使用簡單的按鍵與數位旋鈕配置,但設置在耳機上方太容易出現誤觸的情況,就有點稍嫌可惜。最後,均具備觸控面板的 Bose 700 與 WH-1000XM4,在實際的操作上,小編還是比較喜歡 WH-1000XM4 一些,Bose 700 則需要再調整觸控面板的操作定位性。
▊App 應用程式
搭配專屬的 App 應用程式進行耳機的應用,也是目前無線耳機的主流,以這四款無線降噪耳機來看,Sony 推出的 Headphones Connect 提供彈性音效控制、降噪優化器(大氣壓力偵測)、等化器、360 Reality Audio(耳型分析)、DSEE Extreme 聲音優化、自定義按鍵、同時連線兩個裝置、觸控感應器控制面板啓閉、韌體更新等功能,算是四款耳機中最完整且整合性最高的一款。
Bose 在歷經多次 App 應用程式更新後,也將不少個人化與實用的功能設定整合到 Bose Music 應用程式中,包含個人化的觸控捷徑功能設定,還有只能針對低音、中音與高音補償,沒有提供原廠預設的音樂模式算是比較可惜。在設定選項中,則可管理目前藍牙連線的裝置項目,也可更改產品名稱並進行韌體更新等操作,但與 Sony 相比在豐富性上還是有一點落差。
YAMAHA YH-E700A 的應用程式與先前測試 E7A 真無線降噪耳機相同,在應用程式中僅提供聽覺保護功能、降噪模式切換與聆聽自動優化三項功能調整,當然透過應用程式也可進行耳機韌體更新,不過相較於 Sony 與 Bose 來說起步較晚的 YAMAHA,還需要在這部分多下點功夫,畢竟在聲學技術已經鑽研許久的情況下,若是能吸取這些經驗,將其轉化為讓使用者便利的功能,或許能成為無線降噪耳機的後起之秀。
- AirPods Max 連線設定
- AirPods Max 相關設定操作
▊降噪效果

這次的降噪效果測試,小編特別在民間友人的協助下,商請『愛旺電子』進行科學數據化的實測,這邊也跟各位分享一下,一般進行聲學測試,最高等級的測試環境為無響室,再來是半無響室、Studio 錄音室,而這次愛旺電子幫小編準備的是入門級的聆聽室環境,對聲學測試沒有像音響或喇叭那麼嚴格的耳機類型產品算是相當夠用。

本次四款耳機的降噪測試,是採用持續性的白噪音,音量基準設置在 80dB,並且會進行反覆測試與實際試聽,來交互驗證設備與軟體上的數值是否有出現極大的差異。此外,這次也會提供各位被動式降噪,白話一點來說就是物理隔音,主要是隔絕高音頻噪音,以及 ANC 主動式降噪的測試數據,當然小編也會分享實際試聽的心得給各位。

小編先來跟各位分享降噪的實際試聽效果,在開啟降噪模式下,AirPods Max 能阻隔掉約 85~90% 外界的低頻噪音,人聲與環境音則稍可聽見但音量會降低許多。不過在未播放音樂時的降噪模式下,還是會感受到明顯的負壓,如果長時間配戴的話會出現不適的情況,音樂音量只需設定在 60~70% 的數值,就能確實與外界環境完全隔絕,也能減輕負壓帶來的不適感。
- AirPods Max 被動降噪效果
- AirPods Max 被動降噪測試
- AirPods Max 主動降噪效果
- AirPods Max 主動降噪測試

同樣先來分享 Bose 700 實際的降噪效果試聽,在開啟降噪模式未播放音樂,同樣能消除 85~90% 的環境噪音,音樂音量設定在 60~65 的數值就能進入完全降噪效果,且在未播放音樂時的降噪模式之下,完全沒有感受到明顯的負壓感,這個部分的舒適度表現相當不錯,相比於之前的 QC 35 系列降噪耳機也進步許多。
- Bose 700 被動降噪效果
- Bose 700 被動降噪測試
- Bose 700 主動降噪效果
- Bose 700 主動降噪測試

至於 Sony WH-1000XM4 在開啟降噪未播放音樂的情況下,能消除約 80~85% 的環境噪音,音量約設定在 60~65 之間就能進入完全降噪,WH-1000XM4 在未播放音樂時,也沒有感受到明顯的負壓感,實際使用時算是相當舒適。
- WH-1000XM4 被動降噪效果
- WH-1000XM4 被動降噪測試
- WH-1000XM4 主動降噪效果
- WH-1000XM4 主動降噪測試

