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城老街(北門福德祠、盧纘祥公館、開蘭媽祖慶元宮、南門福德祠)、李榮春文學館、頭城文創園區,還有美味的車站前阿伯炸蛋蔥油餅 — 搭火車去宜蘭旅行之 頭城散步
老狗在頭城吃完炸蛋蔥油餅後,跳上小夫號來到了宜蘭。
然後就用兩條腿在宜蘭市街「健行」了5個多小時,
走訪了市區南半部不少處經活化後的歷史景點。
因為地點頗多,為了避免單一篇篇幅過長,還是分成2篇分享吧!
至於怎麼分呢? 想了想,就按所在地在宜蘭城內或城外來區分吧!
話說回來,「宜蘭曾經有城池」這件事,不知道有多少網友知道?
宜蘭城最早稱為噶瑪蘭廳城,為大清帝國福建省臺灣道臺灣府噶瑪蘭廳的廳治所在。
1810(嘉慶15)年,臺灣府知府楊廷理選定當時的五圍建夯土城,外圍種有九芎樹。
1812(嘉慶17)年,噶瑪蘭廳正式成立,通判翟淦上任,
環城種植莿竹,挖護城壕且於四座城門設吊橋。
1876(光緒元)年,福建臺灣省建立,噶瑪蘭廳改制為宜蘭縣。
噶瑪蘭廳城改稱宜蘭縣城,因周圍曾環種九芎樹,又有九芎城之名。
1913(大正2)年,宜蘭實施市街改正,城門與城牆拆除。
護城壕改為灌溉用的八千代川,二戰後改為下水道。
城垣原址改為道路,即今舊城東、西、南、北路,
所以目前從Google map中還看的到城池的位置,大致上是座圓型的城池。
這篇就以分享清治時期宜蘭城內的歷史景點為主,
外掛進城時順路經過的舊宜蘭菸酒賣捌所。
- 舊宜蘭菸酒賣捌所:「賣捌所」這三個字,光看字義應該猜不出是做什麼的。事實上,「賣捌所」是日文(売り捌き所/うりさばきしょ),就是日治時期的菸草專賣制度下指定的私人批發營業所。而「賣捌(売り捌き/うり さばき)」意指盤商批發承銷。這棟建築物推估興建於1937~38(昭和12~13)年間,為曾任宜蘭街長的小島仁三郎在1937年購入,用來做為營業場所。二戰後,國府接收做為省政府水利局宜蘭工程處主管宿舍,一直到1998年。2003年由宜蘭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並於2006獲撥用取得管理權,2008年完成整修。在這之後,一直由民間機構標租經營。
現在的業者把賣捌所做為餐飲空間,兼營販售文創商店。老狗到達裡時正值日正當中,於是點了一份鬆餅(蜂蜜圓舞曲),吹吹冷氣、躲躲太陽,享用美食。
- 宜蘭戲院(宜蘭座):和賣捌所同在康樂路上的宜蘭戲院,日治時間稱為宜蘭座,建於1933(昭和8)年,由宜蘭仕紳們耗資八萬日圓興建,為宜蘭第一座室內劇場。二戰後改名「宜蘭戲院」,一直到1990年歇業。這棟建築物是日人所謂「近世復興式」建築,即折衷主義式。總體裝飾為Art Deco風格,以帶狀幾何(Geometric designs)紋飾修飾邊線。因為屬私人產業,無文化資產身分,不知道何時會被拆除重建。
位在臺南的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中有一座宜蘭座正立面的仿製品,比起本尊,較容易欣賞建築特色。
- 第一商業銀行宜蘭分行:創設於1915(大正4)年,日治時期原名為「台灣商工銀行宜蘭支店」。目前之辦公廳舍係1921(大正10)年新建辦公廳舍於宜蘭市街商業中心。老狗2022年來到這裡時就已經見到它在整修,沒想到快2年了,竟然還在整修…
- 昭應宮:最早由五圍民眾於1808(嘉慶13)年合建。1812(嘉慶17)年,時任臺灣知府楊廷理奏請朝廷,撥款協助闢建媽祖廟,故由嘉慶皇帝下令撥款整修,成為噶瑪蘭廳城內的官祀媽祖廟。1834(道光14)年,在高人指點「若易向座東朝西,蘭陽子弟必定科甲聯登」下,拆除原戲台並重建於原址對側,即現今之位置,成為臺灣少數不面海的媽祖廟。目前所見三川殿及正殿外觀大致為1932(昭和7)年整建後之外貌,後殿則毀於1945(昭和20)年盟軍空襲,遲至1963年由地方仕紳集資重建。因此在昭應宮可以見到2個不同世代的廟宇建築。
