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上星期,老狗在FB集章社團中發現了這個活動:
臺北建城140週年:北門登城樓

原來一直坐落在臺北市中心的北門已經140歲了,而且城樓是真的可以爬上去的。
想要報名參加活動,無奈早已額滿。
不過,主辦單位做了一組套色章在現場,那麼就利用星期天早上下雨的空檔來去蓋一蓋吧!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即然來到這裡,而且又沒下雨,當然要利用有限的時間,順便在附近走走。
雖然老狗住在臺北,但要到「蛋黃區中的蛋黃區」也得花時間特意安排。
而且,北門附近是臺北城百餘年來人文薈萃之處,有著許多前人生活的遺跡。
這麼多的人文歷史景點,相當適合在梅雨季的五月天來造訪。
下面就是老狗利用2個多小時的時間所走訪的各個人文景點,
提供給想來臺北市區走走的朋友參考。
  • 臺北府城北門:落成於1884(清光緒10)年,是大清帝國所興建的最後一座風水石城—臺北府城之五大城門之一。從日治時期到國府時期,北門就都一直處於可能被拆除的「規畫」當中,但卻也陰錯陽差的保留了竣工時原貌,成為五大城門中唯一一座未被改建的碉保式城門。但北門也因位於交通動線上,而呈現被高架橋包夾的樣態。這樣的狀況一直到鐵路走入地下、捷運板南線開通,交通上的需求獲得舒緩後才得到改善。在此同時,北門卻又因為位於交通節點上,成為外國旅客進出常經之地,因而被重塑為「國門」意象。從1960年代待拆的無用建築,如鹹魚般大翻身般成為現今刻意雕塑的國門意象,其中的轉折頗為耐人尋味。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 臺北郵局、郵政博物館 臺北館:臺北郵局建築物興建於1930(昭和5)年,為一棟鋼骨建築。原為日治時期之臺北郵便局及臺北電信局所使用,1937年時電信局移出。二戰後繼續作為郵局使用,在1969年按原樣式增建四樓,並為方便郵務車進出,而將原本拱門造型的車寄(門廊)拆除。於是就一直維持沒有車寄的外形,直到2019年展開修復工程,到2021年5月完工,即是今日所見外觀。整體外觀為折衷主義建築,水平垂直線條多,外表泥塑裝飾小型化。現今的臺北郵局除了仍然扮演郵局的角色外,二樓還藏著一處在2015年1月18日開幕的郵政博物館臺北館。因為臺北館每一段時間就會有郵票特展,而且常會隨著特展推出紀念章,因此在疫情前是為老狗不時造訪的地方。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 撫臺街洋樓:原為日治時期營造商高石組的辦公室,竣工於1910(明治43)年7月,臺灣人稱之為「石頭厝 」。1930年代後期由辦公室轉變成一般店舖,二戰後作為日產為國府所接收,由警備總部管理,做為軍職人員宿舍使用。1997年時被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2006年時展開修繕,次年完工。之後更換不同經營團隊經營,開開關關好幾次。目前由社團法人台灣歷史資源經理學會經營中,但星期天休息,所以照片中的大門是關著的。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 博愛路2、4、6、8號店屋:位在撫台街洋樓對面博愛路側的街屋,記得全都是相機店。只是沒想到這一整排街屋竟然有歷史。這群建築都是1927-1931年京町改築計畫之建物,立面保有四柱三窗形式。目前位於轉角的2號正在整修中,或許可以再現日治時期的鬧區風貌。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由三井物產於1914年興建之倉庫建築,2018年因西區門戶計畫區向東移動51公尺後重組,在拆除前曾導致文資團體抗議,歷時數年,鬧得滿城風雨。2018年10月31日以「台北記憶倉庫」為名,開幕做為藝文展區。事隔5年,這棟搬過家,見證臺北繁華的老屋似乎漸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淡出,依然默默的站在車水馬龍的忠孝西路邊,日日見證北門蛻變為國門的過程。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位在與北門相距約100公尺的對側,於1919~1920(大正8~9)年間落成的略帶辰野式風格的半磚半木造建築,即日治時期的鐵道部及國府時期鐵路局辦公室,都是視覺上最容易聚焦焦點。其他被指定為國家古蹟的範圍,還包括八角樓男廁、戰時指揮中心、工務室、電源室、食堂等,目前歸屬於2020年7月開放的「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北工場:這棟建築物在日治時期同屬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為1909年臺北工場東擴廠區時所建的「車輛修理工場」。1934年時,列車維修作業遷至松山臺北新鐵道工場(即現今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二戰後,這棟建築主要作為鐵路局禮堂使用。在1980年代初期,因市民大道興建時而拆除北側立面及近1/3空間,因此北側立面是最近整修新建,目前似乎還在工程的最後收尾階段。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 捷運北門站歷史文物展示區:在捷運北門站附近,塔城街一帶,是清朝臺灣巡撫劉銘傳在臺北設置機械局、鐵道工場的位置。然而歷經時代變遷,現在在地面上,除了北門以外已經無法見到任何清代建築的遺跡。但是在捷運北門站施工的那個時候,當工程人員往下挖時,卻發現許多日治及清治時期的建築物地基,包括有機械局東側圍牆及四進衙門牆基、條狀石板路、日治時期興建的下水道、建築物的排水管等。北門站來來往往旅人相當多,但卻似乎沒有多少遊客留意到大廳地面上的12座大型考古坑。老狗這次誤打誤撞來到這裡,不妨就跟著鏡頭來逛逛吧!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這個星期天,大約2.5小時的步行路線,大致上就如下面的地圖所示。
這條路線還經過了大阪商船台北支店,也就是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
如果有更多的時間的話,應該可以順便走進去欣賞攝影展。
如果能有一整天的時間停留在這裡的話,
那更應該買張門票到「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去看看會跑的火車軌道模型…


以下就來看看2.5小時的快閃行程,可以看到那些地方?


