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待在臺北盆地裡,大太陽加上午後暴雨,覺得活像在蒸籠裡苟延殘喘!

如果能夠到南國吹吹海風,是不是可以降一點溫度?
雖然氣溫一樣高,但是徐徐海風拂面,還是比每天吹冷氣來的好!
正巧最近有個機會可以在週六日去高雄一趟,而且又是搭車南下。
所以不用考慮自行開車的停車問題,
只要利用2022年11月啟用的YouBike 2.0,
就可以在高雄舊市區四處穿梭旅遊,可說相當方便。
雖然這一大區有不少地方是舊地重遊,可是也有不少處是近年整修後重新開放。
在這總計1天左右的時間裡,老狗靠著YouBike 2.0走訪了旗津、哈瑪星與鹽埕埔。
因為到訪的地方很多,所以分為3篇來分享。
這一篇就先來分享旗津的幾處知名景點。
說起旗津,一般人的印象中,大概不出渡船柴油味、沙灘海景與超大支烤魷魚。
的確,現在的旗津是國內知名的觀光景點,
但是,除了美麗沙灘海景,市街小吃和渡輪外,還有什麼值得一看的呢?
其實旗津是整個大高雄地區最早開發的地點,
數百年來陸續在此地落地生根的人們,留下了不少重要生活遺跡。
這些隨著時光推演而留存在旗津的地景建築,包括:
- 旗後燈塔:去(2022)年完成整修,同年9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夜間觀光,是目前全臺唯一開放夜間參觀的燈塔。興建於1883年,重建完工於1918(大正7)年,有著八角形外觀的純白燈塔,與黃昏時的靛藍天色相互輝映;與高雄港週圍建築的熠熠燈火,共同構成一幅如幻似真的美景!
- 旗後礮臺(砲台):因1874(清同治13)年的牡丹社事件,而在1875(清光緒元)年起造,翌年竣工的旗後砲台,除了是清治末期的國防設施外,在建築上還兼顧了軍事需求、中國傳統風水觀念,以及砌磚工藝的藝術巧思。
- 海馬堤防:高雄港第1港口的南北側各有一道伸入海中的防波堤。南側的防波堤由於造型彎曲,如同海馬,故有「海馬堤防」的別稱。旗後砲台距離海平面50公尺左右,視野良好,遠望延伸入海的海馬堤防就已經是一幅美景。如果幸運巧遇夕陽,那可就真是走運了。老狗運勢不那麼強,所以只能看到不到1/3顆太陽,但也滿足了!
- 旗後天后宮:全高雄最古老的寺廟,肇建於1673(明永曆27)年,距今已經350年。最近一次整修就在大約2年前完工,廟宇建築精緻但金碧輝煌。由於天后宮就位在旗津街市中,值得到訪旗津時花點時問進門看看傳統中式建築技藝。
老狗這次除了造訪一般遊客最常搭的旗鼓航線外,
另外還去「考察」了海上巴土:
- 海上巴士「史努比渡輪」:如果不想和一般觀光客一樣,搭乘旗鼓航線的燃油渡輪,邊吸柴油油煙味邊搭船,那麼還可以選擇在棧二庫外搭這艘電動船。SNOOPY該是它最大的賣點,雖然票價高了一些,不過還是給了討厭柴油味的朋友另一種選擇。
- 鼓山⇒旗津航線:由高雄輪船公司經營的高雄港內港航線之一,是旗津人上下班來往臺灣本島必備的交通工具,也是最多觀光客前往旗津會搭的渡輪。這修航線航程雖然只有10分鐘,但在白天時可以欣賞海港風光,黃昏前可以欣賞夕陽,夜間可以欣賞夜景,在在充滿吸引少有機會搭船的觀光客的賣點。
- 旗津⇒鼓山航線:想看看高雄港船上夜景的朋友,搭夜間的渡船是不錯的選擇。
這回可是首次造訪在鼓山渡船頭一帶的大碗剉冰起始店家…

