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賣捌所、昭應宮、化龍一村、「九芎流月」、宜蘭美術館 — 搭火車去宜蘭旅行之 宜蘭城內散步
這次的小旅行,因為全程就靠火車和兩條腿,所以只能在車站附近移動。
前一篇分享了宜蘭車站附近,屬於噶瑪蘭廳城內的歷史人文景點,
這一篇就來分享位在城南及城東的幾個歷史人文景點。
包括:
- 宜蘭設治紀念館、舊主秘公館:宜蘭設治紀念館建築落成於1906年,為日治時期首任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所籌建之廳長官邸。國府接收後,續作為縣長官邸。1990年代廢除縣長官邸,原擬打算將官邸一帶所有建築全數拆除,但為了保留官邸內的老樟樹,因而將廳長官邸,連同農校校長宿舍及主秘宿舍一併保留下。1997年時,廳長官邸完成整修,作為展示宜蘭設官治理歷史軌跡之「設治紀念館」,於同年12月13日開幕,到現今已經26年。建築本體採用和洋式混合的建築風格,而庭園中的枯山水、枯石流、魚池等,則是日式庭園風情的最佳代表。
舊主秘公館則為日治初期隨宜蘭廳署興建之日式宿舍之一。國府接收後曾作為宜蘭縣政府主任秘書住處。宜蘭縣政府在2001年將其登錄為歷史建築,之後便一直委外管理,作為餐廳經營。
- 宜蘭文學館:與縣長官邸及舊主秘公館一樣,都是日治初期隨宜蘭廳署興建之日式宿舍之一。1926(大正15)年宜蘭農林學校設立後,這棟建築被撥用為校長宿舍。直到2001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2004年啟動修復工程。完工之後,在2011年12月21日以「宜蘭文學館」為名,正式對外開放參觀。2014年中華電信的4G廣告「世界越快心則慢」聘請金城武在此地拍攝,曾經讓這裡瞬間爆紅,但是10年過去,此地的光芒也由絢爛變為平淡。
- 宜蘭人故事館:以舊宜蘭縣議會的建築物改裝而成,在2017年開幕,以介紹宜蘭在地人故事及宜蘭縣議會歷史為主要展出內容,部分空間作為在地藝文創作者之作品展出空間。這棟建築落成於1959年,1985年整修為現貌,正立面以垂直條窗之方式呈現出簡潔之風格。
- 蘭陽原創館:利用宜蘭市公所後方,原縣府員工宿舍當中的黑瓦平房那一排整建而成,做為宜蘭首座以原民文化為主的生活美學展銷空間。在2021年開幕,提供在地的原民創意料理、工藝、文創精選商品等,而且不定時會舉辦市集與主題活動。老狗造訪當天,園區內的蘭陽原創館永續概念店才剛開幕一星期,園區內還有其他活動,挺熱鬧的。
- 跳舞女孩廣場:位在阮義忠台灣故事館前的小型廣場,內有好幾尊可愛的人偶,是拍攝照片的好場景。其中一尊人偶是跳舞女孩,便以此為名。後方是阮義忠台灣故事館,由原縣府員工宿舍組合而成,這兩大排宿舍大約有20戶左右,分布於中山路二段430巷兩側,興建於1950年代,外觀紅磚色,為二戰後初期的公務宿舍建築。二層樓這一側有部分空間完成整修,做為宜蘭在地攝影家阮義忠先生作品的展場。
- 丟丟噹森林公園:位在宜蘭火車站正對面,是由9組高聳的綠色鋼棚架構成的大型遮雨棚,由於這些綠色鋼棚架有著自然多變的曲線,遠看就像是一片綠意盎然的森林。2014年,飛天火車開進了這裡,成為真正有火車的「丟丟噹森林」,增添童趣及魔幻的氛圍,不僅成為搭火車來訪宜蘭市的旅客必經的重要地標,也是旅客來訪時常會駐足拍照留念的地點。而大型棚架構成半室內空間,成為常下雨的宜蘭可以舉辦藝文活動與文創市集的場所。
- 幾米廣場、台鐵宜蘭工務段建築群:「幾米主題廣場」位在宜蘭火車站南側,啟用於2013年6月28日,是宜蘭縣政府利用台鐵宜蘭工務段舊木工房、檔案室、鐵匠房的建築物及附近一帶的閒置空地,結合作家幾米共同創作出的公共藝術區域空間。包括繪本《星空》裡的飛天公車、《向左走.向右走》的男女主角、《地下鐵》的行李箱,都出現在這裡。在開放參觀之後,便成為遊客造訪的拍照熱點。雖然開放至今已經11年,來訪的遊客也少了許多,但還是值得再訪。
- 宜蘭旅遊服務中心、宜蘭行口:旅服中心在火車站南側,建築物早期作為宜蘭火車站行車寄宿室,後改做為宜蘭運務段辦公室,外觀帶有戰後現代主義特色。旅服中心內部提供各項旅遊資訊,以及免費飲用水,但要自備容器,可說是出外人的好伙伴。
「宜蘭行口」則是北側宜蘭車站舊倉庫群的別稱,先前有文創店家進駐這處閒置舊倉庫,以「舊書櫃」為名營運,但是似乎已經結束營運一段時間,目前閒置當中。
- 普悠瑪233次 宜蘭→臺北:再美好的旅程還是要有歸途,而如果歸途上又能一路欣賞海景,那更是再完美不過了。老狗回程不僅是搭該時段最快的普悠瑪自強號,而且坐位又很幸運的面向太平洋,於是,又是一段龜山島看到飽的車程…
以下就是這篇分享文的移動路徑,提供網友們參考。
‖ 宜蘭火車站、宜蘭旅遊服務中心、宜蘭行口
從頭城搭火車到宜蘭火車站,一出站看到眼前像是森林城堡的樣子。心想宜蘭車站變成童話故事中的森林城堡,應該也有10年了吧?