臺北府城 北門

位在市民大道下方的公有地下停車場是北門一帶價位最低的停車場。
假日只要$20元/小時,不過唯一的缺點就是沒電梯,而B1的一般車位又不多。
所以要省錢就要有爬樓梯當運動的心理準備。
停好車後,在地面沿塔城街走過北捷北門站,遠遠的就會見到北門和後方的臺北郵局。
現今的北門週邊早已在2017年,將混亂的道路重整為2個大型十字路口。
賸下的空間作為綠地「北門廣場」之用。
只要走過前方的忠孝西路,就可以到達「北門廣場」。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在造訪北門前,先來談談臺北城的故事吧!
臺北府城落成於1884(清光緒10)年,是大清帝國所興建的最後一座風水石城。
而北門則是臺北府城之五大城門之一,也是這五大城門中唯一一座保留竣工時原貌的城門。
日治初期,日本殖民政府在接收臺灣後,
看到臺灣的城市市街道路曲折狹窄,下大雨時遍地泥濘,缺少上下水道,衛生環境不佳。
光是來臺灣接收的部隊,病死的比戰死的多很多。
在日本人的眼中,臺灣這塊新領土可說是遍地瘴癘,
那要如何吸引剛經歷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本國人移民來臺發展?
於是在1899年開始,對於臺灣的大城市推動「第一次市區改正」,重點落在臺北。
臺北城城牆及各城門應按「市區改正計畫」拆除,開闢成大型道路。
但殖民政府在拆了西門之後,面臨民間反彈壓力,
只得改變原計畫,留下尚未開拆的北、東、南、及小南門。
之後,臺灣總督府於1935(昭和10)年,
依《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將四座城門指定為史蹟加以保存。
二戰結束後的1960年代,因為當年的時空環境,
東門及南門的城樓被改建為代表法統的北京宮殿建築風格,
小南門的城樓也被整修成現在的水泥建築,
唯獨北門因處於商業區中,被認定為處於交通動線上遲早要拆除,因而免於改建。
1970年代北門高架橋(就是媒體說的忠孝橋引道)興建時,原本規劃將北門拆除。
後來在學者極力爭取下,市政府才同意修改興建方案,改以彎道繞過。
隨著時間推演,鐵路走入地下,捷運隨之開通,北門高架橋的交通功能與重要性日漸消失。2016年,北門高架橋開工拆除,北門在被高架橋包夾30多年後,終於重見天日。
2017年8月3日,北門廣場正式完工。
因為位置鄰近桃園捷運臺北車站與高鐵、臺鐵臺北車站,
再加上設計了人行步道讓旅客可以直接穿越北門,
於是這座城門真的成為外國來訪觀光客進出常會經過的地點。
這次的「臺北建城140週年:北門登城樓」活動,
文化局在城門兩側搭上鷹架,外面包上有著城牆花紋的布料,
遠遠看去像是施工中,也像古時候的城門,兩側有著城牆一樣。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老狗已經好幾年不曾在白天來到北門週邊,後方的天際線變得和以往不同。
多了幾棟新的大樓,找了好久找不到新光三越…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廣場的地上舖了代表鐵道的意象物。
這邊是往忠孝西路方向,就出現臺北驛、基隆驛等石刻。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另一邊是往中華路方向,就出現有新竹驛、台中驛等石刻。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廣場內的長條型石條是城牆建材的意象展示。
臺北城的石材主要來自內湖金面山的清代採石場,少數為唭哩岸石。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另一邊有實體展示與解說文字,旁邊還陳列打石工具。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這邊則是臺北府城在臺北盆地中的地形展示,據說是有堪輿學上的理論在。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這裡則是解說臺北府城的建城沿革。
事實上,現在臺灣人最熟悉的清治時期城池莫過於臺北城。
畢竟是現今中央政府所在,又是臺灣本島最後一座完工的城池。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旁邊的地面上設置數面古地圖。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在臺北府城落成時,北門外還建有甕城,甕城上的門額「巖疆鎖鑰」放在這裡。
不知是真品或是仿製品?
照片下方是幾位與臺北府建城有關的大清帝國官員介紹。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走到北門右斜前方,原來那個像城牆的東西是臨時搭建的展示區,
裡面藏著可以爬上城樓的鷹架樓梯。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猜測這裡面應該不外乎介紹和臺北府城有關的故事。
畢竟是建城140年的活動。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這個活動將會持續一小段時間,從5/23~5/29。
展出不少以老照片翻製的說明。
右側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左側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那麼,老狗要蓋的套色紀念章呢?
到服務台去問問,順便問問今天有多少人排後補登城樓?
答案是章在北門的另一邊,排候補的人有40多位。
登城樓的事想想還是算了,因為不一定排的到,蓋章比較簡單。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就在老狗往北門另一邊走時,就見到有外國觀光客來和北門合影留念。
現在北門的地理位置,還真的變成了「國門」。。。
許多來臺灣自由行的外國旅客會選擇住在西門町或城中的旅客,
他們前往臺灣其他地方,幾乎都會因為步道的導引而走過城門…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走到城門另一邊,老狗要蓋的紀念章在這裡。
雖然不能登城樓,但是掃照片中的QR code可以看到虛擬影像。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套色印章在這裡,4色分成4顆。
因為套色之故,要用主辦單位提供的明信片,放在固定座上才會蓋的漂亮。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拿著實際成品,來到北門外側合影留念。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另外有一顆「臺北一百式」活動章,就蓋在另一面,一樣來合體留念。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在這一面的廣場做了個不高的假山,用以解說臺北城興建時的風水地景、格局。
或許是風水真的對了,臺北城從1885(光緒10)年落成後日漸發展。
進入日治時期後,又因為是離內地(指日本本土)最近,且擁有大空間腹地的城市。
因此日本政府將殖民地總督府設在此地,50年下來發展為全臺灣最大的都市。
取代清治時期臺灣府城(現今臺南市)的地位。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站在北門外往城門洞看,會見到一條筆直的街道。
這條街道被稱為撫臺街,可是卻是在1905年才開闢,在這之前可能是一片水田。
街道另一端是當時的總督府,清治時期的臺灣巡撫衙門與臺灣布政使司衙門。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北門的門額「承恩門」,意謂「承接天恩」之意,因為天子在北方…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城門洞的結構很有趣,外小內大,裡面藏有玄機。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上面的城樓四週均為磚牆,對正面僅有二方一圓3個開口,是十足的防衛型城樓。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方型開口旁是厚實的紅磚牆,在冷兵器時代相當難攻。
但在西化的日本人眼中,這種建築已經沒太大防禦價值。
因為只要火砲就可以摧毀它…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這回老狗知道登城樓的消息實在太晚了,來不及報名。
所以有請站在窗子上,數量日漸稀少的麻雀兄幫忙,看看城樓內長什麼樣…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來…來…來…,藉由麻雀兄的幫忙,可以完整的看到北門的解說吔!
按這裡檢視網頁