- 化龍一村眷舍群:化龍一村是老狗這次造訪的重點之一,因為是首次到訪。這個區域在清治時期就已經是城內駐軍所在,為當年的武營遺址。日治時期改為練兵場、憲兵分屯中隊,二戰期間作為日軍「衛戌醫院」。日軍為提供醫務人員住宿醫院而在週邊興建日式宿舍及儲物間等。國府接收時,由原在天津生產通訊器材和電池的聯勤204廠所接收此處。1957年軍方因電池需求急速增加,原來產量不敷使用,利用美援在礁溪興建新廠,此處原有廠房改作聯勤204廠倉庫。且因工作人員日益增加,除使用接收之日遺眷舍外,1964年時再由聯勤電池廠自行出資新建19戶宿舍。因此,現存化龍一村眷舍群包括不同世代的建築,包括4棟木構造的日式眷舍及5棟RC構造的近代眷舍。目前這些眷舍有部分完成整修,但內部空間並未全數使用,部分做為地方圖書空間及社區活動空間。
- 舊宜蘭酒廠:宜蘭酒廠與化龍一村僅一路(牆)之隔,,是相當早期就改裝為觀光工廠的實例。酒廠中的舊材料倉庫在1998年底就改裝為甲子蘭酒文物館開放參觀,相信許多人都曾經到訪。而酒廠的所在地及建築物,則是超過百年歷史的建築。這座酒廠在1909年由宜蘭士紳林青雲先生等34人共同創立,專事生產著名老紅酒(現今紅露酒),而後在1920年改組為宜蘭製酒株式會社。1922年7月,臺灣總督府實施酒類專賣,宜蘭製酒株式會社工場被徵收,作為「臺北專賣支局宜蘭出張所」附屬的宜蘭酒工場。隨著專賣事務逐漸擴展,宜蘭出張所用地亦逐漸擴充。1929年6月,宜蘭出張所事務所廳舍完工。就是位在舊城西路旁的這棟建築。因為去過太多次了,所以老狗這回跳過工廠內部,看看事務所外觀就往下一站…
- 「九芎流月」暗渠護城河:為噶瑪蘭城護城河的遺蹟。1913(大正2)年,宜蘭實施市街改正,城門與城牆拆除。護城壕改為灌溉用的八千代川,二戰後成為下水道。在「維管束」計畫當中,這一小段殘存的護城壕被重現於陽光下,成為都市中的綠地之一。
- 林氏家廟追遠堂:老狗路過的一處歷史景點,為林家的家族祠堂。始建於1835(道光15)年,由噶瑪蘭廳漳屬七縣(漳浦、南靖、平和、詔安、龍溪、海澄、長泰)林姓族眾公共祭祀組織蘭陽林姓興德會,在宜蘭城南側興築。之後,在1923~1925(大正12~14)年間重建,為現今所見面貌。因為是家族祠堂,因此老狗就只有路過拍拍照片而已。
- 宜蘭美術館、台灣戲劇館:這棟建築興建於1949年,是完完全全的戰後建築。現址原為日治時期臺灣銀行宜蘭支店,在二戰中遭轟炸受損。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於原址重建,於1949年12月1日落成,成為戰後的臺灣銀行宜蘭分行。2009年,因為台銀宜蘭分行空間需求的提升,在後方新建辦公廳舍,舊建築物讓予宜蘭縣政府文化局,規劃改裝為美術館,於2014年開幕。建築物的外觀採現代主義樣式,有著簡潔的垂直與水平線條,而整體造型就像是古代的布幣,符合原本做為銀行建築的屬性。因為台灣戲劇館自2023年6月27日起進行建築物施工補強,因此自宜蘭文化中心移到美術館後方展出,而且是免門票參觀的。
- 區間4172次 頭城→宜蘭:這是老狗由頭城搭往宜蘭的列車。因為EMU700型電聯車在臺鐵公司的區間車中算是少數,僅有20列,有機會搭到當然順便紀錄。
老狗把這一篇中分享的各個景點標記在Google map上,給網友們作個參考。
它們的位置除了賣捌所外,全都在宜蘭城當中。
老狗另外還去了城南和城東的景點,限於篇幅再另開一篇來分享!
以下,就從頭城往宜蘭的這段車程,按時序來紀錄吧!
░ 區間4172次 頭城→宜蘭
老狗在小七吃完蔥油餅和燕麥片後,看了4172次區間車的動態,沒有延遲。於是提早了5分鐘來到剪票口。

