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風獅爺是「在商業行銷下」所產生的金門特有厭勝物。
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我們這些外地人所說的「風獅爺」,
通常是指設置於村莊外圍,形狀像「獅」的厭勝物。
對於當地人來說,祂們是為村民們擋煞、擋風、鎮水、守財的厭勝物,被稱之為「石獅爺」。
「石獅爺」們因為有這樣重大的任務,因此當地村民會以餅乾、糖果、銅板等貢品奉祀。
老狗這幾天在金門找了二十多尊「石獅爺」,大部分都可以在旁邊或身上見到這些貢品。
而「風獅爺」則是指屋頂上的瓦將軍,或是民居牆上擋風煞的厭勝物。
由於可能是屬個人或家族所有,所以未必會在一旁見到貢品。
但是由於「風獅爺」這個名詞在商業行銷下已經被打響亮,
而且對一般人來說,已經取代「石獅爺」的原意。
因此老狗在這篇文章中還是把「石獅爺」、「風獅爺」全都統稱為一般人看的懂的「風獅爺」。
不然可能會有人從頭看到尾,不知道「石獅爺」就是一般民眾常說的「風獅爺」了。

拜現今網路發達之賜,老狗得以在這次的金門四日旅行中「路過」20餘尊的風獅爺。
據統計,目前金門已經出土、登記有案的風獅爺約在一百尊左右。
老狗此行能夠找到近1/4,也可以說已經一嚐夙願。
這篇文章中分享的都是有時間停留拍照的。
當然還有極少數沒時間停留拍照,就當作遺珠之憾,下次再訪了。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這篇分享文中的各風獅爺排序,是按照老狗造訪的時間順序。
另外,這篇文章也把其他的厭勝物一併收載,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規劃造訪。


▃▅▆▇ 烈嶼(1) 后頭風獅爺 — 小金門唯一立於地上的風獅爺 ▇▆▅▃

因為我們這4天的旅遊行程是從烈嶼先開始,
所以第一順位造訪的,當然是小金門上的風獅爺。
不過,小金門的厭勝物是風雞,風獅爺在這裡是少數民族。
整座小金門島上也就只有下面這2位,是真正立在村莊旁為居民擋煞的。
后頭聚落在古時候原本就有風獅爺,但在國共內戰中遭砲火所毀。
於是鄉眾於1991年斥資新台幣伍萬元,
委託福建惠安洛陽石雕師傅打造這尊雄性石雕風獅爺。
這座擬人化的風獅爺有著渾圓的方頭大耳、大大的眼睛與彎彎的眉毛,還張著大口。
該說是令鬼怪驚愕,但在老狗的眼光中,牠卻顯的相當可愛。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不過,在2010年之前,后頭只有1位風獅爺,就是高大的這位。
那旁邊那位個子矮小,黑黑的,面目又已經不清的又是怎麼回事?
在網路上查到的資料是:「2010 年后頭村內執行汙水管路鋪設工程時挖出。」
這該不會是前任吧?
金門人可愛的地方就在這裡,即然在施工時挖到了祂,
那就把祂再請來一同執行任務吧!
是不是前任,沒有照片可比對,也不是那麼重要!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后頭風獅爺是我們在金門所找的第一處風獅爺,
靠著谷歌地圖實在不太容易找到祂們,
後來是問了當地居民才知道原來在方氏家廟外。
所以想找這處小金門唯一的聚落風獅爺,
就請以方氏家廟為地標,往高粱田的方向走就會見到了。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烈嶼(2) 西方風獅爺 — 小金門唯一鑲在壁內的風獅爺 ▇▆▅▃