其實宜蘭火車站在改建後就已經是像座城堡的造型。
2014年1月變身為「幾米火車站」,增加幾米繪本元素的裝置藝術之後,
讓宜蘭車站連同對面的丟丟噹森林廣場紅了好幾年。

走出火車站後,老狗第一個動作是往旅遊服務中心前進。
原因很簡單,為了去盛裝飲用水,這是全臺灣公立的旅服中心都有提供的一項服務。
旅遊服務中心的建築物早期作為宜蘭火車站行車寄宿室,後改做為宜蘭運務段辦公室。

這棟建築物的屋頂型式為西洋式木構架,立面牆面開口部分有較特殊的混凝土版處理,外牆為洗石子處理,內牆則為磨石子,外觀帶有戰後現代主義特色。

旅臤中心的開放時間,全年無休,可以說是出外人的好朋友。
需要什麼資訊,遇上什麼困難,裡面的工作人員都會熱心伸出援手。

旅服中心是以台鐵宜蘭運務段舊辦公室改裝而來,
走入室內可以見到50年代建築常見的木桁架屋頂,
還有那個年代常見的木造窗戶。

牆上有著許多宜蘭地區旅遊資訊的看板。
如果對宜蘭不熟,來到這裡還拿不定去那裡玩的話,
讀一讀看板再問一問工作人員,應該就知道怎麼去了。

旅服中心的服務台,印象中都有1~2位工作人員值班。

老狗來到這裡,除了找飲用水之外,當然順便找紀念章。
只是沒想到還順便找到微波爐,額外多了一項加熱食物的服務。

紀念章大多是舊章,雖然蓋過還是留個紀念。

這就是老狗來這裡的最主要目的。
炎熱的夏天,有免費的冰開水可以喝。
如果是冬天,也有免費的熱開水可以喝,挺棒的呀!

補充完飲用水,走出旅服中心,看到建築物內的另一部分。
這裡應該是在地特產的販賣部吧?
老狗猜測這是由半官方組織開設的,價格應不致亂開才對。

走出遊客中心,看到對面的丟丟噹森林廣場,回程時有時間再過去看看。

繞過火車站,來到車站北側的宜蘭行口。
這裡的空間原本是臺鐵公司的舊倉庫,大約在1919~1924(大正8~13)年間陸續落成。
是為了配合宜蘭線鐵路通車,將宜蘭當地物產藉鐵路運送至外地而產生的倉儲業。
因為在日治時期為日資的國際運通和大一運通所有,
戰後由國府接收,合併為台鐵承攬運送公司宜蘭營業所倉庫。
之後就一直以「宜蘭行口」為名招商,因為位置就在火車站旁,稱為「行口」好像很正確。

2018年6月時,「好日咖啡店」與宜蘭縣政府簽約,成立「舊書櫃」進駐。
老狗上次來時,內部就是「舊書櫃」。
沒想到這次路過卻是一片荒涼,「舊書櫃」在2023年7月14日起停止營業。
宜蘭縣政府打算繼續委外營運,
可是3次招商中,2次沒有廠商投標,1次投標廠商不符資格,於是只好閒置在此。

走過火車站前的馬路,看到這兩棟閒置的舊倉庫,覺得實在可惜。
或許是經營者見到今年國人出國旅遊正熱門,排擠到國旅的熱度,所以不願投入吧!