來到了月台上,確認一下車次。有沒有發現下面照片中的時間和上面一樣?
習慣上,因為不知道火車會使用的是離剪票口近或遠的那座月台,
所以都會提早個5~10分鐘來到車站剪票口。
今天運氣還不錯,順行列車的月台就在剪票口旁,所以一派輕鬆的走進來。
如果是在剪票口的對面,那就不會是這麼輕鬆了。

老狗等車的這幾分鐘,四處看看2年前造訪過的頭城車站。
看到這幅景象,才知道現在的拉桿行李箱這麼強壯

列車到站,進去找個位置坐下,看看車裡的樣子。
EMU700型從2007年開始使用,到現在也快17年了

不過整體上還保持的挺乾淨的,不仔細回想還想不到已經17年了。

列車離開頭城站,可以欣賞蘭陽平原夏日風光。
老狗找到的位置正巧在面中央山脈的那一面,
於是順手錄一段宜蘭平原的田園風光。
畢竟在多雨的宜蘭,要遇到有藍天白雲的好天氣並不容易。
因為是站站停的區間車,所以停留在下一站頂埔很短的時間。
不小心就拍不到站名從跑馬燈出現。

離開頂埔後,繼續欣賞結滿稻穗的稻田,應該再過不久就要採收了。

幾分鐘後來到礁溪,在大站停了稍長一點點時間。

離開礁溪,來到四城,是和宜蘭之間的另一座小站。

繼續欣賞稻田風光。

出四城後大概5分鐘,宜蘭站就到了。

下車拍下列車班號。因為EMU700型列車數少,下次不知何時才會再遇到。

拍張車頭照,當作紀念。

來到熟悉的宜蘭站,距離上次來到這裡,轉眼間過了2年。
這天的第二段旅程,就正式從這裡開始。

░ 舊宜蘭菸酒賣捌所
因為賣捌所就在宜蘭火車站前200公尺左右,而且從網路上查到現在作為餐飲空間,於是把這裡列為今天在宜蘭的第一個停留點。
因為下午1點到達宜蘭,日頭赤炎炎,還是找個地方休息個1小時再出發。
畢竟宜蘭沒有共享自行車可借,只能靠2條腿。
沒必要大太陽下急行軍,跟自己過不去。
雖然200多公尺不算太長,但還是看到幾棟很有特色的老房子。
照片中白色這棟應該是由老屋改成的旅館。
灰色那2棟應該也是日治末期或國府初接收時的建築。
賣捌所所在的康樂路,據說是日治後期及二戰結束後最熱鬧的街區,
當年就有樓房也相當合理。

天氣炎熱,雖然才200多公尺但也覺得路很長。
走了幾分鐘,來到舊宜蘭菸草賣捌所。
「賣捌所」是日文(売り捌き所<small>/</small>うりさばきしょ),
就是日治時期的菸草專賣制度下指定的私人批發營業所。
而「賣捌(売り捌き/うり さばき)」意指盤商批發承銷。
當年的賣捌人(売り捌き人/うりさばきにん))通常是日本退休官員,
而這裡的賣捌人就是曾任宜蘭街長的小島仁三郎,從1934(昭和9)年7月開始擔任。
這棟兩層樓建築物推估於1937~38(昭和12~13)年間興建,
為曾任宜蘭街長的小島仁三郎在1937年購入此地後興建。
建築一樓大門內的左半部做為營業場所,
右半部及後半部是書齋、座敷、茶之間、炊事場等居住空間。
後方保留庭院,再更後方是煙草荷造場及倉庫。
二戰後,國府接收這棟木造建築,做為省政府水利局宜蘭工程處主管宿舍至1998年。
1959年煙草荷造場及倉庫等區域售予民間,且早已被改建為住宅。
2003年由宜蘭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
並於2006獲撥用取得管理權,2008年完成整修。
在這之後由民間機構標租經營。三年為一期,視營運績效得延長一次。
所以到目前為止,賣捌場已經換了好幾組新老闆,而老狗這個老屋控卻是首次造訪…

看多了日式宿舍,對於這種二層樓的日式建築,其實是充滿好奇的。

在建築物門口的介紹看板,很不容易看清楚,似乎該更新了。

賣捌所的大門。
其實老狗在造訪之前並不曾看過它的詳細資料,那
時很期待見到和一般日式住宅不同的樣子。

只是推開門一看,怎麼和一般日式住宅很像呀?
腳下有踏込,往內是玄關。
後來查了資料才知道這一整個空間就是當年賣捌所的營業空間。

進門右手邊是現在的櫃台。

左邊則有衣櫃、鞋櫃等家俱。
大櫃子看起來像是和建築物結構連在一起,其他的可能是後期才搬來的。

既然來了,又有規劃要休息個1小時,所以先拿起菜單來點餐。
參觀的事就利用候餐空檔來處理。

菜單閱畢,點份鬆餅【蜂蜜圓舞曲】來享用,因為才剛在頭城吃完蔥油餅而已。

至於飲料? 這種出汗量很大的大熱天,還是補充飲用水就好。
有的沒的飲料不但無助於解渴,還可能引發電解質不平衡。
還是看看就好!

在點完餐後,利用候餐的這段時間在老宅裡順便走走。
發現這個大空間沒有客人,那當然立馬佔領…


這裡是老屋中的書齋,店家放了茶几和老沙發,超好拍照的!

另一邊被老狗出遊的道具佔領了。
烈日當頭照,2019年在南韓幫兩個小子買的大盤帽派上用場…

長袖襯衫和兩傘更是不能省,畢竟臺灣夏天就是熱帶,午後雷陣雨跟家常便飯一樣。

走到室內空間的盡頭往回看,照片的右邊是座敷的標準配備—床之間與床脇。
這個空間應該是座敷無誤。

轉個方向就可以看的很清楚,冷氣機旁邊還有一支特別粗大的精神柱。

後方的緣側,可以見到在建築物後方的小庭院。
從前再往後側就是煙草荷造場和倉庫,1959年時售予民間,改建為樓房。

在床之間與床脇旁向著緣側延伸出去的構造,就像是室內窗,是日式住宅中常見的配置。
至於是不是稱作書院造,有待高人說明。

另一邊的空間是茶之間。
左側布簾後方是從前的炊事場,現在的廚房則是在前方的布簾後。
照片中還有通往二樓的樓梯,等會兒上樓去看看。

站在茶之間向外看,就是剛剛的結帳櫃台,也是昔日賣捌所的營業空間。

回到櫃台,其實這裡賣的餐飲種類不算少。
如果想在日式建築裡度過一個悠閒的下午,點個飲料+餐點,挺不錯的。

從茶之間的樓梯上二樓,可以感受到樓梯的時代感,因為又窄又陡。

二樓的空間是一大廣間,也有床脇的配置。
很顯然的,在日治時期,這裡不是被當作招待所,就是賣捌人的住家。

空間通透感頗足,要當會議空間也很合適。
查了一下承包商的FB,這個空間也可以租用,一個下午2500元+冷氣費用800元。

二樓的兩側都有緣側,可以見到前後的庭園或街景。
以承包商營運的角度而言,大概不想開窗吧!
因為開了窗,飛沙走石入侵,得有人力去打掃。
但是夏天不開窗真的非常熱,老狗才按幾下快門,已經滿身大汗。

