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COVID-19疫情稍息,老婆想看看久未見面的家中長輩,於是這回的返鄉之旅,就先到位在麻豆的娘家去。
雙十連假車多,所以三天的假期中,花了半天的時間在車上,回到麻豆已經近黃昏。
所以,雙十節當天上午,老婆和女兒就留在娘家和家人敍舊。
而老狗呢!一個人開著Octavia Combi,來到曾經造訪數次,但也多年未訪的總爺藝文中心去走走。

總爺藝文中心的前身,是成立於1911(明治44)年的明治製糖株式會社「總爺工場」與「本社」。於1912年開始營運。二戰結束後,原為日產的糖廠全為臺糖公司所接收,改稱總爺糖廠,之後再改稱為麻豆糖廠,於1990年停閉,1993年正式關閉。1998年開始進行廠房建築拆除工作,當時的在地文史工作者有鑑於糖廠早已是在地人共同記憶中的一部分,便向政府提出保留部分糖廠建築的要求。1999年11月,當時的臺南縣政府公告指定「麻豆總爺糖廠」為縣定古蹟,範圍包括「木構廠長宿舍」、「紅磚造餐廳」、「紅磚造主辦公室」、「木構招待所」、「日式庭園」及「周邊老樹數十株」。整體而言,大約就是今日所見的「總爺藝文中心」。2001年11月,「南瀛總爺藝文中心」正式掛牌營運。糖廠內的辦公室建築群逃過了拆除的命運,歷史建物陸續修繕,轉變為藝文展示中心為在地人服務。
雖然總爺藝文中心就在老婆娘家附近,但並不是每次回娘家就能撥出時間去走走。老狗曾在家中2個小子小的時候(2006年和2008年)帶著他們去蹓蹓,之後也只在2015曾再度造訪,距離這次已經有6年。雖然是舊地重遊,但每次造訪就像是到一個新景點般。時隔多年不曾造訪此地,總爺藝文中心在臺南市文化局的銳意經營之下,不止是環境整潔、花木扶疏,戶外空間中的樟木林蔭大道與大草皮,依然說是蹓小孩或毛小孩的最佳空間。如果嫌戶外太熱的話,各棟老建築之中有著涼爽的空調,有著不同屬性的藝文展覽可以隨意參觀。在疫情已經降級的當下,當然也可以坐下來喝杯飲料,嚐嚐小點心。整體而言,這裡可以說是適合悠哉渡過半天的一處景點。而且全區免門票,是不是相當超值呢?
有興趣的朋友,就跟著老狗一同來走走逛逛,渡過美好的晨間3小時吧!
▓▓ 大門與老火車頭
老狗來過總爺藝文中心好幾次,但今天是第一次從大門進出,之前都是把車從後門開進停車場內。所以,拍張大門照片留檔,當作到此一遊。
在大門旁,警衛亭後,有部糖鐵的老火車頭,編號348,出生於1948年。

在總爺糖廠還在製糖時,這種火車頭扮演了運輸的重要角色。

火車頭的說明看板,很可怕的只有寥寥數字,沒能有更進一步的說明。

進大門後的左右兩側可以見到2大棟建築,面向大門右手邊的這棟是招待所。

而左邊則是紅樓,即糖廠時期的主辦公室。
老狗看了看園區內的建築分布圖,決定就逆時鐘方向繞一圈,從紅樓先開始逛起!

▓▓ 紅樓|紅磚造主辦公室
「紅樓」建於1911(明治44)年,原為明治製糖株式會社本社的辦公室,為紅磚造木桁架建築,二層樓高。老狗之前是在下午造訪,晴天時可以拍到陽光灑滿正立面的樣子。

建築物的左右兩側向外推,有點像是護塔。
一樓的重錘窗窗緣上緣中央有類似拱心石的裝飾,讓正立面多了點變化。

像這樣的裝飾延伸到了側面。
紅磚的外牆與簡單的裝飾,有點像是簡化版的巴洛克式建築,又帶點現代主義建築的特點。
建築的前段是2層樓,後段則是只有1層樓的大空間。

後段的紅磚牆是取景的好地方!