這尊是位於西方聚落內的鑲壁風獅爺,屬於鑲壁型。
其實祂並不難找,只是因為鑲壁的關係,指標很不明顯。
我們一家人在附近繞了好幾圈,後來也是問了在地居民才立馬發現祂。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把鏡頭拉遠一點,就可以看到的週邊環境,其實是在房屋的轉角處。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這尊鑲壁風獅爺其實是位在聚落中玄天上帝廟的左前方。
找到玄天上帝廟就可以找到祂。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西方風獅爺是被鑲在林氏六路大厝的後壁中,祂的旁邊就是玄天上帝廟的廟埕。
所以,祂的用途就是用來擋玄天上帝廟旁的巷道路衝。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烈嶼(3) 風雞與北風爺 — 小金門厭勝物 ▇▆▅▃

小金門風獅爺的數量少,因為在當地鎮風煞的主要任務是由風雞和北風爺擔任。
位在西方聚落外,連通北側的道路兩邊就有風雞和北風爺各一座。
這就是風雞,近代泥塑造型。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風雞是白雞也是有典故的。
按烈嶼鄉公所的「烈嶼旅遊網」所述:

「『風雞』,是烈嶼的代表性厭勝物、吉祥物、地區的守護神,為烈嶼獨特的宗教信仰。」

至於為何風雞是白雞? 烈嶼旅遊網也有說明:

「烈嶼早期受風災、旱災、蟻害之苦,居民生活不易、束手無策,選擇祈求具有法力的精靈照顧眾生,因為雞食百蟲的本能會吞啄白蟻,而公雞自古即被視為聖潔之物,民間習俗,白公雞紅雞冠上的血,有辟邪除魔功能,可鎮風、化解風水,又「白公雞」更為祭 典時「制煞及破煞之利器。」「烈嶼各村落村民於村口或屋頂豎立雞的塑像,藉以鎮幾煞、剋蟻害、護宅保平安,泥塑 的公雞多身漆白 ,村民稱之為『白雞』。」

至於為何「白雞」變成「風雞」?
因為搭風獅爺行銷的順風車呀,所以冠個「風」字,拉點關係呀!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道路另一邊是北風爺,黑臉蟒袍,乍看之下很像門神呀!
按烈嶼鄉公所的「烈嶼旅遊網」所述:

「『北風爺』或稱「北方王」、「風王公」、「將軍爺」、「風軍爺」、「風神爺」,俗稱黑面風王,傳為司風之神。塑像黑臉黑手,長髯著蟒袍,手扶官帶,持寶塔鞭,甚為莊嚴威武。」

所以風歸祂管,那當然要請祂來坐鎮。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黑臉,頭頂官帽,手持寶塔鞭,真的很像門神。
腳邊有糖果,這是當地民眾的貢品。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城(1) 金門城風獅爺 — 全金門最老的風獅爺 ▇▆▅▃

把場景回到大金門,島上風獅爺納入統計者已經有百餘座。
但其中年代最久遠的,當屬位於金門城北的這一位。
從1387年金門城建城到現在,已經635歲了。
應該是全金門最資深的風獅爺。執勤日久,年事已高,面目難辨。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全金門最老風獅爺,身高僅28公分,寬度與深度各僅20公分。
要不是鄉民幫祂圍上披風,前面還設置香爐,還真的誤以為是一般石頭。
還好找來一位新伙伴,就是後方站著這位,是小了六百多歲的新手。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這位新同學身196公分,長的高大威武。
手上持有「帥」印,腰間掛著大大的葫蘆,看樣子對驅魔收妖一事相當有把握。
【腰間跨下「那個」就是葫蘆,說它是葫蘆就是葫蘆,不要想太多!】
面對隨著氣候變遷而日益強勁的東北季風,
風獅爺界當然要與時俱進,栽培年輕力壯的小伙子來幫忙。
腳邊的就是貢品,只要是風獅爺都該要有的!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城(2) 古崗風獅爺 — 倒卧荒野數十載的風獅爺 ▇▆▅▃