二樓配置的床之間,還有照片中的不知名小房間。

床之間的特寫,有天袋與違棚。

另一邊的視角。

緣側上的日式窗。
拍完這張照,決定回到一樓吹冷氣,因為真的太熱了。

回到一樓,原來坐在位子上的客人不見了,但是東西還在,人去那兒了?

原來後方的庭院是可以出去走走的,那就走出去看看吧!
反正已經滿身汗,沒差了…


從庭院的後方往回看賣捌所建築。
照片兩側的一層樓建築,分別是炊事場(左)和便所(右)。
從前是這樣,現在也是這樣。

便所這部分的外觀,現在同樣是洗手間空間。

室外真的熱,簡單按幾下快門,回去吹冷氣。
仔細看看座敷內的展品,這些報導不知道那來的?

老狗點的餐點默默上桌,那就來練習拍網美餐點照吧!
這張應該算失敗了,因為狗腳入鏡…


拍食物的照片還是讓手機來吧! AI能力超強,免後製就有不錯的照片。

再加上可以騙人的淺景深…


點心吃完也休息夠了,離開前停留在事務所,看看有些什麼提供參閱的讀物?

這張捲軸海報說明賣捌所的保存及使用現況。

跟工作人員問了一下有沒有紀念章,結果還真的有顆小型活動章,先前活動留下來的。

老狗在這裡大約停留1小時,休息夠了,繼續前行。
這棟賣捌所建築,大概是很少數被保留至今的日治時期民宅吧!

░ 宜蘭戲院(宜蘭座)
從賣捌所沿著康樂路,走過舊城東路,就來到了宜蘭戲院。
這座戲院在日治時間稱為宜蘭座,建於1933(昭和8)年,
由宜蘭仕紳們集資八萬日圓興建,為宜蘭第一座室內劇場。
二戰後改名「宜蘭戲院」,直到1990年歇業。
這棟建築物是日人所謂「近世復興式」建築,即折衷主義樣式。
正立面對稱,入口位在正中央,上方是弧形山牆。
- 右前
- 正前方
- 左前
仔細看就會發現外牆為洗石子,
裝飾為Art Deco風格,以帶狀幾何(Geometric designs)紋飾修飾邊線。
還穿插使用了使用北投窯出產陶製的13溝面磚。
華麗的外觀令人不得不多看它幾眼,雖然已經是棟沒了屋頂的廢墟。

走到正前方看一看,老狗覺得愈看愈面熟,好像在那裡看過相似的建築物。
後來看了網路文章,才想起是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裡。
去年造訪時就有拍到這座大型「模型」。

░ 第一銀行宜蘭分行
在往昭應宮的路上,遇見了已經整修一陣子的第一銀行宜蘭分行。第一銀行的前身為創設於1899(明治32)年之「臺灣貯蓄銀行」。
1912年與「臺灣商工銀行」合併,仍沿用「臺灣商工銀行」名稱。
1923年再合併「嘉義」、「新高」兩銀行。
二戰後,台灣商工銀行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改組,更名為台灣工商銀行。
1949年3月1日改名為「台灣第一商業銀行」,為臺灣省政府所屬三家商銀之一。
1976年改稱「第一商業銀行」。1998年改制為民營銀行。
至於位在宜蘭市區內的這家分行,
在日治時期名為「台灣商工銀行宜蘭支店」,創設於1915(大正4)年。
1921(大正10)年興建這座辦公廳舍於宜蘭市街商業中心,採鋼筋混凝土加強磚造。
具西洋歷史式樣之正立面與其他三面之紅磚立面構造方式,
充分表現大正年間建築風格與營造技術。
2022年路過此處,還是見到它正立面貼滿磁磚的樣子。
2024年再次路過此地,立面已經恢復紅磚及洗石子外觀,應該快修好了吧?

░ 昭應宮
從第一銀行對側,外再走個幾步路,就是帶有官廟性質的媽祖廟—昭應宮。昭應宮在噶瑪蘭廳設立之前,就由五圍民眾於1808(嘉慶13)年建立。
在1810(嘉慶15)年噶瑪蘭廳設立後2年,
時任臺灣知府楊廷理奏請朝廷,撥款協助闢建媽祖廟。
故由嘉慶帝下令撥款整修,並賜「敕建昭應宮」匾額與木製香爐,成為官祀廟宇。
1834(道光14)年當地信眾有意擴建,
在高人指點「若易向座東朝西,蘭陽子弟必定科甲聯登」下,
拆除原址對側之戲台並重建,即現今之位置,因而成為臺灣少數不面海的媽祖廟。
而在改建完成後,噶瑪蘭廳果真「科甲聯登」,楊士芳、李望洋等人相繼中進士。
1932(昭和7)年,因廟宇建築部分損壞,因此將土埆牆改為紅磚牆,更換屋瓦,
內側貼上當時流行的白磁磚,但樑柱、石雕、木雕等仍為道光年間改建時原物。
二戰時,後殿為盟軍所炸毀,之後遲至1964年再重建,因而帶有1960年代建築風格。
昭應宮因有官祀性質,因此建築十分細緻,在三川殿及正殿上的裝飾都可以發現。
值得花點時間,一看再看。
昭應宮的正立面,位在熱鬧的南北大街(中山路)上,
兩側被現代的大樓包夾著,廟門外又因為有廟埕而退縮,路過時不容易發現。

