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汽車版, 簡單描述汽車部份; 版上也多有高手, 錯誤疏漏部份多擔待.
臺灣缺乏應用技術的能力:
1.不論是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 或汽車產業, 臺灣都有生產方面的專項技術, 品質亦佳,
但開發應用端的能力很少著墨, 各零組件的生產很高明, 但卻沒組成客戶端想要的東西, 或不想自己弄清客戶端要什麽.
2.與此相對的是韓國, 將生產技術的發展延伸到應用端, 例如Samsung, 現代等. 加以金融海嘯的衝擊, 新能源/新交通載具的普及應用會提早到來, 此策略明顯會活得比臺灣好; 預計n年後GDP總量計畫排全球第4或5. (n 就不提了, 手上沒有精準的數字)
市場變動, 韓國也占優勢:
1. 東亞地區的國際分工(供應鏈)模式, 已由單純亞洲製造+歐美消費轉為多重消費, 例如東協/日本/中國/韓國等會各有中間半成品/成品的買賣消費, 尤其美國/歐盟的消費能力近來大大摔落, 爬起來要一段時間.
2. 韓國已簽下19國的 "自由貿易協定(FTA)", 與歐盟間的協定即將開始執行, 與美國則因牛肉問題等等, 簽是簽了, 但執行關卡仍多; 關稅優惠對韓國整車及零組件的出口會有極大作用, 對外人投資也會有極大吸力. 最近樂金化學成為GM的鋰電池供應商, 就是此種佈局的例子.
3. 臺灣在沒有與其他國家有 FTA 的情形下, 幾乎不可能有外國汽車公司投資, 很明顯, 在臺灣生產後, 賣出去的關稅成本比在東南亞(如泰國)辦外銷還貴, 自己的牌子(如L..)要外銷也難有競爭力, 即使是越南/菲律賓或中國.
4. 中國已確定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 09 年銷量約在 1200~1300萬輛, 對臺灣的汽車機械/電子組件業者, 是極大誘惑, 此處的佈局也許還有機會搶在韓國前面, 但許多(非市場)問題仍在; 我想啦, 嚴董昨天的SUV發表會, 那張臭臉一直化不開, 不知與這個有沒有關係?!
這些文字相信也算陳腔濫調了, 一時想到, 分享大家看看!
個人對韓國產品, 包括車/電子/文化娛樂一堆都持避之則吉的態度; 但怎麼看, 臺灣贏的機會都不大; 優勢不是沒有, 但政治局勢下難以發揮.
常常出現的臺灣設計高手, 數理天才等也是一種優勢, 但可惜比較像是角落出現的火花, 還是壓不過人家系統性的烈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