古崗風獅爺是座歷盡風霜的風獅爺。
祂的誕生年代甚早(1785年;清乾隆50年),距今已經237年。
在國共內戰時期因國軍將其基座石塊拆去成為防禦工事而倒臥荒數十年。
傳說還曾作為國軍射擊的靶。
後來一直到1997年才移至現址重立。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這尊風獅爺個子高大,但雕工細膩,大眼大鼻子,嘴角兩側還有酒窩,神情維妙維肖。
路過古崗時很難不發現祂。
老狗就是在路過時見到祂,停下來拍照的。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基座下有塊石碑,記載當年重立的故事,
仔細看內容就會知道,原來當年要重立,還是一波三折。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城(3) 泗湖風獅爺 — 臉上長雀斑的風獅爺 ▇▆▅▃

泗湖風獅爺位於泗湖聚落東北側的連絡道路旁,個人覺得外形相當可愛。
除了擬人化的外表之外,臉上還有一點一點的雀斑,肚子有一條一條的橫條。
細看就會發現這些「雀斑」是北斗七星的樣子,
不知道是不是老狗想太多?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據說泗湖風獅爺的法力高強,
原因始於1971年移至現址立座時,為了增強風獅爺護境除白蟻的力量,
所以在動工之前,用一隻白色公雞和令符一起深埋土中,因此特別靈驗。
聽說也因此「煞」到鄰村,所以門牙就莫名的被打掉了。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仔細看看風獅爺的嘴,門呀好像有修補過一樣。
修補的痕跡已經看不太出來,但嘴裡有不少糖果倒是事實。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泗湖風獅爺旁有這麼一面記事牌,上面的故事大部分是從這裡來的。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城(4) 邱良功母節孝坊下彩繪石獅 — 全金門風獅爺總管 ▇▆▅▃

嚴格說起來,這尊不是風獅爺,更不是石獅爺。
但祂是相傳中,大小金門島上風獅爺與石獅爺們的「老大」—總管。
就是在邱良功母節孝坊下方,8座石獅中中的其中1座,俗稱「石獅仙姑」。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金門人相信這尊石獅長期吸引日精月華,加上牌坊上聖旨牌帶來的天子聖氣,
讓這尊石獅有了神力,也有人說是牌坊主人許氏附身在這尊石獅上。
因此「仙姑」的尊稱不逕而走,民眾開始相信祂真有神力,四時膜拜。
如果家中小孩生病或遇上災禍,更是要來膜拜一番,就可逢兇化吉。
畢竟「仙姑」是疼愛小孩的,比起「獅王」的稱呼來的和善許多。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石獅仙姑」身上的彩繪是會變色的,我們每次來看到的彩繪都不一樣。
找出9年來前訪時,兒子和祂的合照,會發現是綠色與金黃為主色。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但在6年前來訪金門時,祂又是藍色為主色。
老狗問了導覽老師,石獅何時會換色。
他的答案也很妙:看石獅的旨意。換句話說,就看仙姑的心情啦!
需要換新裝時,仙姑就會托夢給適當的人,由那一位轉達,請在地藝師幫忙上新色!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寧(1) 安岐風獅爺 — 全金門最高大的風獅爺 ▇▆▅▃

安岐風獅爺是全金門最高大的風獅爺,身高378公分,長寬各為100公分。
又高又壯是祂最大的特徵。
據傳安岐風獅爺自1700年代就已經存在,
1950年代由駐軍協助重修,為磚泥所構成。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也就是因為由磚和水泥所構成,所以整修的頻率頗高。
1998年整修過,2008年再整修且重新開光。
經過十多年,外觀的彩繪就褪色成照片中的模樣了。
不過,臉部表情還是很可愛就是了!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走到風獅爺背後,發現怎麼有背鯺? 應該是背上的鬃毛吧!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寧(2) 北山風獅爺 — 傳說中自認為最帥的風獅爺 ▇▆▅▃

