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一下,只是針對大陸市售車。跟台灣市場的車子沒關係。
20110224更新
後排中間安全帶
影片地址
車身焊接
影片地址
防撞鋼樑
影片地址
後備箱裝置
影片地址
車門
影片地址
真的是全方位的省啊。
很公平的油耗測試。車廠自己選車子,自己派駕駛,車內物品齊備,油箱加滿。所有車廠車子都在前導車和押隊車中間行駛。最後結果很讓人...
影片地址
skybug wrote:防撞鋼樑
防撞鋼樑影片地址後備...(恕刪)

後備箱裝置

車門

很公平的油耗測試。(車廠自己選車子,自己派駕駛,車內物品齊備,油箱加滿。所有車廠車子都在前導車和押隊車中間行駛。)

solio468000 wrote:
大夥仔細去看看~~那...(恕刪)
幾個觀念校正一下:
碟式煞車的原理是利用力矩, 所以直徑加那幾 mm 其實煞車力道增加的效果很大
當然, 卡鉗夾的力道還有來另的摩擦係數也是重要的升級指標
歐洲車除了 factory performance car 之外我還沒看過有國民車種原廠煞車可以塞滿輪圈的, 就算是 MK5 GTI 的原廠碟也小的比例很怪 (R32 則是有原廠加大碟); 請自行找圖片
另外, 很多歐洲車車主也會為了愛車進行改裝, 所以 320mm, 330mm 甚至 350mm+ 碟很常見, 可能容易造成混淆認為歐洲車的碟都很大
日本車的煞車設計沒有比較差, 主要是看每個車廠如何調教, 還有願意下放多少科技
個人就很欣賞 Mazda 的設計, 有 EBD 的車種煞起來前後均衡度很好, 不容易有點頭狀況, 而且高速煞停的力道很好控制 (Mazda Protege5 (用跟 Mazda 626 一樣大小的前後碟), Mazda MPV)
不要把歐洲車神話了...我的 V50 踩起來就沒有那種安心感, 車重 + 原廠來另不佳 (老人車設計理念)

後車廂開啟結構那個比較不痛不癢, 不過偷後防撞樑還有一體成型車門這個就有點...

還記得幾年前在美國, 日/韓車廠都在強調 1-pc stamped side-panel structure...怎麼後來就又偷掉了??
關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