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古寧頭戰役」究竟有多「古」?
沒多久,73年而已,但這場仗很重要,因為國軍的勝利造成了日後兩岸分立的事實。
至於究竟是什麼樣的天時地利,讓當年連吃敗仗的國軍能夠反轉劣勢,取得勝利?
只能說這一切是一連串的巧合所造成,
故事的細節,可以看一看維基百科上的古寧頭戰役。
或是到金門玩耍時,走一趟古寧頭戰史館,看看館內的12幅巨幅油畫,大概就可以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了。
至於這些戰場中,有沒有風景比較漂亮的地方?
只是聽故事是吸引不了人的。
老狗告訴您答案:有的,而且去過還會想再去,特別是秋季黃昏時更適合造訪。
這裡就是北山海堤。

因為我們這次行程安排與天候的關係,沒辦法在大晴天黃昏時造訪北山海堤。
所以放上一張9年前在這裡拍的夕照。
夕陽下的石蚵田,是不是非常夢幻呀?
如果可以的話,記得在好天氣時到北山海堤看夕陽,真的很漂亮!
▃▅▆▇ 古寧頭戰史館 ▇▆▅▃
談到古寧頭戰役,想要了解中華民國官方所寫的戰史,當然要來到古寧頭戰史館。館裡有12幅大型油畫,拼湊出當年戰爭的全貌。
如果是旅行團的行程,在地導遊通常介以這12幅油畫來介紹當年發生的戰事。
如果是自由行的朋友,怕看油畫看不懂故事的話,
館內也有影片放映室,播出「古寧頭大戰」影片,片長13分鐘,全天共14場次。
炎熱的夏天當中,到館內吹冷氣、看影片,了解當年戰事的背景與進程。
在緊湊的行程中稍稍休息一下也挺不錯的!
在古寧頭戰史館外,有一條長約450公尺的步道,途中會經過反空降堡。
在以往來訪古寧頭戰史館,一定要走這條長長的步道,才會見到館外的這位戰士。
但在10多年前,步道兩旁解除軍管,所以可以把機車騎進戰史館旁的小路上,
從左前方走進館前小廣場,就會直接見到這位戰士了!

這就是館前左側的入口,如果參加「古寧頭電瓶車遊程」的話,就是從這裡走入館外廣場。

從剛剛位在側面的入口走進來,直接就到古寧頭戰史館的大門外。
像是古城門的建築外觀,是金門的軍事展館特有的造型。
烈嶼的湖井頭戰史館也是城門外觀。
其實,戰史館應該也是由碉堡改建而來,由陸軍金防部成立於1984年。

正面入口兩旁是大型浮雕,展示當年戰事的慘烈。
- 左側
- 右側
館外左右各有一部坦克,是參與當年戰役的美製M5A1戰車,但並非實際參戰的那一部。
M5A1是美國製輕戰車。
移交給國軍的M5A1原本是美軍在二戰結束後遺留在太平洋島嶼上的舊戰車。
後來被國軍買下後,自行從這些舊戰車中拼湊組裝出可用的戰車,轉進到金門防守。
至於為何出現「金門之熊」,
就是正好在共軍登陸的前一晚,編號66的M5A1故障抛錨在沙灘上而無法移動。
當晚正巧共軍從同一位置登陸。不會移動的66號戰車瞬時成了固定砲壘。
上岸的共軍沒有重型裝備,因而被打的傷亡慘重。
之後,同型戰車就有「金門之熊」之稱號。
- 左側
- 右側
- 「金門之熊」銘牌
館外大概就只有這些展示物,到館內走走吹冷氣吧!

館內的大廳內側的大型油畫。
在「那個年代」,「永懷領袖」是一定要的!
所以,就算 蔣公並未在戰事進行期間內到過金門,但也要來上這麼一張油畫。
身邊著綠色軍服者是胡璉將軍。

金門國家公園所屬的展館幾乎都有紀念章可以蓋。
雖然這些章好像已經蓋過了,不過還是再蓋一次。

館內大廳上方有大型國徵,兩旁則有戰事發生前的背景說明。

金門和鄰近的大陸各行政區的距離,以及當年共軍作戰的動線。
在從前還沒有Google map時,這張圖是少數把大陸的城市與金門島都畫的這麼清楚的地圖。

另一張地圖則是古寧頭戰役的遺蹟。
我們在這天下午,大部分地點都走訪了!

