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巧那時有個機會要回臺南,那當然要去許多遊客會造訪的臺南市美術館,
看看有那些值得一看的展出。
於是先花了1個半天的時間,買了門票走遍臺南市美術館一、二館。
其間路過剛修復不久的原臺南州會,於是決定隔天再跑一次市中心
再花1個半天的時間來逛逛原臺南州會,還有隔壁的原臺南州廳。
畢竟這2棟建築物在日治時期原本就是一起使用的。
想想老狗離上回參觀這幾棟建築,不知不覺也過了2~3年。
不如就把這次的參觀內容全部彙整成一大篇分享文,
當作是特色建築們(稱作老建築,美術館2館一定會不服)的近況,
有興趣的朋友,就請一路往下看吧!
〓 原臺南州會 臺南市立中西區圖書館 〓
原臺南州會在老狗的印象當中就是舊臺南市議會。不過老狗並不知道的是這棟建築最早是長這個樣子的,
而不是印象中的紅、灰外觀。
這棟建築物在2018年開始整修前,怎麼看都像是1960年代的建築。
正立面有著長長的水平或垂直線條,充滿現代主義色彩。
事實上,老狗從小看到老的正立面是1965~66年增建的產物,
也難怪從小看到大就是那個樣子。
事實上,這棟建築是於1935(昭和10)年所建,用於填補州廳會議空間不足,
州會之開會空間原本於州廳中,當此棟建築完工後即以此棟3層樓建築做為州會議事場所。
在臺灣日治中後期(1935年),總督府正式發布地方制度改革的相關法令。
明定州、市、街庄為法人及其公共事務的範圍;
廢州協議會、市協議會等議決機關,改設州會、市會作議決。
表面上似乎有民主政治的意象,但實質上州會議員官派民選各半,
且能選上議員的多為「自己人」。
不管如何,在殖民地實施這樣的制度,已經算的上是最初階的民主政治。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先是設立參議會,1950年時改為市議會,
這棟建築就一直做為市議會議場。
一直到1998年,市議會遷移至五期重劃區新址,這棟建築便荒廢。
2003年起借給「台南市歷屆市議員協進會」作為台南市議政史料館。
在這期間,老狗還曾經進門參觀過。
一直到2018年6月才展開整修,將1965~66年間在臨中正路側的增建部分拆除,
恢復原本日治時期的立面外觀與褐黃色外表。
2021年9月完成修復,之後中西區圖書館自建築後方遷入,
於今(2022)年9月18日開始營運。
目前一樓作為二二八紀念館,二、三樓則為中西區圖書館。

州會和州廳之間有座空橋,原始設計是給州知事快速穿越2棟建築用的。
因為在日治時期,州知事同時身兼州會議長。
不過在國府接收後,市政府和市議會是獨立的2個機構,這座空橋就不再使用。
天橋下方的門是州會的原始大門,現在已經不用。

現在的州會建築正立面可說是復舊的。
1965~66年時,利用正前方和中正路之間的空間增建三層樓建築,
這棟新建築和原有州廳建築巧妙相連,將州會建築包裹在其後。
老狗在之前「台南市議政史料館」時期曾入內參觀過,當時看不出任何銜接的痕跡。

現在設在一樓的入口,當然不會是仿日治時期的大門。

進門後看到這幾位的人形立牌,他們全都是二二八事件在臺南的受難者。

裡面這些看板就是他們的簡介。
而這幾位都是當時社會的賢達人士,
那時的當局採用武力強力鎮壓,導致為數眾多的臺籍菁英死亡,
以及之後數十年本省與外省族群之間的隔閡與對立。

這面牆是二二八事件的時間進程。對於1947年的臺灣而言,這幾天可說是甚大的浩劫。

這篇新詩代表當時臺灣人民的想法。
再怎麼樣也料想不到,在日本人殖民統治結束後,
來臺接收的「祖國」人士對自己的態度,卻是比對殖民地的人民還不如…


有關二二八事件,在過去的數十年中,因為戒嚴戡亂時期的軍事管理而成為禁忌話題。
時至今日,終於有更多當時留下來的資料可以還原真相。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在網路上找到相當多的訊息,老狗就不再多說。
由於州會興建在臺南市區內海拔最高的「鷲嶺」側邊,因此地基前後不同高度。
一樓的空間因而只有大約一半不到的基地面積。
從樓梯走上二樓,立馬見到這個。
原來這裡保留了昔日臺南市區內照相館的原貌。