位在北山聚落臨雙鯉湖畔,面對慈湖的方位有這麼一尊風獅爺。
在這裡請出風獅爺的目的,是要抵擋「雙鯉古地 ( 關帝廟 )」與「古龍頭水尾塔」間的水箭。
在慈堤尚未被築起時,慈湖為一座大型海灣。
當海水漲潮時常會漲進村莊內造成水患。
因此北山村民在此地設置風獅爺,水患即止,海水僅淹到置風獅爺處。
因此北山風獅爺具有鎮海和鎮風煞之作用。
現今北山風獅爺位於高臺上,要參拜必須登此不高的高臺。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站在北山風獅爺正前方,會發現祂的身體略往左邊傾斜。
可能是設立的年代已有一段時日,面目已經風化,且經修補,不太能認出原本的樣子。
只能看出大眼和大口是北山風獅爺最大的特殊。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傳說,北山風獅爺認為自己很帥,因此會調戲、勾引婦女,故遭村人砍下左耳。。
現在看樣子是已經補上左耳,這種事應該也不會再發生了。
至於嘴裡那2顆,一顆是貢品糖果,另一顆是口裡含的寶珠。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湖(1) 溪邊風獅爺 — 笑到合不攏嘴的風獅爺 ▇▆▅▃

在大金門島的東側,因為是東北季風迎風面,因此各個聚落大多會設立一尊以上的風獅爺。
目的當然是祈求東北季風不要那麼強勁,不然冬天要出門就只有痛苦來形容。

位在金東的溪邊聚落,就有這麼一尊風獅爺,檔的就是來自東邊的瑟瑟海風。
不過這溪邊風獅爺長的真的挺有趣的。
眼睛鼻子都看不太到,一張大嘴笑的開心,特別明顯。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其實溪邊風獅爺原本不是位在這個位置,而是在一旁的草叢裡。
原本面向東南東方的北椗島。
後來重建基座,於2011 年 10 月 25 日重新安座,面向東北東方。
溪邊風獅爺的貢品比較特別,連科學麵都出現了!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重修誌石碑,可以參考參考。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湖(2) 下坑風獅爺 — 水池邊的小藍色風獅爺 ▇▆▅▃

夏興聚落原名下坑,因此這尊風獅爺被稱為「下坑風獅爺」。
其實夏興聚落有一尊以上的風獅爺,而這一尊是經過村內孚濟廟主祀神明認證過的。
祂原本被埋在民宅底下,到1991(民80)年57號民宅在興建廚房時,
由下方挖出蹲距姿勢的石雕石獅爺,
再經過孚濟廟主祀神明「恩主公」、「相王公」、「留府千歲」認證。
重新開光安座到夏興公車站旁水池邊。
老狗拍這幾張照片時是站在水池的另一邊,用望遠鏡頭拍攝。
因為不想花時間步行繞過面積不小的水池…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這座風獅爺像極了藍色小精靈,露出上下排兩排白牙是祂的最大特徵。
夏興風獅爺本身就不大,面前又有一座更小的風獅爺,究竟怎麼來的就不知道了!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湖(3) 陳坑風獅爺 — 洋樓外望海風獅爺 ▇▆▅▃

「陳坑」是成功聚落的舊名,在陳景蘭洋樓外立有這樣一尊個頭不小,兩眼內凹的風獅爺。
據說陳坑聚落原本有北、西、南三座風獅爺。
除鎮風止煞功能外,尚可與五營軍將爺相互支援,共同構成嚴密防護網絡。
但如今西、北向的風獅爺不知去向。
只剩面南的「石獅爺伯」還盡忠職守,面向南方擋煞。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除擋煞外,相傳陳坑風獅爺還曾顯聖嚇跑海盜。
故事真假不知,但光是遠看風獅爺的面貌,就覺得頗為嚇人。
雙眼內凹,嘴巴微開,似乎在盛恕當中。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從背後看過去,這基座似乎是近年才完工的建築。
從前應該沒有石造欄杆才對。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湖(4) 西洪風獅爺 — 靶場旁的風獅爺 ▇▆▅▃