宜蘭行口先前發包給民間營運的倉庫,印象中有2棟。
照片中是另外一棟,位置都在康樂路口

老狗接下來去了那裡?到賣捌所裡吹冷氣去了。
然後在宜蘭城裡繞了半圈,走出城外,到了城南的昔日大官官邸區。
‖ 宜蘭設治紀念館、舊主秘公館
宜蘭設治紀念館位在現今舊城南路南側。如果以清治時期噶瑪蘭城為界,已經算是城外。這棟宿舍建築落成於1906年,為日治時期首任宜蘭廳長西鄉菊次郎所籌建之廳長官邸。
國府接收後,續作為縣長官邸。
1990年代,因縣政府遷移至現址,縣長官邸廢除。
但為了保留官邸內的老樟樹,因而將廳長官邸,連同農校校長宿舍及主秘宿舍一同留下。
1997年時,完成整修廳長官邸,並作為宜蘭設治紀念館,於同年12月13日開幕。
內部主要用以展示200年來,宜蘭設官治理的歷史軌跡。
這棟官邸建築代表了日治初年的地方官官邸,
建築本體採用和洋式混合的建築風格,
而外部庭園中的枯山水、枯石流、魚池等,則是日式庭園風情的最佳代表。
老狗到訪過宜蘭設治紀念館數次,上次是2020年11月。
推測內部展出不會有太大變動,所以這回就路過,只看看建築物外觀與庭園。
至於主秘宿舍也已經作為餐廳多年,到訪時餐廳休息中,所以這次一樣看看週遭環境。
把參觀內部的時間留到下一段的舊農校校長宿舍。

宜蘭設治紀念館的圍牆。
可不要小看這一大圈圍牆,這可是貨真價實的古蹟。
因為1910(明治43)年的舊照片就可清楚看出石頭牆,或許是清代練兵場留下之城牆。
這也就是為什麼原本的縣長官邸圍牆,
在轉為對民眾開放的小型博物館後,被一直保留著的原因。

因為圍牆不高,所以在牆邊一定看的到設治紀念館內,建築物外的庭園。
有看到枯山水當中的大樹嗎? 就是長的又高又大又「樹枝亂竄」的大樟樹。
就是因為它的造型太奇特,令人不捨將它砍除。
所以這一區的幾棟大官宿舍,連同它一同被保留下來。

設治紀念館外的庭園非常有日式禪意,沒買門票進場,在牆外一樣可以看到、感受到。

有水池和小橋,日本風情爆棚。
要不是現在去日本玩實在太划算,不然為什麼要捨近求遠?


轉個彎往文學館移動,一定會經過這條超有文青氣息的小巷道。
照片左邊是主秘公館,右邊是廳長官邸。

來到設治紀念館正面,看到庭院中的白石,是充滿日式風情的枯山水。
在這裡可以發現建築本體的和洋合併。
建築右邊是日式建築,左邊則是西洋風格建築,有著紅磚牆外敷石灰。

設治紀念館外的導覽牌,來到這裡必須稍微看一看,才知道怎麼欣賞老房子。

來到設治紀念館大門正中央,來張正面紀念照。
這回就跳過這裡了,下次再訪。

這條巷道把宜蘭城南的3棟日治時期高官宿舍給分隔開來,
營造市區裡一處靜宓的空間。

圍牆後面是一大片空地,有好大的一棵樹。
樹的後方就是前主秘公館,也是日治時期的高官宿舍。

主秘公館為日治初期隨宜蘭廳署興建,供統治階層住宿的日式宿舍之一。
在國府接收後曾作為宜蘭縣政府主任秘書住處。
宜蘭縣政府在2001年將其登錄為歷史建築,之後便一直委外管理,作為餐廳經營。

