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的臺北不若往年出現東北季風,依然如同夏天一樣的晴朗炎熱。
天氣晴朗,自然會想要出門走走,只是還要載口罩,大熱天就是不方便呀!
星期天的中午,需要接送老婆到內湖參加活動。
雖然正午大太陽下還是要戴著口罩活動,還是利用中間等候的空檔,去走訪參拜了於大直美麗華附近的劍潭古寺。

劍潭古寺,光是名稱中有個「古」字,就足以引人遐想:這座寺廟究竟有多「古」?要說「古」,劍潭古寺的建築物不怎麼古,1937年才遷建到現址,至今不過84年;要說「不古」,劍潭古寺可是最早出現在清代方志中的臺北盆地古剎。劍潭古寺相傳創建於明鄭時期,且有關於鄭成功與劍潭之傳說—劍潭魚精。以現今可考證的歷史而言,最早出現紀錄於1733(乾隆38)年,這座佛寺就位於劍潭邊。因為有著與國姓爺有關的傳奇故事,因而香火頂盛。歷經1844(道光24)年及1923(大正12)年兩次重修,成為位在劍潭畔的三殿式寺廟。從日治時期的風景明信片中,可以想像當年位於基隆河劍潭畔的風光明媚。
- 劍潭寺明信片(一)
- 劍潭寺明信片(二)
【資料來源:臺灣記憶—國家圖書館 】
不過好景不長,1937(昭和12)年,一旁位於圓山上的臺灣神社擴建,劍潭寺被迫遷移,初移至現今大佳國小校地,後因設校,又遷至大直現址。2次遷移讓寺內文物四處流失,又由於經費不足,因而只能使用原建築構件重建為面寬十一開間的單落建築,屋頂改為中國北方黃瓦混合日式屋簷。2005年再次整修,改回原本閩南式屋簷,即是今日所見現況。
雖然因為搬遷與整修,而使劍潭古寺的建築文物遺失不少,但或許是年代久遠,且昔日香火鼎盛,寺廟建築雖只餘一進,但還是保留藻井與不少精彩的木刻,以及屋頂重修後復原的新作剪黏作品。廟方另外保留部分昔日劍潭邊舊建築的石雕,例如龍柱、石柱、石堵、檐牆、柱珠等構件,還有幾面石碑在建築右側的小庭園中,很值得順便一看。
劍潭古寺的位置,就隱身在臺北捷運劍南路站旁,出站後步行不用100公尺就可扺達。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跟著老狗的照片順遊一番,日後再搭捷運實地一遊,還可以順便逛逛美麗華或劍南路步道,挺不錯的!
從北安路上往劍潭古寺延著指標前行,會先遇上寺外的山門。
如果是開車的朋友,可以再把車往內開,因為還是公有道路,路旁有收費停車格。

再順著道路往內走,就會見到劍潭古寺的建築與廟埕。

走到寺廟的正前方,可以見到面寬達十一開間的建築。
從正面看可說是很壯觀,但其實縱深不大,僅有一落而已。

廟埕的另一邊也有開門,可以從另一邊進入寺內。

2005年的改建,讓寺廟的屋頂回復到臺灣常見的閩南式廟宇形式。
從網路上找到的舊照片資訊,可以發現從前的屋頂是北方宮殿式
屋頂上的裝飾也變的相當熱鬧,
中央的西施脊,有著觀音收大鵬的故事,以及佛教的四大天王像。
龍邊的西施脊,則有牡丹、麒麟、鳳所構成的三王圖。
虎邊的西施脊,應該是佛典中孔雀救虎的故事。
- 虎邊梢間屋頂
- 明間側間屋頂
- 西施脊特寫
- 龍邊梢間屋頂
至於屋脊上方,中間是雙龍護塔,兩側則是一對鰲魚。
雙龍有腳趾,鰲魚則是龍首魚身,無腳與腳趾。
這些剪黏都是現代作品,做工相當精緻,造型美觀。
網路上查到的資訊中說是與修復大龍峒保安宮的師傅是同一位。
- 虎邊鰲魚
- 虎邊龍
- 中央寶塔
- 龍邊龍
- 龍邊鰲魚
在屋頂上共有四條垂脊,垂脊的排頭都有戲齣,內容應該都和佛教有關,但代表那個故事就不了解了。
- 虎邊外側排頭
- 虎邊內側排頭
- 龍邊內側排頭
- 龍邊外側排頭
明間與次間特寫。檐下之外有螭陛。

螭陛又稱御路,是常見的龍道造型。

站在廟前檐下,可以見到整棟建築是以磚木構成。
檐牆全為木造,在明間與次間施有精巧的木雕,梢間與盡間則為木柵格窗,最外側則是廂房,為室內空間,對梢間的檐下開有門做為進出之用。
- 虎邊廂房
- 虎邊梢間
- 虎邊次間
- 明間
- 龍邊次間
- 龍邊梢間
- 龍邊廂房
檐下的屋架木刻相當精彩,因為建築面寬很寬,所以在明間兩側與次間交界的屋架設有獅座與象座各1對,次間與梢間的交界則是獅座2對,梢間與盡間之間則是由疊斗構成,其間的束隨上有著繁複的木雕。步通下方的員光木雕更是精緻。這些有木刻的地方全上了金漆,讓整座寺廟看起來金碧輝煌。
- 虎邊梢間
- 虎邊次間
- 明間虎邊
- 明間龍邊
- 龍邊次間
- 龍邊梢間
位在明間上方的寺匾,提名者為前副總統謝東閔先生。
現在認識謝東閔副總統的人應該也不多了吧!

