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初六這天,一早帶老婆去喝完咖啡,中午回家請家中看護享用家鄉味。
太陽很大,但風也很大,而且又冷。
原本打算下午在臺南老家好好的寫寫分享文的。
可是老弟一直來問要出門去那裡走走。
搞了半天,才知道原來他想去南鯤鯓代天府拜拜!
好吧,那就再出門吧! 反正從老家到南鯤鯓代天府也不過一小時車程而已!
只是這天東北季風南下,整個臺南的風大到靠北~~~邊吹。
位在海邊的南鯤鯓代天府應該只會更大而已吧!


參拜完南鯤鯓代天府後,因為陽光斜射,氣溫驟降,所以立馬決定覓食。
往北門市街當中觀光景點「錢來也雜貨店」移動。

沒想到一到達後發現附近店面都已經打烊了…

即來之,則逛之,而且許多年不曾造訪此地了。
所以頂著強大的東北季風拍了一些照片來分享!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一併看一看…

▓ 南鯤鯓代天府
南鯤鯓代天府是一座非常有歷史的廟宇,相傳明朝末年,有王船漂流到南鯤鯓海邊沙汕,
船內有李、池、吳、朱、范和中軍府等紙神像,漁民遂建草寮供奉。
1662(明永曆16)年時改建為廟。後來因海岸變化,南鯤鯓海邊沙汕被海水淹沒。
因此選在現今廟址重建廟宇,並於1822(道光2)年落成。
之後歷有整建,但在日治大正年間為最重要一次整修,奠定目前所見古廟之基礎。
此次整修自1923(大正12)年起工,1937(昭和12)年全部完成,
包括設置中軍府、城隍衙、天公壇、娘媽宮及增建左右兩廂等。
1950年屋瓦及剪黏翻修重作,1952年竣工,成為今日本體部分之外觀。
之後南鯤鯓代天府僅有增建及擴充廟區範圍,未更動原廟宇外觀。
後期增建廟前的頭門拜亭、萬善走廊、香客大樓及四周的園林建築等,
以1983年增建之牌樓山門最為壯觀。
但在過年期間參拜人潮眾多,想把廟宇建築好好拍照是件很困難的事。
因此只能拍到人潮擋不到的部分,其他的部分就下次再訪時再拍照紀錄了。
現在的南鯤鯓代天府是全臺灣歷史最久、規模最大的五府千歲,
且是全臺灣王爺信仰的大本營,素有「王爺總廟」之稱。
自立廟300餘年以來多次分靈,累計全臺分靈廟宇超過2萬1千餘座。
每年春夏季是進香期,是全臺進香團最多、時間最長的廟會活動。
老狗這次在過年期間造訪,很巧的遇上來自屏東市的南天宮進香,
一併紀錄了進香時的乩童活動。
因為南鯤鯓代天府佔地非常廣大,停車絕對不是問題。
但停的離廟近或遠就要看運氣了。
或許我們到達的時間已經是下午近4點。
部分參拜人潮已經離開,才得以停車在頭門前的大廟埕中。
一下車就可以看到南鯤鯓代天府與外面增建的頭門及拜亭。

廟埕的另一邊就是1983年增建之牌樓山門。

除屋頂多達5層外,最厲害的是這座山門並非鋼筋混凝土造,而是木作牌樓。
整座牌樓除剪黏、屋瓦和柱珠外,全部使用實木接榫建造。
而使用的12根大木柱取自臺灣已禁砍伐的一整棵紅檜木,直徑約81公分、高14公尺。

往廟裡方向移動,先見到的是後期增建的頭門。
上面打出「屏東市南天宮」來進香的訊息。

轉頭就見到2位乩童朝著廟宇方向前行,一路進行著進香儀式。
老狗不懂這些儀式、乩童的動作及腳所踩的步伐,但是覺得這是民俗的一部分。
所以隨手拿出望遠鏡頭來拍攝、紀錄。
部分照片畫面不適合以原色呈現,因此轉為黑白。



老狗跟著南天宮進香團走進後期增建的拜亭,就可以見到南鯤鯓代天府的三川門。
後面就繼續拍照紀錄。



跟著走到內廟埕後,老狗就開始欣賞廟宇建築。
至於進香活動原本就不是目標,就不繼續跟了。

但在開始欣賞建築之前先看到這面海報。
每年南鯤鯓代天府都會抽國運籤,今年是第十五籤。
至於是好是壞,大家各自解讀吧!