三川殿的屋頂有許多細緻的剪黏與交趾陶燒,值得細細鑑賞。
- 虎側
- 龍側
三川殿步口下方的龍柱、木雕及彩繪等,雕工精緻、色彩豐富,令人目不暇給。
檐牆則是由螭虎團爐透雕,周圍的木刻與麒麟石刻所組成。
虎側的母獅玩小獅,把小獅玩到倒立,挺有趣的!
兩側對看堵則是由大型交趾陶燒、龍虎石刻與昭和時期盛行的白磁磚所構成。
這些宜蘭地區廟宇中常出現的白磁磚,應該算是地區特色吧?
- 虎側視角
- 虎側側門
- 中門
- 龍側側門
- 龍側視角
在明間中港的廟匾,還有後方的疊斗排樓面,彩繪色彩豐富。
中央廟匾有「勅建」,表示昭應宮係由皇帝下令以官費興建,具有官方色彩。

在三川殿內的匾額「思周赤子」,是1883(光緒9)年總兵張兆連所獻。

三川殿前步口的步通上方有獅座,獅座背上又有好幾位仙人,表情逗趣。
特地幫木雕仙人拍了特寫,有興趣的可以仔細看看。
- 虎側
- 龍側
兩側對看堵上的身堵是大型交趾陶燒。
龍虎側分別是「媽祖昇天」與「化草為木」的故事,
色彩鮮豔、造型精緻,值得一看再看。
- 虎側「化草為木」
- 龍側「媽祖昇天」
走進廟裡,回頭看看廟門上的門神。
龍邊朝官手上捧冠與鹿,為「加官晉祿」之意。
中港門神則是傳統上常見的秦叔寶與尉遲恭。
虎邊宮女手上捧牡丹花和仙桃,有「富貴綿延」之意。
- 龍側側門
- 中門
- 虎側側門
三川殿的大木作則是傳統的三通五瓜加疊斗,彩繪色彩豐富,值得細看。
- 虎側
- 龍側
三川殿後步口的步通上方,也有像前步口一樣以仙人與獅座裝飾。
- 虎側
- 龍側
三川殿下龍虎兩側各有千里眼與順風耳大型雕像。
不知道遶境時,祂們是不是也會出門隨行?
看起來好像內部可以藏一個人來移動。
- 千里眼
- 順風耳
三川殿欣賞完畢,向後轉…

在宜蘭見到藍天白雲,似乎沒那麼容易。
也因為常常下雨,所以內埕兩側都有過水廊。

內埕上方沒蓋上擋雨用的帆布,正好可以見到正殿屋頂的雙龍護珠。

也可以見到兩側過水廊屋頂上的裝飾。
- 虎側
- 龍側
在正殿前方的御路,好像是青斗石石雕。

牆上的說明牌,已經有點歷史了。

在正殿中的服務台桌上看到紀念章,先蓋一蓋免得忘了…


正殿內的全貌。
在神龕上方有兩面皇帝賜匾,包括道光帝御賜「澤覃海宇」與光緒帝御賜「與天同功」。
神龕中正是宜蘭媽,兩側陪祀千里眼與順風耳。

正殿前方步口設有通廊捲棚,點金柱間則是採用傳統三通五瓜結構。
兩側牆面貼滿了白磁磚。
據說當年就是因為這些白磁磚,而讓昭應宮的古蹟評級由二級降為三級。
- 虎側
- 龍側
在通廊捲棚下方,步通上方的獅座、下方的員光,還有與壽樑相接的雀替,
步通外側的垂花與豎材,都是相當精緻的木雕作品。
- 虎側獅座與員光
- 虎側雀替、吊筒、豎材
- 龍側雀替、吊筒、豎材
- 龍側獅座與員光
正殿的屋架就是傳統的三通五瓜,瓜筒與雀替雕刻十分精緻。
- 虎側
- 龍側
龍虎兩側次間各有一門通往後殿。
虎側有匾「澤周海甸」為通判丁承禧於1868(同治7)年所獻。
龍側有匾「恩德齊天」為信眾於1858(咸豐8)年所獻。
- 虎側
- 龍側
由正殿龍側側門往後殿移動,會經過這座建在後埕的金亭。
把金亭建在這裡,難道不會有失火的危險嗎?或是讓廟裡的溫度太高?
或許這也是1963年重建後殿時一併建造的,當時可能沒有想那麼多。
這樣的建築可以算的上是奇觀,全臺灣可能沒幾座廟宇會把金亭蓋在後埕裡。
特別是後方還有好幾層樓後殿的情況下。

後殿為鋼筋水泥建築,保有臺灣1960年代的建築風格。
例如地板及立柱外表採用磨石子,仿石柱在下方有柱珠,二樓護欄有空心花磚等。

後殿與正殿之間有魚池,看起來像是因為要蓋金亭而少了一大塊。

後殿正中央,主祀觀世音菩薩。

後殿中央留有天井,往上可以看到二樓及屋頂。
- 龍側視角
- 虎側視角
一樓龍側陪祀註生娘娘。

虎側則陪祀福德正神。

後殿牆上的功德碑,只有在宜蘭可以見到用白磁磚做為功德碑的材質。

二樓祀奉水仙尊王。

很特別的是神桌與神龕中間相隔天井

站在後殿二樓,可以見到正殿的屋頂裝飾,也就是雙龍護珠。
金爐上的煙囪應該是後期才追加的吧?

