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自日本的耳機品牌 final 在今年初於台灣推出主打純粹聆聽音樂的真無線耳機 ZE3000,又在近日發表第二款真無線耳機 final ZE2000,同樣主打回歸耳機純粹聆聽音樂的本質,並與 ZE3000 採用獨家研發設計的「f-Core for Wireless」低失真驅動單元,搭配「f-LINK Damping System」腔體內部氣壓優化技術,加上原廠專門設計的「TYPE E 真無線耳機專用」耳塞與基礎的 IPX4 防水機能,即便在沒有搭載 ANC 主動降噪技術、專用 App 應用程式等眾多功能的加持下,仍舊能以優異的隔音效果、配戴舒適性與音質表現,提供給聆聽者絕佳的使用與聽感體驗。
- ZE2000 外盒包裝(正面)
- ZE2000 外盒包裝(背面)
- ZE3000 外盒包裝(正面)
- ZE3000 外盒包裝(背面)
- ZE2000 內盒包裝
- ZE2000 產品包裝
- ZE3000 內盒包裝
- ZE3000 產品包裝
- ZE2000 配件
- ZE3000 配件
- ZE2000 耳機與充電盒
- ZE3000 耳機與充電盒
- 充電盒背側
- USB-C 充電埠
- 耳機充電槽
- 充電盒正面
- USB-C 充電埠
- 耳機充電槽
- 耳機充電示意
兩款充電盒的設計均相當輕巧,讓使用者可單手啟閉,充電盒前方則具備指示燈,耳機的充電槽則有左右防呆設計,並採用常見的磁吸式設計,便於使用者輕鬆放置耳機進行收納與充電。
- ZE2000 耳機外側
- ZE2000 耳機內側
- ZE3000 耳機外側
- ZE3000 耳機內側
- ZE3000 耳機導管

(圖片來源:final)
final ZE2000 與 ZE3000 均採用獨家研發的 6mm 低失真「f-Core for Wireless」驅動單元,在振膜中央區域採用材質輕巧卻堅硬的特殊樹脂製成,振膜懸邊則採用了另一種柔軟且高彈性的特殊的矽膠材質設計,相比於一般耳機的振膜,中央的發聲區域和振膜懸邊是一起由樹脂薄膜所模壓而成,為了消除共振的負作用,懸邊處會使用折環設計來看,「f-Core for Wireless」驅動單元在無需折環的方式下就可解決共振的問題,也消除了因振膜旋轉所產生的失真問題。
而雖然「f-Core for Wireless」驅動單元的直徑只有 6mm,但它所擁有的中央發聲區域面積,卻等同於一般 9mm 驅動單元的中央區域面積。在這樣的設計下,也能提供該驅動單元的失真率整體下降。搭配懸邊的特殊矽膠與振膜以液態熱壓形式成型,以及振膜固定時不使用黏著劑的關係,也能減輕耳機的重量同時讓失真率整體下降。

(圖片來源:final)
除了獨家的「f-Core for Wireless」驅動單元外,兩款 ZE 系列真無線耳機還具備另一項獨家研發的「f-LINK Damping System」腔體內部氣壓優化系統。由於真無線藍牙耳機需將電池、主控晶片、藍牙天線等組件高密度的配置在腔體內的有限空間,這不僅會造成低頻過多的情況,還會縮小通過聲學技術調音的自由度。此外,為了讓耳機具備防水功能,耳機腔體需要被完全密封,卻又無法從耳機外殼創造一個通氣孔來優化內部的聲音空間壓力,這也是造成聲音低頻過多的原因之一。
而 final 所研發的專利「f-LINK Damping System」腔體內部氣壓優化系統,則可在不需要通氣孔的情況下,優化耳機內聲腔的氣壓,藉以平衡低音頻與人聲部分的表現,搭配上方介紹的低失真「f-Core for Wireless」驅動單元,讓聆聽者能夠感受到優異的音質表現。

final ZE 系列真無線耳機搭載藍牙 5.2 無線傳輸技術,並支援 SBC、AAC、Qualcomm aptX 與aptX Adaptive 編碼格式,當使用者在開啟充電盒後,就會立刻啟動藍牙連線配對功能,此時只要到欲連接耳機的裝置藍牙清單內,找到相對應的耳機型號按下後即可完成藍牙配對連線,使用上算是相當便利。同時,ZE 系列真無線耳機也支援單耳使用模式,只要將單邊耳機放回充電盒後,就會自動切換到單耳模式,如果遇到開車行駛、在外點餐、運動或與人交談的情況下,在播放音樂的同時也能完成不同的情境使用。