自從若干年前開放民間承包經營後,一直作為餐廳到現在。
話說回來,老狗還不曾進去用過餐…


舊主秘公館的對面就是新月廣場,在從前是宜蘭監獄。

來到舊城南路邊,看到了剛剛那堵石圍牆的另一頭。

回到這段行程的重點之一—宜蘭文學館吧!
‖ 宜蘭文學館
這棟建築與縣長官邸及舊主秘公館一樣,都是日治初期隨宜蘭廳署興建之日式宿舍之一。1926(大正15)年宜蘭農林學校設立後,這棟建築被撥用為校長宿舍。
一直到2001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後,2004年啟動修復工程。
之後,在2011年12月21日舉辦宜蘭文學館開幕活動,正式對外開放。
2014年,中華電信的4G廣告「世界越快心則慢」以高價聘請金城武拍攝,
場景就是宜蘭文學館,也因此讓這裡成為眾人追逐星跡的景點。
只是事過境遷,這部當年爆紅的廣告已經是10年前的事,
眾人也早忘了這處昔日追逐的景點。
不變的是週遭的大樹、木造老屋、宓靜小巷與濃濃的日式風情。
昔日的宿舍,也是今日宜蘭文學館的側門。

可以見到這棟昔日高等官舍的左側

左前方轉角度,有著向外凸出的窗。

宿舍大門,現在也是宜蘭文學館的大門。
這時戶外悶熱異常,遠處傳來轟隆隆的雷聲。
怕突然遇上大雨,措手不及,不如就先進室內吹吹冷氣吧!

走進大門,低頭看到踏込及玄關外的踏階。

推開玄關外的第二道門,轉頭就見到紀念章一枚。
雖然小了點,一樣蓋回家去!

現在裡面是旅人書店。
雖然2011年12月起,這棟日式宿舍就以「宜蘭文學館」為名開始營運。
但到現在已經13年,應該有換過承包商。
老狗上次來訪是2015年,不記得室內有這麼多的物品展售陳列。

在室內的空間除了文創商品的展售外,還有文化局辦的展覽。
可以想見的是空間不大,但應該被很有效率的運用。

走進玄關的右邊空間展售許多文創商品。

剛走進來的玄關也一樣,放上了展示架。

承包的商家也提供飲品和小點心。
老狗心想如果外面下起大雨,大概就得點個一樣坐下來慢慢享用了…


仔細看看有賣些什麼吧!

往內走是日式住宅中的座敷與居間的空間,從遠方的床之間可以推斷。
在這裡面設置茶几,提供遊客席地而坐的休息。
老狗沒有點什麼吃的,當然不好意思坐下來。
畢竟承包商家維持環境是要成本的。
放在障子上的是本次展覽的主題,就是宜蘭縣籍作家的作品展出。

走到障子後面,可以更清楚的完整見到座敷空間。
畢竟是當年大官宿舍,空間配置相當充裕。
不像常見的日式官員宿舍那麼的緊湊。

換個角度,座敷的側邊還設有押入,一般宿舍少見。

座敷的另一邊是寛廣的緣側,據說是當年金城武拍廣告的位置。
遠方就是更高階的官員宿舍–廳長官邸。

緣側的空間相當長,跨越座敷與居間。
坐在這個角落喝杯茶,可說禪意滿滿。

從床之間外向居間方向看,可以見到遠方有居間內的標配—押入。

從居間的角落往回看,室內空間就一覽無遺了。
電扇旁是老狗走進居間的通道。

縣籍作家的作品展出簡介。

其實展出內容相當簡略,就是座敷、居間與緣側之間掛的這幾張海報。
上面的詞句就是這些作家的經典內容。
座敷這裡有6面。

居間空間稍小,掛了5面。

可以看一看這些文字的內容是什麼。
其實內容頗為寫實,以對岸的用語叫「接地氣」……

- 一
- 二
- 三
另外還介紹了宜蘭在地的15家獨立書店。

老房子的室內空間不,只花一小段時間就參觀完畢。
趁著雨沒有下下來,繼續走到戶外去看看老屋的另一側。
走到這一邊就可以見到裏玄關,也就是台所、便所這一側。
這一側的空間大概被承包商保留作為辦公室使用。

