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著每月例行往台東的火車,一路經過這片東部的米倉,一般一樣的山野景色,一般依樣的好過頭的天氣,卻只見倒伏的稻田是一畝接著又是一畝.....見一次,心裡一層不舒服,又見一次,不舒服又再來一層,心神越來越覺沉重。

隔天早上,已經把該處理的事情辦妥,沒有特別選擇的走向每回的同一家早餐店,卡坐著等待著同樣面樹的位置,嘴裡吃著往常一樣的早餐,想著今天上午還得幹點甚麼??

早點店對面的老枷苳樹似乎沒受到甚麼傷害,而風勢這麼大,水稻受害的挺嚴重。
不知道這個鎮北邊田野裡,這幾年新設置的幾處藝術地標還在不在,有沒有被風給吹跑了?

那棵號稱"關山的金城武樹"是不是挺過風勢安然無恙?
那座巨木搭建的"門"是否還能夠站立?
那座"對牛彈琴"是否還依然頑固?
"感謝土地"的迴轉葉片還能轉動?

既然已經沒有甚麼得要辦的,回程的火車還等到傍晚,不然~~來去探探這些"住在山野田地裡的藝術"吧。
山野田地 藝術叢生
這幾年東部的田野裡增設了不少藝術性的地景標誌,豐富了各地的景致。2024年的縱谷大地藝術季在台9線/台193縣道沿線的富里、池上、關山、鹿野也增加了12座藝術地景標誌,算上過去幾年設置的,整個花東縱谷及海岸線一路延伸至南迴公路,估計超過40處地景藝術作品,形成一長串的大地藝術展示廊道,很值得你去沿路找找,去看,去了解~~~
然而,有些地景藝術裝置卻因故(遭天然災害損壞而無法修復)已經撤展,雖無可奈何,但確實十分可惜。
如果你想嘗試找找看,這裡有"部分"地景藝術品的相關介紹與沿線地圖,可以複製記錄下來,讓你下次去台東時,不必抱怨那個水往上流是在看路邊的小水溝,到那個玉里只是吃碗麵,到池上看一棵樹,到關山鎮上繞一圈......
你儘可以沿途去找找這些大地上的藝術品,在這些幾乎四望無人的野地裡,看這些地標物,會帶給你完全不同的旅行感受。
萬物糧倉,大地慶典 之 作品介紹
萬物糧倉,大地慶典 之 作品Google Map
回住宿處換上老舊、座墊不舒適且還一路滑落難以固定的單車,我由早餐店前的十字路口,於南北交會東西橫亙的公所前,由兩端可見中央山脈和海岸山巒的鎮中心出發,奮力而有點孤獨地往鎮北端的田野開始踩踏前進。


秋收之際 稻伏田傷
由關山鎮往池上鄉的方向,其實是一路微微的上坡路,我騎得有些微艱難,google地圖上寫的全程46分鐘路程,我得加上一倍的時間才夠。進入11月的天氣雖然不熱,但早飯後的一陣"拖磨"把時間消磨得讓太陽已經上頭,雖不至於酷熱,但仍然曬得皮膚有些刺痛。

騎出鎮外的田間道路,這種作業道路幾乎無人騎行,與台九線的忙碌差別巨大。
兩側的稻田已可見倒伏的水稻,雖然早就知道這種結果,但實際走入田間,仍然讓人畏懼。
有些田地顯然已經先搶收完成,但多數也許是因穀穗熟成時候未到,尚未處理。

倒伏的稻田,怎麼看起來像是水蓮???

