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TOYOTA論壇看到這篇文章
05 corolla(altis) 車禍

因為在我觀念裡,車子應該要做得夠堅固
站在駕駛的立場,如果真的發生車禍
我還是會自私的認為,車子要盡可能保持完整
也就是車子要夠「勇」才是保障乘客安全的基本條件

而可潰縮式車體雖然可以保障車外「人」的安全
不過假如在大多數的車禍情況下
撞到路樹或電線桿、與它車對撞或追撞…等等
可潰縮式車體在速度不快的情況下發生上述這些意外
就可以把整個車頭潰縮下去,連引擎都A到
這樣在事後的維修應該是筆不小的開銷吧?

如果可潰縮式車體在安全性方面是有正面幫助的
像雙B、Volvo、SAAB…等這些特別強調安全的車廠
他們為何要犧牲車重(上述廠牌車子的車身都做得很重)
來盡可能設計讓車子不會那麼輕易就撞壞?

以上是我個人的疑問
可能與部份大大的觀念有過大的偏差
還請各位盡可能理性回應與指教

※先說明一下,我不是反T份子,可以翻翻我曾經發表過的回應
※可潰縮式車體並沒有特別針對TOYOTA,因為其實有部份歐系車也有這樣的設計
文章關鍵字
hughkk wrote:
前幾天在TOYOTA...(恕刪)

我的altis就是可潰縮式車體,遇到對方不是可潰縮式車體,
被撞時當場傻眼,對方沒事,我的車尾吧不見了,
從此隊可潰縮式車體非常感冒,
hughkk wrote:
而可潰縮式車體雖然可以保障車外「人」的安全...(恕刪)
您的觀念錯在上面這句話....

「可潰縮式車體」並非用來保障車外人的安全, 相反的, 他是完全設計來保護車內人的.....
潰縮的過程, 可以吸收掉衝擊力道, 使車內人承受的力道相對變小....
hughkk wrote:
如果可潰縮式車體在安全性方面是有正面幫助的
像雙B、Volvo、SAAB…等這些特別強調安全的車廠
他們為何要犧牲車重(上述廠牌車子的車身都做得很重)
來盡可能設計讓車子不會那麼輕易就撞壞?
這段也是完全的誤解!! 這些車廠犧牲車重, 並非想換來「車子撞不壞」或「全車不饋縮」....

那些車廠的車重, 雖然是用來加強結構, 但加強的部分卻是「籠型結構」(Safety Cage), 也就是「不能被饋縮」的部分:通常是從 A 柱到 C 柱之間的車體, 因為這段是用來裝人的, 所以絕對不能潰縮掉, 結構必須強於其他部分.
至於 A 柱之前, 或 C 柱之後的部分, 就沒有特別去加強, 甚至會刻意加上斷點, 控制潰縮的程度.
(例如 Benz A-Class, B-Class 引擎室的「三明治」結構, 就是刻意設計的潰縮區)

所以請重新更正您對於「潰縮」的觀念:

1. 潰縮是用來保護車內人
2. 前方潰縮不能超過 A 柱
3. 後方潰縮不能超過 C 柱
4. 結構加強是在A到C柱之間

下面這張 Volvo 的圖片, 解釋了車身各種不同結構的強度: 紅/黃色最強, 綠色/黑色最弱:


最後, 還是要分清楚「偷工減料」vs「潰縮設計」的差別, 真正的潰縮設計, 可以拿下NCAP五顆星評價, 偷料則否...
~~ 新願資本-臺醫壹號創投基金-普通合夥人 ~~
補充一下, 強度是相對的...
當2個物體(可能是車輛或者其他)踫撞, 視踫撞部位...
強度低的的得"讓"一下強度高的...
吃下撞擊的能量...

所以不能將動不動就縮進去的狀況...
當作高級潰縮車體,奉為良好設計...