西洪風獅爺被稱作為「最悲傷的風獅爺」。
這應該和祂悲情的身世有關。
這尊風獅爺原本守護的是西洪聚落,
明代西洪村分為「頂洪、下洪、三間厝」,
後因風沙過大以致於下洪及三間厝均埋入地下成為廢墟。
國共對峙時期,下洪變為現今榕園,三間厝原址變成幹訓班。
風獅爺原本守護的村民不見了大半,本身還被移到靶場旁的休息線旁。
還曾經有士兵拿祂當靶練習,造成身上傷痕累累。
2006年,西洪風獅爺被移請至道路旁的現址,重出江湖守護現今的頂洪聚落。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只要仔細看,就會發現西洪風獅爺的右手舉起,停在右眼旁,好像在拭淚一樣。
原來,當年的造型就決定了祂悲慘的命運。
一直到現在,經過修補後,讓表情稍稍有點改變,西洪風獅爺的際遇才又稍稍改變。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地面上的說明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湖(5) 山外風獅爺(雄) — 年輕的風獅爺 ▇▆▅▃

山外聚落原本有一座風獅爺,但在1949年時因戰亂而迭失。
1995(民國84)年時,村民特地向福建南安石井「金馬石材廠」訂購一對風獅爺。
這對雄雌風獅爺由泉州白石打造的,雄風獅爺就立於黃海路旁。
老狗在路過這裡時忽然在路邊看到祂,急忙停車下車拍照。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其實這尊雄風獅爺原本並不在造訪的規劃當中,不過即然路過,那就用相機把它帶回家去。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從雕刻的線條可以看出來是現今的產物,因為現代機器較精緻,可以雕出較細的刻線。
個人覺得這尊現代風獅爺的表情挺逗趣的。
胸前配掛鈴鐺,渾圓的臉蛋,加上一對淺淺的小酒窩,兩顆外露的門牙。
看起來帶點可愛又帶點可惜…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個人覺得雄風獅爺最大的功能應該是擋車煞吧!
因為這一段黃海路是下坡路段,車輛不知不覺會越開越快。
不過,真要防這個,測速照相比較管用啦!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湖(6) 瓊林南方風獅爺 — 瓊林聚落最早風獅爺 ▇▆▅▃

瓊林是大金門島上發展甚早的聚落,因此和民俗有關的厭勝物自然少不了。
整座瓊林聚落的南、北兩側各有一尊聚落型風獅爺,
而聚落中則更有數尊鑲壁型風獅爺。
在這一小段的照片中,就是位在瓊林南方的那一尊風獅爺。
因為在這裡正好有溝渠流經,所以瓊林南方風獅爺的主要任務就是鎮水煞。
在這張照片中可以見到灌溉用閘門。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換個角度則會見到遠方有小橋。事實上,風獅爺的正前方正式溝渠。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由於年代久遠,臉部的石刻線條已經漸漸模糊。
但若仔細看,還是可以看出鎮煞的威嚴。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下方的說明牌,可以參考!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湖(7) 瓊林北方風獅爺 — 最上鏡頭的風獅爺 ▇▆▅▃

瓊林聚落的另一尊聚落型風獅爺在聚落北方,地下坑道出口旁的停車場內。
這座風獅爺原本供奉在信仰中心「保護廟」左後側。
1949年因駐軍部隊施工不慎,而將石獅爺深埋土中。
直到1951年左右,因豪雨的沖刷,才讓石獅爺得以重見天日。
之後即重立於原處,至1959年遷移至現址,重新執行守護村民的任務。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只要走近一點就可以見到這尊風獅爺的精緻碉刻與面部神情。
由於身形高大、神情威猛,曾被票選為全金門最上相,最具儀態的風獅爺。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轉到正面看一看,就知道眾人眼光不假。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眼神面露兇光,符合「石獅爺」的本質。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手上怎麼有這麼多的銅板?或許祂也是全金門收入最高的風獅爺?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湖(8) 瓊林蔡氏家廟鑲壁風獅爺 — 鑲在壁上擋剎的風獅爺 ▇▆▅▃