說是復刻,其實並不為過。
因為整間新光榮照相館被搬到修復好的州會裡來了。

說起新光榮照相館,老臺南人應該或多或少有點印象。
這家照相館就位在南門路上,從前的中廣臺南台,現在的南門公園對面。
自從1958年開業,其中換過不少地點,最後落腳在南門路旁,至少有30年吧!
2018年,相館老闆辭世,把店內所有設備捐給臺南藝術大學。
南藝大把整座相館保留下來,經過4年後在修復後的州會讓它重新開門「營業中」。
「照相館」這個可能即將消失的行業,才有可能再被保留下來。
讓後人知道這個行業曾經以這樣的樣貌出現過近百年。

這張是老闆出門拍照的意象。
其實在十多年前,國內的照相館還有這樣的服務。
只是在手機拍照功能越來越強大的情況下,
不要說相館,就連相機都幾乎沒有生存空間了。
至於那張老照片的位置? 老狗想來想去,好像曾經看過,但是想不出來在那裡。
會不會是在房屋改建前的中山路上?

入口兩側的櫥窗,保留1970年代的樣子,也是老狗小時候看到的照相館印象。
各種不同尺寸、風格的照片展示是一定跑不掉的。

還有就是那個年代的藝術照片展示。
至於model那裡來?當然是客人呀!
然後,還有底片山。
在老狗讀高中的1980年代,一盒底片要一百多,一個排骨便當才30。
這麼多的底片可是很值錢的。
而三大廠牌底片中,最貴的是柯達(Kodac),其次是富士(Fuji),最便宜的是櫻花牌(Sakura)。
後來櫻花牌改名柯尼卡(Konica),以一句「它抓的住我」廣告詞徹底改變形象。
不過到了現在,這3家公司好像都已經不生產底片了。

相館內的平面櫥窗,同樣展示許多照片樣本,給來照相的客人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格用的。
而相館最主要的收入,應該還是來自證件照,也就是俗稱的大頭照。
牆上有大頭照的收費標準。

然後是相館內的梳化區。至於誰來化粧?當然是客人自己來啦!
不然那來的化粧師呀?

中西區因為是原臺南市區中最熱鬧的黃金地段,因此照相館數目相當多。
不過大部分都不敵數位化的趨勢而結束,
目前還在的,大概只剩比較有名氣的美慕里、久必大等。
其他的大概都轉型為婚紗禮服攝影了。

這面看板是相片沖洗過程,過去是純手工操作,分為底片沖洗和照片沖印兩大部分。
底片沖洗和照片沖印都要「摸黑」操作,要累積經驗成本很高,相當不容易。

照片印好後,要用木夾夾起晾乾。

2018年南藝大訪問新光榮相館老闆的紀錄。老闆在找到南藝大團隊,並且表達願意捐出相館內所有設備後的不久即辭世,所幸藉由訪談還留下不少珍貴的歷史。
攝影前輩願意無私的將所有裝備在過世前捐出給學術團體,情操令人動容。
而南藝大願意再花時間將這些裝備,以及相館內裝潢復刻在一座眾人會進出的圖書館中,也是相當有意義。
最幸運的是還能有空間可以重現近50年前的照相館情境,十分難得。

這一些照片應該是2018年南藝大搶救新光榮照相館時留下的紀錄。

新光榮相館的拍攝設備,最值得一看的應該是蛇腹相機,現在幾乎無從見到實體。

後期在相館內拍大頭照使用的相機,推測是中片幅單鏡反光相機Mamiya RB67 Pro S。
有年輕朋友見到後方觀景窗中倒立的影像後,才知道原來在相機中的成相是上下顛倒的。

走出新榮光照相館,二樓另一處空間是「自由不是沒有代價的」常設展。
展出的內容包括多年以來的一些群眾運動。

二樓的其他空間,就是由像這樣一條長長走道所分隔的小空間。
這些小空間或許是後期改建後的隔間吧!