老狗不鬼扯了! 其實這是這次活動提供的資料。
只要掃一掃前面照片中的QR code就可以看到虛擬實境的短影片

如果有報上登城樓的活動的話,是從北門兩側的門進出。
主辦單位的意思是要讓報名者體驗古時候從城牆走進城樓內的感覺。
左進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右出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即然無法報上活動,那就繼續走一般的路線…
往門洞裡走,會看到左右兩側都有一面舖滿金屬片的牆。
這是什麼東西? 這是城門啦!
有些地方外部金屬片掉下來,露出了內部的木質。
走過臺灣多個城門,老狗還是第一次看到城門的門板…
門片(右)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門片(左)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站在城門洞內側往外看就可以發現門洞外小內大。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日治時期之後,北門城外就是火車經過的路線,對面就是鐵道部。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穿過城門,到達城內,進城了!
這種感覺挺微妙的! 如果是140年前的臺灣人,意思代表鄉巴佬進大觀園…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現在早就沒了城門內外的界線,週邊的空間在2017年被開闢成「北門廣場」。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然後就見到了它,網路上所稱的「華國美學」最佳代言人…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這棟建築物是台北商業大樓,據查於1975年6月竣工。
算算它陪著北門快50年了,即將具備提報為文化資產的要件。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老狗個人認為50年前在這個地段的房子應該不會便宜到那裡去。
即然這棟大樓的持有者經濟環境不差,
怎麼有辦法把一棟全新大樓以50年時間「榨乾」到像廢墟一樣?
但是,和北門擺一起看久也習慣了。
不如就讓它成為臺灣美學的文化資產吧…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難得有機會看到兩邊多出城牆的北門,所以又繞了一圈,拍了一些照片做為紀念。
左前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正前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右前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右後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正後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北門旁的臺北郵局,外面的車寄在2021年5月重修完工。
有著連續拱門的車寄可是很好的相框…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老狗中午到附近晃了一圈後,又回到北門旁,遇上了登城門導覽活動。
只能說自己知道消息的時間實在是太晚了點。
期待在北門整修完成後,城樓開放成為常態。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最後,以臺北郵局與北門的合照作為這一小段的結束。
下一段接著要分享的就是臺北郵局,以及位在其中的郵博臺北館。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臺北郵局、郵政博物館 臺北館