這尊位在蔡氏家廟左後壁的風獅爺,也是全金門知名度相當高的那一位。
有一些旅遊導覽資料會用祂當作封面照片,因為造型實在特殊。
不過鑲壁型風獅爺基本上應該沒有祭拜的儀式,因為前面看不到香爐。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這尊鑲在蔡氏家廟後壁內的風獅爺,主要的作用在於擋家廟後的巷衝。
祂的外形也是笑口大開型的,看到祂就覺得很歡樂。
但仔細看看,還是會覺得笑的有點可惜…
雖然沒有香爐,但還是有不少人送糖果和銅板給這尊風獅爺。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湖(9) 瓊林鑲壁風獅爺 — 全金門最小的風獅爺 ▇▆▅▃

瓊林聚落裡有另一尊鑲壁風獅爺,這尊要找到祂得花一點功夫。
原因就是祂的個子是所有風獅爺中最小的,高度只有20公分。
祂的旁邊有「石敢當」為伴,這是最明顯的特徵。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仔細看看本尊,會發現同樣面目難辨,應該年紀不小了。
居民送糖果和銅板給祂,表示應該深受愛戴才對。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一旁作伴的石敢當,看起來像紅磚造。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金門國家公園設在地上的說明板,不太明顯,不太好找。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沙(1) 陽翟風獅爺一 — 歪嘴斜眼風獅爺 ▇▆▅▃

陽翟是金門東北角發展最早的聚落,整個聚落共擁有4尊聚落型風獅爺。
這座風獅爺位在聚落南側的陽沙路旁,但不知為什麼歪嘴斜眼。
過往國軍弟兄施工時,曾將之掩埋土中。
深埋地底的石雕風獅爺,直到西元1983年才重新出土,立於現址。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其實從側面看還挺正常的,但正面就不知怎麼說了。
或許歪嘴斜眼比較兇悍吧!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仔細看看祂的表情,這個樣子應該比較兇悍!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從背後看也是歪的,或許這塊原石就不是正的,雕出來的風獅爺才會是這個樣子。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沙(2) 陽翟風獅爺二 — 會山寺前,像老頭子的風獅爺 ▇▆▅▃


在陽翟會山寺的前、後各有一尊聚落型的風獅爺。
在會山寺前這座屬細高型。高約120公分,主要為了擋水箭。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據說這尊風獅爺是被「綁架」回來的。
故事是這樣的。
陽翟自開村以來,一直擔任管理鹽事的工作,當時六世祖婆為內洋一帶人氏,嫁至陽翟時,嫁妝為當地海域魚權,使得不靠海的陽翟,兼管了內洋一帶的海域(以往內洋包括今日東沙尾、東山、東溪等)一帶。 但數代之後,內洋村民卻不滿陽翟管理海域魚權,雙方協調後,約定內洋居民須將百分之三十漁獲繳交給陽翟。但久而久之,內洋居民忘彼此之間的約訂,使得陽翟村民將東溪村外「鎮水箭」的風獅爺,綁架至陽翟,再將風獅爺全身塗黑,藏置家畜的籠舍中;到了近代,才在會山寺外重新立起風獅爺。
【取材自「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典藏臺灣」之「陽宅(3)風獅爺」網頁】

故事真假不知,不過老狗覺得祂的造型長的挺像老頭子的。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換個角度,像不像老翁?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沙(3) 陽翟風獅爺三 — 會山寺後,彩繪風獅爺 ▇▆▅▃