回到建築右前方,可以見到外牆其實有段長度,
也就是說有部分空間是承運單位自用,未開放做為展出及販售商品的空間。

要離開這裡前,回頭再看看宜蘭文學館的另一側。

離開文學館後不久飄起雨來,老狗到宜蘭美術館裡待了一小時。
然後再回到城外,往曾經是宜蘭縣議會的宜蘭人故事館前行。
‖ 宜蘭人故事館、方德順洋樓
在走到宜蘭人故事館外時,看到對面有棟洋樓很漂亮,於是隨手拿起相機拍了下來。這棟建築外側門楣有「方德順」三字,故且稱為方德順洋樓。
漂亮是漂亮,因為正立面有許多面有歷史的磁磚。
只是在網路上找不到太多有關這棟洋樓的資訊。

這立面真的挺漂亮,特別是貼了這麼多白磁磚。
老狗一直覺得奇怪,為什麼在宜蘭,一些稍有年紀的建築物上都會貼白色磁磚?
在昭應宮裡也見到整面牆的白磁磚。

在方德順洋樓對面就是宜蘭人故事館,建築物即是舊宜蘭縣議會。
而這棟建築落成於1959年,當時的用途為宜蘭縣最高民意機關—縣議會。
在經過42年的使用後,縣議會在2001年遷移至新縣政中心。
次年,舊縣議會建築物即被指定為歷史建築。
2017年,於此建築內成立宜蘭人故事館,
以介紹宜蘭縣議會沿革及介紹宜蘭在地人故事為主要展出內容,
兼作為在地藝文創作者之作品展出空間。
老狗造訪當天就看到一場很不錯的畫展,另外還有一場書法展。
議會主體建築及增建物均屬鋼筋混凝土之二層樓加強磚造。
1985年時,主會議廳及正立面整修成現貌。
主體建築正立面以垂直條窗之方式呈現出簡潔之風格
議會前方之圍牆與入口設計質樸典雅,現仍維持原狀。

站在建築物正前方,看看左右兩側。
頗能感受到現代主義建築,充斥著垂直與水平裝置線條所帶來的氣息。
- 右側
- 左側
走進玄關,見到舊宜蘭縣議會的介紹。
畢竟這棟建築物是為了議會而建的,當然要重點介紹一番。

除了介紹議會外,宜蘭市在地景點也要介紹一下。
老狗這一天去了不少地方呀!

在一樓的幾間房間則是做為在地手工業的展區。
像這一區是介紹製鑼的林午鐵工廠。

鑼這種樂器應該不陌生,只有單音無高低音,但樂團裡似乎不能沒有它。
至於中式的鑼,在廟會活動裡和傳統戲曲表演裡更不能沒有它。

各式各樣的鑼,大大小小什麼都有。

這個也是鑼,發警報用的。

製鑼的道具。

還有原材料—銅片。

做肚臍(鑼臍)用的工具。

以海報簡介鑼的製作過程。

林午鐵工廠製鑼的經驗,可說全臺第一。

走到旁邊的房間,都都是宜蘭的傳統產業。

像是照片中的祭祀用燭台。

還有照片中的傳統糕餅製作。

這種模具應該不陌生吧?在一些傳統製糕餅的博物館可以見到。

這邊好像是燈籠。

這邊應該是傳統家具。

像這種紅眠床,一看就知道是古時候有錢人家才用的起。

旁邊有解說海報,有興趣可以看一看。

這個角落是中藥舖使用工具的展示。
照片中的這些工具,小時候在外公家都看過。
現在中醫診所都改用機器處理藥材了…


還有廟裡的藥籤,宗教信仰與醫療的結合。

在宜蘭人故事館內的某個角落,是家賣Pizza的餐廳。

一樓另一邊的空間是「在故事中生活的人繪本展」。
看看這些充滿童趣的繪本,重設一下自己的心境,挺好的!

內部的佈置就是為了小朋友而設計的。
讓小朋友可以舒舒服務的拿起繪本來閱讀。

反正就是可愛風啦!

另一邊是給大人看的,就是作者的介紹。

這裡是一樓最大的空間,似乎同時做為餐廳和DIY場所使用。

牆上的大海報介紹了這裡的畫作是從那裡來的。
原來是宜蘭在地教師帶領學生的成果展出。

這裡面有些畫作挺不錯的!


另外還有這間相連的大空間,作為展場挺合適的。

老狗比較喜歡這一幅畫作啦! 拿來當作自己的頭像好了…


通往後側庭園的通道,被用來展示議會時期的舊家具與舊照片。

這裡有好幾個紀念章,一起收回家去!