建築大門,帶點簡約風格。

1樓的內部空間有好幾個房間,現在做為「和風文化祭」特展的展出場所。

照片中是進門後左手邊的房間,展出白河達摩,也就是日本福島當地的吉祥物,以及介紹它的製作方式。

向建築後方移動,就到了1樓後方的大空間。

在這個空間中展出的,就與日本福島有關。
福島是上次311震災中的重災區,經過這幾年的整理與復建,如今敞開大門歡迎國人造訪。
但COVID-19疫情久不退散,喜歡去日本的朋有只能看看想想而已。

在大辦公室內介紹的是白河達摩,是白河市的吉祥物,代表打不倒的精神。

主角是這位大型不倒翁。

另外還介紹了其他的當地物產。

雖然介紹的東西挺新鮮的,不過老狗還是對建築物本體比較有興趣。
在這裡可以看到後段的屋架,很像是西式屋架。

而門則是帶點拱型。

有一處舖上了玻璃,讓參觀著可以了解高架地板下方的結構。

兩層樓部分的另一個房間,展出的內容則以日本311震災與海嘯為主。

老狗把展間內的幾張海報串聯在群組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點閱,就不贅述了。
- 1
- 2
- 3
- 4
- 5
- 6
- Q
它們可是代表了「打不倒」的精神。

通往二樓的木樓梯,全原本製作。

二樓的樓板同樣由木板構成,上二樓就會隱約聞到木頭香味。

「小事報」應該是當地社團成立的不定期刊物吧?
利用這裡當作發刊中心,不知是真是假?

另一邊的空間則是展出昔日曾文溪畔獵人的故事。

在這裡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二樓的屋架,採用西洋式結構。


至於展出的內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這個連結:
【總爺宅藝文-松鼠的尾巴:曾文溪的一千個名字】展覽系列影片線上看!

▓▓ 總爺小舖|福利社與防空洞
走出紅樓,轉個彎就來到了總爺小舖,一座充滿了60年代建築風格的建物。據說之前是福利社,現在則是保留了它的原始功能,是整個總爺藝文中心裡最早出現的販賣部。

現在內部已經被整修的煥然一新,供應簡單的餐食飲料。

外面有座小噴水池,上面架了座小橋。
小橋流水的意境,發揮點想像力還是可以的……


總爺小舖的側面是座大型防空洞,上方的平台在從前是裝置藝術品的佈設空間。
不過不知為何,防空洞的門已經關上了,雖然之前就沒讓人進防空洞內參觀。
其實,如果防空洞內可以簡單整理一下,當作小朋友們的探險空間也挺不錯的…


▓▓ 顏水龍紀念館|保健室
顏水龍紀念館是從前的保健室,為了紀念在地知名畫家而設置的小型紀念館。
大門兩側是顏水龍的知名作品翻製,這幅是「熱帶植物」馬賽克拼貼。

這幅則是「太陽花」,臺中太陽堂的CIS。

如果站遠一點,就會見到在保健室外,有好幾顆大樹。
老樹可說是總爺藝文中心的寶貝。

另一側也有一棟紅磚屋,內部沒開放參觀。

走入室內,主要就是介紹畫家顏水龍的海報。

海報的內容就不贅述了,是與顏水龍的創作風格,以及藝術成就的介紹。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圖片,或是按一下下面的連結,到維基百科上去了解。
維基百科上的藝術家 顏水龍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外觀上有著日治時期紅磚建築的元素。

值得一提的是側面相當漂亮,有成為網美打卡牆的實力!

保健室的旁邊就是洗手間,但是外牆的裝置藝術挺吸引目光的!

▓▓ 大草皮與樟木林蔭大道末端
走出顏水龍紀念館,順道上個洗手間,出來一眼見到大草皮。這是一處相當適合「放牧」的空間,想「放牧」小人、還是毛孩,悉聽尊便。
這天因為有「白河日」活動,所以草皮上搭起了帳篷。

另一邊則是一些手作小攤。

草皮正中央是「白河日」活動的會場。

但是這面草皮面積真的很大,除了會場外,在走道兩側還有不少草皮空間。


大樹底下好遮陰呀,有好幾個家庭在這裡野餐!

再往前走,就是藝文中心裡的中央走道,也就是樟樹林蔭大道的另一頭。
站在這個角度往大門口看過去,兩旁樟木綠蔭蔽天,挺漂亮的!