會山寺後方另有一尊較高大的彩繪風獅爺,是陽翟4尊風獅爺中唯一泥塑磚砌風獅爺。
祂的主要任務當然就是鎮風煞,因為位在聚落東側迎風面。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這座風獅爺是在1985年重修「會山寺」時所重塑。
上次彩繪是在2010年左右,看樣子又到了該重新上彩的時候了。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寬額,濃眉大眼,三角形隆鼻是祂造型上最大的特徵。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沙(4) 陽翟風獅爺四 — 有黑眼框的風獅爺 ▇▆▅▃

位在陽翟西北側的這尊風獅爺,造型上最大的特色該是那2顆黑眼珠吧!
很少見到石刻風獅爺只有部分彩繪的。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這兩顆黑眼珠讓風獅爺面露兇光,是說眼前這條路有那麼兇惡嗎?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旁邊這條路通往另一個聚落—東蕭,兩個聚落之間是否有什麼愛恨情仇,老狗就不知道了。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沙(5) 洋山風獅爺一 — 像石柱般直立的風獅爺 ▇▆▅▃

午後來到洋山聚落,來這裡的目的其實是為了收集唯一臥姿風獅爺。
不過洋山聚落除了臥姿風獅爺外,
還有另一尊站在路口的風獅爺,於是就一起把祂收回來了。
這尊風獅爺最大的特徵大概就是體型了吧!
活脫脫是支圓柱呀!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仔細看看臉上還有個「王」,把獅子做為萬獸之王的威嚴寫在臉上,第一次見過這麼直接的!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從側面看,如果不考慮和旁邊屋子的比例的話,會不會以為是圓柱欄杆呢?
至於黃色的披風,也是第一次見到。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 金沙(6) 洋山風獅爺二 — 側臥的風獅爺 ▇▆▅▃

這尊側臥姿的風獅爺是老狗想收集的目標之一。
因為側臥姿很少見呀! 而且個頭不高,看起來和貓咪有點像呀!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側臥姿風獅爺位在洋山聚落內的水池邊,賞盡池畔風光,風獅爺挺享受的!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就像隻貓躺在池邊做日光浴一樣,不是嗎?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如果光是看祂的臉部的話,像不像一隻溫和的貓咪?
風獅爺大集合 — 盛夏金門四日行 在地特色文化紀錄

想去金門找風獅爺的朋友們,可以利用手機下載和風獅爺有關的APP。
這些APP大多有導航到風獅爺附近的能力。
但另一個重點是要保持網路順暢呀! 不然就破功了!


好特別
有空一定去看看
去過真的到處都是風獅爺真的很特別~
好厲害
可以找到這麼多風獅爺

我以前在金門當兵一年 好像幾乎沒看過風獅爺
老狗5550
當兵時間大多在軍營裡,應該見不著風獅爺。就算有,也是被移作他用。老狗這回收集到的風獅爺中,據說就有被當槍靶的...[orz]
xattacker wrote:
好厲害可以找到這麼多...(恕刪)
當兵時的心緒不同,不太會特別注意這個景物,通常一瞄就過了。不過我在金門時,一開始駐地在山外附近的山腳下,走路出去山外區的小路上,就有一尊風獅爺,每次放假或洽公外出時,就會經過。
wilson.tom
是啊,這是真的。愈到返台假就愈要追著人事跑:有沒有排到機位?[笑到噴淚]
老狗5550
當兵時當然是歸心似箭,再加上不知道風獅爺在當地的角色,當然管不了什麼風獅爺啦~~~ 老狗是去金門玩耍的,才有閒情逸志,路上看見風獅爺就停下車來拍照呀!
金門風獅爺很有名,我也一直想去看看
去拜訪一尊一尊的風獅爺,總覺得很像集章遊戲XD
老狗5550
收集風獅爺的確是個遊戲,金沙鎮公所每年都會舉辦,還有獎品呢!
好特別啊
沒想到有這麼多種
想不到金門這麼多啊!!!
很有趣的特輯啊
看了半天,覺得風格迥異很耐人尋味
推薦電車板三大好文:某董跪舔文、謾罵貶低文、挖墳考古文
很棒的分享,有機會要去金門旅遊!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