位在明間檐下的龍柱與前點金柱。
前點金柱的對聯內容:「寶劍劫灰塵爐火重新光大直,澄潭涵法雨川流終古擁觀音」記載了劍潭古寺從劍潭遷移到此地的往事。另外還刻著「庚辰劍潭古寺移築大直」,即指1940(昭和15)年移築之事。在殖民時代,寺廟因統治者的要求而遷移,信眾們只能無奈的接受。
- 虎邊龍柱
- 虎邊點金柱
- 龍邊點金柱
- 龍邊龍柱
可能是因為防疫的關係,老狗造訪時寺內是禁止進入的,所以只能站在檐下遠望建築內部。
也還好劍潭古寺縱深不深,站在檐下幾乎就可以看盡寺內。
目前明間與次間神龕上祀奉的是觀音佛祖、釋迦佛祖及護法神像,兩側祀奉十八羅漢。
龍邊梢間與盡間祀奉國姓爺等眾神,虎邊則是讀經空間。
- 虎邊梢間
- 虎邊明間與次間
- 龍邊明間與次間
- 龍邊梢間
整個建築內部最吸引目光的,當是明間的藻井。
木造的藻井作工與彩繪都相當精緻,只可惜不能進室內到正下方拍照。

正殿內的石柱共有2對,刻著「庚辰劍潭古寺移築大直」或「昭和庚辰移建大直」題記,紀錄了當年遷移非信眾所願,因而在石柱上題記做為讓後人知道這段過去的註記。
- 正殿虎邊石柱
- 正殿龍邊石柱
劍潭古寺的建築本體,目前可以見到的就只有這些。
站在檐下向後轉,時光瞬間向前推展70年,見到了美麗華屋頂上的摩天輪,回到了熱鬧繁華的美麗華商場。回想當年基隆河尚未截彎取直前,就算是移築後的劍潭古寺,前方離基隆河畔也不到200公尺。滄海桑田,數十年的光陰變化如此大,令人難以預料。


劍潭古寺在建築旁留下了一個空間,放置昔日位在劍潭時的舊建築石材。
往這裡走個幾步,會先看到這座石柱構成的拱門。

仔細看看拱門,是由刻有對聯的一對石柱,位在石柱上方的橫樑,還有應該在廟門兩側的門枕石所構成。

橫樑上有石刻廟匾,以及精緻的石刻作為陪襯。

往內看,會見到一整排的石造窗,窗上還有花草圖案石刻。

另一邊有著排成2列的石柱,以及位在門口的抱鼓石。
可見昔日劍潭古寺的建築,應該相當有規模,石刻及木刻應該都很精彩。

孤立於一旁的單一支龍柱,或許它原本的「另一半」早因風吹雨打而被摧毀或丟棄。

地面上殘留不少柱珠,應該是當年木柱下方的支撐體。

往這裡走會見到左右成列的石柱,上方的棚架應該是後來搭建,用來幫這些古物們遮風遮雨的。

在這裡的左右側各有1座碩大的抱鼓石,比對老狗找到的日治時期明信片圖象,應該就是位在中門兩側的那2座。


這些石柱應該都是劍潭畔舊建築內的構件,另外還看的到另一組門枕。


還有這些石刻,可能都是檐牆的一部分。

照片中的柱珠被當成石椅,從體積來看,當時的立柱應該相當粗才對。

在樹下的這些方柱,老狗覺得像是過水廊的立柱。


這些精緻的石刻,不知它們原本的位置與功能。

另外,這裡還有好幾面石碑,不過碑文已經都不容易辨識。

這面應該是1852(咸豐2)年的《嚴禁剖鑿石條殘害劍潭寺龍脈碑記》碑,碑文難以辦識。

其他的石碑,碑文同樣難以辨識,可能是長期放置此地風吹日曬吧!


這幾面的內容像是功德碑。



這2兩已經不完整的石碑,就實在是難以猜出內容了。


走出廟埕,遠方大樓興建中,百年來大直地區的地景變化,令人難以預料。

走到劍南路站的1號出口,才發現原來從這裡到劍潭古寺近多了!
如果搭大眾運具來造訪的朋友,走這個方向會方便許多!

臺北盆地中年代最早的古剎在那裡?就在劍南站外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