- 高雄渡船頭海之冰:從旗津搭渡回本島後,下船第一件事就是找吃的。位在鼓山渡輪站附近、漁市場對面的「海之冰」,是第一家以大碗公冰打響名號的冰店。相信不少01網友可能吃過這家。不過老狗來高雄這麼多次,倒是第一次光顧這家店。由於我們同行的人太少,所以只能點1人份,大家看看照片回味吧!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這張路線圖,方便做路線規劃。
🛳 「史努比海上巴士」渡輪
老狗在出發前規劃路線時,忽然發現Google大神給了一條明路。那就是離高捷西子灣站最近的往旗津渡輪路線,竟然是位在棧二庫旁的碼頭。
於是查了一下網路資訊,才知道現在這裡有「海上巴士」史努比渡輪行駛中。
原本滿心期待可以搭和從前不一樣的新船,
再仔細查了一下資料,才知道這個航班不載自行車。
正巧在前往YouBike還車站時,老婆來電告知時間上可以配合一起到旗津去。
於是就騎著YouBike來去目送這艘電動船離岸了。

這艘「海上巴士」史努比渡輪,本名是「旗福二號」,於2019年1月29日下水啟用。
算算日子到現今不過4年多,還稱的上是新船。
動力來源是電力,由旗津的造船廠整合了臺灣的機電廠商與電池所製造。
今(2023)年1月換上Snoopy塗裝,聽說內部還打造了史努比打卡造景。
無柴油味的航行與超萌的造型,想必會得到Snoopy粉絲的支持。

無煙又低噪音的航行必然提升了舒適感。
老狗這回雖然無緣搭乘,但在目送離岸時錄了一小段影像紀錄。
感覺舒適度應該會比現行的旗津鼓山航線渡輪來的好!
在目送史努比離去後,看看遠方的這座高塔,這就是今天要前往的目標!
因為要等老婆,所以先到西子灣站附近繞一繞,等會兒再一起搭旗鼓渡輪渡海去!

🚢 高雄輪船公司 鼓山 ⇒ 旗津航線
老狗造訪旗津的這天是星期六。旗津遊人眾多。在看了看YouBike 2.0 APP當中位在旗津碼頭附近幾個YouBike站點的車數後,
決定帶著Youbike一同過海,所以和機車們一起在渡船站排隊上船去!
星期六黃昏時分,往旗津的遊客與在地人都很多。
照片中的左邊是設籍於旗津的乘客排隊處,
右邊則是遊客的排隊處,機車和腳踏車一起排隊進站。

機車和腳踏車的費率不同,所以使用的悠遊卡機也不同。
腳踏車用的是工作人員正前面的那一台。

走進碼頭,這裡的渡輪還是老樣子,應該是幸福輪吧?

因為帶著交通工具上船,所以和機車們一起待在一樓甲板。
不知道旁邊的機車騎士會不會覺得很奇怪?
為什麼不去旗津租借腳踏車就好?
事實是我們上船的時間,已經不太夠我們下船後步行上山看夕陽,
所以只好花錢買時間,把YouBike帶過去,一下船立刻有車騎,可以節省一點時間。

鼓山到旗津的渡輪航程大約只有10分鐘,藉這個空檔看看海景吧!

在剛開船時錄了一小段鼓山輪渡站對面的港景。
回想好幾年前,就曾住過在這裡的碧港良居。
如今住宿房價早已一去不復返。
另外還有從旗津開回來的旗鼓一號。
再往前,就是黃昏時,位在第一港口航道附近的夕陽。

這算是高雄港最漂亮的時刻了!

夏天在港內的某個位置,可以見到夕陽高掛於航道之上。

如果又能遇上大船出港,那就更是幸運了!

當然也可能遇上被渡輪擋住的夕陽…


旗後砲台,在歷史稜線上賞夕陽,長伸入海的海馬堤防
旗後砲臺是1874(清同治13)年「牡丹社事件」後,大清帝國為加強臺灣防務而興建的砲台之一。
這座砲台起造於1875(清光緒元)年,翌年竣工,
與對岸的「雄鎮北門」砲台隔打狗港,一高一低對峙,共同守衛打狗港的安全。
整座砲台分為北中南三區,
北區為操練場,中區為指揮區,南區裝設大砲,大砲下方則是兵房。
南區兵房上方共有4尊砲座,2尊朝向西南方,另2尊分別朝向西北方和東北方。
原本砲台的入口位在北區,朝向東南,上有門額「○○天南」,西側另有一小型入口。
目前原大門前方已無通路,進出砲台改為南側開口。
整座砲台最值得一看的就是大門入口旁的磚砌,門口兩側有以磚砌之不同樣式「囍」字。
另外就是建築結構上,採用密集木樑與厚實鐵水泥層構成營舍頂部,
並能支撐上方的沉重大砲與砲擊時之後座力,實屬難見。
我們在旗津海灘邊的YouBike站還了腳踏車之後,
轉過頭來走個幾步,抬頭就看到萬綠叢中一點紅,不過是磚紅。
心想,從它下方的樓梯直攻而上,應該可以從「○○天南」走進去吧?

