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去年底公開完整規格的 Dyson Zone 空氣清淨耳機,終於在時隔九個多月之後正式在台灣上市開賣,這次 Dyson 也為台灣市場帶來普魯士藍及亮銅色的 Dyson Zone Absolute+,以及晴空藍及亮銀色配色的 Dyson Zone,除了配色不同外,Dyson Zone Absolute+ 還多附上額外一對靜電活性碳濾網、旅行專用盒、飛行專用配件組合與軟布袋等配件,而本文布萊恩將為各位帶來 Dyson Zone Absolute+ 空氣清淨降噪耳機的體驗報告。
Dyson Zone Absolute+ 空氣清淨降噪耳機,是專為都市空氣和噪音污染問題所打造的產品,具備磁吸可拆裝式的無接觸面罩,並在耳罩式耳機內配置雙重淨化濾網,提供多種不同氣流模式,為了滿足空氣淨化結構,Dyson Zone 則採用耳罩式耳機結構設計,內建 40mm 釹磁揚聲器驅動器,提供使用者 6Hz - 21000Hz 寬廣的頻率響應範圍,同時,Dyson Zone 也具備混合式主動降噪技術,與耳罩式耳機帶來的被動降噪,透過內置的 11 個波束成型麥克風其中的 8 個,系統會以每秒 384,000 次來監測環境聲音,達成在純音樂模式下,主被動降噪結合最高可消除 40dB 的噪音,當然也提供通透與對話模式,供使用者根據不同環境進行調整,或以面罩配戴或取下自動切換,而這款可謂精品級的 Dyson Zone 究竟表現如何就讓我們接著看下去。
- 外盒包裝
- 耳機內部結構圖
- 內盒包裝
- 隨機配件
- 使用說明書
- 配件組合
- 配件清單
- 充電線與耳機線
- 旅行專用盒
- 金屬背帶扣
- 專用盒上蓋
- 編織背帶與防接觸面罩
- 背帶安裝示意

Dyson Zone Absolute+ 所附上的旅行專用盒其尺寸體積相當龐大,加上背帶無法調整,對不少體型較嬌小的使用者來說會有點龐大,若是真的要攜帶上飛機的話,還是有點佔據空間,倒不如用內附的軟布袋收納,放入自己的旅行背包會是更輕便的選擇,另外專用盒內部雖可以放入充電線、耳機線與飛行專用配件組合,但其實耳機本體的軟質收納袋也可以做到一樣的收納,這部分倒是未來 Dyson 可以考慮更改之處。
- 耳機本體與非接觸面罩
- 非接觸面罩(正面)
- 非接觸面罩(內側)
- 非接觸面罩(側面)
- 磁吸結構設計
- 非接觸面罩(下側)
- 非接觸面罩(上側)

非接觸面罩主要的任務是讓佩戴者能夠順利的呼吸到耳機空氣清淨系統提供的乾淨空氣,因此在彎度與中央網格均進行特別的設計,這樣也可確保在側風環境下也能有效將外部空氣進行過濾,至於實際配戴時真的也是有種特別的氛圍,要說是未來感十足的電馭叛客風格也可,要說是蝙蝠俠中的班恩也沒有問題,總之真的要恥度拉很高才可以配戴外出使用,不過空氣輸送的流動性相當不錯,能確保你所呼吸的空氣都是由空氣清淨系統過濾後所提供。
- 耳機本體(正面)
- 耳罩外殼
- 耳機本體(裏側)
- 耳機本體(側面)
- 腔體通氣孔
耳機內部的耳罩則為人體工學耳罩配置,且可拆下來進行清潔或更換,橢圓形的耳罩則為 -13 度設計,在配戴時能確實的貼合雙耳,帶來不錯的舒適度與被動降噪效果,左右耳罩上方則有耳機內部腔體的通氣孔設計。
- 頭帶設計
- 可調整長度結構
- 右側按鍵與麥克風
- 左側按鍵與麥克風
- 左右空氣孔
左側耳罩則具備風扇按鍵、USB-C 充電埠,以及一個麥克風配置,風扇按鍵則需要搭配非接觸面罩時才能使用,可依次切換低風速、中風速、高風速與自動四種風扇模式,如果長按風扇按鍵,就會進入藍牙配對模式,左右耳罩前側則可以看到耳機空氣清淨系統的排風孔。
- 高密度壓縮機
- 雙重淨化濾網
- 驅動單體
靜電式濾網上的帶電纖維可吸附 99% 小至 0.1 微米的顆粒物,包含灰塵、花粉與細菌,富鉀炭濾網提高了酸性氣體的捕獲效率,可捕獲燃燒煤、石油、天然氣或柴油等化石燃料時產生的城市氣體污染物。耳機裏側的耳罩也可用同樣的方式進行拆裝,內置 40mm 釹磁揚聲器驅動器,提供 6Hz - 21000Hz 的頻率響應,耳罩與雙重淨化濾網均為可替換的耗材,未來 Dyson 在台灣也會提供替換件讓消費者進行購買。
- 耳機本體重量
- 非接觸式面罩重量
- 含專用盒與配件重量
- 初次設定連接
- 濾網設置
- 耳機配戴
- 配戴位置指示
- 面罩配戴
- 面罩調整
- 自動開關功能說明
在 My Dyson 應用程式中可以看到目前所在地點的各項即時空氣品質數據,這也是這款耳機與其它降噪耳機最大的差異,應該也可說是最大的賣點之一,主介面下則可查閱耳機目前電量(不過沒有電量百分比),以及濾網剩餘使用時間的狀態,下方則有周遭二氧化碳監測,以及目前的風扇模式,這個功能需要搭配面罩才能開啟查閱,接著則是聲音即時監測,透過內建的 11 個麥克風,能偵測到入耳與周圍環境的音量大小,單位則是 dB,右上方則可調整隔絕、通透與 OFF 三種降噪模式,最後應用程式也會提供每天的空氣品質與聲音的統計表。
另外在產品設定選單中,則可更改耳機的名稱,並提供自動設定地點(需開啟裝置的定位功能),同時也能設定濾網壽命警示,並提供線上購買濾網選項,當然可替換的耳墊也提供線上購買,不過要等之後台灣開放才能順利購入。最下方的偏好設定中,則可開關放低面罩時會暫停播放音訊、噪音限制器等功能, My Dyson 應用程式也支援線上耳機韌體更新,並提供移除產品的功能選項。