擁有三點配戴結構設計、短耳機導管與專用的「TYPE E 真無線耳機專用」矽膠耳塞設計下,在實際的配戴感上,舒適度算是相當足夠,不會有真無線耳機較為明顯的侵入配戴感,同時也減少對於耳朵造成的壓迫感,在初次拿到耳機時,我還以為幾何的腔體結構會讓配戴時有明顯的不適感,但在經過長時間的配戴後,發現先前的擔心是不必要的,像我一天平均配戴 8 小時的狀況來看,還是能保有一定程度的舒適感。此外,ZE 系列真無線耳機均具備基本的 IPX4 防水功能,我自己建議還是不要讓耳機接受過多的雨水或汗水,並且在淋雨或運動之後要立刻擦乾,才不會造成耳機的損壞。

final ZE 系列真無線耳機並未搭載降噪機能,主要是透過矽膠耳塞與腔體結構設計,在配戴時達到物理性的隔音效果,因此建議各位在耳塞尺寸的選擇上要特別注意,但也因為 ZE 系列真無線耳機並未有專用的 app 應用程式,來輔助使用者進行耳塞緊密性的偵測,因此在判定上就只能靠自己的聽感來去解決這個問題,或是透過平常習慣聆聽的音樂中低音頻的表現來進行判定,如果覺得低音頻的量感不夠的話,就表示矽膠耳塞的密合度不太夠,建議可以更換較大尺寸的矽膠耳塞。最後,在配戴穩定度來說,我自己有配戴這兩款真無線耳機去跑步與重量訓練,在較激烈的跑動或動作下,也不會有隨時要掉落的不安全感。

ZE 系列真無線耳機則提供觸控面板的操作功能,左右耳機機殼外均備有觸控面板,能進行音樂播放/暫停、音量調節與通話功能的操作,且左右耳的操作方式相同,不會有需要記憶操作方式的困擾,觸控的靈敏度與反應相當不錯,我自己也測試如果手指上有水的情況下能否順利觸控操作,這部分也是沒有太大的問題,而且將觸控面板配置在靠耳朵的平面處,也有減少誤觸情況發生的機率,雖然我自己還是有多次誤觸的狀況發生。

即便在耳機結構、驅動單體、腔體設計與矽膠耳塞等設計是完全相同,但 final ZE2000 與 ZE3000 在整體的調音與聽感上卻有著明顯的差異,以相同的樂曲與音量來進行試聽,final ZE2000 屬於人聲較為前靠的調音,雖然不至於到許多發燒友的女毒等級,但人聲輪廓相當明顯,聽起來相當自然舒適,而 ZE2000 則比 ZE3000 增加了更多的低音頻量感,讓音樂的鼓聲與貝斯等聲音更為明確,搭配較為柔和的高音頻聽感,相當適合長時間聆聽音樂。至於 ZE3000 則對於人聲有著更細膩的演繹,人聲的密度扎實且形體完整,中音頻平滑柔順、高音頻則較為清亮,低音頻雖然力道稍嫌不足,但彈性相當足夠,整體來說依舊維持 final 系列耳機三頻平衡的調音風格,但因低音頻較不明顯的關係,讓音樂的節奏感覺不明顯一點,且在空間感與音場的表現上,也沒有 ZE2000 來的開闊。

最後,我用 Samsung Galaxy Flip 3 與 Apple iPhone 13 Pro 在音量為 60 的情況下進行續航力的測試,播放的音樂格式均為 KKBOX 的 Hi-Fi 檔案格式,前者的續航力為 6 小時 52 分鐘,後者則為 6 小時 48 分鐘,續航力表現算是相當出色。至於這兩款同宗同源的 ZE 系列真無線耳機要怎麼選,以售價來看 ZE3000 為 3,990 元、ZE2000 則為 3,490 元,以價差僅有 500 元的情況下,想要人聲與高音頻表現較佳的聽感的朋友,建議可以選擇 ZE3000 比較符合平時的音樂類型聆聽,想要多一點低音頻與空間感表現的話,就建議選擇 ZE2000 會是更好的聆聽選擇。
Model:KIKI、芊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