找到樓梯上二樓是另一個展示空間,展出內容也是宜蘭在地學會的成果。

作品都是水墨畫。

其實老狗上二樓是來找這個空間的,就是昔日的議場。

《宜蘭縣議會》五個大字還鑲在牆上,讓人不能忘記這棟建築物的身世。

回到一樓,是議會建築物後方的庭院。
這幾棵椰子樹長這麼高,不知道已經幾歲了?

庭園中有個不大的水池。

旁邊是另一棟建築,好像是昔日的圖書館。

庭園另一側視角,走到這裡算是走出昔日縣議會的範圍,進入相鄰的公務宿舍區。

現在這兩列宿舍區都被整修再利用,老狗當然繼續逛下去!
‖ 蘭陽原創館
這裡是宜蘭首座以原民文化為主的生活美學展銷空間自2021年開幕,提供在地的原民創意料理、工藝、文創精選商品等。
另外不定時會舉辦市集與主題活動,可以說是宜蘭市區內的新興景點。
而原創館的建築物則是利用宜蘭市公所後方的舊建物,即原縣府員工宿舍整建而成。
建築物全為黑瓦平房,帶有50年代的氛圍。
所在位置正好與宜蘭人故事館相鄰,
所以逛完宜蘭人故事館後,正好順道一路逛下去。

縣府員工宿舍共有兩大排,大約有20戶左右,
分布於後方這條巷道(中山路二段430巷)兩側,
作為蘭陽原創館的這一排都是一層樓黑瓦頂的平房,
與對側的磚紅色二層樓建築同樣興建於1950年代。

即然是整修後再利用為原住民專屬的創意商場,少不了一些新增的設施。

另一個方向是宜蘭人故事館的另一邊。

這棟應該是新近裝修的另一個空間吧?

房子的另一面,很令人意外的大面積彩繪。

走到另一邊,看到「蘭陽原創館」招牌,進門去看看有什麼。
經過了剛剛一陣雷聲大作後,氣溫突然下降好幾度,不再那麼熱了!
所以也不一定需要進去蹭冷氣…


走進門見到這個電子看板,原來才剛開幕沒多久。

這邊應該賣的都是農產加工品吧?

走到原創館的另一邊,看看這排宿舍變成什麼了?
上次來宜蘭人故事館時,好像都還沒裝修完成。

應該就是一家一家的小型工作室、店面之類的,每家做的生意都不一樣。

對面是阮義忠台灣故事館的後側出入口,上次2021年初來訪時曾參觀過,有點印象。

這個空地會是表演區嗎?

看起來很像是表演空間,也可以是小型市集空間。


每間宿舍都變成了個性小店,如果有市集的話,應該可以吸引更多人潮。


整排都是小店,一直到原有的巷口。

巷口這戶是唯一還維持宿舍時代外觀的一戶吧?

都走到巷底了,往回走到阮義忠台灣故事館的前方去看看跳舞女孩廣場吧!
上次來訪是冬天,陰雨線綿的日子。
這次是藍天白雲,完全不同的感覺。
‖ 跳舞女孩廣場、阮義忠台灣故事館
即然被稱為「跳舞女孩廣場」,那要先找到跳舞女孩吧?她就在這座不怎麼大的廣場入口,後面是阮義忠台灣故事館。

阮義忠台灣故事館是由原縣府員工宿舍組合而成,
巷道(中山路二段430巷)一側的紅磚牆二層樓建築,同樣興建於1950年代。
和作為蘭陽原創館的一樓平房一樣,都是二戰後初期的公務宿舍建築。
現今有部分空間整修完成,做為宜蘭在地攝影家阮義忠先生作品的展場。

阮義忠台灣故事館的全貌。
老狗到達的時間太晚,已經休館了,所以只能逛逛廣場,拍拍照片!

這裡的人偶造景應該就是給遊客拍照的吧!
或許已經有許多人到訪過這裡,對遊客不再有新鮮感,所以沒什麼人。

那也好,就抓不同的角度來拍拍有趣的照片。

這位小朋友玩手機玩了好多年了吧?

看看他在玩什麼?