這裡是古寧頭戰役時,駐紮在金門島上的部隊。
看起來番號很多,但大多數是先前作戰後未經增補的殘部轉進至此。
可以說是很典型的殘兵敗將所組成的雜牌軍。

然後,就是這12幅會說故事的油畫了!
第1幅,1949年下半年,許多國軍轉進至金門,開始構工加強戰備。

第2幅,1949年10月25日凌晨2時許,共軍第10兵團先遣部隊乘船,準備自嚨口至古寧頭之間的沙灘登陸。

第3幅,在附近島嶼的共軍砲火掩護下,先遣部隊展開登陸攻擊。
所以場景是一大片沙灘,位置就在戰史館背後。

第4幅,10月25日上午,國軍在空軍配合掩護下,由戰車部隊配合步兵同步反擊。
共軍登陸時並沒有裝甲武器,根本不是對手。
古寧頭一帶的金門島地勢平坦,所以戰場看起來相當廣闊。

第5幅,10月25日午後,國軍前線指揮官高魁元至湖南高地督軍作戰。
所以畫中出現了地勢較高的地方。

第6幅,10月25日午後4時,14師42團李光前團長陣亡。

第7幅,10月26日上午,國軍朝向在林厝的共軍反擊。

第8幅,10月26日下午,國軍反攻入北山、南山村莊內。
所以畫中出現北山古洋樓。

第9幅,10月26日下午,部分共軍被逼回海邊沙灘,但船隻已被炸射破壞,無法撤退。

第10幅,10月27日黎明,原在北山村莊內的共軍被包圍在北山斷崖下的沙灘,全數投降。
所以場景出現了北山斷崖。

第11幅,清查戰俘九百餘人。其實這些共軍有不少在之前是國軍,先前作戰時被共軍所俘而成為共軍,此次再被俘,又轉回國軍,真是造化弄人。

第12幅,也就是最後一幅,是 蔣公校閱部隊。
查了一下網路資料,應該在一年多後的12月吧!

館內還展出了一些當年的文書紀錄。

還有頒給有功部隊的虎軍旗。


還有一些泛黃的老照片。
放在這裡展出至少有二、三十年了。

蔣公校閱用的車輛。

當時參戰的輕、重型武器。




老狗逛的差不多了,家中小子也去看影片,休息的差不多了。
該離開去四處看看歷史場景!

回到停車位置,一旁的指標告訴我們安東一營區不遠。
1.4公里左右的距離,騎機車幾分鐘就到了。

原來,可以走地圖上的這條步道,就可以到達安東一營區,不用繞回正規道路上去...


▃▅▆▇ 安東一營區 ▇▆▅▃
離開古寧頭戰史館大約10分鐘後,我們就來到安東一營區外。這裡的海灘還真像戰史館內的油畫,可見這幾幅油畫真的頗為寫實。

73年前,共軍就是從這處廣大的沙灘登陸金門的。
在十多年前,這處海灘還在軍管範圍內,而且可能佈滿地雷。
現在經過排雷後,已經開放給一般民眾自由出入了。
遠方那些建築物,應該是大嶝島。

兩個小子很好奇的走近軌條砦,詳加觀察。

回頭看,是安東一營區的碉堡本體。
由於這裡是當年古寧頭戰役共軍的登陸地點,因此配置的火力較為強大。
從這個角度可以看見一面大窗,是昔日配置M24戰車的位置。

繞回營區的大門去。
安東一營區由班超部隊於1983年至1985年間鳩工興建,為古寧頭沙灘的重要防守據點。

營區的建築物。在國軍「精實」後,此處據點即棄守。
金門國家公園將其整修,於2016年2月2日開幕啟用,開放參觀。

碉堡入口上方有國徽。

走進碉堡內,見到這麼多位阿兵哥打招呼。
他們不是別人,就是73年前開著克難拼裝坦克,抛錨在沙灘上,
然後在半夜遇上了共軍登陸的那一群裝甲兵。
其中最中央的那一位熊震球先生,就是古寧頭戰役發射第一砲,擊中共軍船隻的砲手。
戰事的序幕就由他拉開,改變了兩岸未來的命運。