二樓龍側神龕,祭祀供開發宜蘭有功之名宦,俗稱「三大老」。
其中,中坐者為楊廷理、左為翟淦、右為陳蒸。
臺灣有些廟宇也供奉清治時期治理地方有功的官吏,
但只見過供奉牌位的,像位在臺南的祀典武廟裡就有祀奉官員牌位。
但僅有昭應宮供奉的是三尊身著清代官服的木雕金身。

三位官員的職位都刻在神像座位上,容貌頗具尊嚴。

二樓右側神龕則是祀奉東嶽仁聖大帝、天醫真人與救廣真人。

回到一樓,見到這個籤櫃,頗有歷史感。

牆上還有新版的功德碑,變成木製了。
然後,在宮前的大樓也有故事。
其實那裡是最初建廟的地點,因故變成了市場,廟方最後只得出資購回。


這棟就是1974年完工作為市場的大樓,在現今昭應宮正前方,為昔日舊廟廟址。
看起來好像轉型為長照中心。

昭應宮參拜完畢,往下一站化龍新村前行。
░ 歷史建築化龍一村眷舍群
化龍一村是老狗這次造訪的重點之一,因為是首次到訪。此一區域在清治時期就已經是武營,亦即噶瑪蘭城駐軍所在。
日治時期改為練兵場、憲兵分屯中隊,二戰期間改為日軍「衛戌醫院」。
日軍為提供醫務人員住宿醫院而在週邊興建日式宿舍及儲物間等。
終戰後,由原在天津生產通訊器材和電池的國軍聯勤204廠接收此處。
1957年軍方因電池需求急速增加,原產能不敷使用,利用美援在礁溪興建新廠。
此處舊廠房改作倉庫,且因工作人員日益增加,日遺眷舍已不敷使用。
故於1964年時再由聯勤電池廠自行出資新建19戶宿舍。
共10戶大間,9戶小間,於1965年按服務年資、考績及眷口數分發,次年遷入。
因此,現在化龍一村眷舍群包括不同世代的建築。
包括日式木造獨棟、雙拼、連棟宿舍及戰後磚造1F宿舍。
目前這些眷舍已有日式木造雙拼及連棟宿舍完成整修,但內部空間並未全數使用。
未開放參觀及做為其他用途使用,實在可惜。
僅有近代眷舍做為地方圖書空間及社區活動空間。
老狗從昭應宮走了大概8分鐘,看到這棟已經整修完成的建築。
心想應該就是化龍一村的一部分。

從外部看這棟建築物,可以猜的到它是四連棟日式宿舍。
因為日式宿舍當中,只有最低階的、空間最小的宿舍才會蓋成一條龍的型式。
老狗在後來看到的全區平面圖中,得知它的代號為B棟,總計有4戶。