終於要進入實際體驗環節,先從實際的配戴感來說,重量達到 590g 的耳機本體,加上大尺寸的耳罩結構設計,即便再有特別設計的頭帶加持下,也確實能感受到配戴時耳機所帶來的壓力,不過主要會是左右兩側的夾耳感,上方頭帶的重量分散則會平均一點,雖然大尺寸的耳罩墊具備優異的被動降噪效果,但因使用布面材質在長時間配戴下會有悶熱感產生的情況,我自己認為在台灣悶熱的夏天配戴,是真的會有點不舒服,但夏天就適合搭配非接觸式面罩一起使用,過濾後的風量能減輕臉部的悶熱感,這點倒是另外一個隱藏的額外優點。
整體來說,Dyson Zone 比起目前市面上逐漸走向輕量化配戴感的無線降噪耳機來說還是稍微偏重,如果沒有加上非接觸式面罩的話,基本上空氣清淨系統就等於毫無用武之地,但如果有形象管理需求的話,實在也不會每次都搭配面罩在室外走動,這就是相當難取捨的地方啦,實際的配戴舒適度以 1-10 分來說,我僅會給到 6 分的體驗分數,未來希望 Dyson 能為這款耳機進行輕量化的設計。

Dyson Zone 提供音頻操作桿與風扇等兩種實體操作按鍵,並在左右耳罩中央設置了觸控操作面板,用以切換不同的降噪模式,在實際操作體驗上,降噪模式的操作要比較大力才能作動,有點像是對著耳機敲擊的感覺,除影響配戴舒適度外也造成耳朵內不必要的噪音,所以如果要切換降噪模式的話,建議透過 My Dyson 應用程式來進行會比較好。音頻操作桿與風扇按鍵的操作方式就比較直覺簡單,且按鍵設置的位置也相當恰當,不會有突然找不到或要用不合人體工學的方式才能操作,整體的操作體驗因為觸控面板叫不靈敏的緣故,我同樣也只能給到 6 分的體驗分數。
Dyson Zone 內建 11 個波束成型麥克風,其中有 8 個應用在主動降噪系統下,其他 3 個麥克風則用於通話收音時使用,我是在降噪模式下進行室內外通話品質的測試,可以聽到在室內通話時的語音相當清晰,雖還是有些微的環境聲音但基本上可以無視;而在戶外通話品質測試時,我則分別在有面罩與無面罩兩個配戴模式下進行,不難聽的出來通話人聲雖然清晰,且也可以過濾掉相當多的環境聲音與風噪聲,但針對高音頻聲音的降噪效果並不是太出色,常常會有刺耳的聲音出現,這點算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具備混合式主動降噪技術的 Dyson Zone,搭配上方提過的 11 個麥克風配置,讓其對環境聲音的偵測算是相當靈敏,降噪效果以初次進入降噪耳機領域的品牌來說,已經擁有平均水準以上的表現,實際開啟隔絕模式後,未播放音樂時的被動降噪就已經有 75~80% 左右的隔絕率,但會出現些微的負壓感也是比較可惜的地方,在播放音量開啟至 50 左右的量感,就可以與環境聲音徹底的隔絕,實際在捷運等大眾運輸上使用,則可以發現這款耳機對於高音頻的降噪效果確實不太理想,像是捷運車廂的警示鈴聲,或是磨軌時的高音頻,在開啟降噪模式的情況下,都還是稍微可以聽見。
至於在通透模式下,則是提供自然舒適的聽感,並沒有出現某個音頻頻段突然聲音放大的情況,比起隔絕模式我自己更喜歡 Dyson Zone 的通透模式,聲音聽起來的空氣感與通透性都更為明顯一點。至於如果搭配面罩加上風扇啟動後,是否回會聽到馬達聲,我自己在實際測試後,如果是靜態低風速模式的話基本上是完全聽不到,不過從輕度中風速模式開始,就可以或多或少聽到馬達運轉聲,且即使是在隔絕模式下,也是可以感受到持續的低頻運轉聲,這部分真的算是這款耳機最大的痛點之一。實際的降噪效果體驗,我則會給到 7 分還算不錯的體驗感受分數,但前提是沒有面罩的干擾下...