最後一款耳機則為 YAMAHA YH-E700A,同樣先來分享一下實際使用降噪時的試聽心得,小編在開啟降噪模式未播放音樂的情況下,能消除 70~75% 的環境噪音,播放音樂的音量則需要設定在 70~75 的數值才能進入完全降噪的聽感,而 YH-E700A 在開啟降噪時,也沒有出現明顯的負壓感。
- YH-E700A 被動降噪效果
- YH-E700A 被動降噪測試
- YH-E700A 主動降噪效果
- YH-E700A 主動降噪測試
以實際試聽及科學數據測試的結果來看,降噪效果最出色的是 Sony WH-1000XM4,緊接著是 Bose 700,其實如果 Apple AirPods Max 能解決負壓感的問題,其降噪效果其實不輸給 Sony 還有 Bose,至於 YAMAHA YH-E700A 則有超乎小編預期,實際降噪的效果也算不錯,不過能處理的頻寬段較短,這個部分還有持續進步的空間。
最後來分享一下四款耳機的環境音模式,以實際試聽的結果來看,Apple AirPods Max 的通透模式是最佳的表現,主要的原因是其耳墊採用編織網狀材質包覆,搭配其內建的麥克風,讓環境音接收的效果最為明顯,接近沒有戴耳機時所接收的環境音。而 Bose 700 與 Sony WH-1000XM4 則加入多種階段的環境音模式調整,能依照環境需求來進行設定,效果也算是不錯,至於 YAMAHA YH-E700A 則僅有單一的環境音模式,效果與 Bose 與 Sony 兩款耳機在單純的環境音模式表現差異不大,這部分也提供給各位參考。
▊音質聽感

在聽感表現部分,小編則統一用 iPhone 12 Pro Max 來作為播放裝置,且均採用藍牙無線來進行音樂播放。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聆聽後,小編對於 AirPods Max 音質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主力的中高音頻細節與層次感相當豐富,且具備 AirPods Pro 較為缺乏低音頻量感與下潛深度,且具備回彈彈性讓音樂會展現更活潑的節奏感。且受益於特別打造的驅動單體,以及 Apple 獨家的 H1 晶片與適應性等化技術,在聽感優化的運算上確實相當出色。

Bose 700 則在近年的耳機中導入獨家的主動式均衡技術,這項技術有點類似 Apple 的適應性等化技術,就是讓耳機來進行偵測並運算出最合適的聲音優化,以純粹的聽感來說,Bose 700 的音質表現算是中規中矩,以中音頻為主的調音設定,提供大多數曲風類型的泛用取向,高音清亮不尖略但細節不太足夠,低音量感與力道均稍嫌不足,雖有延伸感但並非以低音為主的調音設定,關於高音與低音部份,使用者可以透過應用程式的等化器來進行強化,小編習慣的設定是『低音+6、中音-1、高音補償+8』會比較符合小編習慣的聽感,整體音樂的層次感會比較豐富。

Sony WH-1000XM4 算是這四款耳機中,音質與聽感最讓小編喜歡的一款,不論是在聲音的解析度、音場的層次與細節都相當出色,且 Sony 在 WH-1000XM4 耳機中,加入了更多的中高音頻細節與還原度,低音的量感與延伸感也相當不錯,但不像 WH-1000XM3 的低音表現來的明顯。加上 Sony 在 Headphones Connect 應用程式中,加入預設與個人化的等化器功能,搭配 Sony 獨家 DSEE Extreme 數位音質還原功能,對於整體的音質與實際聽感都有很大的加分效果。

身為全新推出的 YAMAHA YH-E700A 無線降噪耳機,對小編來說可以算是一個單純的聽感體驗,不太容易受到一些既定印象的影響,YH-E700A 屬於人聲較為後靠的音場設定,不過與音樂並沒有過於明顯的距離感,這也讓聲音具備一定的層次感。而音頻表現部分,中高音頻具備豐富的細節且形體完整,人聲的細節與細膩感也能忠實的呈現,低音頻表現則是另外一個亮點,下潛深度足夠且回彈力道明確,這讓整體的節奏感相當明顯,高音表現部分則略顯中規中矩。整體來說,YH-E700A 的音質表現也相當有水準,在僅提供聽感優化功能的情況下,小編認為音質聽感的表現能排在四款耳機中的第二名。
PS. 聽感屬於個人主觀感受,請以個人實際試聽為主。
▊結語
終於來到集評的最後階段,從外型、收納與攜帶、實際配戴感受、操作性、App 應用、降噪效果到音質聽感,小編在這段時間不斷反覆地進行體驗與測試,至於藍牙連線與電池續航力部分,以這四款耳機來說,其實並沒有像真無線耳機類型產品,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小編就不就這兩個部分進行分享,畢竟這四款耳罩式無線降噪耳機,在開啟降噪模式時,都能滿足每天平均約 8 小時的使用需求,且能在第二天使用完畢後再進行充電,至於藍牙穩定性,這四款耳機都有絕佳的連線穩定性,且看影片時也沒有出現明顯的延遲感。