不過,當我們爬到樓梯的頂端卻是個斜坡步道。
沿著步道上行應該就會到砲台。
紀錄一下半路上觀景台見到的旗津海灘。

沿著坡道上行,轉個彎就看到這面說明牌,這裡是旗後礮臺的入口。
這「礮」是個什麼東西? 現在來說文解字一下…

礮,音



而「砲」又同「炮」,是武器名。一種發射鐵石彈丸的重型兵器。
小時候曾見過象棋棋子中出現「礮」這個子,現在大概沒人用了。

現今旗後砲台的出入口,設置在砲臺的南側。

旁邊有棟挺像是西洋建築的房子,老狗原本以為是燈塔的附屬建物。
後來看了砲台裡面的解說看板,才知道是1991年時加蓋的管理室和廁所。

從入口走進砲台裡,可以見到頭頂上的大木樑,木樑上面就是鐵水泥。
這種木構架與鐵水泥混合構造,屬早期水泥構造之實例,只有在旗後砲台看的到。

放在由兵房改造成的通道裡的大海報,對於砲台有相當詳細的介紹。

走進南區的中庭,可以見到位在中區的磚造第二重臺門。
這也是整座砲台最高的位置。
門中的通道稱為中央走馬路,中間高突隆起是特色之一。
照片中的左下角是祭祀間,據說內部有翹頭案。
老狗漏拍了內部的照片,甚為可惜。

轉個角度會見到南區中庭旁的各個建築佈置,包括剛剛提到的祭祀間。

順著中央走馬路往前走是中區的第二重臺門,兩側為磚牆,有著美麗的磚砌構造。

再往前走則是砲台的北區,週圍是一間間的兵房,是兵勇的居住空間。
中間則是操練場,供兵勇操練之用。

在北區的側面是昔日砲台的第一重臺門。

走出門外就可以見到此門為八字門,左右兩側為紅磚牆向前伸出。

門上方有門額「○○天南」。兩側門柱旁各有一個「囍」字。

仔細看看,就會發現這2個紅磚造的「囍」字並不相同,展現磚砌的技藝。
- 右側
- 左側
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在門前立的解說牌,上面說「○○天南」=「威震天南」。
至於變成這個樣,就要怪日軍船艦砲火打的太準…


看完砲台的大門,也就是第一重臺門,回到中區的第二重台門和平台。
這裡位置最高,是賞景的好地方。

我們趕著來到旗後砲台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看夕陽。
所以當然要站在這裡稍候一下。

夕陽要連同港外的海馬堤防一同欣賞,下一段再來詳細介紹。

所以,先直接快轉到夕陽落下後,場景回到旗後砲台當中。
這裡就是中區的平台,用來當作砲台的輔助空間,必要時也可以設為砲座。

中區平台的位置較高,可以完整的見到南區四週圍共有4個半圓形的砲座。

以及北區的兵房與操練場。

鏡頭轉到朝向另一邊,則可以見到旗津沙灘。
老狗發現沙灘上還是圍了一區警戒區,在這裡面應該可以下水玩耍吧?

仔細看一看,警戒區面積不算小。
這個時間點正逢漲退潮之間,可以玩耍空間頗大,下次可以找漲潮期間來玩耍。

再換個方向,往港內看,可以看到港內停泊的海巡艦艇。這艘是新竹艦。

然後還可以見到高雄流行音樂中心。特殊的造型很難不多看幾眼。
還有,照片左邊那個白白的是什麼?很像握壽司呀!


再拉近一點仔細看看,原來是大港橋。
週五六日晚上7:00大港橋有開橋秀,再過15分鐘就7點了,或許有機會看的到。
只是,老狗實在不太想在這裡等,不如來到隔壁的旗後燈塔等等看吧!

剛剛看到新竹艦,等會兒又出現了無緣的史努比海上巴士。

天上還出現了客機,應該是要降落在小港機場的Air Asia飛機。

時間差不多了,走出砲台外,可以見到砲台的外圍,是由三合土構成的牆垣。

順著砲台旁走向樹林裡,很像是秘境一般。

看到指標了,沒走錯。
再走幾步就見到燈塔了!