這是那一代的Iphone? 該給他換支Iphone15了…


角落的裝置藝術品。

看起來像個過氣的景點,完完全全的杳無人煙…


天快黑了,離回程火車還有1小時,該往火車站方向移動。
‖ 台鐵宜蘭工務段建築群與幾米廣場
「幾米主題廣場」位在宜蘭火車站南側,啟用於2013年6月28日。宜蘭縣政府利用宜蘭火車站南側的台鐵宜蘭工務段舊木工房、檔案室、鐵匠房一帶的閒置空地,結合公共藝術,並特意保留歷史建築與老樹綠蔭,規劃為全台第一座幾米主題廣場。
由於作家幾米是宜蘭人,為了回饋家鄉,將作品中的場景以裝置藝術布置在這處閒置空間。
包括繪本《星空》裡的飛天公車、《向左走.向右走》的男女主角、《地下鐵》的行李箱,都從書裡躍入真實世界。
原本廢棄的建築物與空地,成為明亮開放的遊憩場所,
自2013年開放之後,便成為遊客造訪的拍照熱點。
讓臺鐵的老建增加觀光與古蹟保存價值。
雖然開放至今已經11年,但是不算非常老的拍照熱點,還是值得一再回味。
從蘭陽原創館往火車站方向移動,先是見到這棟很可愛的房子。
不知道它原本的用途是什麼?

走到它的另一面,似乎上面的植物已經和它合而為一。
查了一下「國家文化資產網」。
原來它曾經是辦公室,後來變成宿舍,2005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這樣的房子在沒有冷氣的年代,大概很難住吧?
太陽西曬,有的受的。

這間小屋的外面就是幾米公園。
從2013年6月底正式開幕到現在已經11年了,
這期間相信有不少人曾經來到這裡,和「向左走,向右走」合影留念。
只是時間一久,大概只剩旅人過客來來往往,加入了「向左走,向右走」的行列。

旅人來來往往,寂寞一直都在「場上」,沒有上場的問題。

相信有不少旅人跟著他們「向左右,向右走」。


廣場旁的小屋殘留的牆面,經過彩繪變成了店面?還是魚缸?

這面牆的彩繪呢? 童話世界中的山景。
旁邊的皮箱和背包應該很熟悉吧?

這些行李的主人去那兒了? 它們在這裡11年了…

難怪上面的看板會這樣寫。


呃…「不知道為什麼,我總會在這裡遇見他(它)…」


到處都是行李箱,不同世代的群聚一堂。

不止地上有行李箱,天上也有…
行李袋和梅花鹿,完全不搭的兩件物品在一起,這也就是童趣之所在。

然後是飛天的行李箱。

行李箱和梅花鹿滿天飛…


這又是什麼?給人發揮想像力用的…


這裡有件落單的行李。

上面的文字很有意思。

這裡地上多了線條,好像是運動場的跑道。

幾米廣場其實是座小型帶狀公園,利用鐵道旁的廢棄建築和空地整建而來。
再往前走就是好幾棟臺鐵所有的老建築。
照片中這個很像公車候車亭。

加上了一點點的裝飾品,卻變的別有風味。

對面現在是壽司郎,大快朵頤的好地方。


原來對面也有幾米的人偶。
老狗其實是第一次到訪幾米公園,現在才知道對面也有裝置藝術品。

在路旁的路標,很可愛。

前面有棟木屋,看起來像是日治時期的建築。
這棟建築物是臺鐵宜蘭工務段鐵匠房,竣工於1918(大正7)年,2年後啟用。
另外外部還有水槽一座。

最大的特色是屋頂中央設置挑高天窗及通風口,
便於採光,並使室內熱氣易於向上排出,具有良好通風換氣效果。

走到建築物的另一側,印象中似乎曾被做為商店使用。

相鄰的是木工房,和鐵匠房是同時期建築。

木工房很像是開放空間,沒有門,有點怪怪的?

走進內部,發現地上有凹洞,被蓋起來了。

名列歷史建築的標記,2004年被登錄為宜蘭縣歷史建築。

旁邊這棟是宜蘭工務段檔案室。
建築本體牆身為編竹夾泥牆,外觀為外敷押條雨淋板。
和鐵匠房及木工室一樣,都是竣工於1918(大正7)年,啟用於1920(大正9)年。
內部分為2間,其中1間改為員工休息室,另1間仍為辦公室。
上方夾層為堆置歷年鐵路局檔案之處。

這個建築物應該是防空洞吧?

在檔案室外的公車站板,要說可愛還是奇怪?