從聲學角度來看,Dyson Zone 搭載 40mm 釹磁揚聲器驅動器,以及智慧音訊處理技術,提供總諧波失真率低至 0.08%(@1kHz)與 6Hz - 21kHz 大範圍的頻率響應,先跟各位分享這款耳機在開啟隔絕與通透模式下,聽感最大的差異就是聲音的空氣感在通透模式下會明顯一點。Dyson Zone 採人聲較為前靠的調音設定,低音下潛深度夠但回彈力道稍微不足,在均衡聲音模式下低音力道有些不足,中音頻扎實且通透感十足,能提供舒適耐久聽的聽感體驗,高音頻清晰但略嫌不夠清亮,在小提琴高把位時會略帶沈悶感,主要的聽感還是以中高音頻為主,但可以透過 My Dyson 應用程式,選擇「高音強化」與「低音強化」來調整自己喜歡的聽感。
Dyson Zone 的聲音解析力偏向中上的水準,包括人聲與樂器的形體掌握算是不錯,不過度強化聲音解析力也讓音色不會往偏冷的調性,整體聲音的立體感十足,但定位感又顯得不夠明顯,用來聆聽大編制的交響樂等類型音樂時,則會有種空間感被壓縮的感覺,這也算是比較可惜的地方。人聲的表現則算是中規中矩,並沒有偏向女毒或男毒的那種絕對聽感,但人聲的細節與細膩度算是清晰,不會有模糊不清的狀況發生,實際的聽感體驗我則會給到 7.5 分的體驗分數。

最後來看到續航力的表現,Dyson Zone 採內建充電式電池設計,我自己在開啟隔絕模式並開啟 50 的音量下進行藍牙音樂播放,以平均每天聆聽 8 小時的情況約剩下 70% 左右的電量,但如果是開啟主動降噪與淨化功能的情況下,同樣在 50 的音量大小下,電池續航力則會瞬間掉到僅有 3 小時 25 分鐘的表現,加上完整的充電時間我自己實測後需要 2.5 小時左右,在搭配淨化功能時的電源轉換率可以算是不及格的表現。

身為 Dyson 首款進軍音響聲學領域的產品,Dyson Zone 還加入引以為傲的空氣淨化系統,這個概念算是相當新穎有趣,但以目前疫情趨緩全球開放的情況下,會讓人有一種時不我予的遺憾感,當然在台灣冬季有霧霾或是季風空汙較為嚴重的情況下,使用淨化功能就顯得不那麼尷尬,但另外一個要面對的就是是否願意加上非接觸式面罩一起外出的情況。以耳機本體來看,偏重且偏大的配戴感,在配戴舒適度表現上僅在及格的邊緣,悶熱感與降噪時的負壓感,也是接下來 Dyson 需要解決的不足之處,如果能再加上可調整量感的降噪與通透模式,則會為使用者帶來更完整的配戴體驗。
以初次推出的降噪耳機來說,Dyson Zone 在實際的降噪與聽感體驗上,都有在平均以上的水準,搭配設計已經完整的 My Dyson 應用程式,只需在功能面上進行微調後,基本上就是一副成熟度相當高的無線降噪耳機,雖與市售的無線降噪耳機相比還有許多值得改進之處,且搭配淨化功能後的續航力下降太快也讓淨化功能成為一把雙面刃,加上精品等級的售價也確實會讓不少人卻步,或許之後 Dyson 可以考慮推出家用型的空氣清淨藍牙喇叭之類的產品,或許能吸引更多消費者願意買單。

最後奉上本次台灣推出的 Dyson Zone 兩款機型的內容物與售價,希望各位看到不要嚇到吃手手...

▊福利社










































Model:瑋庭 Ang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