安東一營區的介紹。
由於共軍曾經從這裡登陸,因此不論防守火力,海岸邊的軌條砦,還有兩旁的地雷都是全金門密度最高,數目最多的位置。因此一直因安全因素無法開放參觀。直到2010年完成排雷後才逐步開放海岸。據點內左右側配置M24戰車各1部,還有19處機槍射口。

然後,就是用熊震球先生第一人稱視角,來描述古寧頭戰役發生的經過。
左邊的那位就是年輕時的熊爺爺。

「訓練了一個月,已經很熟地形,但今天好死不死,戰車卡在沙灘上。
搞到半夜沒辦法,只得就地休息。
突然看到信號彈的紅光,於是...」

「坐上車,發射砲彈,命中敵船……


「然後共軍想摸黑上岸的點子完全毀了,因為船燒起來,像支巨大火把...


「海岸邊三部戰車,加上後方步兵的砲火,在火光照亮下拼命反擊…」

「最後,衝殺聲漸漸小了,退潮後成堆的屍體…


碉堡內部的空間頗大,走道很寬,兩旁牆上貼的就是這些畫報。
內容很簡單,但卻很生動的描述當年的戰況。

走出中央走道,兩旁就是戰車停放空間,還有許多個射口。

各處的射口形狀都不太相同,可能原本配置的武器也不同。



另一邊的戰車停放區。對外的射口現在設置大片玻璃。

這應該是彈藥庫吧? 還設有鐵柵門。

金剛,為戰三團臂章之圖騰。
女兒說剛看到它時,被它嚇一跳,以為是真人。

金剛就這樣蹲在戰車堡內,遠看還真的挺嚇人的。

有樓梯通往碉堡的上方。

碉堡上方還有哨亭。

站在這裡視野很好。
所以對岸與海上有什麼舉動,可以看的一清二楚。
現在是觀光景點,我們當觀光客只看個幾分鐘覺得風景不錯。
但如果是在這裡站衛兵,那就真的不好玩了!


▃▅▆▇ 北山古洋樓 ▇▆▅▃
北山古洋樓因位在地勢高處,且又有疊樓。因此在古寧頭戰役當中,曾被共軍佔領作為指揮所。
也因此在戰事中嚴重受損,而呈現今日所見如廢墟的外觀。
不過,其實這座中西合壁的建築物,內部早經整修,現己做為「北山古洋樓背包客棧」。
想試試在戰場、老厝中過夜的感覺,可以點一下上面的連結,然後訂房住住看。
北山古洋樓為古寧頭人李金魚、李炎芽、李天祝三兄弟,於1928年合蓋。
三人赴菲律賓馬尼拉經營椰子貿易有成後,興建此棟二落大厝供母親居住。
之後,1937年時在大厝左側興建雙層洋樓。
是當時南洋僑匯影響傳統建築而逐漸過渡轉型至洋樓的經典案例之一。
從建築的大門正面,可以看出來其實算是兩棟建築物。

左方的洋樓因在1949年的古寧頭戰役中被共軍佔領作為指揮所,
因此在戰事中承受國軍猛烈砲火攻擊。
側面這堵牆滿是彈孔。

再加上戰事結束後,建築物被國軍佔用,至1972年至1975年之間才歸還李家。
但李家並未整修,而做為倉庫之用。
1990年至1991年間,李家搬離古寧頭,這棟建築乏人照料,逐漸頺傾。

外牆開窗上方窗楣有著造型特殊。


牆上洋灰未剝落部分,散布著許多彈孔。

走到洋樓後方,見到陽光自二樓窗戶中透出。
顯然二樓後方已經沒有屋頂了!