另外的空間則是屬於圖書館的閱覽區域,像是兒童區與外文圖書區。

還有在三樓的這間,由原本的議事廳改造而來的大型閱覽空間。

抬頭就可以見到屋架結構,為西式鐵製桁架。

原來議事廳兩旁的旁聽席,改造成為書籍放置空間。

原本與州廳相連的天橋,則是做為小型展場,展示州會的歷史。

小小的通道兩側掛上海報,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內容。
主要還是州會的建築特色。

還有地方自治議政成果。

走出州會現今的大門,往回看就是臺南州廳和外面的大型公共藝術品了。

在過馬路時看到路口的人行紅綠燈,已經進化到會出現文字了!


原臺南州會,就是現在的中西區圖書館,位置相當好找。
〓 國立臺灣文學館 〓
對於許多初次來訪臺南市區的遊客而言,國立臺灣文學館應該會很容易令人有深刻印象的建築物。
而事實上,這就是百餘年前日本殖民統治者興建這棟建築最主要的目的。
也就是要讓受殖民統治的臺灣人民感受到「母國」在建築科技上的進步。
因為百餘年前的臺灣居民,住的房子以「土埆」堆疊而成,一遇上大雨立馬化成泥水。
和以鋼筋水泥蓋成的「官府」、「日本人蓋的大房子」,可是有著天壤之別。
國立臺灣文學館的建築物,日治時期的角色是做為臺南的行政中心。
因此建築物除了結構先進外,外觀一定要凸顯殖民統治者的威嚴,自是不在話下。
而座落的位置更是在進行市區改正後的「府城」市中心,
面向一座具有7條放射狀道路的圓環,令從四面八方來到臺南市區的旅客都一定會看到它。
這棟大型官舍起造於1913年,至1915年完成正門與衛塔,1916年5月啟用為臺南廳舍。
1920年,臺灣西部廢廳置州,新成立的臺南州以原有的臺南廳舍為辦公廳舍,改稱臺南州廳。
之後,建築兩翼的興建工程也在1920年期間內完成,成為南臺灣的政治中心之一。
與臺南州廳同時期的臺灣總督府(1919年)、臺北州廳(1915年)、臺中州廳(1913年),
同為總督府營繕課建築師森山松之助所設計,因此可在建築上發現相近的建築裝飾語彙。
戰後,因州廳建築在1945年遭逢臺南大空襲,毀損嚴重,
因此直到1949年,空軍供應司令部來臺後才簡單維修,做為官署使用。
這時僅將屋頂簡單修復,少了原先的馬薩式屋頂。
但就算僅有中央正門、兩側衛塔與兩翼,在當時還是一棟相當大的建築物。
1969年,空軍供應司令部撤出,臺南市政府遷入,這棟建築重新變成省轄臺南市官署。
直到1997年市政府遷至五期重劃區的新辦公大樓為止,歷經28年做為市政府的歲月。
因此這棟建築成為臺南市民口中的「舊市政府」,
而空軍供應司令部時期的外觀,成為市民腦海中的「市政府」印象—
正立面只有三角型山牆,衛塔好像只有平頂,而兩翼是木桁架斜屋頂。
這棟建築在1998年移交文建會後,即展開復舊修復工程。
至2002年底完工,於是西方歷史式樣建築重現在市中心。
2003年「國家臺灣文學館」成立,
原本的官署轉變為近代文學史料的蒐集、整理、典藏與研究中心。
而同設在州廳建築內的文資中心則改制為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南部辦公室,在2012年正式改制為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
館內除有常設展外,且不定期有特展展出,因此也是老狗回到臺南很常造訪的地點。
在這棟建築成為文學館以來已經20年,這當中見過好幾次的整修工程。
因為已經是超過百年的老建築,只要稍有地震等天災,建築物很難不損壞。
而每次一整修就是好幾個月,甚至長達一年以上,古蹟的維護真的很花錢又費工。
這次到訪正巧遇上在建築物後段的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舉辦「續舊 — 2022彩繪修護特展」
裡面介紹不少有關傳統建築彩繪修護的奧秘。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這段分享內容。
走進臺文館前,當然要仔細看一看它的立面,相當精緻。
是帶有馬薩風格的歐洲古典式樣建築。