臺北郵局的建築物興建於1930(昭和5)年,為鋼骨建築。
因為興建當時,講究繁複裝飾的巴洛克風格年代已經過去,
因此外觀的複雜泥塑裝飾物較少,但建築物看起來卻日益厚實。
1969年時,按原樣式增建四樓,但高度明顯較1~3樓矮,
而且為方便郵務車進出,而將原車寄(門廊)拆除,於是一直維持沒有車寄的外形。
直到2019年展開拱門造型的車寄修復工程,至2021年5月完工,即是今日所見外觀。
整體外觀以繁多的水平及垂直線條做為裝飾,泥塑則是小型化,而且數量偏少。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臺北郵局的正面入口位在街角,整棟建築平面呈現V字型。
跨越二、三樓的大型立柱是視覺焦點。
在正面入口兩側,在轉角位置藏著類似塔樓的外形。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位在四樓頂部中央的時鐘及花草泥塑山牆。
雖然是後期增建時的產物。但仍然保留原建築的裝飾風格。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二~三樓立面的四對立柱,看起來像是科林斯柱式,但仔細看柱頭又不像。
旁邊的窗戶高度甚至,仔細看就會發現是日治時期官署建築中常見的重錘窗。
建築外牆貼著所謂「國防色」磁磚,和這棟建築在1930年落成有很大的關係。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四樓增建部分仿照二、三樓的建築風格增建,但若仔細看就會發現窗戶的樣式稍有不同。
還有外牆磁磚的顏色也不同,比起二、三樓的色調亮一點,畢竟是近40年後才增建的建築。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往左、右兩側看,就會發現在兩邊轉角的位置,
設計像是塔樓一樣的,向外稍微凸出的造型。
右側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左側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沿著左側前行,就會見到這個位置有一點點向外凸出,像是塔樓一樣的構造。
在屋頂的女兒牆也有一點點向上凸起。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這個部分的細部裝飾比較多,像是窗台下方和兩側柱頭就多了泥塑。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二樓窗台下方的泥塑,佔整體立面面積小,很典型的折衷主義樣式。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一樓設有拱型窗,窗內有立柱作為裝飾。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同樣式的拱形窗在建築的後段重覆出現,
最後在建築末端以類似塔樓的造型做為收尾。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2021年復舊完工的車寄,據說是參考舊照片,做出上面的這些裝飾物。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在博愛路這一側的建築物末端塔樓,有一個利用原有的拱形窗所做成的入口。
看門上的標示好像只有提款機,其實裡面藏著郵政博物館臺北館。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此門的右側就是郵政博物館臺北館的招牌,週六日都有開放參觀,週一休息。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進門之後就會見到往二樓的迴旋梯,還有「郵政博物館臺北館」的指標。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二樓的標語。 原來國父在一百多年前就強調郵政的重要。
時至今日,雖然很多文件、訊息都可以電子化取代,
但實體郵遞的速度及精準度還是有其重要性。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二樓有2個郵務娃娃,還有特展海報。
看到這些大型玩偶,就可以連想到這裡絕對會是親子活動區,
與重慶南路郵政博物館本館的性質不同。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本期特展是與漫畫有關的郵票。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很不幸的,老狗對漫畫與郵票都沒有研究,所以隨手拍了幾張照片來分享。
至於展出內容,真的沒什麼興趣…
特展-1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特展-2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特展-3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特展-4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對了,竟然還推出相關商品?
老狗一直覺得中華郵政是公營事業中最靈活、最有創意的一個。
常常看到他們開發出新的企劃案來開拓財源。
最近聽到中華郵政虧損,最大的原因應該還是郵資太低造成的吧!
相關商品-1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相關商品-2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相關商品-3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在這裡的每檔特展幾乎都會有一顆紀念章。
在疫情之前,老狗每幾個月就會來到這裡收集新章。
一場長達3年的疫情,讓老狗忘了這裡的存在…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至於館內其他的空間,就和老狗數年之前來訪時差不多。
這裡是一整區的老郵筒模型。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行動郵車模型。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這裡有行動郵車的介紹。
現在幾乎見不到掛在火車上的行動郵車,但是以貨車改裝的行動郵車應該還在花東跑。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行動郵車內部造景。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海報的內容是郵政行李車,現在應該很少用到它了。
在高鐵通車後,偶而搭高鐵時會看到大型郵包搭高鐵的情況…
據說有不少快捷郵件是搭高鐵的…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旁邊這裡的說明是郵政行李車也會送活體生物? 很難想像。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早期的郵車裡還設有人工分信架,現在大概非常少用到了吧?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郵政博物館臺北館的紀念章,即然來了順便做個紀錄。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在展區牆上有許多老照片,內容當然和郵務、郵政有關。
老照片-1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老照片-2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老照片-3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老照片-4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特色郵票的放大版,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看。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另一顆章,順便蓋回家去!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這邊是一大區的親子活動區。
如果帶小朋友來附近逛街的話,到這裡休息吹冷氣是挺好的選擇。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對面是一些郵政紀念小物展示,當然包括集郵冊。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窗邊有常見的郵筒,但不能寄信就是了…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這2個很特別的郵筒,大家還有印象嗎?
聽說被颱風吹(下來的招牌打)歪的本尊還在龍江路上…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大郵包與郵差的腳踏車,這已經沉睡在記憶中許久了。
在老狗小時候沒有快捷郵件,除了送限時信的郵差外都是騎腳踏車。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老狗要離開前,館內的工作人員說可以和地上的3D郵差合照。
老狗只有一個人,所以就回頭拍張工作人員「走光照」吧!
她們是刻意走到鏡頭外,讓老狗拍照的…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走出郵政博物館臺北館,在外面的人行道上看到古蹟介紹。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抬頭近距離看看這棟大樓外表的裝飾。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來張新近修復的車寄與北門的合照吧!
看到鏡頭中的大吊車,或許過幾年後,北門上方的天際線又不一樣了。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重建的車寄參考老照片打造,保持整棟建築物的風格!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車寄內的名人榜,應該是施工時相關的有功人員。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具有拱門迴廊的車寄是很好的拍照場景,拿來拍人、拍物都很適合。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大樓右側的造型和左側相仿。
一樣有向外凸出像塔樓一樣的部分,也有6組拱型窗。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走到人行道,來到忠孝西路另一側。
這裡可以拍到郵局、北門、臺北商業大樓與後方高樓的合照。
可以算是老中壯青四代建築物的合影…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撫臺街洋樓|高石組本社