這種倒伏狀態,機器收割困難,稻穗恐怕也尚未熟成,或者只能放給大地去收了。

熟成的稻穗,也會因為風勢搖擺摩擦,大量落穀或損傷。

搶收完成的田間(上)和無語問天的田間(下)。

一路向池上方向騎行,田間穀穗熟成狀態差異有些大,有只見綠,有已見黃,同一區的日照和下秧時間應該差距不大,但這樣的差異我是頭一次見到。

雜亂的倒伏狀態,機器收割大概有重重困難,割不乾淨、割不完的就只能人力下去割了。

已經搶收完成的田間,不知道要算幸運或是不幸(稻穗是否足夠熟,穀粒是否已經飽滿,繳驗給農會收不收?)。

白雲還是那個白雲,青山還是那座青山,田間產出的卻已經不是辛勞後的報酬收穫。

遠看田間景象似乎仍然美好,近看則無言以對。


近看都是破損傷痕的稻穗和稻葉。

路過的田間,奮力搶收的作業持續著。

機器沒辦法收割的,只能靠人力下去割了。


稻伏就算了,樹葉雜枝四處,田間佈滿這些雜物,清理恢復又是功夫。

預先設置圍欄的田邊,看看攔下了多少風吹落葉飄零雜物。

倒伏就算了,連著下雨水排不掉浸入水中的狀況,實在讓人看得難受。

田野風光依舊,但走進的田主,會是甚麼心情。

一道之隔,一邊搶收完成,一邊倒伏整片,天壤之別。

青空之下奮力搶收的車隊,辛苦這些農作人員,但以這種狀況看來,今年二期稻作的新穀登場機會渺茫,想嚐新米的機會應該不多了。

生活磨難 藝術如常
生活顯然艱難了,但可以慶幸的是,那些艱難日常以外的東西--心之地,仍然還能存在。
遠遠就能看到的,火紅火紅的碾米廠穀倉仍在,強風似乎沒有對這棟獨樹在田間的人造物產生甚麼樣的影響,但~~那隻巨大醒目的鹿呢?
- 火紅得不講理的碾米廠
- 所幸~~那隻巨鹿圖還在
- 秋天對面田埂中央是看這隻鹿最美的角度
- 但鹿頭前掛了條溝槽??有點破相啊!!
- 位在青山白雲間的火紅 心之地
心之地的這個點仍然可見,讓人慶幸。
而附近那顆獨立的樹呢,風勢強勁之下,這棵樹可沒有池上那顆命好。

看起來無恙啊,仍然是田中央的衛兵,繼續為農家遮陽擋日。
- 關山鎮的無名樹
- 沒有池上金城武這麼出名,但勝在更野更質樸
- 這裡沒有奉茶的金城武,也就少了圍觀的人群
- 大樹底下的農具破屋,很和諧的好景緻
樹仍然還在,而且沒有甚麼大損傷,仍然繼續幫附近的農家遮陽擋日,這樣就很好。

杵在秘境邊上的那座巨木樹門也安然建在。
這是達梵谷秘境(其實就是個灌溉水塘美化)邊上豎立的藝術品,一位日本女性藝術家(菅野麻依子)利用漂流木製作的,標題叫做"門-回歸自然"。
如果你只看這座幾乎要埋在樹影中的木門,可能會覺得沒甚麼意思。
但,這座門我自己是與對面的漂流木柱陣一併連起來看的,你得走過對面望回來。
- 樹影中的木門
- 拉遠一點,到對面看看日陰下的影像
- 回歸之門前的漂流木陣
- 這到底是由哪裡來的老木??
都到漂流木陣了,旁邊的灌溉水塘-達谷梵,總要過去晃晃吧,反正也還要往北騎。


我其實並不怎麼推薦外地客朝這裡來,因為有點距離,然後一眼望穿,你對這種田野池塘和周遭範圍沒有感情,你來了只會覺得這是另一座"水往上流",但如果你願意搭配這附近的地景藝術,整個遶一趟,這裡是你中途休息時最好的地點。
- 秘境的招牌-就這麼大字
- 池塘邊栽植還沒有成樹,我們等待它成長成景
- 也算是有點意境
- 救生圈雖然必要,但總還有點殺風景
- 水塘的入水口,水質不需要說甚麼,東部的水就是清澈
- 繞著池塘可以走一圈的步道
- 遠遠可見那處顯眼的紅,這是最好的指向地標
- 心之地的那頭鹿正在看著你,別丟垃圾喔
- 水塘邊的座椅,可惜沒有遮蔭
- 小橋造景,走到這裡,又回到那座木門了
狂風似乎沒有對這塊水塘帶來太多影響???
其實是你看不到,或者是我不想讓你看到,倒樹、歪木,遍地落葉堆置,環境還在清理復原之中,生活的為難仍在,但你還是能看到比較美好的那一面。
例如,底下這已經歪斜的椰子樹和裝置物,堆置的倒木也尚待清理。