位在圓環邊,處於轉角處的門廊與山牆立面是視覺焦點。

門廊的側面也有著不少線條裝飾。

走到對街,入口兩側的衛塔讓這棟「官府」的威權感更加重。
而厚重的馬薩式屋頂,與對稱方塊量體共同構成整棟建築,
更為這座臺南州最高政治中心加重權威感。
另一邊的合同廳舍同樣是公務機關建築,
但屬於現代主義風格的外觀,就令人較感受不到公務機關的那種威爟感。

側面長長的兩翼同樣是以方塊量體所組合而成。
由相同的方塊量體多個重覆來組成整座建築,視覺上容易令人感受建築的巨大。
不過兩側翼其實不等長,東邊的比西邊的長的多了,還包括從前臺南市役所的大門入口。

西邊的連接到州會,長度短了許多。

在老狗造訪的11月上旬,臺文館內有好多場展出活動。
有時間可以全部走走看看。
但老狗時間真的很有限,所以簡單的看了看「江湖有字在-臺灣人文出版社特展」。

雖然老狗之前常來光顧,不過近幾年因為開放時間縮短到只剩白天,所以已經有好幾年不曾走進大門。這座建築模型好像是第一次見到,擬真度頗高。

往臺文館內部後方移動,「江湖有字在」在左邊新建的館區內。
另一邊是州廳建築的內側迴廊,原本面對戶外,
整修為「國家臺灣文學館」後就變成室內空間。

再往後方的「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移動,發現現在有這場特展。
正好符合小犬的需求…


來看看古蹟中的彩繪是怎麼修護/復的吧!
這裡舉了4個例子。

在進入正題前,先看一看近期內彩繪修護的大事。

然後,就是把彩繪修護的場景搬到這裡來。

這個是前面的主題二:「藻井落架,異地保存」的成果。
原本位在大崗山龍湖庵大悲樓的特殊造型藻井,原本就要隨著寺廟改建而被拆毀。
因為大悲樓的藻井是特殊的「穹窿頂」,在國內寺廟中相當少見而值得保存。
之後被完整的拆下轉送至佛陀紀念館當中。
現場展出的當然是複製品。

再來是門神彩繪。
照片中是北港朝天宮的門神修復前與修復後的樣子。

還有朝天宮凌霄殿的十天干、十二地支門神,是全臺僅存唯一以天干地支為主題的門神。
修護前幾乎是全黑,修護後原貌再現。

展場中當然會有修護工具的展示。

另一處是福隆宮內水墨壁畫的再現。
在30年的香火煙燻後,水墨壁畫中的神龍幾乎見不到。
但在清潔後才知大師的原作是如此精彩。

那在清潔前如何得知原貌? 利用紅外線技術可以照出原貌的深色線條部分。

另外可以利用照射紫外線後所發出的螢光,判斷在遮蔽物下的顏料材質。

展覽看完後,到外面休息一下。

展覽的入口海報原來設在這裡,是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自辦的展出。

回到臺文館內,繼續去看「江湖有字在」。

特展入口處。

原來這場特展的主題是出版史,
所以把全臺灣第一部印報機的復刻版請到這裡來。

老狗上次在自台灣教會公報社看到它的樣子。不過怎麼覺得有點差距?

在臺文館內展出的內容,當然還是脫不了和文學之間的關係。
以下的內容和二戰後臺灣的出版業有密切相關。



最後是鉛字體驗。

小犬對裝置藝術特展比較有興趣,於是來到了中庭當中的《一起去地球吧!》展區。

其實,這展區就真的是座裝置藝術。

藉由投影的方式把文字內容投影至下方的書本造型物上。
可以藉由電眼感應翻頁。

翻頁後是另一位作家的介紹。

像漏斗的罩子內的燈光裝飾。

在這座裝置藝術品的旁邊是臺文館內的小賣店。

由州廳舊建築圍起的內部空間,在改建後變成了室內空間。
可以見到內側走廊有拱門裝飾,頂端還有拱心石。

上面照片中這一側的展區有臺灣動物文學特展,有興趣可以看看下面的介紹。

除了圖像外,在這裡可以聽到蟲鳴鳥叫,挺有趣的。


還可以看到在這扇窗的另一邊,有鳥類飛過的影子。

至於相關的作品呢?很多,只展出一部分而已。

這一邊則是展期長達10年的常設展—文學力─書寫LÁN臺灣 常設展。
官網上有簡介,可以按下這個連結去看看!