這是一棟由日本平民於1910(明治43)年興建,外觀帶有濃濃歐風的木石造洋樓。
1900年,原任職於大倉組的高石忠慥,為了另立門戶開展承辦公共工程事業,
而與弟弟一同在臺創設「高石組」,並在現址附近設置辦公室。
1909年,因市區改正而新闢現今的延平南路,
高石組亦因業務擴大而另行新建本社(辦公室),於道路新闢後不久動工,
並於1910年完工,即為現今所見之木石造洋樓。
1930年代後期,這棟洋樓轉為佐土原吉雄的店舖。
二戰結束後,日產為國民政府接收,長期做為軍職人員宿舍使用。
1997年,已經老態龍鍾的石頭屋被臺北市政府指定為直轄市定古蹟。
2006年由臺北市政府文化局撥款修繕,次年竣工。
在這之後曾有數個民間機構承包營運,斷斷續續開放參觀。
時至今日,成為臺北城內留存最久的民間商用建築。
至於為什麼以「撫臺街洋樓」為名指定為市定古蹟,
而不使用它的原始身分「高石組本社」為名? 這點令人怎麼想也想不通。
畢竟「撫臺」是清治時期的事,但這棟洋樓是日治時期由日本人興建。
二者唯一的關係就是房屋坐落於街道旁而已,而且這條街道還是日治時期才開闢的。
用這種方式命名令人難以聯想。

這棟洋樓建築面積不大,但外觀帶著濃濃歐風,立面有著歐洲建築的許多特點。
包括馬薩式屋頂與上面的大型老虎窗、騎樓的拱門與拱心石等,為仿文藝復興式樣。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屋頂共有3個老虎窗,中間這個體型特大,是很明顯的特徵。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正面有6扇窗,全部都是重錘窗。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右側只有1個小型窗戶,相對正立面少很多。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從左前方看過去,左側一樣只有一扇窗戶。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洋樓旁邊有個停車場,相鄰的樓房側牆有幅很大型的壁畫。
會不會覺得奇怪,老狗為什麼沒進去裡面走走?
因為這天是星期天,洋樓休息不開門…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往前不遠處是發美皮鞋店,老狗看到他們開門,很後悔沒把皮鞋拿來修…
這家店也在老房子裡,修鞋的功夫一流,但價格也是一流…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因為星期天休息,所以沒有室內的最新情報可以分享。
有興趣了解內部的朋友,就看看老狗的舊文吧!


博愛路2、4、6、8號店屋

這是一群興建於1927-1931年間的街屋,外觀立面保有昭和初年的四柱三窗形式。
當年,這幾棟街屋是依據全臺灣最早的都市計劃與建築管理規範「京町改築計畫」興建。
在落成後成為1930年代臺北市區地價最高的地點。
其中的博愛路2號因特殊地理位置,又被稱為「相機街三角屋」。
在日治時期,1樓曾經是「東京堂時計店」及草山循環巴士乘車點,2、3樓則是中央食堂。
而在老狗的印象當中,這幾棟街屋一直都是相機賣店。
一直到最近幾年,數位相機(DC)漸漸被手機取代,才出現其他種類店家進駐的情況。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2號這棟整修當中,外表以帆布包覆。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帆布上有著仿舊的圖片。
據說維修的方式就是重現日治時期的外觀,費用屋主全部買單,真是大手筆。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位在博愛路的另一面,可以看到另外三棟列名古蹟的老屋。
但這三棟還是原樣,整修工作還不知在那個階段。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如果真能修成圖片中的樣子,那未來必定是這一區的觀光熱點。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至於4、6、8號等三棟老屋,目前維持原貌營運中。
或許能保持原樣,就已經是好事一樁了。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三井物產株式會社舊倉庫