再往前這棟就是旅服中心的另一邊,也就是宜蘭運務段舊辦公室的南側。
現在作為小型商店。

因為離回程的火車發車時間還有一小段,於是決定到對面的丟丟噹公園走走。
‖ 丟丟噹森林公園
丟丟噹森林位在宜蘭火車站正對面,是2004年起進行的宜蘭市第二道「維管束」計畫中的一部分。
原先火車站附近的台鐵宿舍及紅磚屋要被拆除,
田中央工作室聯合在地學者和媒體把屋舍及周邊大樹搶救下來,
而後規劃將這一塊火車站前空地變身為民眾與旅人的活動場所。
原本為配合火車站的高架計畫,讓行人可以從高架的火車站跨越馬路,來到站前廣場。
因此田中央設計由9組高聳的綠色鋼架構成的大型遮雨棚,來克服宜蘭多雨的天氣。
而這些綠色鋼架有著自然多變的曲線,遠看就像是九棵大樹。
整體空間成為一片綠意盎然的森林。
後來,火車站高架計畫擱置,但是這座由綠色鋼架構成的森林還是誕生在火車站前。
2014年,配合「歡樂宜蘭年」活動,讓飛天火車開進了這裡,
成為真正有火車的「丟丟噹森林」,增添童趣及魔幻的氛圍。
而且也成為搭火車來訪宜蘭市的旅客必經的重要地標。
當然也讓常下雨的宜蘭,有一處半戶外的空間可以舉辦藝文活動與文創市集。
雖然這裡已經是存在已久的景點,不過老狗認真逛這裡倒還是第一次…

這裡最有趣的當然還是這座飛天火車造景。

還有地面上這些大型玩偶。

頭頂的上棚架不僅好看。夏天擋太陽、冬天擋雨,都得靠它。

在丟丟噹公園裡有一座紅磚屋,到過宜蘭的朋友應該不陌生。
這紅磚屋登錄為歷史建築的名稱為「舊糧食局宜蘭辦公廳」,建於1946(民國35)年。

建築本體為混合式磚造建築,屋頂及室內格局保有日式建築特色。
建築牆身為紅磚砌成,結構精美,為宜蘭縣內少數保存良好的混合式磚造建築。

因為這棟建築的地點相當好,目前應該有在營運中。
只是老狗到這裡的時間已經太晚,人家休息去了…


紅磚配綠葉、綠鋼架,很匹配!

除了紅磚屋外,還有這輛不知何時會到站的飛天火車…

從2014年1月,火車開到現在,已經10年半了…


這位先生手上拿的是什麼?

人偶手上拿這個? 大魚缸呀! 還好沒人丟進垃圾。

飛天火車不是只有火車而已,還有人坐在車上?


從這個角度看,好像快翻車了?

仔細看看綠色鋼架構成的大型遮雨棚,本身就很有型。

換個角度。

火車天上飛,乘客地上等。
這位是不是等車等到睡著?

那這位是等到翻肚嗎?

時間差不多了,往車站移動。
第一次留意到丟丟噹森林有門牌…


回到宜蘭火車站前,看看從「2014歡樂宜蘭年」就在這裡的裝置藝術品。
這頭長頸鹿是守門員,原本在《走向春天的下午》書中。
守門員一做就做了10年,該給牠嘉獎吧?…

時間差不多了,進火車站去!
‖ 普悠瑪233次 宜蘭→臺北
宜蘭火車站站房內部並不算大,一側是臺鐵公司服務空間,包括售票口和服務台。
另一邊是便利商店。
啊…怎麼沒看到老狗想找的鐵路便當?

過了閘票口就是停靠逆行車的第一月台。
因為晚了6分鐘,所以還要再等個14分鐘…


等車的時間有點長,早知道剛剛就去買漢堡王了…

這個時間空檔,看看旅客們都在做什麼好了…


真的等了十多分鐘,紅面鴨進站。

準備上車去!

出發前拍張做為紀錄用的照片。

找到自己的座位,旁邊是空的…


這班普悠瑪是從花蓮出發到樹林的班車,到臺北前只停羅東、宜蘭和松山。
星期天下午的班車竟然坐不滿,可見花蓮的觀光受到地震的影響有多大。
在從前根本無法想像。

因為座位正好位在面太平洋的那一側,於是一路欣賞田園風光。
過了頭城之後,就是讓龜山島陪著回家了!
一個多小時後來到了松山站。

拍張車廂照片做為紀錄。

這時想起剛剛在全家買的便當還沒吃…

到臺北站還要個8分鐘,解決這個不成問題…


到達臺北站,晚了十多分鐘。
今天的「搭火車去宜蘭旅行」就到這裡劃上終點!
或許那一天再來搭火車出門旅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