在館內的另一個建築模型。
這個模型將後來增建的部分都做出來,這樣能更清楚新舊建築的相對位置。

國立臺灣文學館,也就是臺南州廳的位置在那裡? 相當好找。
〓 臺南市美術館一館 〓
臺南市美術館應該是近幾年來訪臺南的熱點。特別是前一陣子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讓新近落成的二館再次火紅了一陣子。
不過,身為古蹟的一館卻遭到冷落,有點可惜!
一館的主建築落成於1931(昭和6)年,
由臺南州土木課營繕係設計、監工,設計師為梅澤捨次郎。
在日治時期作為臺南警察署,國府接收後則為省轄臺南市警察局。
一直到2010年升格於直轄市之後的2011年,才改做為臺南市美術館的基地之一。
臺南警察署的建築造型受到1920~30年代開始流行的現代主義影響,
可以算的上是ArtDeco式樣。建築外觀有些許線條裝飾,
其間交錯不少小面積的幾何圖形所構成的大面積垂直與水平線條裝飾。
外牆則是採用與林百貨相同的十三溝面磚作為裝飾。
現在的美術館一館,除了警察署舊建築外,
後側新建一棟地上三層、地下一層之新建築,以補充老建築室內展出空間之不足。
造訪當時正巧遇上「順天聚藝‧共享珍寶」特展,
在欣賞本土前輩畫家的作品,讚嘆畫家們的功力之餘,行走於展間之內又有種開闊感。
「順天聚藝‧共享珍寶」特展一直到2023年2月才結束,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看看老狗在展場中翻拍的前輩畫家作品,
或許可找時間親臨現場來感受前輩們的作品所帶來的震撼。
警察署建築正立面位在街角,是日治時期官署建築常有的配置。
ArtDeco式樣的外觀與更早期的歐洲古典式樣建築相較,少了許多裝飾。
這差距應該很明顯吧!
然後,外觀像不像戴著警帽的人?

把鏡頭拉遠一點,站到對面街角。
就會發現整體建築有著貫穿的水平線條,還有許多間斷的垂直線條。
建築風格已經受到西方現代主義的影響,
捨去複雜的裝飾泥塑,而以水平與垂直線條為主要的視覺焦點。
至於這些線條的構成元素,在ArtDeco式樣可能還是由小型的泥塑裝飾串聯構成。

近一點看建築的另一側就可以發現有由一樓窗外雨遮構成的水平線條。
雨遮邊緣由小面積的方塊裝飾串接而成。

由於建築落成的時間在1931年,當時磁磚的燒製技術日趨成熟。
所以外表採用十三溝磚(筋面磚)。

木造大門,兩旁的門牆有方格透雕,帶有日式風格。

來看一看這面透雕窗。
老狗個人對這種由簡單幾何圖形堆疊而成的大型圖案特別有興趣,往往一看就看好久。
仔細研究裡面的線條是如何延伸的。

臺南市美術館的主視覺,由線條構成簡單的幾何圖形,再堆疊成館名。
猜測是源自於一館的Art Deco風格,以及二館的現代主義風格吧!

走進館內,買好門票,和一館接待大廳裡的「熱帶植物」原版合照一張。

「熱帶植物」是前輩藝術家顏水龍少有的馬賽克拼貼作品,1972年製作。
它曾經為日本籍收藏家小林平一所收藏,後由家屬捐贈南美館。
現在是南美館鎮館之寶。

在一館有南美館現在所有的紀念章,二館的章不如一館齊全。
所以如果是章友看到這篇文章的話,記得造訪南美館時先在一館把章蓋完。
再到二館參觀時就不用掛念蓋章這件事了。

在還沒參觀畫作前,先再次看看一館內的建築特色。
基本上,警察署建築不脫日治時期官署建築的特色,就是不論建築內、外,都會有長長的迴廊貫穿各個獨立空間。

警察署的建築平面呈現V字形,中間夾著一片庭園。
當中的大樹相當壯觀。

中庭現在作為休憩空間,如果要坐這裡喝個咖啡的話,可能冬天比較合適。

利用後方空地增建的新大樓中央位置,
有著現代藝術家蘇世雄製作的大型陶藝作品「絢爛南國 虹彩夢幻」。

後方的新建大樓以近以「新包舊」的方式,將原警察署後側外裝包入室內。

或許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原本的外牆獲得更好的保護吧!