這是一棟由日治時期的三井物產於1914年興建之倉庫建築,位置就在北門對側。
因為身分是倉庫,因此默默無聞,該有的改變都輪不到它。
在北門高架橋落成後,受到高架建築的遮蔽,幾乎沒有人會留意到它的存在。
一直到北門高架橋即將拆除,西區門戶計畫開始推動後,這棟倉庫建築才被世人所發現。
也因為它「站」在這裡實在夠久了,累積了不同時代的記憶在身上。
所以在2012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2016年,北門高架橋開工拆除,倉庫的正立面少了遮蔽。
但它欲因為位於新規劃的交通動線上而必須拆除。
2018年拆除後,重組於東側51公尺處。
完工之後於同年10月31日以「台北記憶倉庫」為名,開幕做為藝文展區。
事隔5年多,這棟搬過家,承載許多歷史記憶的老屋,似乎漸漸從人們的記憶中淡出。
不過老狗並沒有忘掉它,站在北門旁,遠遠的就看到它孤單的站在那裡。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老狗在「台北記憶倉庫」剛開幕不久,就找了時間來造訪。
當年還寫了這麼一篇分享文。


相隔五年未曾造訪,即然有機會到附近,當然留一點時間給它。
於是跨過北門前的人行道,來到了三井倉庫的右側。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三井倉庫右側有一道雙開門,另外還有5扇窗戶。
從側面看,這座倉庫挺像是雕堡,窗戶面積很小。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面對馬路的騎樓拱圈是很迷人的地方。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倉庫建築正立面。
這棟紅磚建築在2018年分解遷移時,已經超過100歲了。
猜測應該有不少紅磚在這過程當中損壞,補了不少新紅磚來替代。
所以才會見到整個立面「花花」的,不同年代的紅磚可能有不同的色澤。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騎樓中央的拱門內就是現今的大門。
地面上開了2個孔,上覆強化玻璃,讓參觀者可以了解地面下的防震構造。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低頭往下看就可以看到了…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走進大門,右邊播放著臺北府城的故事影片。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正前方則是建築物的舊山牆。
據說因為結構老舊,在拆解時發現不適合再裝回去。
所以單獨把它留在倉庫室內讓遊客觀察。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一樓的其他空間有用餐區及很大一圈的書架。
提供書籍,讓遊人可以在這裡面邊用餐、邊閱讀。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書架上除了書籍之外,還有許多老東西可以欣賞。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書籍針對不同年代的故事分別存放不同的位置。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另外還有昔日的手推臺車意象展示,這也就是當年所謂的「輕便車」。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在一樓的後側設置有吧台,供應輕食及飲料。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部分的置物架並非放置書籍,而是販售中的文創商品。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通往二樓的木造樓梯。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二樓空間分為前後2段,前段是特展展區,展出的內容與木材的運用有關。
A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B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C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D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E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F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G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H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I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J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往窗外看,可以看到臺北郵局的後半段建築。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後半段的空間作為會議空間,可以作為教室使用。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在二樓可以看到倉庫建築的屋架。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在屋架上還有這麼一片「棟札」,應該是建築物重組上樑時放上去的。
祈求的神明已經從「日本神明」換成「華人神明」。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在樓梯旁的裝置藝術品,用鐵架和磚塊來象徵三井倉庫的重生。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下到一樓,在服務台發現一堆紀念章,全部帶回家去…
如果想在來訪時聽建築導覽,可以看一看照片中列出來的時間。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走出三井食庫後往另一邊走。倉庫的左側沒有任何開口,和右側完全不同。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繞到倉庫的後面,就會見到這棟建築的後立面。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有好幾扇窗,還有一個出入口,只是左右不對稱。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從右後側就可以發現,這個角度通風比較良好,因為窗戶很多…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鐵道部廳舍位在與北門相距約100公尺的對側,
為1919~1943年間(大正8~昭和18)年間落成的建築群。
主體廳舍為略帶辰野式風格的半磚半木造建築,
另外還包含八角樓男廁、戰時指揮中心、工務室、電源室、食堂等附屬建築。
這一大區域為日治時期的鐵道部及國府時期鐵路局辦公室。
1990年鐵路局本部從此地轉移到當時新落成的臺北車站大樓,空出此地空間。
2007年由當時文建會公告指定為國定古蹟。
2009年起,鐵路局委託國立臺灣博物館代管這一大群建築,
於2014年展開整修,規劃未來做為鐵道博物館。
2020年7月6日,「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開幕。
老狗在那不久後來仔細參觀過,有興趣的話可以看一看這篇舊文:


雖然說已經是3年多以前的事,但是這天留在這裡的時間有限。
於是就「路過」拍拍外部照片,日後有機會再進門舊地重遊。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順著塔城街往北門方向前行。
在走過捷運北門站2號出口時,就會先見到這棟有著切角頂,外牆蒙著雨淋板的木造建築。
這棟就是「食堂與經理課會計係辦公室」,為後期增建的建築。
照片中這部分在1932年完工。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然後會見到這道長長的石圍牆,它的歷史可是比鐵道部來的久,這是清治時期機器局遺構。
清治時期的「臺北機器局」係劉銘傳任福建臺灣巡撫時,於1885(光緒11)年所創建。
以製造槍砲彈藥與維修軍械機器為主要業務。
後期在繼任巡撫邵友濂手中增設鑄幣機器,兼管鐵路維修及伐木局,成為多功能的工廠。
可以說是臺灣工業化之濫觴。
日本接收臺灣後的幾年間,就將機器局轉交鐵道部使用,成為修理火車的場域。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轉到忠孝西路上,會見到「食堂與經理課會計係辦公室」的另一面。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鐵道部廳舍主建築入口正面,是半磚半木的洋風立面。
於1919~1920(大正8~9)年,分為2期完工。
雖然與臺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博物館等建築同為森山松之助所設計,
但或許是機構位階較低,因此不似其他的官署建築來的富麗堂皇。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鐵道部廳舍的入口正面與左右兩側。
在入口兩側設有塔樓,塔樓旁再繼續延伸出辦公室空間。
入口設置於街角、兩側有塔樓及對稱設計,可以說是日治時期官署建築常見的元素。
只是規模大小與華麗程度會隨著官署位階而有變化。
如果真的有興趣的話,
可以參考現存的臺北州廳、臺中州廳與臺南州廳,是不是都有相近的配置?
右側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中央入口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左側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在入口兩側的愛奧尼克式列柱裝飾。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入口上方牆上的泥塑裝飾。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入口正上方的臺鐵標誌,相信臺灣人都會認得。
至於為什麼這裡會有這個標誌? 因為這裡曾經是鐵路局的辦公室,而且長達好幾十年。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在塔樓上的鮑魚飾。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左側的塔樓,半磚半木的造型,讓建築物帶了點英國鄉村風格。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後方繼續延伸的辦公室空間,紅磚拱圈迴廊相當漂亮。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左側辦公室的端點,延續相同的建築風格。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靠近市民大道的位置是其他功能的建築物,包括有電源室與工務室等。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至於臨街這棟外表有雨淋板外觀的建築是做什麼的,老狗就不了解了。
記得它並不屬於鐵道部園區。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從後方的市民大道上,還是可以看的見鐵道部園區裡修復不久的各棟老建築。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臺北工場

除了被列入國立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的各棟國定古蹟建築外,
還有這棟大型紅磚建築物。
這棟建築物在日治時期同屬臺灣總督府交通局鐵道部,
為1909年臺北工場東擴廠區時所建的「車輛修理工場」。
1934年時,列車維修作業遷至松山臺北新鐵道工場(即現今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二戰後,這棟建築主要作為鐵路局禮堂使用,一直到1990年鐵路局移出為止。
2007年,當時文建會將鐵道部指定為國定古蹟時,未將「臺北工場」列入。
因此這棟建築維持2005年公告的直轄市定古蹟身分,
於2010年由臺北市政府重新公告範圍。
這棟建築物位於日治時期鐵道部廳舍範圍西北角。
東、西兩側拱圈原有6組,
但因1980年代初期市民大道興建時而遭拆除北側2組拱圈,因此現存原有空間之2/3。
2007年,為配合機場捷運及台北捷運松山線北門站施工,建築物往東南方挪移30公尺。
2012年再挪至現址,與原址稍有差距,之後就一直呈現以鐵皮包覆的狀態。
2020年,由臺北市政府捷運工程局主辦啟動古蹟修復工程,到今年年初大致完成。
北側立面為參考原貌,以RC結構重新建造。

來到「車輛修理工場」的側面,會看到它有4組拱圈。
每1組拱圈就是在當年負責修理1個機車頭的空間。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前面有提到,因為市民大道的開闢而拆除2個拱圈,後側朝北的立面山牆當然也拆除。
所以現在看到的是修復時按舊照片仿做其外形而來的。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因為在建築物的北側正巧有地下街的出入口,因此無法拍攝全景。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只能說這面仿做的立面,「意思到了」,傳達出昔日建築的歐風感覺。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在牆上所釘的說明牌,老狗就不重覆打字了。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走到「車輛修理工場」的南側,這才是真正的「原汁原味」。
因為這座建築落成於1909年,當時還在流行古典主義風的建築樣式,所以當然跟上流行。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設在南側立面外的解說牌,解釋這棟建築的前世今生。
有了圖片,老狗就不用再打一堆字了。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捷運北門站歷史文物展示區