往另一邊是林蔭大道的另一頭。

林蔭大道另一頭有棟獨棟的小屋,或許在糖廠時期是宿舍建築,現在成為小餐廳。
在這裡想用餐,應該不怕找不到地方!


整個園區的平面圖,放置在林蔭大道的深處,仔細看一看就知道已經走一半了!

▓▓ 廠長宿舍與日式庭院|SATÚR咖啡
廠長宿舍是棟很漂亮的日式住宅建築,除了建築本體外,外面還有庭院和圍牆。照片中的就是宿舍大門。

進大門後,左手邊是日式宿舍。

但在右手邊還有另一棟建築,不知道它當年的用途?

這棟廠長宿舍有著當時日式官員宿舍建築的外觀,入口設置有車寄,雖然車子不能真的開進去,但下車時遮雨的功能還是有的。
入口的階梯兩側有低矮的裝飾性緩坡,也是那一時期的建築特色。

走進大門,是個不小的洋式大廳,應該是玄關之類的緩衝空間。

旁邊還另有一間大房間,天花板有著洋風的收邊折線裝飾,由於裝飾相當漂亮,有可能是廠長用來接待外賓的空間。

現在這個空間被用來販售咖啡。

照片中的商品把咖啡和明信片結合,堪稱是種創意。

另一邊的窗邊,展示各種木作的榫接方式。

廠長宿舍的介紹。
至於對面的磚造建築,推測是這篇介紹中的「第二公差宿舍」。

由玄關空間往另一邊走,就是純日式住宅的內部空間配置。
轉個彎就見到了日式住宅中常見的`「床脇」、「床框」與「床之間」,
因此推測這個空間是「座敷」。

另一邊,服務人員們忙進忙出的這個位置,就是昔日的「居間」。

長且深的緣側就位在座敷與居間旁,坐在這裡喝杯咖啡,實在非常愜意!


再往內走,則是其他的房間。
作為廠長宿舍,空間當然不像一般的日式公務宿舍那麼的狹隘。

在座敷、居間的後側有條「廊下」,另一邊則有數間寢間。

在廊下中的某一段改造成玻璃縷空地板,讓參觀者可以看的見高架地板下的結構。

廊下的另一邊有好幾間寢間,現在作為SATÚR咖啡的座位區。

原本就存在的押入,正好變成客人隨身物品的放置空間。


走出廠長宿舍外,繞到建築物的左側與後方。

這裡是日式庭院的所在。或許是要把日式庭院原汁原味保留,因此可說看不出修繕的痕跡。

只有這口井的雨棚被復原而已。

廠長宿舍的正後方,綠草如茵。從緣側向外看,令人賞心悅目。

另外還殘存一座石燈籠在大樹下,默默的陪伴這棟日式宿舍。

廠長宿舍中洋式空間的外側,可以看到窗戶的形式與和式部分不太相同。

繞了廠長宿舍3/4圈,又回到了園區中央的樟木林蔭大道!

▓▓ 紅磚工藝館|紅磚餐廳
從林蔭大道再次往側面走過去,就會見到曾經做為員工餐廳的紅磚工藝館。
這是棟建築風格與紅樓相近的一層樓建築,從窗戶的造型可以猜的出來。
不過入口處有著具巴洛克風格的門飾,則是紅樓辦公室沒有的。
為了考量臺灣的氣候,西側和南側增設外迴廊,用來遮蔽西曬的強烈陽光。

由於原本的設計就是大食堂,因此做為藝術品展示空間再方便不過。
老狗在雙十節這天造訪,巧遇這檔展出。

藝術家個人的簡介。

說實在的,老狗看不懂展覽所要傳達的意義,但紅磚餐廳內部的空間,卻是帶來一種很開闊的感覺。




從窗戶的造型是拱窗,可以發現整座建築充滿了歐風…


繞到紅磚工藝館的側面,會發現這裡有之前增建建物的遺跡。

側邊的窗戶造型與紅樓相仿,都有著拱心石裝飾。

西側與南側則有著大面積的迴廊,主要用途在於防止西曬陽光直射到室內,以保持室內的涼爽。


紅磚工藝館西側的門,同樣是拱門造型,但少了裝飾用的拱心石。

在紅磚工藝館西側還有座建築物,大門上方標有「自由廳」三字。

這座建築物沒有開放參觀,隔著玻璃窗往內看,像是藝術家的畫室。

自由廳與紅磚工藝館。

紅磚工藝館外的草坪上有好幾顆人面石,全都是藝術家的精心傑作。
而照片右側的2層樓建築,則是園區內最後一個造訪的建築—招待所。

據說這幾個大型藝術品是拍照景點。

▓▓ 招待所|員工俱樂部
招待所,在日治時期為員工俱樂部,為日本京都式的兩層樓木構造雅屋。
正面的另一側可見後期增建且並存的鋼筋水泥造建築。
入口在中央的過水廊處。