對側有另一面海報,是南鯤鯓代天府新春期間的活動。
每年這些活動都有許多信眾參與。

站在三川門正前方,這參拜人潮實在多到有點想改天再來。
不過一小時車程可不能白跑,老弟忙著拜拜上香去。
還是利用這空檔好好看一看這座已經近百年的廟宇。

廟宇本體為一座九開間三進兩廂的建築,由三川殿、正殿及後殿組成。
正面角度貌似三座廟宇的組合,正中央是代天府,左右分置城隍衙、中軍府。
三川殿的屋頂非常熱鬧,中門上方西施脊是所謂「雙龍朝三星」。
兩側為一對龍,中間是福祿壽三星。
- 虎邊(城隍衙)屋頂
- 中間(代天府)屋頂
- 龍邊(中軍府)屋頂
準備往內看看三川殿的石雕裝飾。
正好來進香的南天宮進香團正在參拜,因此人潮相當多。

三川殿下方有繁複的看架網目斗拱,看的令人眼花瞭亂。

站在三川殿正下方抬頭一看,就會覺得當年的匠師真的很厲害。
而廟匾在這裡稱作「旨牌」,為三龍木刻,立於「雙龍護 (拜) 塔」石刻的門楣上,

兩側對看堵及中港明間的檐牆上的石雕都相當細緻,老狗差點誤以為是現代作品。
- 虎邊對看堵
- 中港
- 龍邊對看堵
兩側邊的城隍衙及中軍府檐牆石雕相當細緻,還有八角窗透雕與石刻竹節窗作為裝飾。
- 城隍衙檐牆
- 中軍府檐牆
走進三川殿內,延續外側的裝飾,同樣有網目斗拱。
瓜筒、員光、獅座的木雕全都沒少。
至於主結構則是常見的二通三瓜。
- 虎邊屋頂內部
- 龍邊屋頂內部
往內是拜殿,屋頂內側變成了令人迷惑的藻井。
參拜人潮實在太多,否則應該在正下方拍張全景照的。

五府千歲的神龕,面積很大,幾乎佔了半座正殿。
至於五府千歲是那五府? 就是代天巡狩李、池、吳、朱、范千歲。

在正殿的側面兩側各開有小門,可以從這裡近距離看清楚神龕與正殿龍柱。
- 龍邊視角
- 虎邊視角
正殿與後殿間以過水廊相連。
過水廊的大木作也有木雕裝飾,甚為少見。
- 龍邊過水廊
- 虎邊過水廊
偶而見到的石刻竹節窗。

後殿前也設有拜亭,可以見到屋頂的裝飾。
- 龍邊
- 虎邊
正殿的後壁是有玄機的。
老狗第一眼看到它,看不出什麼端倪。
只覺得為什麼很多人伸手摸這面牆,很奇怪。

後殿前的拜亭內側有另一座藻井,比較簡單一點。


後殿有另一個名字—「青山寺」,這是較少見的情況。

後殿主祀觀世音菩薩,陪祀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韋馱尊者、伽藍尊者、釋迦佛祖、彌勒菩薩、十八羅漢及四大金剛。
- 虎側次間
- 中港明間
- 龍側次間
貼在正殿後方的說明牌。
這才知道為什麼很多人會去摸正殿後壁。

原來這就是所謂的「金錢壁」,作九五排列,枚枚相疊,塊塊相扣。

也來摸它一摸吧!