分享完了有歷史的老建築,那麼接著分享通車快10年的台北捷運北門部吧!
這樣才能有老有少,不同世代都照顧到了…
事實上不是這樣的。
老狗會把北門站納入分享範圍,是因為站裡陳設了12座考古坑。
說是考古,其實考的目標並不是想像中的幾千幾萬年前。
而是清治末期與日治初期,兩個不同政治體制在同一地點所刻畫出的不同歷史遺蹟。
在這裡有個新名詞,稱為「近代考古」。
藉由觀察百餘前年的建築物地基等遺蹟,觀察當年人們的生活方式。
這12座考古坑裡,可以看到清治時期與日治時期,在此地興建的建物地基。
也可能會見到前人留下的日用品、垃圾等物件,進而推測當年人們的生活概況。
如果外地的朋友到臺北來玩,別忘了順道看一看再往別處移動。
至於老狗為什麼會跑到這裡來?
因為停車到一旁的市民高架下停車場,來這裡找洗手間的…
而洗手間就在照片中的盡頭,所以順道看了看歷史展示,算是額外的收獲!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老狗是從3號出口走下來的,第一眼就看到照片中的大櫥窗。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那麼,這面櫥窗內有什麼?
位在北門站地面下的一些老東西,藏了一百多年,可以說是城市的記憶。
像是照片中的水管。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還有百餘年前的石板路面。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清治或日治時期興建的下水道,也就是水溝啦!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除了實體外,還有一些小型文字看板,一起放在這裡。
這些都是在說明北門站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一度消失的城市記憶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百年來的運輸中心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傳承的痕跡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現代化的起點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重返歷史的榮光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牆上有北門的舊照片與臺北府城的手繪地圖。
從照片中應該可以了解到北門打從一出生就長這個樣。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以及銳意經營臺灣的首任福建臺灣省巡撫劉銘傳。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還有歷代的臺北車站。
老狗小時候看過左下角那座方盒子車站,記得前面還有個噴水池。
右下角那座就不用說了,就是現在的樣子。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這裡放的是日治時期利用清治時期的機器局空間改建的車輛修理工場照片。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然後來仔細看看這12個考古展示坑。
老狗的直覺是這不見得全是當年捷運開挖時發現遺構的原始位置。
可能是挖到了遺構,為了保留及展示而設置在這一層。
12座考古展示坑旁都有解說,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先看看老狗分享的照片。
那天有機會再親臨現場。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第1個是「考古」的解說,以及如何進行的說明。
第1坑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解說海報1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第2個是近現代考古,老狗第一次看到這個名詞。
也就是說不一定要找幾千幾萬年前的遺跡,一百多年前的遺跡也可以是考古的目標。
第2坑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解說海報2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第3個是清代機器局遺構。
機器局建立於1885(光緒11)年,是臺灣首座現代化軍需工廠。
第3坑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解說海報3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第4個是機器局的地基及水溝遺構,使用唭哩岸岩做為牆基。
第4坑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解說海報4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第5個是機器局東牆,可以看到成列的石條。
第5坑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解說海報5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第6個是清代三合土面及排水溝。
由此可知140年前的三合土和水溝是什麼樣子。
第6坑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解說海報6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第7個是機器局第二任技師畢第蘭(Butler)的住所,
以及日治時期在同一位置放置作為下水道的陶管。
第7坑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解說海報7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第8個是清治時期的路面及日治時期設置的下水道。
不同時代的構件一起被埋在地底下,一直到捷運開挖時才又重見天日。
第8坑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解說海報8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第9個是清治時期炊事房排水遺構,像是地下排水溝的構造。
第9坑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解說海報9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第10個是門道遺構,應該是機器局的辦公室(四進衙門)的地面。
第10坑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解說海報10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第11個是日治時期排水系統,可以看到大直徑陶管、集水井等。
第11坑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解說海報11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第12個是磚造排水道,也是日治時期產物。
第12坑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解說海報12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看完了這12個遺跡,再看看通往桃園捷運的通道。
想想這百餘年來,北門這一帶的變化真的非常大。
百年前的人們絕對想不到在當年的機器局位置,現在會變成一處地下地上都忙碌的空間。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上完洗手間,看完考古展示,要去北門的話要從2號出口回到地面。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一上到地面,回頭就見到剛整修完成的「車輛修理工場」。
期待它那天驗收完成,正式開放參觀!
臺北府城北門、臺北郵局、撫臺街洋樓、博愛路街屋、三井舊倉庫、鐵道部廳舍與臺北工場 — 臺北建城140年登北門城樓與集章活動 & 週邊歷史景點巡禮


台北郵局裡面還有交大城區部,裡面其實又是另一個世界了
wilddog
現在還是..
老狗5550
wilddog 記得那時大學學長就住在裡面,所以去找他時,就跟著在那棟建築物裡面住了一晚,因為大學有門禁,回不了宿舍…[^++^]
這樣的建築
讓人看了很有回憶 很棒的地方
好好保存這些建築 以前的那些歷史軌跡才不會突然就消失了
很棒的旅遊經驗分享~
我又來幫最會寫遊記的老狗哥按讚加分了~
話說雖然是很熟悉的台北市, 但還是有很多我不熟悉的地方.
像這次老狗哥分享的地方就是我偶而會經過但不會刻意到訪的地方.
謝謝分享~
老狗5550
謝謝來按讚! 有機會可以帶小朋友來走走逛逛。
這些古蹟藏身在鋼筋水泥的叢林裡,感覺很不一樣
老狗大的遊記
有照片又有故事
超棒!
老狗5550 wrote:
上星期,老狗在FB集...(恕刪)

真是有趣的活動喔,從清朝統治時代到日本殖民時代,整個台北城內就是一個歷史的發展,

如清朝時期在城內就有一處衙門,到了日治時代把衙門變為監獄,位置在哪兒呢?很有趣。
老狗5550
warwickwang 日治時期的臺北監獄,落成於1904(明治37)年,大門位置在現今的愛國東路上,現今的中華郵政和中華電信之間,位置已經是臺北府城外。而監獄的圍牆是用臺北城的石塊建成。
warwickwang
你說的是於1904年監獄搬去新位置,國民政來台初期續用(那是生人莫近的年代)也是後來才搬走,日治時代初期189X年的老地圖就標示著在南門進城門的右手邊就是監獄。
感謝分享

常常經過

都很好奇這些古蹟的歷史

晚上配上燈光更有味道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