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上個月介紹 100 小時續航力的 Marshall Major V 貼耳式耳機後,這回 JB 要跟各位分享的是與之同步推出的真無線耳機─Minor IV (後者即羅馬數字的四),距離前代 3 年問世的它主要升級聚焦在電池性能上,耳機單次使用時間由 5 小時提升到 7 小時,搭配充電艙則能來到 30 小時,充電時間也隨之縮短,15 分鐘快充即能獲得 3 小時的聆聽時間,較前代翻倍,前代就有的無線充電自然也延續了下來;Minor IV 搭載 Marshall 標誌性調音的 12mm 動圈單體,無線通訊技術亦迭代至藍牙 5.3 版本,連接穩定性強化之餘也提供多點連線功能、支援 LE Audio 低功耗藍牙音訊,那畢竟採用的是半入耳設計,降噪功能就不具備了,此外,耳機本體並有 IPX4 的防水等級保護。
- 外盒正面
- 外盒背面
- 開盒
- 盒內容物
外盒包裝就簡單看看,盒正面強調 30 小時無線播放時間,背面則列出人體工學設計、Marshall 標誌性調音、應用程式支援,以及 LE Audio Ready (未來透過 OTA 更新)等特性,至於盒內容物除了耳機本體外,還有快速入門指南、保固書和一條 USB-A 對 USB-C 充電線,前端並可看到菱格紋設計的細節。
- 充電艙正面
- 充電艙背面
- 充電艙底部
- 充電艙上蓋
Marshall Minor IV 的外觀相比前代的「英倫搖滾風」基本沒什麼變化,顏色目前僅提供黑色,圓角矩形充電艙表面可見 Marshall 產品必備的荔枝紋皮革,正面並有略為凸起白色手寫體品牌標誌,充電艙背面中央規格則說明它具備 500mAh 電量,充電艙底部因具備弧度而無法站立、僅能平放,在 USB-C 充電埠旁則有同心圓設計的藍牙配對鍵,至於上蓋的開闔則有兩個固定角度,不會輕易地甩開之外,即便上蓋半開耳機也不容易掉落~

上蓋開啟的模樣,可以看到耳機露出半截在外、拿取非常輕鬆,充電艙正面並設有一顆 LED 指示燈,開啟上蓋即會顯示電量,從紅色到黃色再到綠色分別對應 0~100%,而初次與播放裝置配對時,耳機需放入充電艙內並保持上蓋開啟,接著按住配對鍵待 LED 指示燈閃爍藍色,就能在藍牙設定裡去做選取,即便有支援 Google Fast Pair 技術,但感覺還能夠再精簡一下連接步驟就是

- 耳機外側
- 耳機內側
- 菱格紋耳機柄
耳機本體採半入耳式設計─也就是說它不具備導管或耳塞,從發聲部處可看到黃銅色的金屬網(跟耳機柄尾端材質相同),該處為拾音麥克風的所在,外部並以同心圓設計點綴,耳機柄下緣則使用摩擦力較大、且不易從手中滑落的菱格紋,這也是 Marshall 吉他音箱電源撥桿經典的設計,耳機柄上緣則有象徵品牌的白色「M」手寫體字樣,整隻耳機則是由消費後回收塑膠製成,但表面布滿細緻的紋理,沒有平價耳機常見的塑膠感。
耳機內側除有 L/R 配戴方向提示外,也配置了配戴感應器,可以在耳機摘下時自動暫停音樂,至於充電金屬接點則是位於腔體下緣的地方,此外,耳機本身亦具備 IPX4 的防水等級,即生活防潑水,如果濺濕了建議擦乾再收回充電艙為佳。Marshall Minor IV 內部採用的 12mm 動圈單體則跟前代相同,其具備 32 歐姆、20Hz~20kHz 的響應頻率。

沒了導管和耳塞的 Marshall Minor IV 實體配戴起來完全沒有不適感、也不容易鬆脫掉落,這是因為耳機設計經過微調、配戴角度更貼近耳道的關係,美中不足的大概就是物理隔音效果(跟入耳式比)差了些,那因為不需要耳塞(也沒有矽膠耳套),對油性耳的使用者來說會還是多清潔再做收納囉!耳機外側 M 字位置為觸控面板,在標準模式下,單擊為播放/暫停,雙擊對應下一首/接聽來電/結束通話,三擊則是前一首,長按預設為拒接來電、但也能在《Marshall Bluetooth》應用程式裡自訂。
- 耳機本體重量
- 與充電艙重量
重量方面,我將 Marshall Minor IV 放上電子秤測得單邊 4.5g,連同充電艙則是 47g,十分輕巧沒什麼好說的。續航力作為這次升級的重點,由前代 Minor III 的單次 5 小時一舉提高到 7 小時,實際以 60% 音量聆聽一天也差不多是這個時間,若要從上班戴到下班是完全沒問題的(?),至於充電時間部分...15 分鐘就能換得 3 小時的聆聽時間,較前代的 1.5 小時直接翻倍,當然也能透過 Qi 認證的無線充電板來為它充電。
Marshall Minor IV 真無線耳機重點規格:
藍牙版本:Bluetooth 5.3
驅動單元:12mm 動圈單體
響應頻率:20Hz~20,000Hz
阻抗:32 歐姆
音訊解碼:SBC、AAC
電池續航:耳機 7 小時,充電艙 30 小時
充電速度:充 15 分鐘獲得 15 小時藍牙播放,充 3 小時可充滿
防水等級:耳機 IPX4
重量:耳機單邊 7g,充電艙 39g
建議售價:3,990 元