「海馬堤防」,一座有百年歷史的堤防。
旗後砲台,除了建築本身具有相當可看性外,位在下方的高雄港南防坡堤,更是遊客拍照最愛的景點。
這座防坡堤為1912(大正2)年由技師山形要助設計,做為高雄港築港工程施工之用。
造型彎曲入海,甚為奇特,被網友稱為「海馬堤防」。
夕陽落下時分來這裡賞景,二者更是相得益彰。

仔細看看堤防的盡頭,是一座紅色的燈杆。
遠方有不少船隻等著進高雄港。

老狗把夕陽的照片放在這裡。
雖然這天見不到太陽落海,不過雲層倒是頗有戲的。
看看以下這幾張照片,應該還是會覺得挺漂亮的!




🎇 高雄燈塔,全臺唯一夜間開放,坐享海港璀璨夜景
這是座有「全臺唯一」頭銜的燈塔。在全中華民國所管轄36座燈塔當中,高雄燈塔是唯一一座夜間仍然開放的。
在燈塔園區裡,可以點杯咖啡或輕食,坐擁山海城市美麗夜景,全臺灣就此一處。
高雄燈塔又稱為旗後燈塔,最早興建於1883(光緒9)年。
在日本人領有臺灣後,為了促進打狗港的發展,
而在1916(大正5)年著手重建燈塔,1918(大正7)年完工,
成為現今所見塔高11公尺,有著白色外觀。
下方八角形,上方收縮為圓頂,上設風向儀。
而風向儀中以漢字東西南北標示方向,非常少見。
目前的高雄燈塔在數年前展開整修,至去(2023)年整修完畢,
9月8日(四)正式對外開放夜間觀光,也就是第一座開放夜間參觀的燈塔。
因為去年9月才開放夜間參觀,所以可以說是新進開發的景點。
由於燈塔所在位置為附近一帶最高處,
因此可以見到高雄市區週邊的夜景,也可以見到夜間的港景與海景。
從旗後砲台走出來後,經過樹林秘境,再爬上照片中的階梯,就可以見到高雄燈塔。

在爬到階梯盡頭,還沒進入燈塔園區前,就可以見到高雄港美麗的夜景了!

在燈塔後方的位置又比砲台更高,可以無遮蔽的看到大港橋。
等會兒找個位置來看看大港橋的開橋秀。

我們從砲台走過來,當然就從燈塔的後門進入園區了。

貼在牆上的高雄燈塔園區平面圖,燈塔本身位在平面圖的左上方。

只要往內走個幾步,就可以見到燈塔的八角形外觀。
從正面會被辦公室擋住,反而看不到。

暮色下的燈塔真的很漂亮,純白的建築與藍色的天空相映,如同仙境。

換個角度看看前方辦公室,為文藝復興後期的巴洛克建築外觀。

走到燈塔辦公室前方的平台,這裡正好有街頭藝人駐唱。

這裡的氣氛,在燈光與暮色的映襯下,相當完美!
如果有求婚需求的,不妨來到這裡碰碰運氣…


錄一小段藝人的表演,挺不錯的!
平台側下方,現在是咖啡輕食館。

平台另一邊則是高雄港的璀璨夜景。
很可惜的是八五大樓暗了點,不然就更棒了…


仔細看一看,可以完整的見到大港橋。
時間也差不多了,不如就來看看它的旋轉秀吧!

因為離大港橋真的有段距離,所以看它轉動,覺得轉的很慢。
沒耐心的老狗只等了一小段時間,錄了幾分鐘的影像就不想再繼續了…

反正,大港橋真的會轉,而且欣賞夜間轉向和白天轉向,那感受不一樣…

當然也可以看看腳下的旗津街市。這條路應該就是天后宮後方的通山路。

不想再等大港橋轉向,回頭看看燈塔前的辦公室空間內有什麼。

從帶有歐風的大門走進去。

一轉身先見到紀念章,先收入袋再說。
不過印台乾到不像話,自己的印台拿出來用再說!

燈塔辦公室展示主題:旗津事聲活,應該就是旗津人50年代時的生活紀錄。

大概看了一下展出內容,有不少展品是昔日的舊照片。


還有居民的習俗。

另一邊是高雄燈塔的介紹。

以及與燈塔相關的人員介紹。


另外當然還有一些燈塔用的舊器材。


辦公室空間不大,展場不用花太多時間就可以看完。
然後可以走到側邊的瞭望台,下方就是第一港口,可以看到大船入出港。

這裡有與燈塔不相連的兩小棟建築,不知功能為何。
但是同樣有著白色外牆,在燈光映襯下很漂亮!