走進大門,第一眼就見到這座造型非常典雅的樓梯。
由於一樓還沒參觀,所以等會兒再上二樓去。

一樓是個大廣間,現在用來展出臺灣曾經的糖業年代。
在日治時期,甚至二戰後的20~30年間,可說是臺灣糖業的黃金年代。在這段時間內,臺灣靠著砂糖外銷賺取相當多的外匯,成為之後國家建設的根基。

大廣間內部空間,有著濃濃的日式風情。

牆上掛著一幅臺南糖業地圖,從這帳地圖可以看到在以前的臺南縣,除了製糖工廠的分布相當密集外,可以說有一半以上的可耕地都是用來種甘蔗。

廣間的襖,現在被用來做為展示這些「前糖廠」們的故事。
在原臺南縣境內,總共有烏樹林、岸內、佳里、麻豆/總爺、永康、善化、玉井、仁德、新營共9座,以及新營副產品加工廠。這些糖廠在台糖公司逐漸停止製糖後一一停閉,之後各有各的命運,而善化糖廠則成為全台糖公司唯二保有壓榨製糖能力的糖廠。

在廣間裡可以看見二樓的木造樓地板。

在廣間旁的水泥增建空間內,展示的是現今臺南境內各糖廠的現況。
仁德糖廠是十鼓文創園區,轉型為鼓樂為主的文化園區。
佳里糖廠是蕭壠文創園區,主要作為藝術創作空間。
烏樹林糖廠是烏樹林休閒文化園區,以蘭花培育聞名,並且成為五分車搭乘基地。
新營副產品加工廠與糖廠,則轉型為鐵道文化園區。
玉井糖廠則轉變為噍吧哖紀念園區。
岸內糖廠轉變為影視文化基地園區。
至於永康糖廠,位在最靠近臺南市區與南科間的地段,工廠建築早已灰飛煙滅,僅留下名列文化資產的日治時期神社遺跡與防空洞。


在廣間外的另一邊則是緣側,是很棒的賞景空間。


這裡的海報說明了這棟建築靠著鋼構支撐的事實。

順著這座漂亮的樓梯,登上二樓去。


登上二樓,首先見到的是位在一側的緣側。

而後則是一處大廣間,地面舖上了榻榻米,搭配精緻的花藝擺飾,充滿了日式風情。



而另一邊的緣側,更是極佳的賞景空間。
日正當中,戶外陽光燦爛,走到這裡坐下來稍事休息,室內有著涼爽的空調,真的令人不捨離去!

所以就多坐了幾分鐘,等到陽光又出來了!!

陽光灑落地面,很漂亮,不是嗎?

這時電話響起,是該回去吃午餐的時候了。
由樓梯上往下看,可以看到不一樣的幾何圖型。

走出室外,再看看這棟少見的二層樓日式招待所建築。
上下層的兩側都有賞景的緣側,應該是這棟建築最大的特色吧!


▓▓ 樟木林蔭大道
走出招待所,又回到了樟木林蔭大道。不過這裡是林蔭大道的入口處,一眼望去有著無盡的綠意。

綠色隧道的簡介。

在園區內有這樣一條長達百餘公尺的道路,真的非常難得!

是拍照的好場景!

回到總爺藝文中心大門口,往林蔭大道望去,是滿眼的綠意!

▓▓ 分享文的最後
最後當然是站在大門口,開啟O記相機特有的「無恥濾鏡」,來「無恥」一下!


對了,還要幫老狗家的新成員—ŠKODA Octavia Combi 1.0 TSI拍張留念照片。

總爺藝文中心是個頗適合一家老小去花個半天,散心散步的好所在。
它的位置就在麻豆市區近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