身為降噪耳機先驅者之一的 Bose,再兩年前推出全新的 Bose 700 無線降噪耳機後,就以簡約俐落的外型設計,受到不少消費者的喜愛,且這款 Bose 700 解決了先前 QC35 系列耳機在降噪時會出現不適的負壓感,更提供一樣出色的降噪效果,搭配可自行調整的環境音模式,以及雖然還有點簡單的等化器功能,也能提供使用者額外的聽感。比較可惜的是,Bose 700 為了讓耳機視覺更為簡潔俐落,採用了觸控板的操作,但在觸點的精確定位點卻沒有處理的很好,這也讓實機操作的體驗上稍微不足一點,期待未來能在 App 與觸控操作部分進行調整,會讓這款耳機更臻完善。

Sony 雖然也是在近年才投入無線降噪耳機產品的研發與製造,但以其深厚的聲學技術為底,讓 Sony 的降噪耳機系列產品都具備一定的水準,Sony WH-1000XM4 則可以算是歷經多次更新後的集大成之作,雖然外型設計與其它三款耳機相比,多了一點商務視覺感,但整體來說算是相當耐看且辨識性十足。WH-1000XM4 在這四款耳機中,音質表現算是最出色的一款,且提供超豐富的功能,包含能自動偵測動作的彈性音效、說話至聊天、大氣壓力優化、豐富的等化器效果等,不管你是否每個功能都有用到,光是這個超值感就不是其它三款耳機可以相比。

身為無線降噪耳機生力軍的 YAMAHA YH-E700A,在外型設計上雖然也相當簡約,但細節處理與細膩質感呈現上,確實不像其它三款耳機那樣的吸睛,這會影響到消費者對其的第一印象分數,在實際配戴舒適度上,對於頭型較大的小編較為不友善,加上耳罩設計較大,對於實際配戴的舒適度也有些許的影響,這部分是有滿大的進步空間。音質表現部分,小編認為 YH-E700A 並沒有過多華麗的軟體修飾,呈現出來的是最真實的音樂性聽感,對於想要欣賞音樂的朋友來說,算是相當好的選擇,純音質的體驗小編會給這款耳機第二名的位置,而在降噪效果部分,雖然也不像其它三款耳機來的出色,但還是能應付大多數的降噪環境需求,以首款產品來說,YAMAHA 未來的系列降噪耳機產品,確實讓人有很大的想像空間。
▊寫在本文之後...
這篇集評的完成與誕生,小編真的要感謝相當多的人,首先是商借一架 A321 neo 來進行情境拍攝的 STARLUX 星宇航空,也感謝拍攝當天在現場陪伴我們一整天的勤務與公關人員,沒有你們就沒有那麼有質感的照片


同時也要跟各位私心推薦,STARLUX 星宇航空 A321 neo 商務艙中提供的舒眠用品,真的相當有質感而且舒適度十足(你看 Sofia 睡得如此香甜...


此外,星宇航空商務艙也提供專用的降噪耳機,除了外型與配色與商務艙同樣色調外,不論是收納盒還是耳機的質感也相當不錯,先預告一下小編之後會單獨為各位介紹這款星宇航空商務艙專用的降噪耳機,如果真的忘了帶自己的降噪耳機出門,用這款專用的耳機也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還要感謝氣質出眾且美麗的 Model Sofia 襄妍,妳的敬業精神讓我們在一整天的拍攝都能順順利利!
此外,也要感謝民間友人,介紹專業到不行的愛旺電子,為這次的無線降噪耳機集評,增加了專業性與科學數據化的測試結果,更感謝辛苦測試的兩位電聲工程師 Aurthur 與 Norman,還有為我增加更多關於降噪技術的技術經理 Sanders,感謝你們讓這篇文章更具可參考依據!
最後當然要大大的感謝拍出這些美麗照片的小惡魔相機版編輯 Kimin 大大,從拍攝前的準備與情境安排,都花了超過 100% 的心力,也感謝當天在場協助拍攝的小惡魔強力夥伴 Jim 與 Martin,沒有你們的幫助,拍攝可能會到隔天

最後的最後,也感謝各位小惡魔網友們的賞文,如果有任何問題也歡迎在下方留言,小編會盡力為各位解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