正殿後壁鑲有2處木雕,相當細緻。故事內容就沒研究了。
- 龍側
- 虎側
後殿的龍柱與石柱,仔細看就會發現這對石柱是由澎湖西嶼的信眾所敬獻。
- 虎邊
- 龍邊
後殿的大木作上的木雕相當精緻。
神龕上有看架斗拱。
- 虎側視角
- 龍側視角
兩側廂房陪祀地藏王菩薩、八路財神、註生娘娘、月老神君。
- 地藏殿
- 娘媽殿
在這裡可以見到後殿屋頂的精巧裝飾。

偶而見到1924(昭和9)年老照片,和現在的外觀幾乎相同。

虎邊側殿祀奉城隍爺及福德爺。

虎邊側殿外部,像是現代建築。

龍邊側殿外部,應該也是現代建築。

龍邊側殿祀奉中軍府。

古蹟部分走了一圈,家人覺得風很大,天氣很冷,想要早些離開,打電話來催促。
所以先找出紅包袋到廟門前合影。

然後去找紀念章們…


蓋完章,差不多該撤了…


南鯤鯓代天府的位置,
這座名列國定古蹟的大廟,應該不用再多說了吧!
▓ 錢來也雜貨店與北門遊客中心
離開南鯤鯓代天府後,家人想到附近覓食,所以來到就近的北門市區中。於是見到了多年不見的錢來也雜貨店。
只是沒想到這天氣實在太冷,遊客被冷風吹到不見,附近的攤商當然全都休息。
所以逛逛雜貨店買買零食吧!

在錢來也旁又有另一家錢來也,這是怎麼回事?
老屋中的「錢來也」,原本是鹽工之家。
雲嘉南風管處原本是把鹽工之家租給這家「錢來也」經營童玩店。
租約到期後,原本承租的這家「錢來也」轉換到隔壁的這棟房子裡。
鹽工之家空間閒置一段時間後,雲嘉南風管處再把它出租,於是變成兩家錢來也對打…

老狗聽到的故事大概是這樣,正不正確不知道…


由於遊人稀少,阿塔就停在雲嘉南風管處的正外面。

「錢來也」外空地上的創作品。

錢來也雜貨店的介紹。
話說看過偶像劇「王子變青蛙」的朋友,應該有一些年紀了吧…

時光荏苒,17年過去了…


「錢來也」依然保持當年拍戲時的外觀。

在錢來也右後側有好幾棟老屋,應該就是「北門洗滌鹽工廠及轉運站」,日治時期的建物。
這些工廠老屋登錄為歷史建築,部分作為北門遊客中心使用。



部分外牆多了彩繪,變身拍照打卡背景。




遠方夕照似乎很漂亮,可是風大氣溫又低,讓老狗猶豫要不要走過去…


錢來也的背面,有一面相同的招牌。

還是走過去看看好了。這面說明牌告訴我們這一帶之前是鹽田。

現在加上了公共藝術造景,變成很棒的夕照場景。



是時候拿出兔子來合照了!

完全沒開的美食街,想覓食卻什麼都沒有。
那顆很大的太陽完全是騙人的,氣溫很低呀…


雜貨店的青蛙,顯然是根據偶像劇來的。
但是劇中的男女主角現在應該都年過40了,這部戲對年輕人還有吸引力嗎?

到鹽工之家內看一看,和十多年前到訪時的樣子相同。
賣的東西也差不多就那麼回事。
全臺灣的景點幾乎都賣同樣的東西,這算是發展觀光上的瓶頸嗎?


走到雲嘉南風管處後方會見到幾棟藍色木造建築,
是總督府專賣局北門出張所所屬建築物,
包括有事務室、宿值室(值班室)、小使室(休息室)、湯沸所(茶水間)與廁所。
查到的資料是這樣寫,但沒能實地去看看這2棟建築,不知道是否就如資料上所說。



很難得能見到 國父銅像,拍張正面照留念。

兔年,所以不少和兔子造型的裝飾物。


辦公室前的水池,那一排酒醰不知是什麼意義?

風又大又冷,路邊的小狗們變成了一團來禦寒…


北門遊客中心與錢來也雜貨店這一帶,還是比較適合溫暖一點的日子再造訪。
風又大又冷,體感溫度應該不到10度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