從這個瞭望台可以看到另一個角度的高雄港夜景。


還可以見到位在西側的西子灣與國立中山大學。

在燈塔辦公室正前方有座日晷儀,或許和燈塔同壽吧?

天空全黑後的燈塔,又是另一番風情。

燈塔上方的燈是會閃滅的。查了一下頻率是30秒連閃4次。

錄了一小段塔頂燈光的閃爍情景。
往下走,準備到咖啡館去看看。

這家咖啡館是「海岸線咖啡」。。

除了咖啡外,還提供了輕食。想看菜單的話下面有,就這麼簡單。
- P1
- P2
咖啡館門口頗有文青氣息,適合拍照。

參觀的差不多了,該往出口移動。
燈塔的出口步道就是照片中的階梯。

這條有曲度,又有高度差的階梯頗為適合拍照。

再往下走是燈塔真正的大門。

園區大門前就是一路往下的階梯了!

不過還是拍拍留意照先!

往前看是高雄港在旗津這端的海景。

燈塔園區前的這條樓梯,真的很適合拍照。
不過,在這裡自拍是有困難的,因為鏡頭廣度不夠,看不出意境呀!

在步道的底端有一面由高雄市政府製作的解說牌。

然後當然就是一路向下走,回到熱鬧的街區了。

旗後天后宮
位在旗津市街上的這座廟宇,是打狗第一座媽祖廟,有著350年歷史的旗後天后宮。這座廟宇最早創建於1673(明永曆27)年,到今年剛好350年。
這種有歷史的老廟宇,在過去的時光中總會有數次的整修、整建。
目前的外觀是1948年重修後的樣子,在最近幾年也曾整修過。
老狗上回大約2年前來到旗津時,正好整修完畢剛開放,因而得以參觀。
旗津天后宮|高雄港旗鼓渡輪 — 打狗第一座媽祖廟,348歲重啟廟門,外掛旗鼓渡輪暮色
此次再造訪,算的上是舊地重遊,因此簡單看過。
有興趣看看旗後天后宮建築細部簡介,可以點選上面的連結。

旗津天后宮的平面格局屬兩殿兩護室之形式,有點像是傳統民宅三合院。
中間的兩殿為三川殿與正殿,之間則有拜亭相連。
- 虎邊廂房
- 三川殿
- 龍邊廂房
三川殿的中脊裝飾相當華麗,中間西旗脊上方是雙龍拱仙翁。
因為這次造訪發現燈光變少了,屋頂變的暗了許多。
所以想看屋頂的裝飾細節,請看2年前那篇分享文。

走進廟門,三川殿兩側牆面上有著大型堆塑壁畫。
虎邊的主題是「盧陵王招親」,龍邊的主題則是「南清宮●姑孫相會」。
至於各是什麼內容,留給大家去孤狗…

- 虎邊
- 龍邊
緊接在三川殿內的是拜亭,屋頂為捲棚頂,在通樑下方可見到壓扁的獅座與象座。
中港則高掛著蔡總統在2021年的贈匾「覃恩化度」。
- 虎邊
- 中港
- 龍邊
拜殿兩側封牆,有著精彩的石雕。
在虎邊主要是羅漢伏虎,兩側是雙獅戲球。
在龍邊主要是羅漢降龍,兩側同樣是雙獅戲球。
兩側封牆上方的水車堵由多篇小故事組成,全部加起來就是二十四孝的故事。
- 虎邊
- 龍邊
正殿大木作為三通五瓜結構,可惜的是才過了2年,大通上的彩繪已經看不清楚了。
只剩插角的鰲魚木雕可以看的清楚。
照片中的「鑒觀不爽」為鳳山縣知縣李鑑於1889(光緒15)年所獻,是廟中最早的古匾。
- 虎邊
- 中間
- 龍邊.
正殿中央高掛的古匾,是廟宇歷史的見證。
神龕上方的「德配乾坤」立於1948年,就是旗後天后宮整建的那一年。
前方的「普濟蒼生」立於1889(光緒15)年,由萬國標呈獻。
萬國標即為旗後砲台的守將,獻匾的當時官銜為「臺灣府安平鎮理打狗炮台欽協」。