Marshall Minor IV 的無線通訊規格由前代的藍牙 5.2 升級到 5.3 版本,通訊範圍同樣是 10 公尺,實際戴著搭乘大眾運輸一週都沒有遇到斷訊問題,穩定性確實有所提升,另外它也具備多點連線功能,最多能連接 2 部裝置(記憶的裝置數量好像是 6 部),支援的藍牙編碼為基本的 SBC、AAC,未來將會透過 OTA 支援 LE Audio 低功耗藍牙,進而提供更好的音質解碼和低延遲表現。Marshall Minor IV 一旦連接,開啟充電艙上蓋後手機就會自動連接,反應可說相當快速~
- 主畫面(一)
- 主畫面(二)
- 電池保存
- 觸控模式(標準)
- 觸控模式(迷你)
再來看到《Marshall Bluetooth》應用程式,主畫面可以看到左右耳及充電艙的當前電量,接著還有等化器、觸控模式、自動播放/暫停、電池保存,先前在 Major V 貼耳式耳機上看到的「待機逾時」則是消失了,另外,當有音樂播放時介面下緣就會出現一個媒體控制列,點擊展開可進行暫停/播放、前後首與音量的調整。比較值得一提的「電量保存」透過滑桿提供 4 段用電量調整,在最右端的電池保存 MAX 下會啟用充電上限(充至 90% 停止)、限制充電速度,並在溫度超出理想範圍時降低充電速度


實際以 60% 音量串流 Spotify 上的音樂,因為 Marshall Minor IV 少了層耳塞、直接向耳內傳遞聲音的關係,在室內環境約 65% 就能展現不錯的量感,較我過去體驗的半入耳式耳機來得宏亮。首先要分享的是宇多田光的《BAD MODE》,在 Marshall Minor IV 的詮釋下人聲聽來溫暖有質感,唱腔中略帶沙啞的風格也有很好的體現,同時又與背景伴奏有著不錯的分離度,與此同時結像也有不俗的發揮、並非所有樂器糊成一片,鼓聲和低頻量感雖然沒有同價位入耳式那麼強勁,但聽下來還算是很舒服的,音場表現適中,跟這種錄音室樂曲十分契合。
再來要分享的則是美國搖滾樂團 Imagine Dragons 的新曲《Take Me to the Beach》,這款半入耳式耳機的中頻人聲清晰明亮,動態感亦佳,低頻反而有種點到為止的感覺,這部分可能就要靠等化器來微調了,另外若能再強化層次感、音場深度或許會更好!最後一首我選擇的則是「江南大叔」PSY 的《DADDY》,Marshall Minor IV 在這種 EDM 曲風發揮倒是較前面兩首來得適合,雖然在超低頻部分因為先天限制而較少發揮,低頻則是收放快速、且有一定彈性及量感,PSY 的口型清晰,齒音則是感覺不太出來,若希望低音強一點(或收一點),也能夠透過應用程式的等化器來進行微調。
PS. 聽感屬於個人主觀感受,請以個人實際試聽為主。

雖然 Marshall Minor IV 沒有主動降噪,物理降噪也不太夠用,JB 也還是照慣例分享戶外的使用感受,手機 6、70% 音量在戶外可以清楚聽到內容,但行人交談、汽機車的收音同樣盡收耳底,即便將音量再調高到 8、90% 還是一樣,就是半入耳式設計先天的不足之處了,好處是更能夠掌握到周遭動態,相比開放式耳機,音樂聽起來是有更宏亮的!雖然 Marshall Minor IV 搭載兩顆通話麥克風,但沒有通話降噪演算法,實際在戶外測試的結果就不甚理想,在周遭沒有人的情況下,發話者的聲音還能聽清楚,一旦附近有行人交談聲則會立即被掩蓋(大概八成以上),與此同時風切聲亦十分明顯,倘若是室內環境下就相對沒這個問題。

由於升級到藍牙 5.3,即便這支真無線耳機沒有遊戲模式或低延遲模式,但實際玩起 FPS 手遊《決勝時刻Mobile》,槍枝擊發和開火動畫「體感」上幾乎是同步的,話說我還真沒遇過用藍牙 5.3 還有明顯延遲情況的耳機(感覺遊戲真無線耳機似乎變少了?不然就是推出 dongle 瞄準 PC 及主機的無線使用情境),而在遊戲中,Marshall Minor IV 呈現飽滿立體的聲音,槍枝擊發聲十分帶勁,爆炸聲也不會感到空洞,遊戲內語音亦十分清晰!

以吉他放大器闖出知名度的 Marshall,過去 JB 陸續測試了幾款藍牙音箱、耳罩式及降噪耳機,而半入耳式的 Minor IV 在耳機此一類別當中自然是最入門的等級,但這不代表它的品質就不可靠,從復古外觀到聲音表現放在半入耳式市場,都算是相對討喜的!實際使用一週之後,我認為它的聲音宏亮直接、且具備不錯的空間感,而在佩戴上,在沒有導管及耳塞設計的情況下也能維持一定的穩固性和舒適度,若論最重要的升級,那還是藍牙 5.3 和續航力表現了,前者在改善穩定度的同時,提供多點連線功能並強化低延遲表現,後者則賦予耳機單次 7 小時的聆聽時間,更能夠應付日常使用。

雖然 Marshall Minor IV 走半入耳式設計就註定無法同時擁有降噪功能,但畢竟賣到將近 4 千元的價位,不免還是會被拿來說嘴(同價位可以有不錯的降噪效果了),而且通話降噪無論軟硬體都沒有特別的優化,只有在室內通話品質才會好一點,是略嫌可惜的地方

MD:沐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