趁魔人還眛看到...PO 一下下...酸...
其實日本的用車觀念與台灣是不一樣的,在日本一般車的平均使用壽命都比台灣來的短,
所以在日本如果發生較嚴重的車禍的話車子幾乎是不修理直接報廢的,因為即使修好了在
結構上還是有隱憂在,因此在車子的設計上就會轉變成以保護人為主的可潰縮式設計,這
樣的設計用在台灣最大的缺點就是造成維修上金錢的負擔。這樣的設計不是不好,只是有
時候可潰縮保護做的有點過頭了,造成車台變的軟軟的,好像很容易變形似的...
可潰縮其實很簡單
以生活化舉例來說

以前引擎蓋很堅固
撞車有時直接整片微傷往駕駛座插進來(會到插人)
現在在中間都預先有一橫折條缺口
撞到就成拱型往上翹
自然部會往駕駛室插

一個是引擎蓋好好的人死了
一個是引擎蓋是爛了但保護人


如果戴鋼盔以時速100往牆撞
和戴安全時速100往牆撞
後果呢
鋼盔很堅固 沒啥損害 但是頭可能破了
安全帽破了保麗龍破了 但是頭相對來說輕傷許多

車體很堅固部變形相對來說
衝擊力硬碰硬 人受慣性很大
撞擊如果車體潰縮 就吸掉很多衝擊力

但是可潰縮和 差到不堅固是不一樣的 (就好像安全帽和西瓜皮之差)

歐洲車則也是可潰縮設計
但不同的是車體可潰縮限於非乘人部分及方向機柱
坐人空間則更特別加強
就好像頭先戴鋼盔再戴安全帽
外部可潰縮 內部更強力保護人
安全氣攘則更像 撞擊瞬間鋼盔內又多跑出氣袋於頭和人之間
raytracy wrote:
您的觀念錯在上面這句...(恕刪)
原來如此...
建議樓主去網路找找這段影片來看
別被錯誤的觀念誤導了
發生車禍人活下來最重要
而不是看車子損傷程度
VOLVO也放棄早期車體堅固的造車理念了

假設兩台硬碰硬
車子都沒損傷
那抵銷的力道跑哪去了?
可以往這方面思考
我想,你講的這些就是我要的答案了!
感謝

raytracy wrote:
那些車廠的車重, 雖然是用來加強結構, 但加強的部分卻是「籠型結構」(Safety Cage), 也就是「不能被饋縮」的部分:通常是從 A 柱到 C 柱之間的車體, 因為這段是用來裝人的, 所以絕對不能潰縮掉, 結構必須強於其他部分.
至於 A 柱之前, 或 C 柱之後的部分, 就沒有特別去加強, 甚至會刻意加上斷點, 控制潰縮的程度.
(例如 Benz A-Class, B-Class 引擎室的「三明治」結構, 就是刻意設計的潰縮區)

所以請重新更正您對於「潰縮」的觀念:

1. 潰縮是用來保護車內人
2. 前方潰縮不能超過 A 柱
3. 後方潰縮不能超過 C 柱
4. 結構加強是在A到C柱之間
twfriday wrote:
補充一下, 強度是相對的...
當2個物體(可能是車輛或者其他)踫撞, 視踫撞部位...
強度低的的得"讓"一下強度高的...
吃下撞擊的能量...

所以不能將動不動就縮進去的狀況...
當作高級潰縮車體,奉為良好設計...


這也是我一開始想問的東西
可潰縮式車體如果設計的隨便一撞就爛
在維修方面是很可怕的一件事

之前在01也看了不少車友發生對撞或追撞的照片和文章
印象最深的是FOCUS追撞一台TIDA 4D的屁股
FOCUS追撞TIDA
(抱歉,因為我開FOCUS,所以對這篇文章特別有印象)
TIDA確實讓吸收了許多撞擊時產生的力道
減少乘客受傷的機會
不過若我是TIDA車主,我真的不太希望30~40KM/H的速度
撞下去就可以把車撞成這樣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