後方整面牆同樣佈滿彈孔。

走到二落大厝的後落,牆面上也都是彈孔,可見當時戰況有多激烈。

二落大厝的另外一側,彈孔少了點。

這一面是整修過的,可以看到裡面多了一個大不銹鋼桶。

回到古洋樓的正面,就是傳統二落大厝的模樣。


大厝的大門,兩旁外部沒有裝飾。
現在多了一片民宿的牌子,裡面已經變成背包客棧一陣子了。

最後再回到洋樓部分的正立面,殘破的狀況相當嚴重。
應該是刻意不修復外觀,保留這麼長的一段歷史記憶吧!

▃▅▆▇ 北山海堤 ▇▆▅▃
北山海堤,對外地來的觀光客應該是很陌生的地名。那老狗沒事來這裡幹麼?
原本是打算來看看這一望無際的石蚵田,
但沒想到誤打誤撞的,在古寧頭戰史館的地圖中發現這也是當年共軍登陸的地點之一。
所以也是一處具有歷史意義的空間。
話說回來,老狗想看的「石蚵田」是什麼?
有稻田、麥田、王米田,但能種的不都是植物。
怎麼「蚵」這種動物也用種的?
在臺灣,養蚵是搭蚵架,但在金門是在海中插石樁,讓蚵苗附著於其上生長。
看起來就像是「種」下去一樣,所以說是「種石蚵」。
金門因為地處大陸棚邊緣,因此潮間帶面積大,適合在海中插石樁種蚵。
然後滿滿一大片,不就是田了嗎?
這可是在臺灣見不到的地景呀! 請看。

老狗到訪時太陽躲起來了,所以沒了藍天白雲。
不然石蚵田在藍天下和對岸的高樓對比映襯,更是一幅美景。

我們造訪的時間大約是在退潮後,因此可以見到遍地石樁插在潮間帶的泥地裡。

順著前面照片中的石板路往前走,就真的走進石蚵田裡了。
如果勇氣夠,而且也夠懶的話,可以學老狗把機車騎到石板路上。

可以騎車往內走到盡頭,欣賞遍地的石蚵樁。
至於盡頭是那裡? 海水高度到那裡,盡頭就在那裡,不用擔心會騎到廈門去…


眼前是成列的石蚵樁,遠方是成列的高樓,兩個還挺像的...


至於石蚵長什麼樣? 長這個樣子啦!
可能是下午3點左右,天氣還很熱,看不到外出收蚵的漁人。

除了石樁外,還看到像這個樣子的蚵架。有點像臺灣的平掛式蚵架。

潮間帶的泥地裡,當然有許多除了蚵之外的小生物。
這一個個小洞應該都是螃蟹的傑作。

換個角度,石蚵樁好像延伸到廈門去了…

不過和9年前比起來,石蚵樁的密度似乎不如從前。

這次造訪時,天氣不太好,所以老狗找出9年前的照片。
讓各位看一看北山海堤的夕陽。
當時廈門的高樓沒現在那麼多又密。

另一個方向,好像是抽砂船在工作。

因為上次是七月到訪,黃昏的時候,漁人趁氣溫稍降時下海採蚵。
和臺灣不同的是必須用手工具把蚵自石樁上挖下來。

落日西沉在石蚵田,希望還有機會可以見到這一景!

▃▅▆▇ 北山播音牆/北山斷崖 ▇▆▅▃
北山播音牆是從前對大陸實施心戰喊話的據點之一。昔日金門共有4處像這樣的播音地點,大金門佔2處。
觀光客最常去的就是已經開放多年的馬山觀測所/播音站。
另外就是現在見到的北山播音牆。
說實在話,這裡只有一面有著許多洞的鋼筋水泥牆。
如果只是靜態展示,實在沒什麼好看的。

不過,這面牆現在還是會發出聲音的,只不過播音內容是「那個時代」的紀錄。
播音的音量就維持觀光客聽的到這樣的水準。
至於播音的內容是什麼?當然是「小鄧」的口白和歌曲啦!
呃……不是鄧紫棋,不要搞錯…

站在這裡可以看到對岸的建築,屬廈門市翔安區。
而腳下不遠處,就是古寧頭戰役中的最後一個場景—北山斷崖。

在播音牆前的大喇叭造景,下方右側即是北山斷崖,所以沿著邊緣設置木柵欄。
從這裡應該沒有通路可以往下走吧!

最後來分享「古寧頭戰役戰場巡禮」的全部路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