另外,還可以見到在兩側的鐘與鼓,以及精緻的木雕,還有龍柱的柱頭。
- 虎邊 鼓
- 龍邊 鐘
正殿神龕當中有著眾多神明,主神媽祖金身非常醒目。

這裡的磨石子泥塑神桌可以說是另一種特色,在其他寺廟很少見到。
而且還將神明的尊號以泥塑方式製作於神桌上,更是少見。
- 虎邊
- 中港 虎側
- 中港 龍側
- 龍邊
往廟門看,可以見到三川殿內側的一對龍柱,以及懸掛於上方的2面匾額。

走出旗津天后宮,還會發現廟後竟然緊臨大埔鐵板燒,也算是夠神奇了。
全臺灣幾乎沒見過有廟後緊臨商店的情況。

在天后宮門口就是觀光客與攤商雲集的街市,來到旗津的遊客很少有不來這裡逛逛的。
坐渡輪從碼頭下船,第一眼就會見到天后宮。

白天時的天后宮,不如夜間來的美麗。

週六黃昏時的旗津街市還是很熱鬧,整條街上都是人。

在街道上,遠遠的就可以看到旗後砲台。

除了熱鬧的街市外,旁邊的小巷裡一樣充滿了趣味。
我們從旗後山上走下來後,發現小巷裡有這幅陶燒和下面的椅子,有趣吧!
上面的「囍」字就是砲台第一重臺門兩側那2個的翻版。

旁邊的說明,陶燒中的影像是日治時期的旗后,已經是很熱鬧的街市。

不過我們在砲台和燈塔待的久了點,
下山後到天后宮後找了家浮水魚羮,點了魚皮湯和肉燥飯裹腹。
天氣熱就將就點吧! 心裡想的是冰涼的剉冰呀!

🚢 回程 旗津⇒鼓山 夜航
從鼓山輪渡站到旗津輪渡站,去程是黃昏時分,賞夕陽。回程當然就就是夜間,正好可以賞高雄港夜景。
現在的高雄港邊有著許多棟悉心粧點的現代建築,讓高雄港的夜景更加燦爛奪目。
但是一切還是要從排隊上船開始,畢竟這天是星期六。

和來時一樣,感應悠遊卡扣船資。

要登船了,這班是旗鼓一號。
老狗一直很好奇,這種船是不是兩頭都可以前進?

船上二樓的座位區,當然是空空如也,遊客都到甲板上去看夜景了!

位在船頭的船名牌,紀錄一下。

要離開旗津輪渡站了!

打開紅米11S的錄影功能,來錄這段夜間航程。
但實在很抱歉,這支手機的廣角鏡真的不適合夜間錄影。
老狗下次有機會一定改進。
不到5分鐘的時間,船就開到一號船渠旁的鼓山輪渡站。
這趟離島船程還真是短。

下船了,繼續找好吃的去!

💣 高雄渡船頭海之冰
位在鼓山輪渡站外的海之冰,以全臺第一家共享大碗公剉冰打開知名度。印象中開店有二十多年了,但是老狗卻從來沒機會來享用過。
原因不外是每次來高雄就是看到門前排了長長的隊伍,實在不想等呀!
這次下船後發現附近的YouBike站竟然沒車可租,
心一橫先來吃個冰,吃完再回今天下榻的漢王飯店。
在享用大碗公剉冰前,先經過剛裝修好,有著漂亮門面的鼓山漁市場。
原本應該要繞進去逛一逛的,但是我們到的晚,裡面的店家已經休息了。

直接繼續往前走,來到了渡船頭海之冰,最早賣大碗冰的那家老店。
水果芒果牛奶冰,當然是一定要點的……

只是芒果的相對甜度不如裡面加的糖水,變成酸的…

下次記得點水果冰就好…


同行的老婆點的是綜合芋圓冰,看起來較沒特色。
不過聽當事人陳述,挺好吃的!

週六黃昏的「打狗古蹟行旅,旗津篇」,就在享用這兩碗冰當中結束了。
老狗隔天繼續走訪了哈瑪星與鹽埕埔的老建築「們」,每棟建築都有它的一段故事。
有興趣的朋友,麻煩就等老狗慢慢敲鍵盤吧!
鍵盤敲好了,請看這個連結:
哈瑪星鐵道文化園區、高雄港車站與北號誌樓、舊三和銀行與貿易商大樓、高雄武德殿、原愛國婦人會館、新濱町紅磚街屋,外掛哨船頭砲台 — 2023打狗古蹟行旅,哈瑪星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