再往北走,對那兩處設置在田間的鋼鐵藝術我就更有信心了,風怎麼吹垮鐵器??
相聚這座鋼鐵藝術品,立在防汛道路附近,寓意為四處流竄散逸的風,在這裡相會,因此你可以看到各種角度應風旋轉迴旋的葉片。
我在想,這大概是最不怕風的藝術品了,狂風大作之時,很可能才是來欣賞它的最好時刻。

- 相聚此時此處,但留下的是風的殘酷與凌亂
- 標牌的內容,就留給你們自己去的時候再仔細看
- 青山為背,白雲為蓋,黃土稻田為衣
- 這片凌亂告訴我,風確實來過(遠處那惹眼的紅告訴你方向)
- 你可以任意轉,但它不會願意隨你轉
另一座鋼鐵製品,當然也不會有甚麼事,的確,但有事的不是那頭鐵牛。
感謝土地,這座立在田地裡的藝術品,用山芋、牛、農機引勤這種農家最自然的東西,跟鋼琴結合,大概是要你仔細去聽這些物件之間所組合起來的生命音樂,但我沒有慧根,這種抽象的東西我大概聽不到吧。
但用看的,我就看得很明白了。

- 感謝土地,不存感謝的人,鐵牛正在瞪你
- 牛與鐵牛與鋼琴 這太抽象,我顯然就不是能懂得的人
- 日頭下的姑婆芋,正在給琴遮陽,雖然很少,但也算盡力
- 損害來了,鐵牛是不怕風的,但土地就會怕了
- 趴在土地上的稻穗,顯然風來過,還留給你證據
- 少了一塊地板,和斷了一隻花的姑婆芋
地板讓風給吹到田裡了,這是多大的風,撿起來擺回去,雖然這裡來的人少,但踏空卡住腳也不是甚麼好玩的事。

斷頭的姑婆芋花,這隻花太長,風把它飛拋太遠,我不敢隨便下田,怕出問題,只能讓它繼續躺在那裏,希望田主巡田的時候再撿起來。

就這麼補上,希望我這樣算盡力。

騎完這一趟,也該回程,中途經過這片儲木池(我不知道原來這個鎮上還有),覺得很荒原很有感覺,隨手拍了兩張。

沒甚麼巨木,看起來有些荒廢了。

循著腳踏車道往鎮上,沿途看到這輛怪手,和一株一株檢查路樹植栽的工作人員。

我稍微等待了一下,他們真的是一顆樹一棵樹的檢查,有沒有鬆動,要不要補強,真心感謝這些人員,你每天路過看過的美好或不美好,全都有人在後面努力著。

午前的餐食,這裡最出名的臭豆腐店,就是廟前唯一的市場內,假日排隊很長,非假日的午間則人潮不多,但值得你等(點臭豆腐就好,不用學我加點魚丸湯),那個粉紅白蘿蔔絲的泡菜,應該是全台獨一味,其他地方你看不到。

底下,這是我這天騎過的路程,回程有點小變化,我不喜歡車多的台九線,因此都是沿著平行的田間道路走,這樣一趟,大概花了我兩個小時。

北邊這塊區域,沒有路標,只能看經驗找路,開著google地圖導航基本上不會弄錯,田間道路人車均少,可以騎得很舒服。
但,自己帶水,自己帶吃食,自己帶走垃圾,這裡沒有人開店。
雖然已經11月,但田間的太陽還是能把你曬傷,注意防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