走入展覽室A,看看這一期的新展覽。
這一檔特展是「聽彩虹聲音 - 積吶虹光當代藝術展」。
老狗認為是由光譜發想而來的色彩創意。
有興趣了解更多的話,可以按下上面的連結。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接著走進了「順天聚藝‧共享珍寶 Sunten Treasures: Gathering and Sharing」的展區中末端當中。
這檔特展真的很精彩,因為是順天堂製藥老董許鴻源博士一生的珍藏。
珍藏的畫作幾乎囊括與許博士同世代的臺灣畫家,
不分畫家的族群、黨派,只要他能買到的,就儘量買下珍藏。
也稱的上是對於經濟發展掛帥的那個年代,對於當代藝術家實質上的支持。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一下這個連結,看看南美館的官網是怎麼介紹的。
順天聚藝‧共享珍寶

平面圖上灰色的區域都是展區,
共分為「生物之美」、「靜物之美」、「瓶花之美」、「人物印象」、「畫筆下的臺灣」。
即然先走到「畫筆下的臺灣」這一區,那就從這裡開始參觀吧!

以老狗個人的看法,「畫筆下的臺灣」最值得一看。
因為不但可以欣賞二戰後世代的臺灣本土畫家的功力外,
還可以見到40~80年前的臺灣風景。

老狗隨意找了幾幅個人印象較深刻的畫作分享在這裡。
至於畫家是那位、畫名又是什麼,就請蒞臨南美館一館參觀吧!
展期到今(2023)年2月12日。
- A
- B
- C
- D
- E
- F
- G
- H
- I
看完了這一部分,走出展間休息一下,看看新大樓與舊大樓之間是如何銜接的。

然後接著到G展示廳,主題是「人物印象」。

這個展間內都是人物主題畫,各種題材都有。
至於畫中的人物是誰?老狗只知道K那張是畫家李梅樹為許博士的夫人林碖。
至於其他的畫作,同樣建議親臨現場欣賞。
- J
- K
- L
- M
- N
- O
其他的主題,包括「生物之美」、「靜物之美」、「瓶花之美」。
由於4間位在舊警察署建築內的展間面積較小,老狗翻拍時沒有留意那張畫在那一間。
所以就混合分享部分畫作在後面了。
- P
- Q
- R
- S
- T
- U
- V
走出展間,這裡有扇門通外面的平台。

看到門外有年輕朋友在拍照,表示門是可以推開的。

於是走到平台上去看一看中庭的風景。

回頭又見後方新大樓。

最後看到這2張海報。
其中之一是許博士收藏畫家畫作的年表。

另一份則是位於另一側入口處的展出內容簡介。
結論是怎麼說令人覺得物超所值。

一樓的另一間大型展間展出的是「在樹梢孵夢 Hatching Dreams on Treetops」。
老狗對內容沒太多興趣,可以看一看官網簡介。
在樹梢孵夢 Hatching Dreams on Treetops

至於展出的內容就請往下看下去。
- a
- b
- c
最後就是建築物內部的配置與介紹。
其中有一個空間做為飲食區,下午茶、咖啡是一定有的。

還有,像是配音室的空間?

還有老狗最喜歡的厚重中央樓梯樓梯。
這種樓梯在不同角度會有不同的味道。


一館的參觀在這裡告一段落,資深的建築物與畫作,還是最主要的欣賞重點。

南美館一館的位置:
〓 南美館一館與二館之間 〓
一館與二館之間有條友愛街相連接。不論是從那一館走到另一館,都會見到以下幾棟建築物。
興建於1936年的原臺南武德殿。