B棟四連棟宿舍的後側,整修時利用原有的緣側增設無障礙設施。

B棟雖然是四連棟,但每一戶的空間看起來卻比判任官丁等官舍來的大。
日軍的宿舍興建規範不同於一般公務員,沒有所謂判任官甲、乙、丙、丁等宿舍的制度。

轉個方向可以見到B棟的另一端,表玄關與裏玄關的配置都看的到。

另外這裡還有一棟應該不是日式宿舍的建築物。
或許是當年居民自行增建的,後來被改造成現在的樣子。

在B棟的旁邊,街角的位置,有一小棟為獨棟日式眷舍。
在後來看到的全區平面圖中,它被標誌為C棟。

C棟已經掛上了門牌,但是大門深鎖,只能像樣品屋一樣看看它的外部。
凡舉日式宿舍建築該有的配置,它也幾乎都看的到。

在B棟宿舍的對面還有另一棟面積較小的日式宿舍,猜測應該是獨棟雙併。
從後來看到的全區平面圖中,得知它的代號為A棟,有左右2戶。

A棟的正面,眷村時期的圍牆與大門獲得保留。

從這個角度看,就是日式宿舍中完整的一戶。
從外觀及空間大小判斷,大致上相當於丙等官舍。

A棟的側面,可以發現多了增建部分,也一併被保留。

走著走著,在三棟日式宿舍的南側見到這面園區導覽牌。

仔細看才知道,原來北側這3棟,以A, B, C標誌的是日式宿舍。
南側的1號到5號棟則是國府時期增建的眷舍,其中有部分已經活化再利用。

這個角度算是B棟的全景,因為像是新房子的那棟也被歸到與B棟一起…


3棟日遺眷舍的大合照,很可惜的是內部都沒有開放,只能在外面走走看看。
這是老狗最失望的地方。

往這個方向過去就是國府時期新建的眷村建築,外觀頗具眷村風格。

這棟在導覽牌旁,被標記為5號棟,做為管理中心及洗手間。
後方就是宜蘭酒廠的大倉庫。

在5號棟旁可以見到北側三棟日式宿舍。
園區內的大樹相當多,會是另一個頗具可看性的特點。

與5號棟及A棟相鄰的4號棟,做為社區發展協會辦公室。

這棟是3號棟,位在2號、4號和5號之間,做為樂齡書房使用。

這棟中間被打通的宿舍是2號棟,留下左右兩側的室內空間。

右側作為宜蘭眷村文化館使用

老狗原本想進去參觀,但是發現沒有開放,不知道是不是星期天休息?
查了網路資訊,才知道需要先預約。

2號棟的另一頭作為眷村文化發展協會的辦公室。

在2號棟南側的是1號棟,做為化龍一村臨時圖書室的「兒少書房」。

1號棟的側面還有裝置藝術造景。

外牆上每一戶的門都被用石頭堵起,變成另類的裝飾。

門都被堵起來了,要怎麼進去? 從側面呀! 側面設有圖書室的入口。
老狗不想打擾在裡面看書的小朋友,所以走到這裡就好…


走到化龍一村的最外圍,可以看到南側這幾棟近代眷舍。
希望下次再來訪時,這一大片綠地可以有更好的運用,
不再是大部分室內空間都關閉的狀況。

░ 宜蘭酒廠
宜蘭酒廠與化龍一村就只有一路之隔,或說是一牆之隔。因為二者中間的舊城南路,就是噶瑪蘭城的城牆位置。
而酒廠中的舊材料倉庫在1998年底就改裝為甲子蘭酒文物館開放參觀,
到現在已經20多年,可以說是相當老牌的觀光工廠。
遊覽車在這裡進進出出,早就不是新鮮事。

大部分的遊客,如果跟團旅遊的話,大多是從照片中的大門進場參觀吧!
而這座大門就在化龍一村對面。

但是老狗認為酒廠中最漂亮的建築物,應該是照片中事務所,有著很濃的和洋折衷風格。。

在化龍一村中找到可以清楚見到事務所立面的位置就可以看的出來。
和式的寄棟造屋頂,下方牆面上有許多洋式泥塑裝飾,以及水平裝飾線條。
查了網路資訊,這棟建築應該在1929年6月完工,有折衷主義建築風格很合理。

在化龍一村的外緣,可以看到舊事務所與酒廠倉庫大樓新舊併列的景像。

░ 「九芎流月」暗渠護城河
在化龍一村的南側可以見到這樣一條水道,位置就在舊城南路附近。這條水道鄰近清治時期的噶瑪蘭城,應該可以猜到它就是護城壕。
1913(大正2)年,宜蘭實施市街改正,城門與城牆拆除。護城壕改為灌溉用的「八千代川」。
30多年前河面上被加蓋成為馬路後,從此隱身為都市中的暗渠。
數年前,縣政府便針對宜蘭河舊水道提出再造,
委託「田中央工作群」建築師團隊推動「維管束計劃」,打算重現宜蘭護城河景觀。
這裡應該就是成果之一部分。

這一小塊空間綠意盎然,水道邊遍植植栽。

另外還有幾座藝術造景,應該不方便小朋友爬上去。

這段護城河的另一側,可以見到門牌。

門口全景,其實不一定要從這個位置走進來。
可以說就是一小塊綠地空間,以及對於城池的懷舊印象。

░ 林氏家廟追遠堂
此為噶瑪蘭廳漳屬七縣(漳浦、南靖、平和、詔安、龍溪、海澄、長泰)林姓族眾的家族祠堂,始建於1835(道光15)年,由林姓族眾所組織的蘭陽林姓興德會在宜蘭城內南側興築。之後,先後於1857(咸豐7)年、1869(同治8)年重修。
日治時期時,1923(大正12)年7月時,由蘭陽興德會近15年之租佃所得籌募2萬日圓展開重建,至1925(大正14)年底落成,為現今所見面貌。
2021年1月被縣政府指定為縣定古蹟,但仍做為家廟祭之用,所以只能看看外觀而已。

走近大門旁往內看,林氏家廟的規模並不算小,中脊上有雙旁護塔裝飾,兩側有燕尾。
因為感覺快下雨,拍完這張照片就往美術館快步移動。

░ 宜蘭美術館、台灣戲劇館
老狗眼看天空一片黑,而且還滴了幾滴水下來,感覺快下雨了…
於是快快拍完林氏家廟的外觀後,快步走到這個角落。
眼前這棟建築興建於1949年,是完全自二戰結束後,國府接收後才開始設計、施工的建築。原址是日治時期的臺灣銀行宜蘭支店,在二戰中遭轟炸受損。
二戰結束後,國民政府於原址重建,於1949年12月1日落成,做為臺灣銀行宜蘭分行。

