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回到訪的心情,說實在的是帶點戒慎恐懼。雖然說二級警戒下,COVID-19疫情早已較先前來的緩和,但仍然是要小心再小心,出差搭大眾運具時,各項防疫措施還是要做好做足,酒精口罩隨身攜帶是一定要的。
因出差回到了臺南,在防疫期間外出覓食是個很大的問題,因為許多專賣在地人的店家都不開放內用,因此只能外帶回住宿地去。老狗這回住在市區裡的康橋商旅民生館,所以就打算步行繞半圈市區,看看能找到什麼好吃的。走著走著,就來到了阿江炒鱔魚,然後路過神農街,再到很受在地人捧場的戽斗米糕打包餐點。這裡的阿江炒鱔魚和神農街,老狗在三年前就曾經在Mobile01上分享過,過了3年又遇上了疫情,阿江生意依然很好,但神農街在幾乎沒有遊人的情況下,回到了它以往寂靜的日子。整體來說變化還不小,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看看。

〓〓 阿江炒鱔魚 〓〓
炒鱔魚一直是老狗很喜歡的料理。這回在平日回到臺南,當然要趁著遊客較少,不用排隊排那麼長的機會,來到好好享用一番。雖然只吃炒鱔魚是吃不飽的,但是吃巧不吃飽…
要吃飽的話,還有別的……

到了阿江炒鱔魚門口,可能正好是用餐時間,人潮還不少,在確定可以內用後,先排隊吧!

排了一陣子,等到了一張個人桌,所以沒有擋板。
旁邊貼了許多有的沒的,包括報紙雜誌的報導等等。

另一邊就是阿江的工作區,炒鱔魚的背影如昔,但多了一名助手,幫忙招呼客人、分意麵、油麵和米粉。
老闆阿江每天這樣努力工作,要滿足這麼多食客的胃口,長期下來應該也累積了不少職業傷害。
還是希望老闆阿江多保重,利用疫情期間,客人較少的時間多休息,這樣我們每次回來才有好吃的炒鱔魚享用呀!

又等了一會兒,好吃的炒鱔魚米粉上桌了!
很多人排隊等的就是這一味呀……

至於它有多好吃? 五分鐘內就見底了……


吃完了,把座位讓給下一位食客。
防疫期間,阿江店裡只留了幾個座位而已,雖然沒有隔板,但桌與桌之間的距離都相當遙遠,謹守防疫規範。
或許要離開時已經過了用餐時間,店外排隊的人變少了!
雖然這時是暑假的尾巴,但遊人的數量遠不及以往。

阿江炒鱔魚在那裡?
這家還需要貼地圖嗎?還是貼一下好了!
〓〓 神農街、北勢街 〓〓
吃完了炒鱔魚,小小一碗當然是只有半飽,繼續步行覓食。沿著海安路來到了神農街口。
或許因為黃昏時下了場大雨,也或許是防疫的關係,海安路旁的商家幾乎都沒有營業,只剩街口的燈籠還亮著,一片寂寥。

心想也好一陣子不曾來過這裡,在前一陣子疫情的衝擊下,不知變化有多大?
就轉個彎走進去看一看吧!

北勢街的立牌依然在街口,但卻少了遊人這一味!
防疫期間的神農街,好像倒退到十多年前,當它還沒在網路上紅起來的時候。

街旁的窄巷中,大紅燈籠依然亮著,少了打卡拍照的遊人。

兩旁店家大部分都關門休息。
二級警戒對以觀光客為主的商圈而言,還是有著不小的傷害。

少數有開門的店家之一,賣的不是食物,老狗就不進門了!

整條街大多像照片中這樣空盪盪的,除了老狗之外的遊人,可說屈指可數。

不過沒有遊人也好,可以拍出沒有干擾的畫面。


另一家有營業的店家,看的出來經過裝潢改造,但還是保留了清代街屋的基本元素。

至於賣些什麼? 看不出來,應該是藝術品+咖啡吧!

另一家有開門營業的商家,印象中是賣童玩、紀念品的,以古早味為主軸。

防疫期間,沒有開放入內參拜的金華府。
金華府是北勢街上的核心,由碼頭工人建於1830年。主祀關帝爺與馬李兩王爺。
造型為在老臺南街肆中常見的街屋型態。

金華府對面的商家,以前是金華府行館,也是北勢街文史工作室。3年前造訪就已經是現在的樣子,標準的清治末期五條港街屋型態,二樓有個吊掛貨品上樓的入口。

繼續往前走,只見少數商店開門營業,大部分都是關門休息的。

不過也因為沒了遊人,整條老街看來清爽許多。
但對兩旁商家來說,應該不會是好事吧!

另一間有開門營業的商家,賣咖啡和甜點。

有著漂亮彩繪的店門口,加上疾行而過的581。

休息中的文創商店「五條港行號」,極盛時期在許多地方有開設分店。

街旁的裝飾,現在休息中…

中段的近代街屋,是老狗小時候常看到的房屋造型。

印象中這是家古董店。

中段的街屋,不同年代的建築造型並陳。

從中段往回看,看不到任何一位遊人。

另一家有開門的店家,印象中沒見過他們。

好奇往內一探,看不出他們是賣什麼的。


有亮燈,沒開門的店家。
也還好有這些店家願意亮燈,至少讓夜裡的老街充滿了亮光。

接近康樂街路口的日式料理賣店,好像換店家了。


走過康樂街路口,應該算是神農街的末段。
這一段大多是由現代建築構成兩側的街屋,不過這些建築應該也比老狗還要大了。
曾經是小酒館「太古」的街屋,現在已經易主。

變成茶飲賣店。

這棟建築是神農街上最高的,有著弧度的陽台,在剛落年的年代可是豪宅的象徵。

往後走,看到的怪異景象,怎會有人把洋裝掛在街上,特別是雨才剛停沒多久。

或許是裝置藝術吧!


往神農街的街底一望,遠處的藥王廟廟門依然關著。
老狗似乎未曾在晚上看過藥王廟的廟門是開著的。

神農街末端的老屋,之前曾經做為民宿,在三個月疫情蹂躪下,不知現況如何?

應該還是民宿,只是不知要再等多久才會正常的來客量。

神農街在那裡? 到了臺南市區,用問的也問的出來。
走到這裡,從藥王廟旁的小路往外走,就是在臺南人氣很旺的戽斗小吃。
〓〓 戽斗米糕 〓〓
戽斗米糕在金華路上,由於有在地人的支持,因此用餐時間人氣很旺。老狗在往阿江炒鱔魚的路上有經過他們的店門口,可是排隊人潮太多,加上沒開放內用,因此選擇先跳過。
現在要回旅館了,也過了用餐時間,可以外帶回去好好享用。

在他們的攤位正面拍張照,難得拍到這麼清爽,沒有人排隊點餐的樣子。
為了加強防疫,他們的攤位加裝了不少壓克力版。
老狗點了餐,帶回旅館好好享用……


這就是老狗點的正統臺南好食—飯湯,在外地從沒看過這種料理。
基本上就是白飯加高湯,再加上一些配料,最後再淋上一匙香菇肉燥。
照片中的香菇就是從肉燥中來的。
另外,這裡面藏著一隻蝦,算是戽斗小吃的特色。
一個銅板(50元)能吃到這樣滿滿一碗,可以說是充滿了幸福呀!!




戽斗米糕在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