為鋼筋混凝土造仿唐風建築。

天主教台南教區聞道出版社,很有特色的中式建築外觀。

還有這次漏拍的葉石濤文學紀念館,借用之前的照片來放。

不過這棟建築物,老狗在之前就曾經造訪過。
如果想了解的話,歡迎點選這個連結。
臺南市 中西區 葉石濤文學紀念館 | 原臺南山林事務所 — 從公務機關變身為文學家紀念館
〓 臺南市美術館二館 〓
至於美術館二館應該不用多說,自2019年1月開館以來,遊客可用絡繹不絕來形容。雖然大部分的遊客都是衝著它既單純又強烈視覺衝擊的純白五角造型而來,
但隨著開館已經一段時間,新鮮感和熱度略有消退。
不過,去年夏天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真的讓二館又再次火紅了好一陣子。
但「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已經結束,所以這次來二館當然不是看這個特展。
而是來參觀老婆一再介紹的「SHERO: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展」。
除了藝術家清一色為女性外,展出的內容偏向現代藝術,
運用各種不同的媒材來傳達藝術家所欲傳達的藝術理念。
老狗看了一小段後才發現同樣的內容曾經在臺東美術館展出,現在轉移到南美館。
展出內容頗具可看性,有興趣的話當然歡迎跟著老狗的腳步來走走。
南美館二館的東北角外觀,對它應該不陌生才對。

正好遇上許多年輕人「快閃」,跳起廣場舞來了。


在側面的特色骨架,大V字型很少見到過。

看了一下廣場舞,而後拿著剛剛買的門票,從這裡的大門走進去。

二館的平面係以市花鳳凰木的五朵花瓣轉換為五角形。
站在一樓大廳中央向上看,就是以五角形為基礎設計出的天井空間。

轉個角度可以見到各樓層間有手扶梯,感覺有點像是購物商場…


展館二樓平面圖,由E~I共5個展間,以及3個活動空間共同組成。

先來看這次造訪二館最主要的目的—「SHERO: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展 Taiwan Contemporary Women Artists」。
這檔特展的藝術創作者共18位,清一色是女性。
其中12位的作品曾被南美館收入館藏當中。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選以下連結,看看官網上的介紹。
SHERO: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展

「SHERO:臺灣當代女性藝術展」的展品分布在4個展間中。
老狗就不分展間來分享所見到的,比較有特殊印象的作品。
至於作品的細部內容,還是親臨現場仔細欣賞會更有感。
-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戍
- 亥
老狗也把作家的簡介拍下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 簡介1
- 簡介2
- 簡介3
另外,在展間之間還有其他的作品展出。

2樓的I展間則是長期展出這四位臺灣前輩畫家的作品。
官網上有專頁說明:南薰藝韻-陳澄波、郭柏川、許武勇、沈哲哉專室

分別簡單拍了遠景。實際的畫作還是親臨現場欣賞比較有震憾力。
- 陳澄波
- 郭柏川
- 許武勇
- 沈哲哉
二樓其他的空間就是創意工坊、兒童藝術中心和飲食空間。
老狗對這些空間沒什麼興趣,就在天井旁亂亂拍。


三樓還有J~P共7個展間,即然來了,門票都買了,就順便上去逛逛。

老狗參觀那時,在J, O, P三個展間有「日常取向—當我們為生活切片Orientation of Daily Life: A Biopsy of Our Life」特展,展出的內容,老狗認為是種意象,只能心神領會,難以言傳。
可以看一看官網上的說明,不過老狗相信看完了還是看不懂…


官網的簡介連結:日常取向—當我們為生活切片

所以簡單放幾個作品,看看客倌們看的懂多少?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庚
- 辛
雖然三樓的展出看不太懂,不過可以用更近的距離欣賞南美館二館天花板的結構。



有沒有一種頭昏眼花的感覺?

回到一樓,把各個展間簡單逛一逛,結束這天整個下午的美術館之旅。
一樓的空間正舉辦「生存/抵抗:臺灣-加拿大原住民藝術展 Persistence/Resistance: Taiwan – Canada Indigenous Art Exhibition」
所以就來看看太平洋兩岸的原住民在類似的歷史經驗及文化認同情結下,
創作出的藝術作品會有什麼樣的異同。
官網說明連結:生存/抵抗:臺灣-加拿大原住民藝術展

說明內容的細部。

至於展出的作品呢?老狗看不太懂作品要表達的內容呀!
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 零
- 壹
- 貳
- 参
- 肆
- 伍
- 陸
- 柒
- 捌
- 玖
- 拾
這檔展覽的空間跨度大,共使用了一樓的A~D,4個展間。

看完一樓的臺灣-加拿大原住民藝術展,抬頭一看天井,天黑了。
原來天黑了之後的天井是這個樣子呀!

也到了南美館要結束一天營運的時候了。
拍幾張2館美美的夜景照來做為這天美術館之旅的結束吧!



南美館2館的位置,應該不用多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