國民政府在剛播遷來台的那幾年,在臺灣新建的建築物可說是寥寥無幾。
就算有新建設,也都是急就章,或是利用日本殖民政府留下的建築來增建。
見到的建築常是草草了事,堪用就好。
在國府來臺的前10年,國民政府已經因為國共內戰而消耗太多資源。
剩下僅有的資源,也都投注在「反攻復國大業」上。
畢竟「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我們很快就要打回去了」。
然而臺灣銀行宜蘭分行這棟建築物卻蓋的有相當規模且紮實,
猜測是用來強化臺灣民眾對國家銀行的信心,進而達到「吸金」的效果。
因為剛經歷二戰及「四萬換一元」的臺灣人民,
對於「把錢放在銀行」是相當沒有信心的。
那時的人有了錢會優先買黃金,
因為一但打起仗來,黃金才能帶著跑,而且不會像貨幣一樣貶的一塌糊塗…

但也因為這棟建築蓋的既有規模,建築本體又紮實,
所以在2009年,台銀宜蘭分行因空間不足新建辦公廳舍時,舊建築物仍然狀況相當好。
臺銀將它讓予宜蘭縣政府文化局,文化局將它改裝為美術館,於2014年開幕。
這棟建築物的外觀採現代主義樣式,有著簡潔的垂直與水平線條。
而整體造型就像是古代的布幣,符合原本做為銀行建築的屬性。
老狗站在大門前抬頭仰望,就可以發現它帶來相當厚實的感覺,而且很有現代感。
才會猜測是不是為了要加強民眾把錢存在國有銀行的信心,才蓋出有這樣外觀的銀行大樓。
不然以當時的國民政府,隨便找間房子就可以當銀行辦公室了,
為什麼要花大錢蓋出這麼「像樣」的建築?

老狗走進大門後先往櫃台移動,因為知道這裡需要買門票。
買好門票($50),看到旁邊的紀念章,當然要把它收起來,雖然2年前造訪時就蓋過了…


在老狗到訪的這段時間,一、二樓的展區全部都是【視網膜與石頭:林萬士個展】。。
館內並未限制不能對作品拍照,不過老狗個人習慣不對單一作品拍特寫,
所以就只有展區照片可以分享。
個人覺得眾多作品與展區融合,是欣賞這類藝術作品展出的另一個面向。
這裡是1樓的展區,有好幾個展間。
- 1樓展區(1)
- 1樓展區(2)
- 1樓展區(3)
- 1樓展區(4)
- 1樓展區(5)
- 1樓展區(6)
這個空間比較特別,有著厚厚的外鐵門,內側還有柵門,是從前銀行的文件庫。

老狗每次來到這裡,好像抬頭仰望都是必做的事。

文件庫中展出的是較小型的作品。
- 文件庫展區(1)
- 文件庫展區(2)
通往2樓的樓梯,前後各1座。

旁邊大窗上的鐵窗窗花,到如今已經變成一種藝術作品。
現在如果還有人裝鐵窗,想找這種有花紋的來裝,好像很難。

二樓梯間的鐵窗也有相同的造型。

二樓的展區,同屬【視網膜與石頭:林萬士個展】的作品,可以見到不少漂亮的石頭畫…

- 2樓展區(1)
- 2樓展區(2)
- 2樓展區(3)
- 2樓展區(4)
- 2樓展區(5)
- 2樓展區(6)
- 2樓展區(7)
即然從一樓的文件庫向上望可以看到二樓以上,
那二樓也一定有地方可以往下看到一樓文件庫,就是這裡了!

文件庫位置的二樓窗戶竟然沒裝鐵窗?

從另一座樓梯下樓去。
3樓沒有展區,戶外可能在下雨,就不上樓了。

下樓後往後方走,來到台灣戲劇館臨時展區。
因為台灣戲劇館自2023年6月27日起進行建築物施工補強,
因此自宜蘭文化中心移到美術館後方展出,而且是免門票參觀的。
即然都來到這裡,在化龍一村省下不少參觀的時間,於是決定花個十多分鐘逛一逛。

應該是暫時向美術館偣用,所以空間和原本的戲劇館相比之下小了甚多。
在臺灣戲劇館內展出的是常民會欣賞的幾種民俗戲劇,他們相關的戲服、道具等。

像這個應該認得吧? 歌仔戲,宜蘭可是歌仔戲的發源地。

傳統戲劇演出會使用的樂器之一—大鑼,據說可以試敲,
但老狗不敢,怕被誤認為失火了…


這也應該不陌生,傳統布袋戲偶。

這個位置是原本美術館後方的餐廳,保留一棟木屋在這裡。

因為台灣戲劇館暫時移至此地,所以原本的招牌下方多了這麼一排。

野台布袋戲的戲台,現在少見了。

這裡還有戲服可以讓參觀的遊客Cosplay一下…


還可以玩戲偶套圈圈。
老狗是沒有玩啦,但當時可是有參觀者在玩的。

展區中的視聽室,放映的是歌仔戲。

參觀的差不多了,午後雷陣雨卻沒下在宜蘭市區,不過氣溫倒是降了好幾度。
老狗走到建築的右前方拍下這張正面照。
那,建築物的造型看起來像不像古代的布幣呢?

如果覺得不太像的到,到對街拍張全景照片,應該就看的出來了吧?

這篇只是宜蘭市街散策的一部分,想看看另一部分的話,請點選這裡:
宜蘭文學館、宜蘭設治紀念館、宜蘭人故事館、蘭陽原創館、丟丟噹森林公園、幾米廣場 — 搭火車去宜蘭旅行之 宜蘭城南散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