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數百次.....卻也從沒進去探險.....昨夜,友人生日.....我想剛好有機會去一探究竟.....
從進門開始......要客人自己把傘放在自己座位旁??????
對菜單沒啥概念....套餐
生魚片......尚可
鮑魚沙拉....還好
炸魚.......還好
帝王蟹腳.....吃起來卻讓我想到上闔屋....可是這裡是三井
烤牛骰子.....已經乾了.......下面加熱....只是讓牛肉變牛肉乾而已
蟹腳火鍋.....柴魚高湯有點....酸.....要不是柴魚潮濕,就是菇的問題
早知道有烤蟹腳.....就不要他們烤....直接丟湯理會好一點
其實,食物表現並不是不好.....是食物以外的
食器有破損,居然還能上檯面.....就算它只是個讓客人扔蟹腳殼的
還有.....最令人難以接受的.....客人還沒走完,吧台已經急著打掃?????
吃了幾十年,從地攤吃到高級懷食......還真沒見過......還好沒閉眼....要不然以為自己在築地市場外吃路邊攤一樣
三井.......老闆大概也鬆了吧
作吃的....難道這老闆的眼光只是如此......空有名聲與門面.....卻不知實質的力量已經慢慢頹廢
讓我想到.......至少.....有些名聲不及於此間的........也是一直維持那份食作者的榮譽與驕傲吧
BIG B.B wrote:
沒辦法把慕名而來的客人變成熟客那我想做為一間以食物聞名的店來說是失敗的,就是個騙錢的店而已。店家分類客人,客人也會分類店家,只是損失的通常是店家而已。
其實這句話或這個評論有點邏輯上的吊詭
三井或諸如此類的店家確實有熟客,而且熟客可能是從慕名客轉變而來的,只是像我及部分此樓的樓主一樣沒有成為熟客。
像我個人就有成為以前士林區的某間日本料理熟客 (現在的味留壽司前身八帖).
我們也不能說我們沒有因為某些喜好或用餐感覺成為熟客,就說這家店失敗或騙錢!
比較客觀的消費者評論,我個人是認為可以說"一次失敗的用餐體驗",所以我也強調了我個人所感覺"包廂的熟客"及"慕名客"的差別!
另三井是否以"食物為名" ? 這個應該也是依人而異! 有可能他像我文中所說"有客層喜好或轉型定位"的改變。當然我也不是餐廳經營者,所說的只是個人評論。
但我同意店家至少要盡可能的維持每個入席客人要有差不多的用餐體驗。但這個又與"用餐費用"相違背!
我們無法去詳細比較"包廂客或熟客"的餐點費用與"套餐客"的費用。
有可能點菜侍者心中自有一把尺!
很有可能翻桌的"套餐客"只是用來補平時包廂客(含企業團體訂位)或熟客不足時的營業額. 或者8/2 比區分! 2成套餐客就維持固定營收等等!
而這句話 "店家分類客人,客人也會分類店家" 我覺得是很貼近事實,而且沒有對錯!
現實我們每次去不同餐廳用餐,都會幫餐廳分類,諸如"下次一定會在去"、"不會再去"、"毫無特色"...諸如此類.
餐廳相對也不需要以接受"所有客層"為經營方針。
如三井,她不像是王品集團,沒有很統一的菜單、標準化內外場流程,也不是很一般的大眾化客層。
故,某一程度的區別客層 (不管是刻意或順其自然),可能會讓餐廳達成經營目標及利潤最佳化的目的。
如客層都是"只經過預約的包廂客" (我也想說三井你怎麼不全部改為包廂好了)
可能會對於整體的包廂客,會有最佳的用餐體驗 (如不會有一般客人)
而三井她有可能也不需要朝鼎泰豐這種廣泛知名度且又維持一定的"餐點"及"服務"水平,經營者可能認為不需要。
反正一切的一切都看經營者.
最後: 有些事情是"見面不如聞名",不過若不去體驗怎麼又會有之後的感想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